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治沙
icon
搜索文档
内蒙古阿拉善防沙治沙突破1亿亩
人民日报· 2025-10-22 04:54
造林计划与目标 - 阿拉善盟启动秋季造林工作,计划在12月底前完成2025年56万亩的造林任务[1] - 自1978年“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1] 地理与生态背景 - 阿拉善盟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1] - 境内分布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盟国土面积35.07%,占内蒙古沙漠总面积83.04%[1] 治沙策略与成效 - 当地坚持植树造林种草40多年,遵循以水定绿、科学治沙原则,摒弃高耗水模式[1] - 大规模推广应用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的近自然造林模式[1] - 全盟实现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1]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4:23
论坛概况 -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幕,主题为“科学治沙 绿色发展” [1] - 论坛聚焦科学防治荒漠化、草原保护与可持续经营等议题 [1] - 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企业等国内外200余位代表参加 [1] - 论坛将举办主旨论坛、专题论坛和院士对话,并组织参观治沙创新模式 [3] 中国治沙成效 - “十四五”以来,“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 [1] -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 [1] - 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000万亩 [1] - 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 [1] - 植被平均盖度达到20.22%,近10年发生沙尘天气次数较上个10年减少30% [1] 科学治沙策略与模式 - 科学区划封禁保护区、治理修复区和合理利用区,分类采取针对性保护修复措施 [2] - 坚持治理方式创新,积极发展“光伏+治沙”,全面推进以路治沙 [2] - 扩大“以工代赈”范围规模,坚持产业兴沙,提升林牧民获得感 [2] - 论坛将展示锁边林带建设、“光伏+治沙”、以路治沙、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创新模式 [3] 国际合作与影响 - 中国注重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荒漠化治理进程,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责任义务 [2] - 持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防治技术和项目支持 [2] - 外方嘉宾高度赞扬中国荒漠化治理成效,认为中国在全球树立了典范 [3] - 论坛自2007年创办以来,促成了多项双边、多边合作倡议和协议,推广了多个治理技术模式 [3]
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绿色接力(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核心观点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通过多代治沙人的持续努力和科技创新 实现毛乌素沙地治理率80% 森林覆盖率从2.6%提升至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同时发展沙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1][2][3] 生态治理成效 - 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2.6%提高到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1] -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 计划2030年裸露沙地基本得到治理 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5%以上 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3][6] - 采用"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传统治沙方法结合"三元套嵌"治理模式 40年治理7万亩荒沙地[5] 科技创新应用 - 广泛应用无人机精准播种 机械沙障铺设 节水滴灌等技术[5] - 研发沙地开沟机 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造林机器 开沟种植一体机显著提升工作效率[5] - 推行以水定绿 适地适树 自然修复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科学治沙理念[5] 沙产业发展 - 生物质颗粒厂利用沙柳加工燃料 带动全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3万元[7] - 形成沙柳产业链 涵盖生物质燃料 木材 家具 菌菇等产品 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7] - 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3号"新品种 推广种植酸枣 山楂等经济作物[8] - 发展沙地林果 中药材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产业化[8] 治理主体参与 - 第一代治沙人宝日勒岱带领群众封固10万亩流动沙丘 改造近6万亩荒漠为牧场[2] - 第二代治沙人殷玉珍继承并创新治沙技术[5] - 第三代治沙人刘二飞通过生物质颗粒厂实现生态价值转化[7] - "铁姑娘"突击队延续至新时代志愿服务队 持续参与治沙工作[2]
日本专家学者走进内蒙古通辽
新华社· 2025-07-30 09:02
参访活动概况 - 日本多所高校专家学者于7月28日至29日参访内蒙古通辽市,考察当地人文发展与生态变化 [1] 生态治理成果 - 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治沙项目区通过综合治理,将苗木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实现绿进沙退 [3] - 科尔沁沙地在短短二十多年间从沙漠转变为拥有数百个湖泊的“森林” [3] 文化艺术交流 - 日本专家学者在扎鲁特旗欣赏顶碗舞、呼麦等蒙古族特色文艺表演,并观看版画刻制、拓印流程 [1][2] - 扎鲁特版画运用“留黑”大面积阳刻等手法,艺术效果写实、质朴、粗犷且强烈 [2] - 艺术被视作加深中日民间交往交流的重要纽带 [2] 交流平台与未来展望 - “中日友好与人文交流”论坛平台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日中友好会馆共同创办,为未来交流奠定基础 [3] - 参访的日方学者年轻化,有望通过该平台促进两国年轻人更多更好地交流,推动民间交往发展 [3]
“用镜头感知、记录中国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1
宁夏产业发展 - 中卫市中宁县头茬枸杞迎来丰收季,红果盈枝,杞香漫野,吸引国际青年创作者实地拍摄[1] - 宁夏共享集团从传统铸造向"智慧工厂"转型,采用3D打印、无人运输车、机械臂等数字化生产技术[3] 治沙与新能源 - 中卫市通过"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将沙漠逼退25公里,植被覆盖率从5%提升至70%[2] - 腾格里沙漠中卫新能源基地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模式,太阳能光伏板年均固沙超万亩[2] - 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自上世纪50年代应用至今,曾保障包兰铁路畅通并被联合国推广[1][2] 数字经济与科技 - 中卫市成为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之一和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3] - 宁夏共享集团展示高端装备制造能力,生产过程实现全程数字化[3] 国际合作与交流 - 近30国青年创作者参与宁夏影像创作营,聚焦枸杞产业、治沙技术及智能制造[1][2][3] - 哈萨克斯坦学者关注宁夏在古丝绸之路节点上的科技与文化融合[3]
草种科技赋能荒漠治理 蒙草生态培育冰草新品种助力科学治沙
全景网· 2025-06-26 18:44
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 公司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开展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选用蒙农1号蒙古冰草等乡土草种进行科学治沙,取得良好成效 [1] - 防沙治沙用种来自公司在当地建设的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实现"可追溯、有保障" [1] 蒙农1号蒙古冰草特性 - 蒙农1号蒙古冰草株高90-120厘米,叶片深绿色,抗旱抗寒且适应性强 [5] - 该品种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青绿期长,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修复退化沙化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首选草种 [5] 冰草新品种研发与技术体系 - 公司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合作,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分子育种等技术培育出蒙农1号蒙古冰草等多个新品种 [6] - 形成冰草良种选育、提纯复壮、扩繁生产、精细管理等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集成技术体系,提升生产性能和生态价值 [6] 冰草繁育技术标准 - 公司编制《冰草种子扩繁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提纯复壮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提供系统性作业流程 [7] - 标准涵盖地块选择、播种时间(春秋为主)、播种方式(机械条播,行距30-50cm)、播种量(15-22.5kg/hm²)等关键技术参数 [7] 种源繁育基地与产量 - 公司在乌拉特中旗建立9000亩蒙农1号蒙古冰草原种田 [9] - 在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锡林郭勒等地建立冰草良种繁育基地,总面积达25000亩,年产量超1625吨 [12] 技术创新与项目成果 - 公司承担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通过新技术使冰草生物量提高10%以上 [9] - 建立大数据育种平台,开发基因编辑、诱变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冰草育种中的应用 [9]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科尔沁沙地披绿装
新华网· 2025-06-18 09:31
治沙工程进展 - 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一年有240天左右在刮风[3] -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到30%以上,"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漠腹地推进了13公里[5] - 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构建防风固沙体系[5] 树种改良与科学治沙 - 侯贵在2400亩沙地栽种20余万棵树木,现进行林地改良,间隔种植油松和元宝枫以降低病虫害风险[1] - 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成活率超过90%,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提升结果速度[3] - 红松病虫害少、种子经济价值高,嫁接有利于形成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局面[3] 光伏治沙创新模式 - 后新秋镇烧锅村1700亩农田安装太阳能板,1.8米高立柱下方种植黄豆、高粱[5] - 光伏发电板起到遮阴棚作用,遮光降温并减少水分蒸发,将"沙窝窝"变为"香饽饽"[5] 历史治沙成果 - 几十年前将樟子松从寒温带南移栽种在彰武县,成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的明星树种[3]
中国科学治沙,从这座东北小城出发
新华社· 2025-06-17 19:31
治沙历史与成就 - 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沙窝子",沙化土地面积占比达96% [1] - 1952年成立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后发展为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是新中国首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1] - 通过樟子松造林技术,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6%降至36.56%,扬沙天气从1953年的43天降至近年平均5天 [6] - 樟子松造林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目前推广至"三北"地区,总面积超1000万亩 [3] 技术创新与推广 - 刘斌团队开创樟子松"北树南移"技术,通过防寒土等措施使成活率提升 [3]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成立后,建立种苗基地并开展技术培训 [6] - 章古台镇樟子松育苗面积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 [6] - 2023年樟子松等树种出口蒙古国,用于该国荒漠治理 [8] 治沙人物与传承 - 护林员李东魁坚守8500亩樟子松林30余年,使用传统方式巡护 [3][5] - 科研人员与基层工作者形成治沙接力,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9] 生态效益与国际影响 - 固定6座万亩流动沙丘,形成显著生态屏障 [6] - 中国治沙技术正跨越国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9]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沙退绿进”生态奇迹彰显“智慧”底色
央视网· 2025-06-17 16:35
治沙技术创新 -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采用麦草网格固沙技术 麦草深插沙中约15厘米 留出地面20厘米左右 形成大地铠甲锁住流动沙丘 [1] - 内蒙古鄂托克旗应用无人机精准吊运沙柳枝条 无人植树机器人与半自动种植车协同作业 机器人将1米长沙柳枝条精准扦插入沙 开沟植苗覆土一气呵成 每亩沙地种植仅需19分钟 [3] - 宁夏研发人工蓝藻结皮固沙技术 通过人工干预筛选优势藻种应用于沙面 将自然条件下需多年形成的结皮层缩短至1-2年内快速催生 固沙效率成倍提升 [5] 科技应用与成果 - 三北地区推广应用100多项重点科技成果 机械治沙造林比例接近50% 优良树种草种使用率超过70% [7] - 治沙实践融合尊重自然的科学理念与现代科技赋能 形成中国特色治沙之路 [8] 生态治理成效 - 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源于科学治沙经验积淀和代际接力奋斗 [2] - 四大沙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实现沙退绿进生态奇迹 [10]
第一观察 | 总书记科学指引荒漠化防治工作
新华社· 2025-06-17 15:25
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 荒漠化防治事关生态安全、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1] -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度耦合,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 - 历史教训表明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丝绸之路湮没、敦煌古城毁坏等,需吸取教训 [3] 荒漠化防治的成就与经验 -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大规模治沙,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4] - 我国走出符合自然规律和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形成"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精神力量 [4] - 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取得实质性进展 [7] 荒漠化防治的战略与方法 - 防沙治沙需长期坚持,具有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需保持战略定力 [5] -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如乌梁素海和石羊河流域的成功案例 [8][9] - 科学治沙是关键,需合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选择植被恢复模式,避免盲目改造 [10] 未来发展方向 - 锚定2050年目标,深耕2021至2030年规划,兼顾短期行动与长期战略 [6] - 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需强化系统观念,注重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 [8] - 推广宁夏中卫、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等科学治沙模式,实现绿富同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