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力体制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当前时点如何把握电力投资窗口?
2025-09-09 22:53
当前时点如何把握电力投资窗口?20250909 摘要 火电板块投资逻辑转变:从传统的煤电博弈周期性行业,转向受碳中和 目标和电力体制改革影响,市场估值方法调整,容量电价机制的引入显 著改变了盈利模式。 容量电价机制是本轮改革的核心,2024-2025 年容量电价为每千瓦 100 元(约每度 2 分钱),2026 年起全国最低 165 元(约每度 3.5 分 钱),显著提升了火电企业盈利的可预期性和可持续性。 火电在电力市场中仍具重要地位,尤其在调峰调频和能源安全方面。通 过降低折现率提高股息率,保障基本收入,华能国际、大唐发电等港股 及国资委的市值管理为中小股东提供长远利益保障。 风能资源进入修复周期,2025 年开始风电运营商毛利率有望提升。风 能无边际成本,毛利率提升将在财报中明显体现,因此更看好风电而非 光伏运营商,建议选择风能占比较高的公司。 水电和核电板块长期投资价值显著,成本控制能力强,是长坡厚雪赛道。 雅砻江资产被低估,两河口龙头电站投产后预计带来显著增益,业绩补 偿效应可达 22 亿元左右。 Q&A 当前电力行业的投资机会和趋势如何? 今年(2025 年),电力行业出现了一些深刻变化,许多个股 ...
电力行业2025年半年报综述:成本主导火电持续改善,清洁能源盈利有所承压
长江证券· 2025-09-02 16:43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不变 [12]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73%,但电力板块营业收入同比降低3.6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9% [2] - 二季度电力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降低2.16%,各子行业业绩持续分化 [2] - 火电业绩同比增长1.54%,水电业绩微降0.59%,新能源板块业绩同比回落9.20% [2] - 电力板块估值处于低位,火电PB估值处于2014年以来下四分位数附近,配置性价比值得重视 [6] - 持续看好优质火电转型及清洁能源投资价值,推荐华能国际、华电国际、国电电力、华润电力、大唐发电等龙头公司 [10] 细分行业总结 火电行业 - 2025年上半年火电发电量同比回落2.40%,营业收入同比降低5.8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92% [6] - 二季度火电营收同比降低3.4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4%,煤价大幅回落是主要驱动因素 [6] - 秦皇岛港Q5500动力末煤平仓价同比减少199.21元/吨,华能国际煤电板块度电利润实现0.048元/千瓦时 [6][53] 水电行业 - 2025年上半年水电板块营收同比增长4.1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05% [7] - 大型水电公司表现稳健,长江电力、华能水电、雅砻江水电发电量分别同比增长5.01%、10.93%、12.68% [7] - 二季度水电营收同比降低0.30%,归母净利润同比降低0.59%,来水偏枯是主要影响因素 [7] 新能源发电行业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18%,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7.24% [8] - 风电和光伏利用小时分别同比减少47小时和66小时,电价压力持续 [8][96] - 二季度新能源营收同比增长0.15%,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9.20%,中国广核和中国核电业绩承压 [8] 电网行业 - 2025年上半年电网板块营收同比增长0.42%,归母净利润同比降低7.25% [9] - 来水偏少和非电业务扰动是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9] 财务数据概览 - 电力板块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444.81亿元,归母净利润1020.06亿元 [21][25] - 火电板块营业收入6087.70亿元,归母净利润489.12亿元 [25] - 水电板块营业收入622.12亿元,归母净利润224.44亿元 [25] - 新能源发电板块营业收入1563.95亿元,归母净利润296.53亿元 [25] - 电网板块营业收入171.03亿元,归母净利润9.98亿元 [25]
电力体制改革成效与展望
中国电力报· 2025-09-01 08:31
电力体制改革成效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6年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升至63% [3] - 2024年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十余倍 [3] - 绿证交易量达4.46亿个同比激增364%,绿电交易规模突破23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2% [3] - 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比例超过50%,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 [3] - 电力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由2016年4.2万家增加至2025年97万家,增长超20倍 [5] 市场体系建设进展 - 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等七省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 [4] - 建立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的"1+6"基础规则体系 [4] - 跨区跨省交易机制持续完善,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4] -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 [4] - 辅助服务市场实现与电力现货市场的有机融合 [4] 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 - 除居民/农业用户外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5] - 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4000家 [5] - 售电公司提供多样化售电套餐和增值服务 [5] - 部分省燃气/核电/水电参与市场实现同台竞价 [5] 改革面临的核心挑战 - 基于边际成本竞价的市场理论体系需要完善 [6] - 需求侧市场未全面开放,价格传导机制不健全 [6][7] - 高峰时段建设的发电电网资源在低谷出现容量冗余 [6] - 分时价格信号指挥棒作用发挥不充分 [7] - 电力商品多维度价值体系尚未建立 [6] 价格机制改革方向 - 探索"电力限价为辅/电量限价为主"模式 [9] - 短周期允许分时价格随供需关系充分波动 [9] - 长周期依据度电平均成本进行整体调控 [9] - 价格信号需反映资产利用效率和电网运行安全成本 [9] 新能源交易机制创新 - 研究场外合约稳定新能源全年收益水平 [10] - 创新差价合约结算方式,缺额由用户平摊补足 [10] - 超额收益返还用户以降低电价 [10] - 推动现货市场放宽限价体现分时价格波动性 [10] 容量市场建设重点 - 完善容量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体现长期边际成本 [11] - 做好容量市场成本向用户侧传导分摊 [11] - 让用户感知不同容量可靠性水平的经济成本 [11] - 实现经济高效保供避免"计划生/市场养"风险 [11] 输配电成本分摊机制 - 通过机制设计让安全成本显性化并合理分摊 [12] - 时间上采用分时电价引导错峰用电提升资产利用率 [12] - 空间上按输电距离和资产使用量差异化定价 [12] - 避免不合理远距离输电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 [12] 成本传导电价机制 - 基于各时段资产利用率制定分时电价 [13] - 引导用户削峰填谷激励新能源配储发展 [13] - 通过源荷储互动提升电网资产利用率 [13] - 改变尖峰电价"搭车"平谷时段的不合理做法 [13]
夏清:电力体制改革成效与展望
电力体制改革成效 - 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3% [3] - 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2024年达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超10倍 [3] - 绿证交易量2024年达4.46亿个,同比增长364%,绿电交易规模突破23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2% [3] - 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比例超50%,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 [3] - 电力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从2016年4.2万家增至2025年97万家,增长超20倍 [5] 市场体系建设进展 - 形成跨省跨区市场、省市场覆盖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统一市场体系 [4] - 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七省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 [4] - 建立"1+6"基础规则体系,包含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及六大配套规则 [5] - 辅助服务市场实现与电力现货市场有机融合,涵盖调频/调峰/备用/爬坡等品种 [4] 市场主体多元化 - 除居民农业用户外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实现"按需用电"向"按价用电"转变 [5] - 新型经营主体超4000家,包括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业态 [5] - 售电公司提供多样化售电套餐和增值服务,连接发电企业与用户需求 [5] - 发电侧实现燃气/核电/水电同台竞价,优化发电行为 [5] 改革面临挑战 - 现有市场理论体系需完善,需建立体现电能量/灵活调节/安全充裕/绿色环境多维价值的机制 [6] - 为满足短时尖峰需求建设的发输电资源导致低谷时段容量冗余,影响利用效率 [6] - 需求侧市场未全面开放,分时价格信号作用不充分,零售与批发市场价格传导机制不健全 [6] 深化改革方向 - 采用"电力限价为辅、电量限价为主"模式,短周期允许分时价格波动,长周期按度电成本调控收益 [8] - 创新新能源差价合约机制,市场价低于合约下限时用户平摊补足,高于上限时超额收益返还用户 [9] - 推动新能源以长期边际成本参与现货市场,放宽市场限价以体现分时价格波动性 [10] - 加快容量市场建设,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并做好成本向用户侧传导分摊 [11] 电网成本机制优化 - 构建输配电成本显性化分摊机制,按时间稀缺性和空间距离差异化分摊成本 [12] - 基于各时段资产利用率制定分时电价,引导用户削峰填谷并激励储能发展 [13] - 改变当前平均分摊模式,避免资源错配和投资低效问题 [12]
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丨电力体制改革成效与展望
国家能源局· 2025-08-30 11:42
电力体制改革成效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升至63% [4] - 2024年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十余倍 [4] - 绿证交易量达4.46亿个同比激增364%,绿电交易规模突破23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2% [4] - 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比例超过50%,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 [4] 市场体系建设 - 形成跨省跨区市场、省市场覆盖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统一市场体系 [5] - 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七省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 [5] - 建立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的"1+6"基础规则体系 [5] 市场主体发展 - 电力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从2016年4.2万家增至2025年97万家,增长超20倍 [6] - 除居民农业用户外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实现按价用电转变 [6] - 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4000家 [6] 价格机制改革方向 - 探索"电力限价为辅、电量限价为主"模式,允许分时价格随供需波动 [9] - 基于各时段资产利用率制定分时电价,引导用户削峰填谷 [13] - 完善容量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做好成本向用户侧传导分摊 [11] 新能源交易机制创新 - 研究场外合约稳定新能源全年收益水平,创新差价合约结算方式 [10] - 激励新能源以长期边际成本参与现货市场竞争 [10] - 推动现货市场放宽限价以体现分时价格波动性 [10] 输配电成本机制优化 - 建立输配电成本显性化分摊机制,稀缺时段使用者多分摊成本 [12] - 按输电距离和资产使用程度差异化定价,避免不科学远距离输电 [12] - 构建精准成本传导电价机制,体现"谁受益谁承担"原则 [13]
郴电国际: 郴电国际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2 00:59
好的,我将为您分析湖南郴电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的核心内容。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9.57亿元,同比增长1.26%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91.56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9.55% [2] - 基本每股收益0.07元/股,同比增长29.39%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65亿元,同比下降15.77% [2] - 总资产140.34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3.26% [2] 主营业务分析 - 电力业务累计售电量27.29亿千瓦时,是湖南最大的地方区域电网 [3] - 供水业务通过东江引水工程实现供水能力60万吨/日,满足郴州市城区、桂阳县及资兴市用水需求 [4] - 工业气体业务在江苏、河北、内蒙古、江西等地投资,受钢铁行业政策调整及液态气体市场波动影响 [6] - 水电投资大部分项目进入成熟运营期,但2025年上半年因降水减少导致发电量同比下降 [7] - 污水处理业务运营安仁县5个乡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PPP项目 [5] - 新能源业务推进分布式光伏和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新增接入新能源电源 [7] 经营举措与战略发展 - 推行"七级责任+三张清单"分级管理模式,优化111项内部管理制度 [8] - 布局低空经济,打造"电力+低空经济"运维场景 [8] - 推动"十五五"电网规划编制,完成"双碳"目标和电改政策适应性分析 [8] - 拓展海外市场,开展非洲赞比亚新能源项目考察并在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9] - 大力推进司库体系建设,搭建集团"资金池",通过资金归集和低息贷款置换大幅节约财务费用 [9] - 上半年线损率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通过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实现增效 [9] 主要控股参股公司情况 - 湖南郴电水电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3.05亿元,净利润736.12万元 [20] - 湖南汇银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5.47亿元,净利润1732.51万元 [20] - 临沧郴电水电投资有限公司总资产8680.92万元,净利润493.56万元 [20] - 郴州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41.15亿元,净亏损5989.91万元 [20] -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圣达水电有限公司总资产70.37亿元,净利润2931.71万元 [20] - 四川圣达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资产39.83亿元,净利润4587.43万元 [20] 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 华兴能源集团申请追加湖南郴电国际为被执行人,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复议申请 [23] - 包头天宸与吉宇钢铁合同纠纷仲裁案裁决吉宇钢铁支付欠款1209.32万元及逾期利息130.67万元 [23] - 吉宇钢铁因侵权责任纠纷向昆都仑区法院起诉开封天宸能源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23] 担保情况 - 报告期末担保余额合计15.08亿元,全部为对子公司担保 [24] - 担保总额占公司净资产比例为38.16% [24] - 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的债务担保金额为13.89亿元 [24] 股东情况 - 截至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25,226户 [25] - 郴州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6.12% [25] - 前十名股东中国有法人占多数,包括汝城县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宜章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等地方电力企业 [25]
公用事业行业双周报(2025、8、1-2025、8、14):7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3.1%-20250815
东莞证券· 2025-08-15 16:54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公用事业行业"超配"评级 [1] 核心观点 - 7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3.1%,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水电降幅扩大,核电增速放缓 [5][41] - 动力煤价格同比下行,建议关注华电国际(600027)、国电电力(600795) [41] - 天然气价格联动推进,建议关注新奥股份(600803)、九丰能源(605090)、新天然气(603393) [41] 行情回顾 - 近两周申万公用事业指数上涨0.7%,跑输沪深300指数1.7个百分点,行业排名第26 [5][12] - 年初至今指数下跌1.2%,跑输沪深300指数7.3个百分点,行业排名第28 [5][12] - 子板块表现分化:热力服务(+6.7%)、燃气(+5.3%)领涨,水力发电(-1.4%)、风力发电(-0.04%)下跌 [5][14] - 个股方面,洪通燃气(+59.0%)、华光环能(+47.3%)涨幅居前,新筑股份(-7.2%)、华电辽能(-4.1%)跌幅较大 [5][16] 行业估值 - 公用事业板块整体市盈率18.6倍,子板块估值差异显著:光伏发电(589.1倍)、热力服务(38.2倍)、火力发电(11.8倍) [19][20] - 热力服务板块估值较近一年均值溢价66.6%,光伏发电板块估值波动最大(近一年范围-900.8至805.5倍) [20] 行业数据 - 动力煤价格环比上涨:陕西榆林Q6000坑口价均值626元/吨(+6.7%),秦皇岛港Q5500平仓价675元/吨(+5.0%) [30][31] - 秦皇岛港煤炭库存548万吨,环比下降3.6% [33] - 7月发电量结构变化:太阳能发电同比+28.7%(增速较6月加快10.4个百分点),水电同比-9.8%(降幅扩大5.8个百分点) [43] 重点资讯 -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系长三角首个转正现货市场 [5] - 山东发布新能源电价竞价细则,甘肃推进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 [5][39] - 国家电投推动新能源"以大代小"改造及智慧场站建设 [39][40] 公司动态 - 新奥股份运营261个燃气项目,覆盖3100万户家庭 [42] - 九丰能源形成70万吨LNG自主产能,构建海陆双气源池 [42] - 华电国际布局多类型机组,参股风光新能源项目 [42]
深度观察|长三角首个电力现货市场的“立”与“破”
中国能源网· 2025-08-14 15:24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于8月7日结束463天长周期结算试运行后转为正式运行,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正式运行的现货市场[1] - 市场标志着浙江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方面迈出关键一步[1]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展 - 国家明确要求2024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最晚于2026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目标[1] - "统一市场、两级运作"市场架构已通过长周期多场景实践检验,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协同运作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1] 浙江电力市场发展规模 - 2024年浙江发电侧市场化电量达5260亿千瓦时,用电侧市场化电量达3388亿千瓦时[2] - 注册经营主体数量达13.18万家,涵盖火电、新能源发电企业、售电公司及大工业用户[2] 现货市场对电力保供的影响 - 现货市场通过高峰时段高价信号激励发电企业优化燃煤配比,提高机组顶峰能力[6] -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机组非停重新并网耗时从160分钟降至40分钟(缩短75%),煤机非停率和受阻率分别降至0.6%和0.3%的历史最低值[6] 新能源发展与消纳挑战 - 截至6月30日浙江省内光伏装机达5947万千瓦,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6] - 节假日用电低谷时期光伏消纳难题显现,部分地区光伏接入已达红色预警[6] 现货市场促进新能源消纳 - 现货市场通过峰谷价差释放系统调节能力,2025年以来增加新能源消纳电量超1亿千瓦时[7] - 分时价格信号引导发电企业和用户优化发用电曲线,提升消纳空间[7] 绿电市场交易规模 - 2024年浙江绿电交易量超100亿千瓦时,绿证交易量超6000万张[8] - 分布式新能源交易量超20亿千瓦时[8] 市场价格机制变化 - 浙江中长期批发市场价格从2024年463.8元/兆瓦时降至2025年409.9元/兆瓦时[10] - 市场竞争有效反映发电成本和供求关系,形成低价电源多发、高价电源顶峰发的资源配置格局[10] 市场主体反应与调整 - 企业通过分析历史电价调整生产流程和新能源配置,实现用电成本优化[9] - 用户需更精准灵活安排用电,但长期看有助于制定能效提升规划[9] 市场风险与防控措施 - 需防范极端价格波动(如美国得州寒潮期间电价飙升100倍)和市场操纵行为[12] - 需加强技术支持系统可靠性、应急处置能力和省间协同机制[12] 行业示范意义 - 浙江市场在规则设计、风险防控和技术支持方面的经验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可复制制度经验[11] - 市场机制成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11]
总投资12.4亿元,枣庄将新建一个储能项目
大众日报· 2025-08-12 09:19
项目概况 - 山东枣庄明源400MW/800MWh电化学储能项目总投资12.4亿元 单位造价1.55元/Wh [1] - 项目建设单位是枣庄明源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新河崖村南 [1] - 项目环保投资135.2万元 投资比例0.1% 实际建设内容包括变电和储能两部分 [1] - 储能电站分为三个区域:南部储能区 西部变电区 北部办公区及辅助设施区 [1] 政策背景 - 枣庄市"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要求新能源项目储能配置比例不低于装机容量10% 连续充电时间不低于2小时 [1] - 规划提出依托高新区张范工业园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1] - 枣庄市是省级"储能示范基地" 全省仅5家 [1] 行业影响 - 项目将推动华电滕州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年底投运 [1] - 项目将带动一批储能电站投资建设 探索"储能+共享"运行模式 [1] - 项目建设有助于推动新能源发展规划实施 构建能源互联网 推动电力体制改革 [2] - 项目促进能源新业态发展 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专家解读丨《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出台 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重要基石
国家能源局· 2025-08-09 10:30
核心观点 - 《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于2025年10月1日施行 有效期五年 旨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标准化计量结算框架 解决标准不统一 数据不透明 结算周期差异大等问题 推动市场公平与效率提升[2][3][6] 规则内容与适用范围 - 规则涵盖计量管理 结算管理 监督管理 适用于电能量交易 辅助服务交易等所有电力市场类型 包括虚拟电厂 新型储能等新型主体[4] - 计量管理要求市场经营主体安装符合标准的计量装置 规范数据传输时序 结算流程分为结算准备 结算依据编制和电费结算三个阶段 禁止设置"不平衡资金池"[4] - 强化监督与争议解决机制 明确监管主体和违规处罚措施 提供维权渠道[4] 出台背景与意义 -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然要求 解决各省份 各交易品种规则不统一导致的跨省交易成本高 效率低 数据不透明 结算周期差异大等问题[6]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体系关键一环 填补计量结算专项规则空白 与《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等文件形成互补[7] - 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要支撑 适应虚拟电厂 分布式能源 新型储能等新业态需求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8][9] 重要作用 - 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奠定制度基础 统一计量标准 结算周期和科目式样 打破地域壁垒 降低跨省交易成本 现货市场地区推广"日清月结"模式 非现货市场地区采用差异化结算安排[11] - 保障市场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推动结算透明化 披露结算变动原因 单独列示科目 强化风险防控 要求售电公司提交履约保函 规定电网企业不得因用户欠费克扣发电企业电费 建立争议解决机制[12] - 推动电力市场数字化转型 要求建设统一数据平台 实现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交互 支持区块链结算 智能合约等技术应用[13] -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优化计量数据管理 提高市场出清结果准确性 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创造条件 将虚拟电厂 新型储能纳入结算体系[14] 行业挑战 - 数据基础能力不足 现货市场地区"日清月结"要求对数据采集 传输和处理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分布式能源计量设备覆盖率不足 数据采集频率不达标 数据传输网络建设滞后 用户侧计量设备智能化改造待普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