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达峰
icon
搜索文档
2026-2032年中国光伏智慧运维市场研究与前景趋势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0-11 15:47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26-2032年中国光伏智慧运维市场研究与前景趋势报告》报告中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行业公开信息的分析、对业内资深人 士和相关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以及共研分析师综合以上内容作出的专业性判断和评价。分析内容中运用共研自主建立的产业分析模型,并结合市场分析、 行业分析和厂商分析,能够反映当前市场现状,趋势和规律,是企业布局煤炭综采设备后市场服务行业的重要决策参考依据。 报告目录: 第1章:光伏智慧运维行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 1.4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 1.5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3.7全球光伏智慧运维行业发展经验借鉴 第4章: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状况及对外贸易依存度 4.1全球及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业产品发展差异分析 4.2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整体状况 4.3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业产品进口贸易状况 4.3.1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业产品进口规模 4.3.2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业产品进口价格水平 4.3.3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业产品进口产品结构 4.3.4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业产品进口来源地 4.4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业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4.4.1中国光伏智慧运维行 ...
数据申报!2025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50强
中国能源报· 2025-10-10 13:07
报告征集启动 - 正式启动《2025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研究报告》企业征集工作 [4] - 征集日期从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1日 [4] - 报告将于2025年12月4日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发布 [4] 报告背景与意义 - 报告是国内首份具权威性、公正性、公益性的企业碳中和贡献力旗舰报告 今年是连续第五年编写 [3]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企业是碳排放的主体和落实碳中和目标的主人公 [3] - 报告系统、客观、多维度评价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 为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指引 [4] -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新优势引领企业低碳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双碳管理核心 [3] 征集标准与范围 - 征集范围为中国企业 [4] - 参考指标包括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全经济范围碳排放量、主营业务碳排放量、范围三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主营产品碳足迹等 [4] - 其他指标涵盖企业碳减排量、供应链碳减排量、碳减排技术、碳市场交易额、绿色投资额 [4] 历届报告发布情况 - 2024年报告在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的第十四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发布(2024年9月10日) [8] - 2023年报告在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同期举行的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2023年9月6日) 报告分企业特征、多维度评价贡献力 [10] - 2022年报告在碳中和与煤炭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2022年9月2日) 首次提出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概念 包含4个特征性榜单 [13] - 2021年报告名称为《2021中国能源企业低碳发展贡献力研究报告》 在2021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发布(2021年9月3日) [14] 参与方式 - 意向企业提交材料至唯一指定邮箱zgnyb_2009@163.com [18] - 咨询电话010-65367131 联系人包括田老师、韩老师、辛老师 [18]
振奋人心的2035气候目标:开启中国新能源“新黄金十年”
搜狐财经· 2025-10-10 11:01
核心观点 -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提出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力争做得更好 并设定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等具体目标 [3] - 新目标将减排范围从二氧化碳升级为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 体现了治理范围和减排力度的大力度升级 [4] - 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2020年的6倍以上 力争达到36亿千瓦 为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大信心并开启高速增长的"新黄金十年" [3][7]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 到2035年 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力争做得更好 [3] - 减排目标范围从2020年NDC的二氧化碳升级为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 涵盖包括二氧化碳 甲烷等6类主要温室气体 [4] - 以业界认可的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144亿吨为基准 下降7%-10%对应减排量为10 8亿吨到14 4亿吨 [5][6] 风电与太阳能发展目标 - 到2035年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 力争达到36亿千瓦 [3][7] - 截至2024年7月底 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已达12 06亿千瓦 已提前六年半实现2030年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8] - 业界预测更为激进 预计在2030年左右就会接近完成36亿千瓦的风光新能源装机目标 [7] 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 - 到2035年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3][11] - 目标口径从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升级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 统计范围更大 [11] - 为实现目标 需要更大力度的控煤 2024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仍高达53 2% 并需更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 [13] 行业影响与意义 - 新气候目标用明确的装机数据为当前遭遇挑战的新能源产业带来增长确定性 风电光伏又一个高速增长的"新黄金十年"将开启 [3] - 36亿千瓦装机目标的提出 对装机增长正遭遇瓶颈的新能源行业是"强心针" 传递了确定性增长的信心 [10] - 明确的发展目标将促使各级部门以更大力度解决新能源发展中的机制体制问题 为行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拓开道路 [13]
天和磁材拟投资9亿建设高性能稀土永磁相关项目
证券时报· 2025-10-10 02:10
公司投资项目 - 全资子公司天和新材料拟投资8.5亿元建设高性能稀土永磁及组件、装备制造与研发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2.1亿元,建设期18个月 [2] - 子公司天之和拟投资不超过5000万元建设高性能稀土永磁生产设备制造与研发项目 [2] - 项目总投资预计9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或自筹资金 [2] - 项目旨在提升公司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产能和稀土永磁材料设备产能,完善产业布局 [3][4] 产能与业务规模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形成年产9300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生产能力 [4] - 募投项目"年产3000吨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钕铁硼产业化项目"建设顺利,力争2025年年底满足验收条件,届时公司将形成年产12300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能力 [4] - 项目建设将有利于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提升行业地位和抗风险能力 [3] - 天之和研制的生产设备在满足公司使用的基础上将择机面向市场出售,以拓展业务范围并加强盈利能力 [4] 行业需求与背景 - 稀土是发展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变频家电、节能电梯、风力发电、工业机器人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2] -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高了市场对稀土永磁材料,尤其是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 [2] - 我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数量从2016年2.7万吨增长到2024年5.8万吨 [3]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国和主要的稀土永磁材料出口国家,稀土产业链正向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产品转型 [2] 政策影响与公司应对 - 2025年4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对钐、钆、铽、镝、镥、钪、钇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4] - 出口管制政策实施后,因公司外销占比较高,导致短期内境外客户发货放缓,订单交付延后,2025年半年度产品销量同比下降 [4][5] - 公司已建立和完善出口管制合规管理体系,并陆续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核发的相关出口许可,国际业务正逐步恢复 [5] - 为应对国际市场压力,公司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相关业务预计会在下半年逐步释放 [5]
天和磁材拟投资9亿元 建设高性能稀土永磁相关项目
证券时报网· 2025-10-09 21:08
投资扩产计划 - 公司全资子公司天和新材料拟投资8.5亿元建设高性能稀土永磁及组件、装备制造与研发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拟投资2.1亿元,建设期18个月 [1] - 公司子公司天之和拟投资不超过5000万元建设高性能稀土永磁生产设备制造与研发项目 [1] - 上述项目总投资预计9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或自筹资金 [1] 产能现状与规划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形成年产9300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生产能力 [3] - 公司募投项目"年产3000吨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钕铁硼产业化项目"建设顺利,力争2025年年底满足验收条件,届时公司将形成年产12300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能力 [3] - 公司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产能逐渐成为制约公司快速发展的瓶颈,新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公司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产能 [2] 项目背景与行业趋势 - 稀土是发展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变频家电、风力发电、工业机器人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广泛应用 [1] - 我国制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高了市场对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 [1] -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国和主要的稀土永磁材料出口国家 [1] 下游市场需求 - 伴随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节能家电、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下游领域的快速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需求持续增长,且市场潜力巨大 [2] - 2016至2024年我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数量从2.7万吨增长到5.8万吨,整体呈增长态势 [2] - 新项目建设有利于公司完善产业布局,满足下游市场在新能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风力发电、节能家电、3C消费电子、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订单需求 [3] 设备制造业务拓展 - 天之和深耕稀土永磁材料设备制造领域多年,主要产品包括气流磨、成型压机、烧结炉等磁材生产设备 [2] - 天之和研制的生产设备在满足公司使用的基础上,将择机面向市场出售,以拓展业务范围并加强盈利能力 [3] - 天之和投资建设设备制造与研发项目,有利于其在满足公司需求的基础上,扩张业务规模,提升盈利能力 [2] 出口管制影响与应对 - 2025年4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对钐、钆、铽、镝、镥、钪、钇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4] - 2025年半年度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波动,主要是因为公司外销占比较高,出口管制政策实施后短期内对境外客户发货放缓,订单交付延后 [4] - 公司已陆续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核发的相关出口许可,国际业务逐步恢复,同时公司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相关业务预计会在下半年逐步释放 [4]
解码中国电建水电七局六十年:从“治黄”到“融世界”,铸就“中国坝主”精神图谱
中国经济网· 2025-10-09 16:45
从黄河三门峡的建设起点,到大渡河畔的电站崛起,从三峡工程的技术突破,到"一带一路"的跨国 项目履约,中国电建水电七局(以下简称"水电七局")六十年来扎根水电建设领域,逐步从国内工程建设 者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综合企业,其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水电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市场化转型轨迹。 源流:三线烽火淬炼初心,从"指令性"走向"市场化" 1957年,新中国大规模水利建设启动,三门峡水电站作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开工,水电七局前身 —— 三门峡工程局参与其中,积累了大型水电工程施工的早期经验,成为新中国"治黄兴水"事业的重 要参与者。 1965年冬季,响应国家"三线建设"与"好人好马入四川"的号召,三门峡工程局抽调骨干力量南下, 投入大渡河龚嘴水电站(代号"五一五工程")建设。据记载,当时建设条件艰苦,施工人员在百丈悬崖下 搭建临时炉灶,以油毡房为居所,用板凳搭建床铺,依靠 "一锤一钻开山劈石、一筐一车运送物料"的 方式推进工程。1967年2月26日,龚嘴水电站实现大渡河截流;1971年12月26日,电站两台机组并网发 电。该工程历时十三年建成,作为西南地区首座大型水电站,不仅填补了区域大型电力设施的空白,其 建设过程中形 ...
2025诺贝尔化学奖,带来一场材料学革命
虎嗅· 2025-10-08 18:39
获奖者信息 -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亚吉,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发展方面的贡献 [1] - 奥马尔·亚吉是金属有机框架和共价有机框架等相关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功能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6] - 北川进是多孔配位聚合物领域的开创者和先驱,在PCP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8] - 理查德·罗布森及其同事在1989年宣布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固体聚合材料类别,这是对后来被称为MOF的物质的早期描述 [11] 技术发展历程 - 1995年奥马尔·亚吉和同事在报道中首次使用了金属有机框架一词,该命名突出了结构的基元 [15] - 1997年北川进报道了一例金属吡啶配位聚合物的气体吸附现象,材料在吸附脱附过程中结构稳定,衍生出了多孔配位聚合物的概念 [16] - 1999年HKUST-1和MOF-5两例三维刚性MOF结构被报道,从而引爆了MOF领域的快速发展 [17] - 2005年Yaghi教授利用动态共价键连接纯有机构造单元合成了晶态有机多孔材料,发展了共价有机框架化学 [18] 行业应用与市场前景 - MOF材料在气体吸附容量、气体分离能力、空气中水的高效捕集方面具有优异性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 - 2019年MarketWatch发布的报告预测MOF市场年增长率高达34%,将在2024年实现约4.1亿美元的年产值 [21] - BASF等公司已实现MOF的工业化生产,并将其用于高压甲烷存储和催化等领域 [21] - MOF领域的初创公司包括NovoMOF、MOF Technologies、NuMat、Water Harvesting Inc等,分别将技术用于食物保鲜、半导体工业毒性气体存储、沙漠空气捕集水等 [21] - 基于配位组装结构发展的结晶海绵技术已被用于小于毫克级有机小分子的结构确定,加速了制药、电子材料等行业对分子结构的确定过程 [21]
一边电力过剩,一边新能源发电不够用?一口气了解中国电力体制
搜狐财经· 2025-10-06 01:06
电力供需核心矛盾 - 当前电力供给端核心矛盾在于发电能力由21世纪技术建成,但调度系统仍沿用20世纪体制,不能简单概括为“过剩”[1] - 2024年发电装机容量增速达14.6%,是用电需求增速6.8%的2倍多,但弃光弃电现象持续,每年浪费的清洁电力价值上千亿[2][3] - 2024年7-8月中国用电量连续破万亿千瓦时,用电增速多年超GDP增速,新能源新增发电量跟不上需求增长,新的大型煤电项目仍在审批开工[3] 发电装机与发电量差异 - 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2024年达334862万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风电和太阳能新增装机356吉瓦,是欧盟新增量的4.5倍,几乎相当于美国风光总装机[2] - 风电、光伏“看天吃饭”,年实际运行时间远低于火电,导致局部时空过剩,风大、光好时新能源产能骤增,超出电网承载能力且多非经济核心区,电力无法外送只能浪费[5] -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8%,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633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2] 区域电力不平衡 - 电力供需存在显著区域不平衡,2024年内蒙古发电量8344亿千瓦时,广东用电量7355亿千瓦时,江苏用电量8487亿千瓦时,山东用电量6773亿千瓦时[7] - 新疆发电量5307亿千瓦时,四川发电量6780亿千瓦时,浙江用电量4646亿千瓦时,云南发电量4957亿千瓦时,凸显发电区域与用电负荷中心错配[7] 新能源发展驱动力 - 政策脉冲效应推动增长,2025年是“十四五”与碳达峰关键节点,为完成目标项目集中冲刺[9] - 技术驱动提升经济性,过去十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90%,风电技术快速迭代,清洁能源性价比提升吸引资本涌入[9] - 全产业链规模化优势明显,掌握风光电全产业链,从原材料到电站建设成本低、速度快,集中并网后增量显著[9] 电力系统结构性挑战 - 物理层面存在时空错配,需靠更先进输电技术、大规模储能设施、智能电网及智能电表引导错峰用电解决西北风光向东南输送难题[12] - 市场机制滞后,健康电力市场应实时波动电价,而当前交易机制滞后,新能源波动放大现货市场风险,居民电价长期稳定无法传递真实信号[12] - 体制存在利益壁垒,跨省交易存在省间壁垒,地方优先消纳省内电力以保就业税收,电网兼具公共服务与资产运营双重角色[12] 战略调整与安全保障 - 加速建设核电、大型水电,2024年新增核电装机同比增长183.4%,新增水电增长46.2%,其中抽水储能占比超一半[9] - 2023年火电投资增长38%,在建装机达2015年以来最高,未来两三年还会有新电厂投产,这种冗余是电网安全的“压舱石”[9] - AI数据中心、光伏电池、电动车等新经济引擎是用电大户,尤其在东南沿海,为避免这些产业拉闸限电必须保留火电填补缺口[9] 行业影响与改革方向 - 民企光伏存在被国企“挤压”可能,在电力消纳困难地区调度指令存在博弈空间,大型国企在资源协调、获取优先权上天然更具优势[14] - 挑战已从“保供”转向“消纳与平衡”,需解决调度、交易、定价等系统性改革难题,改革势在必行但触及深层利益而艰难[14] - 掌握全球新能源主导权,从被动石油消费国转变为电力技术、产品与基建输出方,光伏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原材料产能占全球八成[12]
中国输配电设备(电力设备)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规模分析报告2025~2031年
搜狐财经· 2025-10-04 09:34
文章核心观点 - 报告对全球及中国输配电设备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涵盖行业界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产业链、细分市场、应用领域及重点企业 [2][3][4] - 中国输配电设备行业在技术投入、市场需求和规模体量上持续增长,但面临特定市场发展痛点 [4][5] - 行业未来发展受电网建设、智能化和绿色化趋势驱动,前景可期 [8][18] 全球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输配电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体量达到特定水平(单位:亿美元)[19] - 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由主要企业主导,2020-2024年行业兼并重组活跃 [3][19] - 区域发展格局中,美国和欧洲是重点市场,2024年其市场规模体量分别为特定水平(单位:亿美元)[3][19] - 2025-2031年全球行业市场前景被预测将持续增长(单位:亿美元)[4] 中国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输配电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体量经测算为特定水平(单位:亿元)[5] - 行业技术投入持续,2024年主要企业科研投入显著,2019-2024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呈现趋势 [4][20] - 行业进出口贸易活跃,2018-2024年进出口总额概况(单位:亿美元),并存在具体的进口和出口价格水平(单位:美元/个,美元/千克)[4][20] - 市场主体数量增多,2018-2024年历年新增企业数量达到特定家数 [4][20] 行业竞争与投融资 - 2024年中国输配电设备行业市场集中度(CR3)达到特定百分比 [5] - 行业投融资活动活跃,2022-2024年发生重要投融资事件,投融资方式与规模有特定分布 [6][21] - 企业兼并与重组存在动因,2019-2024年发生多起相关事件 [6][21] 产业链与成本结构 - 行业成本费用构成中,原材料如硅钢、电解铜、铝材是关键,其供给水平、市场价格和发展前景被分析 [6][22] - 2024年特变电工变压器成本费用构成显示原材料占比情况(单位:%)[21] -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行业 [6][21] 细分产品市场 - 2024年中国输配电设备行业细分市场结构明确 [7] - 一次设备中,变压器2022-2024年国家电网招标数量为特定台数,2024年市场格局有特定集中度(单位:%)[7][22] - 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如隔离开关、开关柜、断路器)2022-2024年招标情况各异,2024年市场格局呈现不同集中度 [7][22] - 二次设备如自动控制系统向数字化、集成化发展 [8] 细分应用市场 - 输配电设备主要应用于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等领域 [8] - 电网建设细分如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农村电网领域对设备有特定需求特征和产品类型 [8][9] - 其他应用市场包括轨道交通、汽车制造和冶金工业,这些领域的发展现状(如运营线路长度、汽车产销量)驱动设备需求 [9] 重点企业分析 - 报告分析了全球企业(如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电机)和中国本土企业(如中国西电、特变电工、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等)的业务布局、经营情况及发展优劣势 [9][10][11][12][13][14][15][16]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输配电设备行业产品发展趋势包括设备小型化、紧凑化、高规格、大容量化以及高耐度、高可靠化 [18] - 行业技术创新趋势表现为设备集成化、统一技术平台应用增加,以及节能化、绿色化 [18] - 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社会能源消费结构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政策高度相关 [17][18]
9月30日每日研选丨下一轮行情引擎?机构“押注”新能源
上海证券报· 2025-09-30 19:38
风电行业 - 行业已步入业绩兑现期,预计下半年业绩将全面释放 [1] - 展望“十五五”,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海上风电、出口市场及陆上风电均具备持续增长动力 [1] - 2025年有望迎来深远海海上风电启动、出口加速、风机盈利修复三大催化因素 [1] - 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在2025-2035年仍有近20亿千瓦的新增空间 [4] - 第二、三批大型风光基地加速建设,深远海风电、分散式风电稳步推进 [4] 储能行业 - 国内政策频出助力独立储能市场增长,欧洲大型储能招标数据持续火热,欧洲和新兴市场户储需求持续复苏 [1] - 国内容量补偿电价逐步落地,大型储能需求将持续超预期,今明两年有望保持30%左右的增长 [2] - 欧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大型储能需求迎来爆发,增长势头强劲 [2] - 预计2025年至2028年,全球储能装机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30%-50% [2] - 储能领域国内、海外需求双轮驱动,助推终端企业对电池电芯的采购意愿与订单量显著提振 [3] 锂电池产业链 - 锂电池下游需求端呈现强劲延续态势,市场增量动能持续释放 [3] - 新能源汽车迎来终端消费旺季,与储能共同助推电池电芯采购意愿 [3] - 相关企业对价格上挺情绪强烈,报价明显提升,实际成交价格逐渐升高 [3] - 固态电池技术持续获突破,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快 [4] - 随着中试线的陆续落地以及锂电扩产周期的重启,设备企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 [4] 氢能产业 - 氢能融资难度降低,国家支持新技术持续研发,整体氢能行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1] - 建议重点关注制氢、储运以及氢能应用等环节 [1] 光伏行业 - 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在2025-2035年仍有近20亿千瓦的新增空间 [4] - 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持续扩容,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实现长期增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