Workflow
天人合一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团校企”携手让中医药文化浸润校园
中国青年报· 2025-11-19 07:01
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 山东省开展“青春如此多‘胶’”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文化市集等形式在高校传播中医药文化 [1][2] - 活动内容包括闻香辨识药材、体验四诊法、参与闯关游戏、品尝养生奶茶及制作中药香囊,使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医药魅力 [2] - 活动增强了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提升了传统文化自信和健康素养 [2] 校企合作模式 - 东阿阿胶公司作为企业方参与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阿胶制作工艺等实践案例,与高校及团组织形成“团校企”三方联动 [3] - 高校动员专家学者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传播创意,团组织发挥统筹协调的“黏合剂”作用 [3] - 该合作模式旨在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路径,将企业资源、高校人才和团组织优势相结合 [3] 行业人才发展与就业 - 东阿阿胶在烟台大学举办就业指导专场,介绍人才培养计划,吸引药学等专业学生投递简历 [5] - 活动拓宽了学生对中医药行业就业前景的认识,涵盖文化传播、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等领域 [5] - 企业文创负责人与设计专业学生直接互动,展示中药典籍插画礼盒等产品,并邀请参与设计大赛,显示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6]
海外华媒安徽探访世界文化遗产的东方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15:56
当天,2025海外华文媒体走读安徽活动走进黄山市黟县宏村,仿佛打开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地 势较高的村落时常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时而云蒸霞蔚,如油画般浓墨重彩;时而清雅朦胧,似水 墨画般泼墨写意。 宏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整体的画卷感,更在于其精妙绝伦的细节。村落内著名的景点如诗如画: 有"南湖春晓"的清新明媚,有"月沼风荷"的静谧雅致,有"书院诵读"的人文气息,有"牛肠水圳"的潺潺 流水绕户而过,有"双溪映碧"的澄澈,有"亭前古树"的苍劲,还有"雷岗夕照"的壮丽。 然而,宏村最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其背后严谨而智慧的规划。整个村落被设计成一头"牛"的形状,村口 的古树为"牛角",错落有致的房舍为"牛身",村中半月形的月沼是"牛胃",而穿家过户、长达千米的人 工水圳"牛肠",则与村南的"牛肚"南湖共同构成了一个活态的、科学的水系网络。 11月18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宏村南湖书院。中新社记者韩苏原 摄 11月18日,航拍宏村月沼。(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韩苏原 摄 这套始建于数百年前的人工水系,不仅解决了消防、排水、灌溉和日常用水问题,更调节了村落的微气 候,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卓越的工程技术。 ...
这本三百多年前的“奇书”,解码中国生态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11-12 10:12
1637年,宋应星在江西分宜写下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书中用三卷十八篇,道尽"天人合一"的古老生态哲学。当百年光阴流 转,中国人始终以"取予有度,万物共生",诠释着"天工"与"开物"的深刻内涵。这份对自然的敬畏,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将3月21日设立为国际太极拳日
新华社· 2025-11-06 00:30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正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进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43届会议当地时间5 日审议通过决议,将每年3月21日(北半球春分日)设立为"国际太极拳日"。 与会代表表示,设立"国际太极拳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定,对于提升人类 健康福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十分重要。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融合哲学、中医与武术精髓,以"阴阳平衡、刚柔并济"为理论根基,历经数百年发 展形成陈、杨、吴、武、孙等不同技术风格的拳式,全球习练者达数亿人,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介绍,选择3月21日作为国际太极拳日,既呼应春分"昼夜均、寒暑平"的自然节律,更契合太极拳"天 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科学研究表明,太极拳对改善慢性病、提升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效果,其"治未病"理念正被纳入全球公共 卫生体系。 ...
赤水河论坛共话“天地位育”,茅台酒节传承千年匠艺
搜狐财经· 2025-11-03 17:27
活动概况 - 公司于10月28日至29日在茅台镇举办“天地位育”2025赤水河论坛和乙巳年茅台酒节,构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平台 [2] - 活动通过“一论坛一节庆”的创新形式,为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勾勒清晰路径,即论坛着眼未来探寻“天道”与“人道”,酒节扎根历史恪守“匠道” [2][3] 赤水河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以“天地位育”为核心哲学命题,赋予其“自然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和谐共生的新行业内涵 [4] - 论坛设置三大分论坛,聚焦年轻化、全球化和科技化三大前沿话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破局 [5] 年轻化探索 - 在“拥抱Z世代”分论坛中,通过街舞表演、中西酒文化MBTI测试等创新形式,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6][8] - 提出“场景创新+文化共鸣+体验升级”的破局思路,强调需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酱香酒故事 [8] - 论坛发起了“我与茅台”征集活动启动仪式,以增强与Z世代的互动交流 [8] 全球化视野 - 举办“中西酒香跨文明对话”专题论坛,以“杯酒鉴文明”为主题,为中国白酒出海贡献智慧 [8] - 设置茅台鸡尾酒现场特调环节,将茅台酱香酒与西式调酒创意结合,展现产品多元魅力并促进中西酒文化交流 [10] - 以视频形式发布智库报告《以酒为媒襄盛举文化交融塑未来》,推动东西方酒文化持续对话 [11] 科技化应用 - “酒业数字化”分论坛展示科技应用,如机器人迎宾和工业机器人舞蹈《酝》模拟酿酒核心工序 [11] - 公司正深化酿造工法的数智化探索,其“茅台制酒酿造技艺机器学习系统”项目旨在以数字技术服务传统工法,已实现制酒生产全链条数据闭环 [13] 茅台酒节与文化传承 - 酒节以“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为主题,通过敬拜、体验和口述史发布三大载体传承非遗技艺 [14] - 严格遵循古仪举行“三献礼”及“拜师仪式”,9名徒弟向师父献拜师帖并接受信物与“戒尺加身”仪式,确保匠艺薪火相传 [14][16] - 设置多项互动体验区,如水书祈福、数字气味闻香等,让嘉宾亲身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与茅台匠心 [16] 文化资产梳理与行业意义 - 发布《茅台酒酿制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系统梳理活态文化遗产,将无形匠艺转化为可阅读传承的文化资产 [18] - 两场盛事共同诠释了公司“大产业观”和“守正创新”的发展范式,即对内坚守工艺根基,对外推动跨界融合与国际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18]
中国贸促会答21: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展示科技实力与发展理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19:55
参展成就与历史意义 - 中国馆在25个大中型国家自建馆中脱颖而出,首次荣获国际展览局大型自建馆展示金奖 [1] - 这是自1851年世博会创办174年来,中国首次获得该殊荣 [1] - 这是自1982年首次参加海外世博会以来的重大历史性突破 [1] 国家形象与综合实力展示 - 金奖被视为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1] - 世博会是展示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的全球盛会 [1] - 中国馆累计接待全球观众近200万人次,包括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多位政要和知名人士 [2] 文化内涵与设计理念 - 中国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彩对话,建筑外观“中华书简”镌刻117句中华经典名句 [1] - 展示内容从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塔克拉玛干生态修复,将“天人合一”思想与“绿水青山”实践融合 [1]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成就 - 中国馆是科技实力与发展理念的生动展示,包括月球正背面土壤样品首次零距离对比展示 [2] - 展示“蛟龙号”下潜7062米拍摄的影像、八网融合智慧城市及人工智能大模型孙悟空 [2] 国际交流与国内参与 - 中国馆是中国与世界的一次美好相遇,31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接续举办60多场活动周、活动日 [2] - 活动周、活动日数量创参展历届海外世博会之最 [2]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当代价值何在?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20:34
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 - 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于1995年在新疆和田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今年是发掘出土30周年,昔日考古队员重返现场[1][2] - 锦护臂尺寸为长18.5厘米、宽12.5厘米,采用每平方厘米220根经线的高密度提花技术,织有凤凰、麒麟、白虎等吉祥纹样,代表汉代顶尖织锦工艺水平[4] - 文物采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因塔克拉玛干沙漠极干燥环境,色彩保存近2000年,出土时五彩斑斓,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大字[4] 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 - “五星”反映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认识,象征吉祥与希望,“中国”指中原区域,铭文体现了汉代天象理解和天人合一哲学理念[4] - 该文物实证了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实施行政管辖,证明了汉朝与边疆地区保持紧密联系,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格局[5][10] - 锦护臂在尼雅遗址出土,该遗址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和东西方文明交汇地,文物成为丝绸之路上多民族、多文明互动的重要实物见证[7][10] 当代价值与影响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已被列入禁止出境文物名录,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无可估量,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7] - 该锦护臂已成为精神文化象征和符号,频繁亮相各类文化活动,是凝聚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8] - 文物价值超越历史属性,为当代文化创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借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10]
良渚何以成为五千年前的“理想国”?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21:43
良渚文明的历史定位与发现 - 良渚文明被描述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杰出代表,其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 良渚遗址于1936年首次被发现,并于2019年7月6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 近年来通过核心区及外围水利系统等遗迹的发现,逐步揭示了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 [2] 良渚社会的形成与特征 - 良渚被定义为开放融合的"理想国",其先民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带来了各自的技术与经验 [3] - 社会管理模式被认为与复杂的水田农业体系密切相关 [3] - 古城选址于山区与平原交界处,背山面水,处于约1000平方公里的盆地内,形成"依山傍水"的理想格局 [5] - 古城规划被视为"千年大计",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及远程资源调配能力 [5]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体现 - 考古发现结构完备、规模宏大的古稻田,其设施布局与现代稻田几乎无异 [6] - 良渚时期茅山区域的稻田亩产量估算可达141公斤,表明生产力高度发达 [7] - 莫角山宫殿区边缘发现埋藏炭化稻谷约12万斤,池中寺遗址炭化稻谷堆积总量高达36万斤,布局科学合理,堪称"国家战略储备库" [7] - 手工业体系完备,除玉器外,木器、骨器、角器、石器等"百工"俱全,石器加工达到精加工水平 [9] 先进的水利与工程技术 - 发现30余条水坝遗址,水利系统兼具防洪调水、运输、灌溉等综合功能 [5] - 通过坝体蓄水形成的水路网络用于运输建造宫殿所需的大型木材 [5] 精神文明的认同与凝聚力 - "神人兽面纹"被广泛接受与认同,样式从核心区到周边地区基本一致,反映了对天地人关系的系统认识 [11] - 精神层面的认同是维系良渚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统治更多依靠精神凝聚力而非纯粹武力 [11] - 良渚文明蕴含"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11]
和合台州:从山水哲思到中国之治
新华社· 2025-10-19 19:07
和合文化作为治理与发展核心理念 - 台州以“和合”为精神内核,将古老文化智慧融入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1] - “和”代表和谐、和平、中正平衡的处世之道,“合”象征汇聚、融合、联合共进的智慧,两者相辅相成 [1] - 和合文化在当下延展出三重路径:社会治理的“人与人之和”,共同富裕的“人与社会之合”,以及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之融” [2] 社会治理的“和合善治”实践 - 天台县“和为贵”调解中心运用“情为先、礼为上、法为本”工作法,2020年至今全市成功调处矛盾纠纷30.01万件,成功率高达99.43% [3] - 温岭市首创“民主恳谈会”并与人大制度结合,催生“参与式预算”,使基层民主有了新表达 [4] - 台州市建立全国首个地方立法市民库,2015年以来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3部,155.85万人参与立法,收集意见建议377万余条 [5] 共同富裕的“和合”模式 - 三门县城西村68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9亿元,村民人均收入高达9.3万元 [7] - 天台县以“和合文化”赋能制造业集群,汽车产业协会现有会员企业近300家,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的产业生态 [8] -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入职满5年员工父母办理“孝心卡”,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出资,让孝道成为连接企业与家庭的文化纽带 [8] 生态文明的“和合共生”创新 - 椒江区“蓝色循环”项目通过“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模式,将海洋塑料制成高附加值产品 [10] - 项目为每一件海洋塑料制品生成区块链“出生证明”,解决了公益与市场之间的信任链条问题 [10] - 2023年“蓝色循环”项目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的双赢 [11]
守护古树名木,让文化与生态深度交融
人民网· 2025-10-18 08:34
协同保护名录的公布 -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林草局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第一批协同保护名录,涵盖天坛·九龙柏、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千年古樟等28组文物和古树名木的搭配 [1] 代表性案例 - 北京天坛·九龙柏树龄达620年,树干奇特犹如九条蟠龙盘绕,与天坛文物建筑和谐共生,体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1] - 山西晋祠·周柏组合中,树龄约3000年的侧柏周柏与圣母殿等古建筑千年相依共存,殿内有宋塑精品彩塑43尊 [2] 保护意义与现状 - 文物与古树名木是历史珍宝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动见证,其系统性保护是文化与生态的深度交融 [1][2] - 从北京天坛、山西晋祠到陕西仓颉墓、甘肃伏羲庙、山东曲阜孔庙等地,文物和古树名木共同构成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部分 [2] 面临的挑战 - 部分地方在城市建设开发中缺乏科学规划和保护意识,部分游客存在刻字留念等不文明行为 [2] - 病虫害侵袭和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使文物和名木古树的生存岌岌可危 [2] 保护措施建议 - 政府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破坏行为 [3] - 科研机构需加强保护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 -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积极参与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