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普惠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以来连续十二年实现100%履约 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18:51
此外,上海建立健全碳普惠机制,建成碳普惠管理运营平台,创新开展跨领域实时协同的"一键式"碳账 户管理体系,成为深度融合分布式数字身份认证和区块链技术的碳管理应用场景。碳普惠管理运行体系 基本建成。 中新网上海9月22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方面22日透露,自2013年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 称:上海碳市场)开市以来,上海碳市场现货(含拍卖)累计成交2.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是全 国唯一连续十二年实现100%履约的试点地区。 上海推出"电-碳"协同机制。2025年1月至9月,上海绿电交易超过80亿千瓦时。上海还创新减污降碳协 同增效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0.3%或0.5%的免费配额奖励。 据悉,作为全国七个试点地区之一,上海碳市场开市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现已覆盖钢铁、化工、 汽车、航空、水运等28个行业400余家企业,碳配额总量约1亿吨。 据介绍,上海已建立了配额总量、配额分配、监测报告核查、履约等制度,配套制定了注册登记及交易 等规则,构建了由政府部门、交易所、核查机构、执法机构等组成的多层次监管构架,形成了由法律手 段、行政措施和技术平台组成的多维度监管和保障体系。 ...
虹口打造绿色低碳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各类首创首发、试点示范和应用场景项目建设 力争形成多方共赢产业生态
解放日报· 2025-09-22 09:47
记者 周楠 集聚产业赋能平台 "大家都知道绿色低碳这个概念,但到底哪些属于绿色低碳相关企业?现实操作中,很多企业是模 糊的。"虹口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科学监测评估产业发展成效,虹口结合区域特色,首先探索建立可检验、可借鉴的统计体系。 市能效中心战略发展部主任侯震寰告诉记者,2024年,虹口区与市能效中心合作,以《绿色低碳转 型产业指导目录》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为基础,基于市能效中心"AI+绿色低碳产业"平台,以"打标 签"方式,形成绿色低碳企业清单。明确碳服务、绿色航运、绿色金融、绿色贸易、绿色技术五大产业 图谱。 此后,在市统计局等部门支持下,虹口区以产业图谱为基础,通过"行业数据整合法"和"企业数据 采集法",探索建立涉及5个大类、23个中类、37个小类的虹口绿色低碳服务统计体系,动态监测更新数 据库。 与市能效中心类似,落户于虹口区的上海环交所、绿色技术银行等一批功能性平台,正持续为绿色 低碳服务产业赋能。 近日在北外滩区域,一批与众不同的公共座椅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它们的背后有故事—— 新座椅由北外滩街道携手新材料领军企业上海傲必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合力打造,制作材料由废弃 混凝土、瓷砖及石材 ...
北京MaaS日均服务绿色出行超六百万人,累计碳减排46万余吨
新京报· 2025-09-12 21:34
2023年服贸会的供应链交通运输展区设置了北京"MaaS"专区,描绘北京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未来发展 图景,通过多种方式向观众介绍MaaS到底是什么、能为生活带来哪些益处。 9月12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分会场——"数智驱动·特大城市交通服务新范式"主题交流活 动召开。此次活动上,北京交通部门再次发布北京MaaS的发展成果,目前,北京MaaS平台(交通绿色 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数已超600万,用户累计签发碳减排量46万余吨。 多届服贸会更新发布北京MaaS发展成果 MaaS是英文"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的简写,它是近年来全球交通领域出现的新理念,通 过一体化交通出行和一站式服务,改善市民公共出行体验。但它从诞生开始,围绕"什么是MaaS""如何 通过MaaS服务好公众出行"等问题,交通行业和学界不断在探讨。 2019年11月,北京市推出国内首个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简称"北京MaaS"),依托高德地图、百 度地图等社会化出行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实时公交、公交/地铁拥挤度查询等功能,有效改善了"公交 +步行"等组合方式的出行体验。 2020年 ...
北京MaaS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超600万 碳普惠累计权益兑换700余万人次
北京商报· 2025-09-12 16:44
北京商报讯(记者张茜琦)9月12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分会场——"数智驱动.特大城市交通服务新 范式"主题交流活动召开。会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顾涛表示,目前,北京MaaS平台(交通绿 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数已超600万,碳普惠实名注册用户数570余万人,用户 累计签发碳减排量46万余吨,累计权益兑换700余万人次。 ...
我省印发方案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将适时组织开展公众生态环境素养调查
大众日报· 2025-09-08 09:09
生态文化建设目标 - 到2030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 生态文化得到充分发展和传播 生态文化和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 [1] 生态文化研究传承体系 - 强化生态文化理论研究 重点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美丽山东建设以及儒家生态哲学等特色生态文化领域 [1] - 挖掘传统生态文化智慧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生态文化开放性数据库 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生态智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管理 [1] - 守护红色生态文化资源 向社会广泛征集传统生态文化相关材料 [1]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 党员教育 国民教育体系 [1] - 开展"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 依托科普宣讲 课外实践 户外研学等形式 [1] - 组织开展青少年环境教育特色活动 [1] 生态文化转化与产业融合 - 适时组织开展公众生态环境素养调查 [2] - 倡导大型活动碳中和 鼓励使用碳普惠减排量进行碳中和抵消 [2] - 探索建立"碳普惠"机制 [2]
山东生态文化新方案出炉!四部门联合发文,2030年要迎来这些变化
齐鲁晚报网· 2025-09-05 20:12
生态文化传播需要多样化的载体平台。山东将打造一批省级生态文学创作基地,开展生态主题文学作品 征集、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摄影大赛等活动,为生态文艺创作提供展示平台。同时,鼓励省内各类生 态环境科普、普法、宣传、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开发集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场所,建设生 态文化教育基地。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省作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山东省生态文化建设的 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聚焦生态文化"研究传承、传播推广、转化利用",提出实施目 标:到2030年,我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得到充分发展和传播,生态文化和旅游等产 业深度融合。 围绕建设生态文化研究传承体系,山东将从强化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挖掘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守护红色 生态文化资源等方面着重发力。根据《工作方案》,山东将搭建生态文化研究平台,重点关注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美丽山东建设以及儒家生态哲学等特色生态 文化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生态文化开放性数据库,向社会广泛征 ...
将来捡海滩垃圾可赚积分兑换权益 上海为海洋垃圾收运处置寻找动力
解放日报· 2025-08-18 10:07
海洋垃圾治理新模式 - 上海搭建政府搭台赋能、企业统筹实施、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多元造血的海洋垃圾治理新模式 [1] - 成立"沪海联盟"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话与合作共赢 [1] - 打通海洋垃圾打捞、处置、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并建立造血机制 [1] 产业链参与企业 - 宝钢股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利华、百事公司成为"沪海联盟"首批关键成员 [2] - 认证机构浙江蓝景科技、华测检测、挪亚检测、盛唐认证加入联盟 [2] - 英科再生公司将海洋塑料废弃物加工成画框、相框、地板等产品 [1] 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 - 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垃圾从打捞到再生全链路不可篡改数据记录 [2] -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个人碳账户 每减碳1克对应1个碳积分 [2] - 推动海洋垃圾联动碳普惠方法学研究 提升循环利用溢价效应 [2] 行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海洋塑料废弃物分拣成本高导致源头发运单位缺乏分拣积极性 [1] - 企业通过品牌价值提升循环产品价值 激励源头收集和分拣环节 [2] - 传统再生塑料主要来自工业边角料 生活垃圾和海洋垃圾占比极低 [1]
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绿色出行有望“变现”
环球网· 2025-08-18 09:05
碳普惠机制创新 - 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 旨在引导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 - 碳普惠机制对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自愿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价值 [3] - 市民绿色出行节能节电等行为有望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及绿色金融等方式获得价值激励 [3] 参与规模及减排成效 - 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 成为全国参与人数最多的城市 [1] - 北京市已发布3个交通领域碳普惠方法学并支持开展5个碳普惠项目 累计产生碳减排量超40万吨 [3] - 碳普惠活动对80%用户转向绿色低碳出行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 实施场景及方法 - 北京市自2020年起以低碳出行为切入点实施碳普惠 公交地铁及共享单车等行为可转化为碳资产 [3] - 减排行为覆盖低碳出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及分布式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依据技术规范核算减排量 [3] - 通过量化绿色行为减排量并提供激励 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3]
环保新风尚绘就绿色消费新图景
新华网· 2025-08-15 19:54
低碳消费政策与举措 - 浙江安吉创新推出竹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展示产品碳排放量(如1.4944kg CO2-eq/kg-刀),引导低碳消费并帮助企业降碳 [1] - 重庆将二手经济作为绿色消费抓手,2024年二手交易规模达697.5亿元,建成57个交易市场,形成"21+20+N"市场布局,发展旧货直播基地等新兴业态 [2] - 浙江在条例中设置"低碳生活"专章,重庆规划提出到2027年显著提升消费领域绿色发展水平 [2]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消费 - 浙江新昌绿生活超市依托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开业10天成交额达15万元 [2] - 绿生活生态平台通过绿色积分奖励机制形成消费闭环,4月上线后获市场青睐 [3] - 上海碳普惠平台6月上线,用户绿色出行可累积碳积分兑换数字人民币等奖励 [4][5] 低碳产品与消费场景创新 - 安吉推广"竹六小件"20万套、"竹四小件"66万套,减少350余万套塑料用品,民宿采用竹制品传递环保理念 [6][8] - 上海出现可持续饮食热潮,本地应季食材采购、可重复容器使用等行为普及 [8] - 商场"农场到餐桌"餐厅、有机食品专柜等新消费场景涌现,消费可兑换生态积分 [8]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业崛起,形成绿色生产力 [8] - 建议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利用技术市场力量建立绿色转型激励机制 [8]
上海: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中国证券报· 2025-08-15 04:16
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核心观点 - 上海市计划将碳市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碳金融、碳定价和碳创新中心 [1] - 方案提出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探索个人参与碳交易的模式与路径 [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质增效行动 - 建立健全配额总量管理制度,合理确定碳排放配额总量,建立储备配额调控机制 [1] - 建立与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相衔接的配额分配制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1] - 分阶段扩大市场覆盖范围:2026年起石化化工等高载能行业、数据中心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水上运输业降至8万吨 [1] - 2028年起年排放1万吨及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高等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纳入市场管理 [1] - 研究将氧化亚氮、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市场管理 [1]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引导激励行动 - 支持企业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排放控制目标,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提升实现净零排放 [2] - 健全碳普惠管理机制,优化方法学分级分类体系,重点推动绿色出行、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等领域的减排项目 [2] - 创新碳普惠激励机制,探索个人碳信用评估体系及其在绿色金融、绿色消费中的应用 [2] - 推动大型活动碳中和,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指导演出、赛事、会议、展览等活动实施碳中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