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养殖
icon
搜索文档
生态虾“游”出大产业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生态养殖模式转型 - 传统养殖模式因密度过大和过度投喂导致水环境恶化 亩产利润仅1000-2000元 [1] - 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后 塘内种植水草并投放花白鲢、螺蛳等生物 形成自然净化系统 [1] - 新建"跑道式"循环水槽设施 实现水体循环利用 显著改善养殖环境 [1] 产量与品质提升 - 生态养殖使大虾规格达到1斤15头 品质获得大幅提升 [1] - 采用高位池轮捕轮放模式后 虾塘实现每年多收一季虾 [2] - 亩产量达到600-650斤 全年产量为普通养殖的1.5倍 [2] 科技创新应用 - 示范园区引入物联网和水源热泵新技术 实现养殖全过程精准化管理 [2] - 应用液氮瞬时锁鲜技术进行加工 通过冷链系统发往全国市场 [2] - 生态养殖模式实现错峰上市能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 [2] 产业链建设 - 形成从育种保种、虾苗繁育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3] - 上游布局20家苗种企业和8家科研机构保障种源 [3] - 中游由8家合作社和38家饲料加工企业支撑标准化生产 [3] - 下游通过15家精深加工企业及6家直营店和电商平台打通销路 [3] 品牌价值与政策支持 - 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双轮驱动战略 [2] - "高邮大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已超过50亿元 [2] - 产业项目入选2025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立项名单 [3] - 政府加快推进产业向生态化、园区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3]
生态养殖、液氮锁鲜等新技术赋能高邮大虾 生态虾“游”出大产业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04
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太宏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内,虾农汤太宏抄起网,往水里一兜,就捞出数十只 青壳透亮、活蹦乱跳的高邮大虾。 汤太宏脸上笑开了花,"以前养虾是看天吃饭,品质难以把控。现在养的是生态虾,品质好,心里那叫 一个踏实。" "尝过就知道,生态虾肉质紧实、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更是没的说。"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 园工作人员陆星新说,"科技创新让高邮大虾加速'升级'。园区引入物联网、水源热泵等新技术,不仅 实现了养殖全过程透明化、精准化管理,还能错峰上市,抢占市场。" 几年前,汤太宏的虾塘远非这般景象。传统养殖密度过大,过度投喂,水环境不堪重负,辛苦一年,亩 产利润不过一两千元。"虾苗放下去,心也跟着悬起来,密度大了怕生病,虾的质量没保障,卖不上 价。"回忆起那段日子,汤太宏眉头紧蹙。 转机始于当地推行生态养殖。在市乡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老汤的虾塘开始了一场"生态蝶 变"——转变养殖观念,改变养殖模式,塘里种植水草,水中投放花白鲢、螺蛳,岸边还建起了"跑道 式"循环水槽。"水草是天然栖息所和水体净化器,螺蛳吃掉残饵,花白鲢抑制有害蓝藻生长。"汤太宏 说。 生态养殖,悄然改写着虾农们的账本。老汤掰 ...
四水映绿·豫见两山丨南湾出好鱼 一水养稻虾
河南日报· 2025-08-16 08:28
南湾水库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南湾水库水域面积75平方千米 总库容13.55亿立方米 是信阳市主要饮用水源地 水质达到二类标准[2] - 2010年启动环境整治 耗时六七年改善水质 水生动物物种数较10年前增加62.2%[2][6] - 水库实施"以鱼净水"模式 花白鲢占比超70% 通过滤食浮游生物消耗氮磷 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4] 南湾鱼产业经济效应 - "南湾鱼"年产量稳定在200万斤 年产值达3000万元 成为全国驰名商标[4] - 水库建成后形成上万亩天然养殖场 栖息20多种鱼类 包括青鱼 鲌鱼 鳜鱼等高价值品种[4] - 活鱼库通过生态养殖实现水质净化与商业价值双赢 产品市场供不应求[4]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 - 林道静合作社发展3000亩稻渔种养 含稻虾2500亩 稻鱼300亩 稻蟹200亩 年产渔稻米75万公斤 水产品30万公斤[5] - 立体种养模式年总产值达2700万元 带动160户农户及60多名务工人员 脱贫户日均收入100元[5] - "林稻静"渔稻香米获绿色认证 基地水质监测达标 生态效益转化为产品溢价[5][6] 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信阳依托1115座水库资源 将生态治理与产业结合 形成"水养鱼 鱼净水"循环体系[4][6] - 南湾湖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Ⅲ类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连续三年低于40 保持中营养水平[6] - 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收益 从水产品到稻米均实现品牌化运营 形成闭环产业链[5][6]
革命老区滩羊产业正青春
中国青年报· 2025-08-02 09:10
历史背景 - 盐池县是宁夏唯一坚持到全国解放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经济中心发挥重要作用[1] - 1938-1943年间陕甘宁边区军民从盐池驮出12.5亿公斤食盐,用于交换粮食、布匹等物资以打破经济封锁[2] - 1936-1945年盐池县羊只数量从4.8万只增长至15.7万只,牛从1100头增至4100头,骆驼从80峰增至1100峰[2] 滩羊产业现状 - 2024年盐池县滩羊养殖户达8400户,饲养量330万只,出栏量195万只[3] - 建成滩羊肉冷链集配集散中心,全国布设10余个前置仓使物流成本降低30%[3] - 现有125家标准化生态牧场和326个规模养殖园区[3] 产业升级措施 - 90后创业者孔令东采用含玉米粒、甘草秧、黄芪及中药材的复合饲料配方解决滩羊咳嗽问题[2] - 实施生鲜肉精分割和小袋包装改革,推出定制礼盒、烧烤食材等场景化产品线[3] - 封山禁牧政策推动散养转为圈养模式,通过饲料改良还原生态养殖风味[2]
海洋牧场迎来海胆丰收季 特色养殖丰盈“蓝色粮仓”
央视网· 2025-07-25 11:52
行业概况 - 大连长海县拥有2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是虾夷马粪胆的主要养殖基地 [1] - 虾夷马粪胆是当地特色海产品,收获季为每年7月至9月 [3] - 2024年长海县海胆出产量占全国两成,总年产量超过100万斤,总产值超过1亿元 [11] 养殖规模与产量 - 当地最大虾夷马粪胆养殖基地每天可收获6000多斤新鲜海胆 [3] - 当地持续扩大虾夷马粪胆养殖规模,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5] 市场需求与销售 - 收获季的虾夷马粪胆肉质饱满、味道鲜美,深受市场欢迎 [5] - 客户提前订货并支付预付款,反映市场需求旺盛 [5] - 通过技术改进实现一年四季供应新鲜海胆 [7] 养殖技术与模式 - 采用参胆混养技术,将海参和海胆混合养殖 [9] - 海胆的饵料残渣和排泄物成为海参的养料,实现生态循环 [9] - 新养殖模式保护海洋生态,节省成本,并充分利用海洋空间 [11]
陕西定边县:“梭鱼”跃入千年盐湖 “土鸡”鸣唱生态乐章
环球网· 2025-07-09 10:25
盐湖海鲜养殖产业发展 - 定边县自2021年起探索盐湖水产养殖,已成功引入南美白对虾、青蟹、花蛤及梭鱼等品种,并尝试盐碱地散养土鸡的循环发展模式[1] - 梭鱼作为高经济价值鱼类,首批3000尾苗种从山东东营引入花马池盐湖进行适应性测试[1][3] - 公司采用分类养殖模式,包括虾贝鱼混养、鱼虾混养及单一品种养殖,以探索最优盐湖养殖方案[3] 技术创新与养殖模式突破 - 通过陆基圆桶工厂化养殖模式结合阳光大棚控温技术,实现活虾全年无间断上市,首批虾预计半个月后产出[3][5] - 建成18个陆基圆桶养殖池,支持错峰投苗与上市,解决西北地区季节性养殖限制[5] - 与宁波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死虾加工饲料技术,将废弃虾转化为含虾青素的鸡饲料,延伸产业链至禽蛋产品[5] 智慧化与生态协同发展 - 计划2023年启动智慧渔业系统,实时监测水质、生物生长状态并实现自动投喂,提升科学养殖效益[5] - 盐湖生态养殖吸引遗鸥、白鹭等候鸟栖息,形成水产养殖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海鲜湾"景观[7] - 产学研合作平台持续推动盐湖资源开发,涉及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机构[5]
抗日根据地·今昔巨变|特色产业澎湃“新”活力 “塞上明珠”迎绿色蝶变
央视网· 2025-07-04 10:30
历史经济贡献 - 抗战时期盐池县产食盐、皮毛和甘草构成陕甘宁边区三大经济支柱[1] - 1941-1945年边区军民从盐池驮出12 5亿公斤食盐 占财政重要收入[5][7] - 八路军359旅2000名官兵赤足打盐 为节省物资光脚作业[3] 现代农业转型 - 滩羊养殖规模达330万只 品牌价值突破130亿元 占农民收入50%以上[15] - 建成125家标准化生态牧场 采用跑道晨练等科学养殖方式[11][15] - 创新"以渔治碱"模式 在1 2万亩盐碱地养殖三文鱼、海蟹等水产[9] 新能源产业布局 - 已建成215万千瓦光伏和305万千瓦风电 年发电量90亿千瓦时[19] - 高沙窝镇从盐运枢纽转型为光伏基地 年产值达19亿元[17][19] - 规划新增7个光伏项目 总装机容量超320万千瓦[19] 经济发展数据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215 4亿元 城镇居民收入37386元(+4 5%)[21] - 农村居民收入19472元(+7 9%) 增速高于城镇[21] - 2018年成为宁夏首个脱贫县 形成六大特色产业体系[15][19]
传承鱼蚌共生  延长产业链条
人民日报· 2025-07-04 10:02
德清淡水珍珠系统生态养殖模式 - 采用鱼蚌混养传统生态方式 形成"鱼吃草 蚌吃鱼粪 蚌内育珠"的自然生态循环 改善水质并维持生物多样性 [1] - 运用附壳珍珠养殖技术 将三角帆蚌精确定位在水下30-40厘米深度吊养 [1] - 鱼蚌混养模式使水质变清 三角帆蚌生存率提高 珍珠质量大幅提升 [1] 珍珠养殖规模与品种特性 - 小山漾基地每年打捞超30万个三角帆蚌 每个蚌产出20-30颗珍珠 [2] - 三角帆蚌为国内淡水珍珠优良品种 所产珍珠光滑细腻 [2] - 珍珠产品中80%用于药用和化妆品原料 仅5%达到珠宝级标准 [2] 产业链延伸与创新发展 - 形成"珍珠+"全产业链模式 涵盖加工 研发 文旅等环节 [3] - "珍珠+品牌"开发胸针 吊坠等饰品 建立专卖店并成为热门伴手礼 [3] - "珍珠+科技"实现珍珠多肽提纯 珍珠发酵等深加工技术突破 [3] - "珍珠+文旅"开展研学体验活动 包括开蚌采珠等互动项目 [3] 产业经济规模 - 德清县珍珠深加工年产量近100吨 占全国总量10% [3] - 珍珠养殖与深加工年产值超70亿元 带动就业近2万人 [3]
品牌价值达28.6亿元,一条生态鱼链激活一域经济
中国环境报· 2025-06-07 08:04
生态养殖 - 万安县依托赣江优质水资源构建"两湖三库"生态矩阵,总面积达27.8万亩,其中16万亩认证水域成为"水下森林",8000亩有机养殖区浮游生物量达30毫克/立方米[1][2] - 创新"塘育湖出"接力养殖模式,1125吨特种鱼类通过"水库健身房"强化肌肉质感,24小时水质监测确保Ⅱ类标准[2] - 联合南昌大学等机构共建生态鱼产业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鳙鱼碳足迹认证基地,"光唇鱼—翘嘴鲌"混养模式使亩产效益突破8000元[3] 产业链延伸 - 精深加工环节开发预制菜、鱼糜、胶原蛋白等10多个系列产品,速冻技术锁住96%汁水鲜味,实现"从鱼头到鱼尾"全利用[4] - 建立"六统一"标准化运营体系,全国开设16家体验店和5家旗舰店,独创"百鱼宴"场景消费模式[4] - 在无锡、东莞设前置仓库,年销售鲜活鱼1000万斤(1.2亿元),覆盖长三角1200家酒店[4][6] 品牌建设 - 构建"地理标志+富硒认证+碳标签"三位一体认证体系,重金属残留指标优于欧盟标准30%,品牌溢价率提升至35%[6] - "万安湖"品牌价值达28.6亿元,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专题报道带动旗舰店客流量暴涨300%,加盟咨询量单月突破200条[6][7] - 推出"万安鱼文化"丛书和系列歌曲,文化附加值提升210%,形成从"卖原料"到"卖文化"的转型[7] 渔旅融合 - 举办全国垂钓大赛和厨王争霸赛,带动综合收入1.8亿元,开通"万安至赣州"水上旅游线路[5] - 打造12个打卡点包括生态渔场、渔文化馆等,推出"跟着鱼头游万安"精品线路[7] - 形成"湖下有好鱼、湖边有宿集、湖中有好景、湖上有美味"的沉浸式体验模式[5] 经济效益 - 3年实现渔业产值翻番,带动2.3万农户增收[1][7] - "万安湖"生态鱼在美团小象超市上架,覆盖江苏、大湾区等重要市场[4] - 鳙鱼碳足迹认证和"中科佳鳙1号"品种试验示范推动产业升级[3]
【榆林】羊产业串起群众“增收链”
陕西日报· 2025-05-09 06:47
财政投入与产业扶持 - 近5年榆林市市级财政累计投入2.5亿元用于扶持舍饲养羊标准化建设,惠及6万余户养羊户 [1] - 2023年投入5000万元资金覆盖12个重点乡镇、250余个行政村、1万余户养羊户,主要用于提升饲草供给能力、优化羊子品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 2024年建成3家省级羊子保种场、36家市级扩繁场,年可提供优质种羊2万只以上 [1] 产业规模与产出 - 2024年榆林市羊子饲养量达975.22万只,较2002年的436.8万只增长123% [1][2] - 2024年羊肉产量6.8万吨,羊绒产量3058.84吨,一产产值68.61亿元 [1] - 形成5个百万只养羊大县(榆阳、横山、神木、定边、靖边),29个10万只养羊大镇,185个万只养羊大村 [2] 产业链优化 - 12家羊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超450万只,榆林羊肉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 [1] - 聚焦全产业链优化,着力打造"榆林羊肉""榆林羊绒"区域公共品牌 [1] - 11万余户陕北白绒山羊养羊户形成生态养殖模式 [2]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羊产业带动全市12.2万户农户参与,养羊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养羊收入占家庭纯收入70%以上 [2] - 羊产业成为榆林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产业 [2] 生态效益 - 舍饲养羊推动林木覆盖率提升至36%,实现封山禁牧向产业升级转化 [2]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4%,规模场设施配套率98.6%,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