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定价权
icon
搜索文档
自11月10日起,人民币将正式退出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货合约交易。单看这一事件或许波澜不惊,但结合美国 12 月即将启动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刚组建的十国关键矿产联盟来看,这本质是一场针对人民币定价权的精准狙击,且时间节点的把控堪称刻意。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是什么?它并非一个单一的权力,而...
搜狐财经· 2025-11-15 09:58
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国际上的三起事件——伦敦金属交易所暂停非美元计价交易、美联储计划启动量化宽松、美国牵头组建十国关键矿产联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构成一场针对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定价权的系统性、多维度博弈 [1][2][3][4] - 这场博弈的核心是未来全球经济秩序中美元与人民币的地位之争,将从制度、资本和物理控制三个层面重塑全球资源分配格局与贸易秩序 [2][5] 定价权的权力结构 - 大宗商品定价权是由交易规则、货币流动性和实物控制权共同构成的三足鼎立权力结构 [2] 制度层面:交易规则的变更 - 伦敦金属交易所计划自2025年11月10日起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此举从制度上撤除了人民币在国际顶级平台的席位,剥夺了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风险对冲的关键工具 [2][6] - LME给出的“流动性不足”理由与人民币铜期货合约日均交易量近三年增长近三倍的数据相悖,决策背后有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干预的痕迹,揭示了金融平台归属权与规则制定权在地缘政治面前的分离 [2] 资本层面:货币流动性的影响 - 美联储计划于12月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通过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并计划每月进行最高350亿美元的抵押支持证券再投资,以拧开全球美元的流动性阀门 [3] - 在美国国内消费疲软及科技、金融业超十万人大规模裁员的背景下,新增流动性极可能外溢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历史上美元流动性扩张总能引发商品价格剧烈波动 [3] - 在LME移除人民币工具后,全球生产商和消费者将更紧密依赖美元,被动接受其定价波动风险,强化了美元通过资本供给对全球资源施加影响的能力 [3] 物理层面:关键矿产的控制权 - 美国牵头组建的“十国关键矿产联盟”目标明确,即到2030年建成一条不依赖中国的稀土、锂、钴等关键矿产供应链,这是一次对物理层控制权的战略重塑 [3][4] - 此举瞄准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矿产消费国却在部分核心资源上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配合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等政策,试图从矿山开采到贸易环节锁定供应链,迫使下游消费国使用美元结算 [4] - 中国在物理层展开布局予以应对,近期在西昆仑带发现巨大锂资源潜力,且国内锂产量增幅超过30%,意在增强供应链自主权,这场博弈的时间点恰逢中国资源勘探取得突破的前夜 [4]
Why Similarweb Stock Is Plummeting Today
Yahoo Finance· 2025-11-13 01:05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在周三交易中走低,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1:30下跌8.7%,盘中一度下跌16.9% [1] 第三季度业绩 - 第三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05美元,营收为7179万美元 [4] - 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1%,但略低于华尔街预期的7195万美元 [2][4] - 第三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超出华尔街预期的0.02美元 [2][4] - 截至第三季度末,客户数量同比增长15% [4] 全年业绩指引 - 公司重申全年营收指引为2.85亿美元至2.88亿美元 [5] - 公司将全年调整后运营利润指引区间上调至850万美元至950万美元,此前指引为500万美元至700万美元 [5][8] 市场关注点 - 客户增长率为15%,显著超过11%的营收增长率,引发投资者对公司定价能力的担忧 [6][8]
澳矿变脸太快了,涨价后痛失中国订单,澳总理紧急上门求合作
搜狐财经· 2025-11-01 19:10
谈判背景与核心分歧 - 中国于10月1日暂停购买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的美元计价铁矿石,澳大利亚总理对此表示失望[2] - 谈判始于2025年8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提出80美元/吨的定价,此价格较必和必拓三四十美元的成本仍有翻倍利润[2][3] - 必和必拓要求以2024年价格为基础再涨15%至109.5美元/吨,导致双方价差近30美元/吨[5] - 计价方式存在根本分歧,中国要求改用人民币计价并将定价基准转向中国市场,以摆脱由矿商主导的普氏指数体系[5][7] 中国的应对策略与底气来源 - 面对谈判僵局,中国采取暂停采购施压,并未因澳大利亚可能的“断供”反击而慌乱[7] - 中国钢企通过持股与力拓、淡水河谷、FMG结盟,其中中铝持有力拓近15%股份,并已推动人民币计价合同[9] - FMG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获中国钢企入股救助,2025年8月获得中国142亿元扩产贷款,年产量近2亿吨[9] - 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所有采购需求,改变了以往钢企各自为战的局面,提升了谈判能力[11] 替代供应与国内供需变化 -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储量47亿吨,铁品位超过65%,由中国投资建设运输线,首批铁矿将于2025年11月运抵中国[13] - 西芒杜铁矿达产后年供应量达1.2至1.5亿吨,可弥补必和必拓的供应缺口[13] - 中国启动“基石计划”,2025年国内铁矿新增产能656万吨,目标为实现年增产1亿吨[13] - 国内废钢回收量增长,2024年回收2.5亿吨,未来有望突破4亿吨,减少了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13][15]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中国铁矿石进口依赖度下降,使澳大利亚难以找到能消化3亿吨铁矿的替代买家,澳方在后续会晤中态度软化[15] - 人民币计价模式正扩展至俄罗斯天然气、巴西大豆等其他大宗商品贸易领域[17] - 从“一带一路”到RCEP,从亚投行到CIPS,中国正通过重塑供需关系掌握国际贸易主动权[17] - 此事件标志着买方实力向定价权的转化,中国从被动接受规则转向有能力自行制定贸易规则的新时代[19]
Down 28% for the Year Despite Record Revenues Last Quarter, Is Shake Shack a Buy?
The Motley Fool· 2025-10-23 17:00
财务业绩 - 第二季度录得创纪录的3.56亿美元营收,高于分析师预期的3.54亿美元 [1] - 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44美元,优于0.38美元的分析师共识 [1] - 营收同比增长12.6%,门店数量同比增长11.5%至63家 [1] - 上季度净利润增长77% [4] - 自2022年第一季度以来,营收几乎翻倍,从2.034亿美元增长至今 [8] 同店销售与定价能力 - 第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1.8%,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 [2] - 尽管菜单价格提升3%,仍实现了同店销售额增长 [8] - 公司已连续18个季度实现同店销售额增长 [8] - 2022年菜单价格提升3.5%,而在此前的六个月内已提价7% [8] - 八月份一项研究发现,公司在快餐休闲餐饮连锁中拥有最忠诚的客户群 [9] 扩张战略与运营效率 - 管理层计划将门店数量从330家扩大至1500家 [11] - 今年计划新增80至90家门店,为公司21年历史上最快的开店速度 [11][12] - 第二季度新开13家直营店和9家特许经营店 [11] - 上季度餐厅级利润率增长190个基点至23.9%,远高于行业平均的6%至9% [13] 估值与市场表现 - 股价在财报发布当日暴跌近15%,年内至今下跌28%,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近15% [2][5] - 当前股价为90.92美元,市盈率接近200倍,显著高于标普500指数28倍的平均水平 [5][15] - 公司股票贝塔系数为1.66,表明其波动性显著高于整体市场 [17] - 管理层对第三季度指引为:新开20至25家餐厅,营收增长14%,同店销售额实现低个位数增长 [16]
巴西粮商坐地起价,溢价每蒲式耳溢价2.9美元,中国买家集体停购反击
搜狐财经· 2025-10-21 17:55
大豆市场近期事件 - 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座大豆谷仓因超负荷倒塌,导致800多吨大豆损毁 [1][3] - 巴西大豆对华报价出现离谱暴涨,每蒲式耳溢价高达2.9美元,远高于美国大豆1.7美元的溢价 [1][4] - 中国买家对此采取集体停购策略,表现出从容态度 [1] 中国大豆进口现状与定价权问题 - 中国今年前九个月进口大豆8618万吨,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六成多(超过60%) [6][22] - 当前大豆定价机制由美国CBOT期货价加“升贴水”决定,中国作为最大买家却缺乏定价话语权 [6] - 这种局面被描述为中国大豆贸易的“无根”之痛 [6] 中国应对策略的核心优势 - 拥有雄厚的国家战略储备,储备大豆特别充足,可随时投放市场以平抑物价 [8] - 已建立日趋成熟的多元化进口体系,从阿根廷、乌拉圭、加拿大等多国进口,有效分散单一产地风险 [10] - 上个月利用阿根廷暂停出口税的时机,采购了数百万吨大豆 [10] - 在饲料配方技术上取得突破,利用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替代豆粕的比例已稳步提升至15% [12] - 技术替代方案的成熟意味着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替代率,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减少数百万吨的大豆需求 [12] 长期战略与全球影响 - 目标在于推动建立更公平的国际贸易新秩序,从价格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影响者 [14] - 高盛集团预测,若中国将豆粕替代率成功提高至20%,可能导致南美大豆价格中枢长期下移10%到15% [17] - 欧盟植物蛋白消费中豆粕占比仅45%,远低于中国的75%,其通过推广昆虫蛋白、单细胞蛋白等替代品的经验可供借鉴 [17] - 根本解法在于“两条腿走路”:用好国际市场,并提升国内油料作物自给率 [19] - 此次博弈被视为对供应链韧性的压力测试,通过构建多元选项改变了博弈结构,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权力逆转 [21]
段永平再买茅台
华尔街见闻· 2025-10-13 18:30
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对贵州茅台的近期操作与观点 - 知名投资人段永平于10月13日公开表示买入贵州茅台股票 [1] - 此次买入是继6月底其公开为茅台站台后再次表态 显示出对白酒龙头的持续看好 [3] - 在6月30日茅台股价下跌1.13%时 段永平曾发文鼓励投资者 随后近三个月内股价从1403.9元涨至最高1538.02元 涨幅达9.6% [3] - 截至发稿 贵州茅台股价为1419.2元/股 当日下跌0.76% [3] 贵州茅台当前关键市场数据 - 当前股价1419.20元 较前日收盘价1430.00元下跌10.80元 跌幅0.76% [4] - 当日最高价1422.85元 最低价1415.12元 开盘价1415.70元 [4] - 成交量46068手 成交额65.33亿元 换手率0.37% [4] - 总市值1.78万亿元 总股本12.52亿股 流通值1.78万亿元 [4] - 动态市盈率19.57 TTM市盈率19.76 静态市盈率20.61 市净率7.47 [4] - 每股收益71.82元 每股净资产189.98元 TTM股息51.72元 股息率3.64% [4] - 52周最高价1626.12元 52周最低价1373.10元 [4] 段永平对贵州茅台的长期投资逻辑 - 段永平自2012年首次建仓茅台 持有已超十年 期间经历三次行业危机但始终未减仓 并在低迷期逆势加仓 [4] - 持有期间茅台股价最高涨幅超20倍 [6] - 其投资逻辑基于茅台品牌垄断 定价权 抗通胀三重优势的不可替代性 [4] - 段永平认为茅台是A股市场唯一同时满足品牌垄断 定价权 抗通胀三要素的企业 其稀缺性远超其他资产类别 [10] - 卖出茅台的前提是找到比它更具确定性的标的 否则相当于用黄金换铜 [6] 段永平对其他投资标的的比较观点 - 有投资者询问持有神华十年是否比存银行合算 段永平回应指出神华虽然不如茅台 但大概率也比存银行好 [7][8] - 段永平同样强调买腾讯肯定也比存银行好 [8]
“今天买了点茅台!”段永平再出手,喊话投资者不要怕
华尔街见闻· 2025-10-13 17:30
知名投资人段永平的投资动态 - 知名投资人段永平于新闻发布当日公开表示买入贵州茅台股票[1] - 此次买入是继其6月底为茅台股价发声支持后的又一次公开表态[1] - 段永平自2012年首次建仓贵州茅台以来,已持有该股票超过十年[4] 段永平对贵州茅台的投资逻辑 - 投资逻辑基于公司具备“品牌垄断、定价权、抗通胀”三重不可替代的优势[4][7] - 认为贵州茅台是A股市场唯一同时满足上述三要素的企业,其稀缺性远超其他资产类别[7] - 强调高档酒中,茅台最经济实惠,并称“茅台是茅台最好的背书”[1] - 卖出茅台的前提是找到比其更具确定性的标的,否则相当于“用黄金换铜”[5] 贵州茅台近期股价表现 - 在段永平6月30日发文鼓励投资者后,近三个月内公司股价从1403.9元涨至最高1538.02元,涨幅达9.6%[1] - 截至新闻发稿时,公司股价下跌0.76%至1419.2元/股[1] - 公司52周股价最高为1626.12元,最低为1373.10元[2] 贵州茅台关键财务与市场数据 - 公司总市值为1.78万亿元,流通值为1.78万亿元[2] - 每股收益为71.82元,每股净资产为189.98元[2] - 股息(TTM)为51.72元,股息率(TTM)为3.64%[2] - 市盈率(TTM)为19.57,市净率为7.47[2] - 新闻发布当日成交额为65.33亿元,成交量为46068手[2] 段永平对其他资产的看法 - 段永平认为,虽然中国神华不如贵州茅台,但长期持有大概率比存银行好[5] - 同样强调买入腾讯控股肯定比存银行好[5]
中信证券:当前仍然主要关注偏上游的资源板块和传统制造业
智通财经网· 2025-10-12 17:58
文章核心观点 - 意外的市场波动是新的投资线索转变为主线的契机,短期走势判断并非核心矛盾 [1][2] - 近期的出口管制和许可制度有助于对外提升价格,对内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使具备合规能力和全球化运营经验的头部企业获得更稳定的海外份额和更好的盈利水平 [1][2][8] - 考虑到短期利润兑现、中期景气回升和长期叙事逻辑的平衡,当前主要关注偏上游的资源板块和传统制造业 [1][2][9] 全球资本开支趋势 - 近10年全球科技与非科技公司资本开支增长分化显著,1000亿美元以上市值科技企业资本开支1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1.8%,而非科技企业仅为2.4% [3] - 2021年以来分化加剧,1000亿美元以上市值科技企业资本开支复合年增长率达15.6%,非科技企业仅为5.8% [3] - 全球500亿美元以上市值公司中,TMT行业资本开支占比从2010年的20%升至2025年的43%,而资源板块占比从40%降至23%,制造板块从16%降至13% [3] 国内工业资本开支与效率 - 国内非金融板块资本开支同比增速自2023年第三季度高点(18.6%)持续下滑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7.2%,为2010年以来最低点 [4] - 行业层面仅煤炭、电力、交运及TMT行业保持资本开支正增长,化工、电新、有色等行业持续负增长 [4] - 非金融板块整体资本利用效率自2022年开始持续下滑,但有色行业已率先走出拐点,化工、电新、军工等行业已逐步企稳见底 [5] 传统制造业估值与盈利能力 - 当前部分传统制造业龙头在行业景气低点仍保持盈利能力且估值不高,历史上较为罕见 [6][7] - 工业金属、运输设备和农业化工的市盈率估值处于历史35%以下分位数水平,且投入回报率已处于回升态势 [7] - 结合行业投入回报率和估值水平,机械、化工、有色行业中的工业金属、工程机械、运输设备和贵金属等品种相对占优 [7] 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 - 中国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稀土、超硬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这些产业中国在全球供给中占据主导地位,如锂电正负极材料产能全球占比超95% [8] - 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可能标志着电动汽车出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 [8] - 出口管制措施有助于引导海外超额利润向国内优质产能聚集,加速出清落后产能,氟化工行业是通过类似举措提升利润的成功案例 [8] 当前行业关注焦点 - 配置框架沿资源安全、企业出海和科技竞争三条线索,传统周期板块因利润率提升而涌现的机会将增多 [9] - 推荐关注上游资源板块(以有色为代表)并开始密切关注中游化工板块 [9] - 建议关注“供给在内反内卷,需求在外出利润”逻辑下的行业,如钴、稀土、钨、磷化工、农药、氟化工等 [9]
国泰海通海外:南向流入港股提速 外资偏好科技
智通财经网· 2025-10-12 17:08
整体资金流向 - 三季度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3952亿港元,较第二季度流入幅度提升[1][2] - 外资流出速率较前期放缓,稳定型外资第三季度累计净流出664亿港元,流出幅度连续三个季度减少[2] - 南向资金在港股持股市值占比创下新高,港股通持股金额占比由第二季度末的20.7%升至第三季度末的21.8%[2] - 稳定型外资持股市值占比从41.3%降至40.7%,灵活性外资占比维持在19.1%[2] 行业资金流向(流量层面) - 南向资金主要流入港股可选消费、非银金融、医药行业,这三个行业在第一至第三季度均保持净流入[1][3] - 南向资金在第三季度也流入软件与硬件行业,而该行业在第二季度为净流出[1][3] - 灵活型外资流入软件和消费者服务行业,流出可选消费、非银金融及医药行业[3] - 稳定型外资流入医药和硬件行业,流出可选消费、银行及非银金融行业[3] 行业定价权(存量层面) - 外资在港股多数细分行业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及大部分消费板块[1][3] - 南向资金在少数行业有较强话语权,例如运营商、煤炭石化、军工、半导体等[1][3] - 近两年南向资金在半导体、泛消费、泛红利行业的定价权显著提升[1][3]
中信证券:近期的出口管制和出口许可制,可能成为有助于对外挺价、对内加速出清落后产能的举措
证券时报网· 2025-10-12 17:0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制造业具备将全球供应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和利润的条件,企业应告别内卷式竞争 [1] - 出口管制等措施有助于对外挺价、对内加速出清落后产能,头部企业可能获得更稳定的海外份额与更好盈利 [1] - 当前投资关注点应平衡短期利润、中期景气与长期逻辑,主要聚焦上游资源板块和传统制造业 [1] 行业趋势与资本开支 - 全球非科技行业资本开支增长长期持续低迷 [1] - 国内传统工业板块资本开支在反内卷趋势下明显放缓 [1] - 不少传统行业投入产出比已经企稳甚至回升 [1] 企业盈利与估值 - 行业龙头公司在景气低点也能够持续创造利润 [1] - 传统制造业在利润率底部的估值水平并不高 [1] 政策影响与头部企业机遇 - 近期的出口管制和出口许可制有助于对外挺价、对内反内卷加速出清落后产能 [1] - 具备合规能力和全球化运营经验的头部企业可能获得更稳定的海外份额与更好的盈利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