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侧AI技术
搜索文档
中科创达(300496.SZ):发布面向机器人的算力模组,构建起从12TOPS至80TOPS全覆盖的算力平台
格隆汇· 2025-10-15 15:15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的移动机器人产品系列在潜伏型机器人、无人叉车及巡检机器人三个场景经历了快速发展 [1] - 公司拥有从硬件控制模块到运动控制、自主导航、感知识别、集群调度自研技术和产品 [1] - 公司深度融合端侧AI技术,采用多模态感知融合识别技术,搭配多传感器立体组合,能够实现精准定位与混合导航 [1] 技术能力与产品 - 公司的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具备强大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 [1] - 公司发布了面向机器人的算力模组,构建起从12TOPS至80TOPS全覆盖的算力平台 [1] - 该算力平台为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实现更高效的端侧AI运算筑牢了硬件根基 [1]
上海AIoT芯片龙头冲刺港交所,年入59亿,市值445亿
芯世相· 2025-10-15 14:07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是全球领先的系统级半导体设计公司,业务历史可追溯至1995年 [9][15] - 按2024年相关收入,公司在专注于智能终端SoC芯片的厂商中位列全球第四,在全球所有专注于提供SoC的智能设备SoC提供商中排名第三 [9] - 在家庭智能终端SoC芯片领域,公司位列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二 [9] - 在全球专注于智能终端SoC芯片的厂商中,公司2024年相关收入为8亿美元,市场份额为1.2% [10] - 在家庭智能终端SoC芯片领域,公司2024年相关收入为7亿美元,市场份额为17.7%,排名第二 [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芯片累计出货超过10亿颗 [12] - 公司业务覆盖全球主流运营商250余家、全球前20大电视品牌的14家,已成为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中数亿块屏幕的"大脑" [12]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6月,公司营收分别为55.45亿元、53.71亿元、59.26亿元、33.30亿元 [17]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7.32亿元、4.99亿元、8.19亿元、4.93亿元 [17] - 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11.85亿元、12.83亿元、13.53亿元、7.35亿元 [17] - 智能多媒体及显示SoC是公司核心收入来源,收入占比超过70% [20] - AIoT SoC业务增长显著,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提升至26.7% [20] - 公司毛利率保持稳定,2025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为37.5% [21] - 非中国内地地区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贡献了超过8成的收入 [2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78.97亿元,资产净值为70.07亿元 [23]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超过24亿元,占同期累计净利润的118% [23] 技术与研发实力 - 公司是SoC芯片先驱,芯片设计覆盖28nm-6nm的制程工艺 [15] - 研发开支有19款量产芯片集成了自研端侧AI算力单元,2025年上半年相关芯片出货量超过900万颗,超过2024年全年销量 [12] - 新一代旗舰产品采用先进6nm制程,集成新一代Armv9架构和端侧AI计算能力,NPU算力可达32TOPS [12] - 公司SoC芯片中自研功能模块比例超过70% [2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1807名全职雇员,其中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6.6% [27]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在中国及海外拥有353项授权专利 [28] 产品线与应用 - 公司提供智能多媒体与显示SoC主控芯片、AIoT SoC主控芯片、通信与连接芯片、智能汽车SoC芯片等解决方案 [9] -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2024年全球每3台智能机顶盒即搭载一颗公司的智能机顶盒芯片,每5台智能电视即搭载一颗公司的智能电视芯片 [12] - 智能机顶盒SoC产品线覆盖从入门级到高端市场,采用12nm至6nm工艺,支持4K至8K解码及AI功能 [29] - 智能显示终端SoC产品线面向不同层级市场,高端产品支持4K 144Hz刷新率,集成NPU算力达3.2TOPS [30] - AIoT SoC产品线涵盖端侧AI计算、端侧AI视觉及智能音频等领域,广泛应用于数字标牌、视频会议系统、智能门禁、智能音箱等场景 [31] 运营与客户集中度 - 2024年,公司累计芯片出货量超过1.4亿颗,平均售价为41.4元 [33][34] - 公司与五大客户维持了5至8年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35] - 2022年至2025年1-6月,五大客户合计产生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57.9%、65.5%、63.3%、66.3% [35][36][37][38][39] - 同期,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其采购总额的91.2%、86.6%、88.0%及78.9% [39][40][41][42][43] - 主要供应商包括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晶圆代工上市公司,2022年采购占比达59.0% [40] 未来发展战略 - 公司计划重点推进端侧AI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新一代无线连接技术、光通信连接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 [53] - 将推进基于6nm及更先进制程的芯片升级,持续投入IP自研,进一步强化芯片集成度 [53] - 深化机器视觉技术应用,打造为机器人与先进端侧视觉处理定制的高性能视觉解决方案 [53] - 延伸通信与连接技术应用,研发下一代无线连接芯片,扩展在蜂窝通信上的技术能力,并布局光通信芯片 [53] - 拟加速在智能机顶盒、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等优势智能终端领域的市场渗透率,研发集成端侧AI与先进连接功能的SoC解决方案 [54]
中科创达:公司发布了面向机器人的算力模组, 构建起从12TOPS至 80TOPS全覆盖的算力平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11:57
(记者 胡玲) 每经AI快讯,中科创达(300496.SZ)10月15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移动机器人产品系列, 在潜伏型机器人、无人叉车及巡检机器人三个场景经历了快速发展。 公司拥有从硬件控制模块到运动 控制、自主导航、感知识别、集群调度自研技术和产品。公司深度融合端侧AI技术, 采用多模态感知 融合识别技术,搭配多传感器立体组合,能够实现精准定位与混合导航,在复杂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 具备强大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并且,公司也发布了面向机器人的算力模组, 构建起从12TOPS至 80TOPS全覆盖的算力平台,为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实现更高效的端侧AI运算筑牢了硬件根基,有 力地推动了AMR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
美格智能:5G高速率通信模组已经应用于国内某机器人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6 17:41
公司业务进展 - 5G高速率通信模组已应用于国内某机器人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并实现小批量发货 [1] - 高算力AI模组具备高性能、低功耗、高能效优势 可解决人形机器人空间、续航、散热等技术难点 [1] - AI模组已在合作伙伴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上搭载 为机器人感知、计算和控制提供端侧计算能力 [1] 技术发展布局 - 公司将继续推动5G通信及端侧AI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1] - 机器人属于新兴产业 技术产品落地受技术迭代、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 [1]
美格智能(002881.SZ):公司的5G高速率通信模组已经应用于国内某机器人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目前已经小批量发货
格隆汇APP· 2025-09-26 15:01
产品应用进展 - 5G高速率通信模组已应用于国内某机器人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并实现小批量发货 [1] - 高算力AI模组产品搭载于合作伙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具备高性能 低功耗 高能效等技术优势 [1] - 高算力AI模组较好应对人形机器人的空间 续航 散热等技术难点 [1] 技术能力定位 - 端侧计算能力为机器人的感知 计算和控制提供支持 [1] - 公司将继续推动5G通信及端侧AI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1] 行业属性说明 - 机器人属于新兴产业 相关技术和产品落地受技术迭代 市场环境 客户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 [1]
美格智能:5G高速率通信模组已应用于国内某机器人企业人形机器人产品,目前已小批量发货
第一财经· 2025-09-26 12:03
产品应用进展 - 5G高速率通信模组已应用于国内某机器人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并实现小批量发货 [1] - 高算力AI模组搭载于合作伙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具备高性能、低功耗、高能效优势 [1] - 模组产品能较好应对人形机器人的空间、续航、散热等技术难点 [1] 技术能力 - AI模组为机器人提供端侧计算能力 支持感知、计算和控制功能 [1] - 公司持续推动5G通信及端侧AI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1]
美格智能:公司的5G高速率通信模组已经应用于国内某机器人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目前已经小批量发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1:54
产品应用 - 5G高速率通信模组已应用于国内某机器人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并实现小批量发货[1] - 高算力AI模组具备高性能、低功耗、高能效优势 可应对人形机器人的空间、续航、散热等技术难点[1] - AI模组已在合作伙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上搭载 为机器人感知、计算和控制提供端侧计算能力[1] 技术布局 - 公司持续推动5G通信及端侧AI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1] - 机器人属于新兴产业 技术及产品落地受技术迭代、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1]
每周股票复盘:环旭电子(601231)Q3利润率同比持平
搜狐财经· 2025-09-14 05:18
股价表现与市值 - 截至2025年9月12日收盘价18.59元,较上周18.42元上涨0.92% [1] - 本周最高价19.2元(9月8日),最低价18.08元(9月11日) [1] - 当前总市值412.04亿元,在消费电子板块市值排名11/90,A股整体市值排名423/5153 [1] 财务表现与经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8%,受欧洲产能整合一次性费用约1000万美元、可转债滞纳金1900万元人民币及信用减值和存货计提影响 [2] - 消费电子类收入上半年增长8.6%,主要受益于主要客户市场促销带动销量增长 [2] - 通讯类产品营收同比下降,因大客户手机通讯模组采用自研芯片导致新产品量产推迟 [2] - 第三季度利润率预计同比基本持平 [2][6]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向北美头部眼镜客户供应Wi-Fi SiP模组,高集成度N-in-one主板模组已获订单,预计明年上半年批量出货 [2][3][6] - AI加速卡2025年Q3产能达60K/月,Q4提升至90K/月,目标达成135K/月产能 [3][6] - 7月底发布新一代1.6T光模块,自建测试实验室并推进客户送样 [2] - 未来两三年与控股股东合作发展光电共封技术,拓展CPO光器件和系统组装业务 [2] - PDU项目前端制程技术预计2028年量产,需上下游供应链整合 [2] 业务布局与战略方向 - 端侧AI技术趋势推动小尺寸、低功耗、高集成模块发展,利好SiP业务 [3] - 苹果推出摄像头版AI耳机可能提升SiP模组集成度与工艺难度,带动硬件升级和换机周期 [3] - 光通讯业务积极布局,AI加速卡主要用于AI服务器网络支持 [2][4] - 未参与手机端eSIM模组产品 [4] 公司治理与运营管理 - 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额度调增、取消监事会等议案 [5][6] - 出席股东代表股份1,751,103,799股,占总股本79.6566% [5] - 已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每日统计外币净头寸,每月调整套保头寸 [4]
比亚迪电子(285.HK)2025年半年报点评:新能源汽车业务驱动增长 盈利韧性凸显
格隆汇· 2025-09-04 12:18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0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 [1]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0%,盈利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 [1] 消费电子业务 - 消费电子业务收入609.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其中零部件收入137.5亿元(同比下降9.8%),组装收入472.0亿元(同比下降1.8%) [1] - 全球智能手机上半年出货量仅增长0.1%,但公司聚焦高端机型领域,在钛金属手机和折叠屏手机中保持主要供应商地位 [1] - 海外大客户组装业务市场份额提升带动出货量增长,自动化技术优化推动精密零部件业务运营效率改善 [1] - 中国折叠屏手机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2.6%,端侧AI技术普及有望带来下半年结构性机会 [1] 新能源汽车业务 - 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12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5%,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5.5% [2] - 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及热管理产品出货量持续攀升 [2] - 智能座舱产品覆盖多维度交互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出货量领跑国内市场,智能悬架系统已批量配套主流车型 [2] 新型智能产品业务 - 新型智能产品业务收入72.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15%,但AI服务器业务实现跨越式成长 [2] - 全球AI基础设施需求爆发推动液冷和电源产品通过客户认证,公司已建立液冷系统、电源系统及AI服务器设计的专利储备 [2] 智能物流与制造优化 - 自主开发智能物流机器人已大规模应用于集团内制造场景,提升仓储配送效率和生产良率 [3] - 智能物流实践强化制造端竞争力,为未来业务拓展或技术输出提供基础 [3] 业务协同与发展前景 - 消费电子龙头地位稳固,新能源汽车业务高速增长,新型智能产品潜力巨大,形成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格局 [3] - 下半年有望受益于国内促消费政策、新能源汽车下乡推进及AI算力需求释放 [3]
比亚迪股份(01211):新能源汽车业务驱动增长,盈利韧性凸显
国证国际· 2025-09-03 19:06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52.0港元 较当前股价43.26港元有20.2%预期涨幅 [5][7]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06.1亿元 同比增长2.6%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7.3亿元 同比增长14.0% 盈利增速显著快于营收 [1] - 盈利韧性凸显 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背景下实现营收与盈利双增长 [1] 业务板块分析 消费电子业务 - 收入609.5亿元 同比下降3.7% 其中零部件收入137.5亿元(yoy-9.8%) 组装收入472.0亿元(yoy-1.8%) [2] - 受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承压影响 全球智能手机上半年出货量仅增0.1% [2] - 聚焦高端产品领域 在钛金属手机、折叠屏手机等高端机型中保持主要供应商地位 [2] - 海外大客户业务表现亮眼 组装业务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 - 通过自动化技术优化精密零部件业务 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改善 [2] - 受益于端侧AI技术普及和折叠屏手机市场拓展 中国折叠屏手机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12.6% [2] 新能源汽车业务 - 收入124.5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60.5% 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5.5% 成为增长最快业务板块 [3] - 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全球领先地位 2025年上半年销量693.7万辆 同比增40.3% [3] - 智能座舱产品线覆盖中控、仪表、HUD等多维度交互系统 [3] -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出货量领跑国内市场 新推出的智能悬架系统已开始批量配套主流车型 [3] 新型智能产品业务 - 收入72.1亿元 同比下降4.15% [4] - AI服务器业务增长强劲 实现跨越式成长 [4] - 多款液冷和电源产品通过客户认证 为业务增长注入新动能 [4] - 围绕液冷系统、电源系统、AI服务器系统设计等方面建立丰富专利储备 [4] - 智能物流机器人已大规模应用于集团内制造场景 提升仓储和配送效率 [4]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估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47.4亿/59.5亿元 [5] - 参考同业估值按照2025/2026年的22.6x/18.0x市盈率 [5] - 总市值99,366.3百万港元 流通市值99,366.3百万港元 [7] - 总股本2,253.2百万股 流通股本2,253.2百万股 [7] 增长前景与投资逻辑 - 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格局形成 消费电子领域龙头地位稳固 新能源汽车业务高速增长 新型智能产品业务潜力巨大 [5] - 下半年有望受益于国内促消费政策、新能源汽车下乡推进以及AI算力需求持续释放 [5] - 凭借技术研发优势、多元业务布局和全球化客户资源 在高端制造与智能化升级浪潮中持续领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