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需求
icon
搜索文档
“反内卷”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关注PPI回升的投资机会
中航证券· 2025-11-17 07:30
宏观经济与市场环境 - 美国联邦政府结束持续43天的史上最长“停摆”,但市场对美债持续性提出质疑[2] - 美联储12月降息概率为51.4%,较一周前下降15.5个百分点[6] - 国内10月金融和经济数据因高基数与财政节奏靠前而回落,但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未变[2] - 10月通胀数据改善显示“反内卷”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当前流动性处于宽松水平[7] - A股整体市盈率为22.22倍,较上周下降0.16%[5] PPI回升阶段的行业表现 - 2025年6月以来PPI同比增速呈现底部回升趋势[10] - PPI从底部回升至转正前高点阶段,汽车和家用电器行业在5轮周期中均位列超额收益前十[14] - PPI回正至阶段性高点阶段,顺周期板块如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平均超额收益显著[17] 投资策略与行业关注 - 建议均衡配置,关注“反内卷”、智能化、航天等“十五五”新表述的投资线索[3] - “反内卷”政策加速落地后,建议关注小家电、造纸、化学制品等产能出清空间大且改善明显的行业[20] - 军工行业在军贸、民机、低空经济等领域出海捷报频传,国际市场有望扩容行业空间[25]
收评:沪指涨0.73%,有色、化工等板块拉升,储能概念等活跃
证券时报网· 2025-11-13 15:47
市场整体表现 - 13日两市股指强势拉升,沪指上涨0.73%收报4029.50点,续创逾10年新高 [1] - 深证成指上涨1.78%收报13476.52点,创业板指上涨2.55%收报3201.75点,北证50指数上涨2.62% [1] - 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额达20659亿元,场内超过3900只个股上涨 [1] 行业板块表现 - 有色金属、化工、煤炭、钢铁等板块集体拉升 [1] - 地产、医药、半导体等板块均有所上扬 [1] - 锂电、有机硅、储能等概念板块集体走高 [1] 市场驱动因素与机构观点 - 市场关注年末投资主线是否会发生高低切换,背后是资金为下一年提前布局 [1] - 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下一年宏观政策定调,很大程度上决定年度投资主线 [1] - 会议将带动资金对个股的估值对标窗口切换至下一年,形成“估值切换” [1] - 机构出于年末考核原因,往往会进一步推动市场切换趋势 [1] - 部分机构年内已获较大盈利,四季度或更倾向于稳健策略 [1] - 结构上建议均衡配置,关注智能化、航天、新需求、“反内卷”等“十五五”规划新表述的投资线索 [1]
黄山谷捷:公司将积极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新赛道、新需求
证券日报· 2025-10-29 16:37
公司战略方向 - 公司将积极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新赛道、新需求 [2] - 公司将拓展产品应用场景和领域 [2] - 公司寻求新的增长点 [2]
渤海证券研究所晨会纪要(2025.10.28)-20251028
渤海证券· 2025-10-28 12:18
宏观策略研究:工业企业效益数据点评 - 2025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2%,增速较1-8月回升2.3个百分点,其中9月单月利润同比增长21.6% [2][3] - 盈利改善主要受价格端和利润率拉动:1-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与前期持平,PPI同比降幅收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回升0.1个百分点至2.4%,营收利润率为5.26% [3] - 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利润总额实现正增长,较1-8月增加4个行业,增长面过半,其中其他采矿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增长较高 [4] - 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速进一步加快,在AI企业加码资本开支和国产化替代趋势下,相关行业有望持续向好 [4] 公司研究:豪迈科技2025年三季报点评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76亿元,同比增长26.88%,实现归母净利润17.88亿元,同比增长26.21%,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8.11亿元,归母净利润5.92亿元,同比增长29.49% [6][7] - 公司期间费用控制持续改善,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为8.18%,较去年同期下降1.44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增至4.56亿元,同比增长38.57%,研发费用率增至5.65% [7][8] - 公司公告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参与骨干员工不超过2100人,计划份数上限144.12万份,占总股本0.1802%,购买价格为30元/股,旨在健全长期激励约束机制 [8] - 中性情境下,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0.54亿元、134.29亿元、158.0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3.08元、3.75元、4.40元 [8] 行业研究:轻工制造&纺织服饰行业周报 - 10月20日至24日,SW轻工制造行业指数上涨2.62%,跑输沪深300指数0.63个百分点,SW纺织服饰行业指数上涨0.37%,跑输沪深300指数2.87个百分点 [10] - 金属包装行业发布自律倡议书,推动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龙头奥瑞金完成对中粮包装的收购,行业竞争格局优化,看好行业高质量发展及产能出海打造新增长曲线 [10] - 包装纸价格最高上调150元/吨,纸板涨幅最高达5%,"双十一"对短期需求形成支撑,看好包装纸相关个股业绩与估值同步修复 [13][14] - 全会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促进消费投资良性互动,可关注宠物行业、"谷子经济"等具备高情绪价值行业,以及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与品牌出海进度 [14] 行业研究:金属行业周报 - 锂电领域需求表现较好,预计推动市场去库,形成阶段性供应偏紧,碳酸锂价格预计偏强运行;中美贸易关系缓和,若我国对稀土出口管控放松,稀土价格或得到提振 [15][16] - 钢铁行业稳增长政策提出产能产量精准调控,推进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未来船舶用钢和建筑用钢等领域需求有望提振;铜矿受海外矿山事故影响,供应预期收紧 [16] - 氧化铝新项目产能释放下,电解铝厂利润表现较好,"反内卷"政策有望改善氧化铝行业供给格局;长期看央行购金、美元地位弱化等因素将持续提升黄金吸引力 [17] - 刚果(金)2026-2027年钴出口配额无增长,未来全球钴供给受约束,需求受新能源汽车、储能和消费电子领域带动,供需有望维持偏紧状态 [18]
“十五五”规划解读:更加突出内需作用,食饮关注三大方向
银河证券· 2025-10-26 22:08
行业投资评级 - 食品饮料行业评级为“推荐”,并予以“维持” [1] 报告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对“内需”与“国内循环”的表述和定位有所升级,从“十四五”的“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转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3] - 将以反内卷为重要抓手有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供需平衡,达到“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3] 重点投资方向 - 继续优先关注以新渠道与新品类为代表的“新需求” [3] - 渠道上,居民生活方式与消费心理理性化利好即时零售、零食量贩、会员商超等新渠道 [3] - 品类上,消费者对健康化、功能性、美味及情绪价值的诉求,使椰子水、魔芋、保健食品等品类有望受益 [3] - 关注乳制品、餐饮供应链等受益于政策刺激的领域 [3] - 乳制品方面,预计“十五五”期间将出台一系列刺激生育政策,利好液奶、婴配粉、儿童奶酪等市场 [3] - 餐饮供应链方面,“十五五”期间系统性、常态化的支持有望延续,地方政府餐饮补贴、宴席补贴政策有持续加码空间 [3] - 反内卷促进供需平衡,关注PPI修复向CPI传导,原奶供给端产能持续去化,需求端政策刺激有望提振乳品消费,奶价有望温和上涨 [3] 投资建议与关注标的 - 10月下旬市场聚焦三季报业绩,新消费方向公司业绩较好,可关注东鹏饮料、万辰集团、安琪酵母、立高食品等 [3] - 展望2025年第四季度,建议关注两条线索:一是年底的估值切换行情,关注新消费方向基本面扎实的标的,如锅圈、农夫山泉、东鹏饮料、卫龙美味、盐津铺子 [3] - 二是在PPI改善向CPI改善传导的预期下,关注估值低位+供给出清的顺周期方向,大众品板块关注青岛啤酒、百润股份、宝立食品等,白酒板块关注贵州茅台、山西汾酒 [3]
黄山谷捷: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新赛道、新需求
证券日报· 2025-10-22 22:07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公司在做好现有产品的同时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新赛道、新需求 [2] - 公司将积极开发新产品并拓展产品应用场景和领域 [2]
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
人民日报· 2025-08-15 16:32
经济表现与外部评价 - 多家外媒评价中国经济展现惊人韧性并实现超预期增长 部分机构上调增长预期[2] - 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7] 供给端创新与产业升级 - 鲸鱼机器人2024年销量达100万套 出口至51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3] - 海尔推出"AI之眼"系列智能家电 实现从"替人家务"向"无人家务"的技术跨越[3] - 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 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 同比增长40.4%[4] - 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 绿色化 高端化转型实现迭代升级[4] - 低空经济开辟新产业赛道 形成万亿级市场想象空间[6] 需求端变化与消费升级 - 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 多层次 多方面特点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5] - 个性化需求催生私人订制与"小单快反"柔性制造模式[5]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热销带动工厂产能饱和[6]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推动IP经济热度飙升[6] - 14-35岁青年群体约4亿人 形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10] 供需协同与产业循环 - 通过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新需求牵引新供给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3] - 形成"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传导链条[7]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 卡点 脆弱点[10]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10] - 完整产业体系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生共振效应[11] 区域与产业创新案例 - 青海通过工业遗产价值激活与产业跨界融合 推动工业旅游成为盐湖产业新磁极[3] - 山东青岛海尔智慧家庭技术实现家电"看得懂"的能力突破[3] - 上海鲸鱼机器人成为消费增长新亮点[3]
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人民日报· 2025-08-15 16:0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通过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实现高质量增长 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 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2][3][4][5][6] 供给端创新与产业升级 - 鲸鱼机器人2024年销量达100万套 出口51个国家地区 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 [1] - 海尔推出"AI之眼"系列黑科技 实现家电从"替人家务"向"无人家务"升级 [1] - 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推动工业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1] - 中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 2024年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 同比增长40.4% [1] - 供给创新体现在原始创新(从制造中心向创新策源地转型)、迭代升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和融合发展(赛场经济首发经济夜经济)三方面 [2] 需求端变化与消费升级 - 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 [2][3] - 一体三滚筒洗衣机解决同时洗不同衣物需求 速干衣满足夏季排汗透气需求 [3] - 私人订制和小单快反柔性制造模式兴起 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3] - 大健康产业受益于体重管理年和轻食浪潮 低空消费打开万亿级产业空间 [3]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热销 IP经济随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度飙升 [3] 供需协同与经济增长 - 2024年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 [4] - 形成"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传导链条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扩大市场 [3][4] - 新供给与新需求实现"双向赋能" 供给侧改革突破约束点创造有效供给 [4] - 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群体"双向奔赴" 4亿14-35岁青年群体形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 [5]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完整产业体系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相互激荡 [6]
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 2025-08-15 06:13
中国经济韧性及增长动力 - 多家外媒评价中国经济展现惊人韧性并实现超预期增长 部分机构上调预期 [2] - 2024年上半年鲸鱼机器人销量达100万套 出口至51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 [2] - 海尔"AI之眼"系列通过智能识别技术推动智慧家庭从"替人家务"迈向"无人家务" [2] - 青海盐湖产业基地通过工业遗产活化、生态转化和跨界融合 推动工业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2] 消费市场创新与升级 - 中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 2024年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 同比增长40.4% [3] - 一体三滚筒洗衣机、速干衣等产品因个性化需求催生柔性制造模式 [4] - 大健康产业因"体重管理年"与"轻食浪潮"迎来机遇 低空消费打开万亿级产业空间 [5]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热销带动工厂产能 电影《哪吒》IP经济助推产业链发展 [5] 供需动态平衡机制 - 2024年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2% [6] - 供给侧通过科技创新突破约束点 需求侧以交易生成回应 形成供需"双向赋能" [8] - 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群体"双向奔赴" 4亿14-35岁青年群体构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 [8]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强化产业体系与市场规模协同效应 [8][9] 产业转型与新兴赛道 - 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引发新热潮 如盐湖产业跨界融合创造新磁极 [2][8] - 原始创新推动中国从制造中心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型 如AI教育硬件出海标杆案例 [3][8] -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塑造新场景 如首发经济、夜经济激活消费潜力 [3][6]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人民观点)
人民网· 2025-08-15 06:11
中国经济韧性及增长动力 - 多家外媒评价中国经济展现惊人韧性并实现超预期增长,部分机构上调预期 [1] - 中国经济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叠加下仍保持强大活力和韧性,核心在于统筹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1] - 通过稳中求进策略,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新需求牵引新供给,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 [1] 高质量供给与新消费 - 上海鲸鱼机器人2024年销量达100万套,出口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 [1] - 海尔"AI之眼"系列通过智能化技术推动家电从"替人家务"迈向"无人家务" [1] - 青海以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工业旅游成为新磁极,激活工业遗产价值 [1] - 中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2024年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同比增长40.4% [1] - 新供给创新体现在原始创新(如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型)、迭代升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及融合发展(赛场经济/夜经济等新场景) [2] 高品质需求驱动产业升级 - 消费者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点,推动供给体系深刻变革 [3] - 个性化需求催生柔性制造模式,如一体三滚筒洗衣机、速干衣等产品热销 [4] - 新需求开辟低空经济(万亿级产业)、大健康产业(轻食浪潮)等新赛道 [4]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电影《哪吒》IP经济等案例显示文化消费带动产业链增长 [4] 供需双向赋能与市场扩容 - 政策支持(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2% [5] - 新供给与新需求形成"双向赋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有效供给创造市场交易活力 [7] - 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与新消费群体(4亿14-35岁青年)"双向奔赴",形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 [7]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完整产业体系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共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