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商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关税:起源、演进历程及对财政的贡献|国际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17 16:58
关税的起源及特征 - 古代社会关税作为通行费形式存在,主要用于控制人员货物流动和维护边境秩序,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之一 [7] - 16世纪欧洲殖民扩张推动关税地位上升,成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获取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7] - 现代关税定义针对实物商品贸易,具有税负易转嫁、中央税属性及征管简便三大特征 [8][9] 关税的职能变迁 - 关税三大职能包括筹集收入、保护产业和调控经济,随经济思潮演变而动态调整 [11] - 重商主义时期(16-18世纪)关税以收入筹集为主,英国1700-1800年关税收入增长3.5倍,占中央财政收入20%以上 [12][15] - 自由贸易阶段(19世纪)工业国关税职能分化,英国1846-1913年关税占进口总值比重从25.3%降至5.4% [12][16] - 保护主义回潮阶段(20世纪上半叶)美国1932年平均关税税率达59.1%,关税收入占联邦财政收入比重升至17% [12][17] 全球关税演变阶段 - 二战后至2017年GATT框架下工业品加权平均关税从40%降至5%以下,美国21世纪初平均关税不足2% [18] - 2018年至今保护主义反弹,美国对华301关税使关税收入从300-400亿美元跃升至700-1000亿美元,但占联邦收入比重仍低于2% [19] 财政对关税的依赖程度 - 低依赖型经济体(关税收入占比<3%):2022年美日英中关税占比分别为1.2%、0.5%、0.5%、0.9%,欧盟因关税上缴机制占比更低 [20][23] - 中依赖型经济体(3%-5%):印度、越南2022年关税占比分别为4.1%、3.1%,印度对4万美元以上进口汽车征收100%关税 [20][25][26] - 高依赖型经济体(>5%):菲律宾2022年关税占比达18.1%,最不发达国家如赞比亚占比5.3% [20][27][28]
全球关税:起源、演进历程及对财政的贡献
粤开证券· 2025-08-10 18:41
关税职能演变 - 关税起源于古代通行费,最初用于控制边境秩序而非财政目的[2][12] - 16-18世纪重商主义时期关税成为国家财富积累工具,英国1700-1800年关税收入增长3.5倍[20] - 19世纪工业国关税职能分化,英国1846-1913年关税占进口总值比重从25.3%降至5.4%[21] - 20世纪上半叶保护主义回潮,美国关税税率从1920年16.9%升至1932年59.1%[22] - 二战后至2017年全球关税职能弱化,工业品加权平均关税从40%降至5%以下[23] - 2018年至今保护主义反弹,美国关税收入从300-400亿升至700-1000亿美元[24] 财政依赖度分类 - 低依赖经济体关税占比<3%:美国1.2%、日本0.5%、中国0.9%(2022年)[5][25][28] - 中依赖经济体关税占比3-5%:印度4.1%、越南3.1%(2022年)[6][31] - 高依赖经济体关税占比>5%:菲律宾18.1%、赞比亚5.3%(2021-2022年)[6][33] 现代关税特征 - 仅适用于实物商品贸易,不包含服务与资本流动[12] - 税负易转嫁,通常由消费者承担加征成本[13] - 中央税属性,征管简便且集中于报关环节[13]
如何阻止特朗普式“强权贸易统治”
日经中文网· 2025-08-07 11:15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影响 - 特朗普关税政策旨在纠正美国1 1万亿美元的经常项目赤字并重振国内制造业以抗衡中国 [3] - 通过关税威胁迫使各国进行巨额投资 已从日本 欧洲 韩国获得1 5万亿美元对美投资承诺 相当于美国GDP的5% [6] - 政策导致全球贸易向强权统治倾斜 自由主义经济正走向衰退 [1] 全球经济面临的三种危险情境 - 美国可能取得胜利 其他国家效仿其无视WTO规则的做法 导致保护性贸易连锁反应 [6] - 美国可能自毁 高关税和对美投资短期引发通胀 长期导致国际分工崩溃和美国式增长模式失效 [6] - 美国可能孤立 新兴市场国家避免与其交易 全球经济分化为美国盟友 国家资本主义集团和全球南方国家 [6] 自由贸易的逆转与应对 - 特朗普关税逆转了二战后自由与和平繁荣模式 日本需承担阻止自由贸易逆转的角色 [9] - 美国和商品贸易的执着是弱点 日本和欧洲可在数字领域和服务贸易中引领自由化 [9] - 日本 德国和中国需改变依赖美国消费的经济结构 通过监管改革提高内需 [9]
特朗普要求购买美国装备,“爸爸梗”反映双方地位落差,北约峰会让欧洲感受苦涩
环球时报· 2025-06-27 06:46
北约军费目标 - 北约峰会推动成员国将军费从占GDP的2%提高至5%,但目标被质疑为象征性"数字游戏" [1] - 北约宣言仅要求"盟国"而非"所有盟国"同意5%目标,为各国留下灵活解释空间 [2] - 西班牙明确反对5%目标,计划将军费定在GDP的2.1% [2][3] 成员国分歧与应对 - 比利时、卢森堡、斯洛伐克等国探索"灵活方案",未承诺实现5%目标 [4] - 意大利国债超3万亿欧元,难以达到5%目标,建议将基建项目计入军费 [5] - 北约达成折中方案:5%军费中3.5%用于核心支出,1.5%用于基础设施防护 [5] 美欧军火市场博弈 - 特朗普要求盟友将新增军费用于购买美国武器 [1][7] - 美国军工巨头如洛克希德·马丁扩大在欧洲供应链,抢占市场份额 [8] - 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发展欧洲自主军火系统,避免受美国制约 [8] 北约内部矛盾 - 特朗普威胁西班牙"必须在贸易中偿还代价",称将让其支付双倍 [3] - 北约秘书长炒作"中国威胁论",被中方驳斥 [1] - 北约成员国军费已占全球55%,仍要求大幅提升至GDP的5% [1] 峰会后续影响 - 北约"印太伙伴"中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领导人缺席峰会 [9] - 民调显示西欧民众对美国领导力信心下降,仅28%认为美国是欧洲安全保障者 [10] - 特朗普"爸爸策略"引发争议,欧洲国家试图通过奉承留住美国 [8][9]
突破垄断——广州体制的走私“虫洞”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15:47
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与衰落 - 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鸦片贸易和战争控制对华贸易,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英国政府取缔,标志着白银时代终结[2] - 公司垄断模式被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取代,贸易体系从国家主导转向"散商"主导的自由贸易[2] - 公司长期面临对华贸易逆差,需依赖散商资金网络填补缺口,1769—1792年散商注入2881万西班牙银元,覆盖93%茶叶采购成本[6] "散商"对贸易体系的冲击 - 三位苏格兰"乔治·史密斯"通过跨地域商贸活动(马德拉斯、孟买、广州)构建印太跨洋经济网络,推动茶叶、白银、棉布和鸦片流动[3] - 散商以年利率18%—22%向中国行商放贷,导致累计欠款429.6万银元,引发1779年广州金融危机[7] - 散商建立独立走私网络,利用印度棉花和鸦片与中国茶叶形成三角贸易,削弱公司垄断权[7] 广州体制与垄断结构对比 - 清朝十三行是防御性垄断,核心为政治维稳,松散官商联合体需承担外商走私连带责任(如伍秉鉴被罚16万两白银)[18] - 东印度公司是扩张性垄断,拥有军事、司法权,1757—1765年从孟加拉掠夺3700万英镑(占英国国库收入40%)[19] - 广州体制下十三行承担重税,1773—1835年累计捐银460万两,而东印度公司获国家军事支持将市场行为转化为殖民扩张[19] 工业革命对贸易格局的重塑 - 工业革命产能突破短缺经济限制,使自由贸易成为可能,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瓦特、斯密)成为思想与技术创新源头[14] - 散商推动英国政府1813年通过《印度贸易垄断废止法》,终结公司特权,将走私实践与斯密自由主义思想结合[9] - 清朝"一口通商"(1757年)与十三行制度原适应重商主义垄断,但工业革命催生的散商需求打破原有平衡[21] 三角贸易与经济地理 - 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通过商品(茶叶/鸦片/棉花)、资本与权力交织塑造近代亚洲经济格局[5] - 马德拉斯作为鸦片中转站(1640年起)、孟买作为棉花与鸦片输出港、广州作为茶叶出口与鸦片终端形成完整链条[3][4] - 散商利用公司财库系统转移白银支撑茶叶贸易,同时通过高利贷和走私构建独立盈利闭环[6][12]
从思想价值链看经济思想史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15:47
思想市场理论 - 凯恩斯强调经济学家思想对现实世界的统治力 当下经济政策如制造业回流 AI替代劳动力等问题均可追溯至早期经济思想 [2] - 传统经济思想史采用"伟人—文本—范式"模式 存在机械罗列观点 忽视社会需求侧的问题 [3] - 思想市场理论将思想视为商品 供需双方博弈决定均衡产出 技术革命 政治变革等外部冲击会改变需求结构 [4] 思想价值链模型 - 思想生产分为原材料采集 概念构造 理论构建 价值转化 传播吸收五个环节 需完整链条支撑才能产生社会影响力 [8] - 马克思主义成功案例显示其完成从原材料采集到传播吸收的全链条衔接 空想社会主义因缺乏理论构建和传播机制而失败 [9][10] - 价值链各环节运作逻辑不同 原材料采集依赖社会经济基础 概念构造和理论构建形成专业内循环市场 价值转化和传播吸收侧重营销包装 [12][16][18] 价值链重组机制 - 外部冲击导致价值链重组经历失衡 断裂 重构三阶段 可能以渐进或革命方式实现 [22] - 上游断裂模式如19世纪垄断资本主义兴起动摇自由放任理论 催生凯恩斯主义 [23] - 中游重组模式如边际革命由学术共同体主导 但对现实问题解释力弱于古典经济学 [24][25] - 下游反哺模式如滞涨现象促使货币主义兴起 传播革命模式如MMT理论借助政治人物和社交媒体逆袭 [25][26] - 多链竞争模式体现为学派并存 例如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最终融合为古典经济学 [27]
王伟宏评《建国者的财富》︱金融革命与美国的诞生
搜狐财经· 2025-05-23 11:17
书籍核心观点 - 从货币与私人财富视角重新阐释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过程,揭示经济因素对政治决策的深层影响 [4][12] - 国父们的个人财务困境、商业网络与制度创新塑造了美国早期金融体系 [4][11] - 殖民地的货币短缺、英国货币政策压迫及信用债券实验是推动独立的关键经济动因 [5][6][10] 货币与殖民地经济 - 1723年北美殖民地长期货币短缺,被迫使用荷兰元、西班牙币等外国货币进行交易 [5] - 1652年马萨诸塞殖民地私铸银币(面值十二便士至三便士),1660年被英国以叛国罪叫停 [6] - 1690年马萨诸塞首次发行信用债券(七千英镑后增至四万英镑),以税收担保支付士兵薪资 [7] - 1727年英国强制殖民地回收十万英镑债券,1730年限定新纸币发行量不超三万英镑 [8] 英国政策与殖民地反抗 - 1751年英国禁止新英格兰发行纸币,导致殖民地重回货币短缺危机 [9] - 1764年《货币法》全面禁止殖民地发行法定货币,违者罚款一千英镑并革职 [10] - 波士顿集会抗议称该政策"摧毁贸易、压榨财产",加速独立运动 [10] 独立战争与金融体系重建 - 大陆会议发行的大陆币因超发严重贬值,1781年战时一匹马价格超出军官购买力 [11] - 1781年北美银行成立(资本四十万美元),以金币/银币发行股票(每股四百美元),提供6%股息贷款 [11] - 汉密尔顿通过国家承担债务和建立银行体系,将投机收益转化为国家长期信用基础 [11][12] 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 以1723-1801年80年间建国精英财富史为棱镜,结合微观经济史与制度分析 [4][12] - 继承查尔斯·比尔德经济决定论,揭示革命中理想与私利的复杂博弈 [4] - 开创性论证个人经济选择与制度形成的可追溯因果关系 [12]
【环时深度】美政策急转,中东进入“后美国霸权时代”?
环球时报· 2025-05-22 06:57
美叙关系破冰与中东政策转变 - 美叙领导人握手打破25年外交僵局,标志美国中东政策从反恐转向务实接触[1] - 特朗普解除持续46年的对叙制裁(1979-2025),2019年《凯撒法案》曾覆盖叙所有国计民生行业[3] - 叙民众反应分化:多城爆发庆祝活动,但部分人质疑西方长期制裁的正当性[3] 沙拉身份转变与美国反恐工具化 - 沙拉从"基地"组织分支领袖(2012年被美认定为恐怖组织)转变为美方认可的合作对象[2] - 美方提出叙需满足驱逐外籍恐怖分子、与以关系正常化等条件,暴露反恐战略功利性[4] 中东地缘格局重构 - 逊尼派国家(沙特、阿联酋、卡塔尔)推动新秩序,沙特在解除对叙制裁中起关键作用[6] - 以色列被边缘化:美未提前协商即恢复与叙关系,且单方面宣布也门停火影响以军行动[3][5] - 伊朗核谈判背景下,美伊互相指责破坏地区稳定,逊尼派与什叶派阵营对立持续[6] 经济与军事利益重组 - 海湾国家寻求美先进武器、芯片和AI技术,沙特军售总额达1400亿美元[7] - 沙特计划通过投资叙重建将其纳入"阿拉伯秩序",土耳其借机要求限制库尔德武装[6] - 美国在中东驻军超5万、30个基地,但战略意愿减弱导致军事存在意义下降[7] 多极化趋势与地区国家战略调整 - 中东进入"后美国霸权时代":国家探索独立外交,沙伊和解标志教派对立缓解[8][10] - 沙特"2030愿景"等经济多元化计划推动地区转向"谋发展"模式[10] - 新联盟涌现:美促成的《亚伯拉罕协议》与中国调解的沙伊和解重塑传统轴心[9][10]
2025年中期宏观展望:AI、关税与黄金的启示
国信证券· 2025-05-20 16:25
宏观经济现状 - 2023年起我国名义经济增速罕见低于实际GDP增速,理想状态是实际GDP增速企稳(5%+)、平减指数转正(0.1%+)、汇率稳中有升(7.2RMB/USD-)[9][10][14][16] - 去年底以来经济企稳以外需为主,内生性偏弱,增长结构类似2022年[20] “大萧条”复盘 - 一战后美国借“福特模式”成“世界工厂”,T型车3年产量从100万增至200万,售价从850美元降至260美元[32] - 1922年“福特尼 - 麦坎伯关税法案”应税品关税提至38.5%,平均关税约14.7%;1930年“斯穆特 - 霍立关税法案”应税品关税提至59.1%,平均关税约20%,美国进出口跌幅逾70%[45][52] - “大萧条”触发“债务 - 通缩”负循环,美联储应对不力,“金本位”思想制约宽松[58][64] 新时代趋势 - AI虽提升生产效率,但未创造新产业体系,岗位需求减少,影响偏“紧缩性”[78] - 美国贸易政策分三阶段,2025年后或重回贸易保护,关税回升至25%以上[82][85] - 美国重回贸易保护是重商主义思路,损害美元信用,货币体系向“金本位”回调[100] 应对策略 - 长期应进行分配改革,扩大内需核心是收入分配改革[108] - 中期清理整合低效产能,并购重组是抓手,利用贸易战契机调整经济结构[115][120] - 短期稳住楼市股市,用好现有政策,谈判进程决定下半年政策走势[121][128]
经济学,对个人意味着什么?
虎嗅· 2025-05-14 10:44
贫困与饥荒的根源 - 饥饿是指个体未能获得足够食物而非全球粮食短缺问题 实际饥荒常发生在人均粮食供给未明显下降的情况下 [3] - 贫困包含识别穷人和汇总贫困特征两大要素 阿马蒂亚·森认为饥荒本质是权力缺失而非粮食短缺 [3] - 消除贫困需三重保障:政治产权保护体系 经济充分竞争市场秩序 社会传统体系缓冲作用 [3] - 个体支配粮食能力取决于社会所有权关系 需提升食物交换权利以避免饥饿 [4] 需求、消费与分工 -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指出总需求决定就业和产出 受消费倾向、资本收益预期和货币灵活偏好影响 [5] - 消费倾向受工资单位、资本价值变化、利率政策等客观因素及建立准备金等八种主观因素影响 [5] - 家庭生产函数分析工具通过强调收入价格变化削弱偏好差异 扩展经济学选择理论至非市场领域 [6] - 亚当·斯密指出分工源自人类交换倾向 提升劳动生产力并引发普遍富裕 [6] - 涂尔干认为分工维持社会平衡 需劳动纪律和道德标准遏制经济冲突 [7] 市场运行机制 - 科斯提出市场为降低交易成本存在 自由市场需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但可能因垄断等失灵 [8] - 斯蒂格利茨强调自由市场需政府监管和公共投入 个体应争取政策支持的生产技术资金 [9] - 重商主义主张限制输入与奖励输出 个体可通过输出生产物积累金银财富 [10] - 凯恩斯理论中储蓄与投资相等 投资决策实现需伴随消费削减或收入增长 [10] 决策分析 - 集体决策需权衡规则成本 一致同意规则外部成本低但决策成本极高 [11] - 林德布洛姆提出渐进决策模式 利用通用工具、意识形态和战略诀窍进行分析 [11] 经济学与个体发展 - 经济学揭示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规则适应与秩序塑造双重角色 [12] - 经典理论帮助个体优化资源分配决策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幸福水平提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