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估值
搜索文档
红利指数,不同渠道估值数据不同,原因为何?
银行螺丝钉· 2025-05-13 21:45
指数估值差异原因 - 不同渠道对中证红利市盈率估值存在差异(7倍vs9倍),主要源于加权方式不同 [1] - 银行股总市值大但流通市值小(如工商银行总市值25554亿 vs 流通市值2482亿),导致不同加权方式下权重差异显著 [7][8] - 总市值加权下银行股占比63.75%,而股息率加权下仅22.43%,直接影响市盈率计算结果 [9][10] 红利指数规则演变 - 2013年红利指数从市值加权改为股息率加权,金融行业比例下降,材料/可选消费比例上升 [2] - 2022年中证红利规则调整:分红考核周期从2年延长至3年,强化小盘股分散配置要求 [2] 指数加权方式对比 | 加权方式 | 特点 | 代表指数 | |----------|------|----------| | 市值加权 | 容纳资金量大但易追涨杀跌 | 沪深300 | | 股息率加权 | 避免追涨杀跌 | 中证红利 | | 等权重 | 成分股初始比例相同 | 沪深300等权 | [3][4] 策略指数特性 - 红利/价值/低波动等策略指数均采用非市值加权(如股息率/波动率加权) [15] - 策略指数实际持仓比例与总市值加权计算结果偏差普遍存在 [17] 成分股市盈率分布 - 中证红利前20大成分股中多数市盈率超10倍(如冀中能源28.5倍、海澜之家17.2倍) [14] - 银行股市盈率普遍较低(5-7倍),但权重差异导致整体估值失真 [11][12] 数据计算优化建议 - 策略指数应采用实际持仓比例计算估值,而非统一使用总市值加权 [17] - 提供日更百分位估值表及历史走势查询工具辅助投资决策 [20][22] 红利指数专题数据 - 中证红利当前市盈率9.89倍,股息率10.11%,市净率0.99 [19] - 港股红利指数市盈率9.84倍,消费红利指数市盈率达23.45倍 [19]
[5月13日]指数估值数据(螺丝钉定投实盘第364期:投顾组合发车;个人养老金定投实盘第14期;养老指数估值表更新)
银行螺丝钉· 2025-05-13 21:45
市场行情分析 - 上午大盘开盘上涨但收盘略微下跌 仍维持在5星评级 [1] - 沪深300大盘股微涨 小盘股微跌 银行和红利等价值风格上涨 成长风格下跌 [2] - 医药行业整体表现良好 呈现上涨趋势 [2] - 港股科技股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但前几周累计涨幅较大 当前估值仍处于正常水平 [4][5] - 港股科技股Q1盈利增长表现相对良好 短期波动无需过度担忧 [8] 投资组合策略 - 采用"定期不定额"定投策略 估值越低投入金额越多 可根据资金情况按比例调整 [16] - 提供两种跟车方式:手动跟车可自行选择投资比例 自动跟车可设置自动扣款 [18][19] - 个人养老金定投品种包括中证A500(133元)和中证红利(126元) [21] - 指数增强投顾组合定投金额10863元 主动优选投顾组合12073元 [13] 指数估值数据 - 中证800市盈率14.41 市净率1.63 股息率2.57% ROE11.31% [26] - 沪深300市盈率12.85 市净率1.57 股息率2.86% ROE12.22% [26] - 创业板市盈率29.36 市净率3.71 股息率1.25% ROE12.64% [26] - 红利低波指数市盈率8.20 市净率0.82 股息率6.23% ROE10.01% [26] - 中证红利盈利收益率10.01% 市净率1.00 股息率5.58% [33] 债券市场数据 -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10% 货币基金七日年化中位数1.39% [37] - 中证短融到期收益率1.80% 近1年年化收益2.08% [37] - 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1.67% 近1年年化收益7.11% [37] - 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1.98% 近1年年化收益14.86% [37]
[5月12日]指数估值数据(关税暂缓,全球股市大涨;军工估值如何;月薪宝发薪日)
银行螺丝钉· 2025-05-12 21:53
市场表现 - 大盘整体上涨,收盘接近5星级,距离4.9星不远 [1] - 大中小盘股均上涨,小盘股涨幅略多 [2] - 成长风格表现更优 [3] - A股收盘后传出利好,港股在15点后大幅上涨,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5% [4][5][8] 中美关税动态 - 中美达成初步关税协议:维持10%普适关税,暂缓24%对等关税,取消91%报复关税 [6] - 该协议对人民币资产构成利好,港股因此大幅上涨 [7][8] - 由于利好在A股收盘后出现,A股涨幅可能延迟至次日体现 [9] - 高关税被视为谈判工具,此前4月初关税危机导致全球股市大跌,但情绪影响已逐渐消退 [10][11][13][14] 港股与A股对比 - 去年9月港股与A股估值均接近历史最低,今年春节后港股率先上涨 [18][19][20] - 港股恒生指数涨幅比沪深300高18%,港股科技、医药板块涨幅比A股同类多20%以上 [21] - 港股欧美投资者占比超内地资金一倍,流动性较弱导致涨跌弹性更大 [25][26][29] - 长期来看A股与港股回报相近 [30] 军工行业分析 - 军工指数近期上涨较多,属于主题指数,需关注其长期存在性 [31][32][36] - 中证军工指数市盈率超100(历史最高),主因盈利波动导致被动抬升;市净率3倍出头,处于10年40%-50%分位 [39][40][42] - 军工行业波动风险大,建议低估时布局,单一行业配置比例控制在15%-20%以内 [45][46] 月薪宝组合调整 - 组合门槛下调至200元并开放定投功能,采用40:60股债均衡策略 [52][55][56] - 适合养老、教育等定期现金流需求,当前5星级市场适合投资 [53][54][57][58] 其他要点 - 直播预告:讨论中证红利估值差异及指数加权方式 [47][49][50] - 投资者分享强调长期坚持,避免短期波动干扰 [61][62][63] - 估值表显示绿色品种为低估定投标的,黄色暂停定投,红色高估 [69][71]
[5月11日]美股指数估值数据(巴菲特是如何投资日股的呢?)
银行螺丝钉· 2025-05-11 21:51
全球股票指数与美债指数估值表 - 螺丝钉制作了美股、全球股票指数及美债指数的估值表,涵盖海外主流几百只指数品种,每周日通过公众号和「今天几星」小程序更新 [5][6][8] - 港股恒生及恒生科技指数连续4周上涨,科技板块回归正常估值 [10][11] - 印度指数基金本周下跌3%,主要因卢比贬值,市场回归正常估值 [12][13][15] 日本股市历史与投资策略 - 日经225指数在80年代末泡沫阶段达38952点高位,经历19年熊市后2008年跌至不足7000点,跌幅超80% [16][17] - 日本央行2012年起每年定投数千亿日元日股指数基金,2020年买入额达12万亿日元,成为最大净买入方 [22][24] - 巴菲特2020年日股低估时投资策略:发行利率低于1%的日元债券,买入股息率4-5%的五大商社交叉持股公司 [29][31][36][42] 国家队与个人投资者策略对比 - 中央汇金4月以1.75%再贷款利率买入超1000亿A股指数基金,沪深300股息率超3%,红利指数股息率4-5% [46][49][51][54] - 个人投资者难获低成本杠杆,但可效仿低估时加仓策略,选择分散配置且分红稳定的品种 [55][59][62] 全球股票市场星级与投资工具 - 全球股票指数星级:2018年、2020年、2022年为4-5星低估阶段,4月初反弹后回升至3.7星 [66] - 海外市场全球股票指数基金规模达上万亿美元,内地暂无相关基金,但可通过「全球指数投顾组合」分散配置美股、英股、港股等模拟跟踪 [67][69] 资产配置与长期投资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新增30年数据及房地产收益率,论证股票资产为长期财富积累最佳途径,建议家庭配置一定比例 [73][74] 指数估值数据摘要 - 标普500市盈率22.38,市净率4.79,股息率1.35%,ROE 21.4% [80] - 日经225指数市盈率14.7,市净率1.48,股息率2.4%,近十年市盈率分位数28.54% [81] - 绿色标记指数为低估适合定投品种(如越南市盈率18.9),红色为高估 [81]
[5月9日]指数估值数据(港股领先上涨,A股会跟上么;抽奖福利)
银行螺丝钉· 2025-05-09 21:54
文 | 银行螺丝钉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大盘整体微跌,中证全指下跌0.7%,波动不大,还在5星。 大盘股微跌,小盘股下跌略多。 红利等价值风格整体上涨,遇到下跌的时候,价值风格通常比较抗跌。 成长风格微跌。 港股盘中也下跌,不过到收盘的时候恒生指数变成上涨。 1. 有朋友问,港股今年表现比较强。后面A股会跟上港股的表现么? 去年9月份,最低到5.9星的时候,当时A股港股都是历史最低估值附近。 随后到去年4季度,两个市场都反弹,第一波上涨,幅度也相仿。 到今年春节前,都反弹到4.9-5星上下。 不过春节后,港股率先上涨。 从春节后到3月,港股恒生指数,比A股大盘股指数,多上涨了15%。 港股恒生医疗、港股科技,比A股的医药医疗、科技,多上涨了20%。 A股的估值还在5星上下。 如果A股有港股的涨幅,那也接近3点几星了。 2. 港股本身也是人民币资产为主。 内地公司在港股占比较高。 从去年9月美联储进入这轮降息周期之后,人民币资产整体受益。 A股港股的涨幅居于全球前列。其中港股的表现更强势一些。 一方面,港股是欧美投资者为主,这几年内地资金在港股比例逐渐提升,但目前还是欧美投资者比例高。 老外看好人民币资产, ...
[5月6日]指数估值数据(螺丝钉定投实盘第363期:投顾组合发车;个人养老金定投实盘第13期;养老指数估值表更新)
银行螺丝钉· 2025-05-06 21:44
市场表现 - 假期后港股上涨带动A股补涨,截至收盘市场处于5.1星级估值区间[1] - 大中小盘股普涨,小盘股涨幅更显著[2] - 成长风格表现优于价值风格,上涨弹性更大[3][4] - 港股连续4周上涨,科技板块估值回归正常水平[5][6][7] 投资组合策略 - 采用「定期不定额」定投策略,估值越低投入越多,建议根据资金量按比例调整(如10%)[10][12] - 提供两种跟投方式:手动跟车(自主选择金额比例)或自动跟车(设置后自动扣款)[15][16] - 个人养老金定投实盘第13期涉及中证A500(143元)和中证红利(130元)[18] - 月薪宝组合门槛降至200元,采用40:60股债再平衡策略,适合现金流需求场景[27] 估值数据 - 港股科技板块市盈率41.03,市净率3.45,股息率0.61%[32] - 中证500市盈率24.08(近五年分位数78.24%),市净率1.81[24] - 沪深300市盈率12.40,股息率2.96%,ROE 12.26%[24] - 创业板50市盈率26.63,市净率3.71,近十年分位数11.15%[24] 债券市场 - 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1.65%,近5年年化收益4.03%,最大回撤-6.86%[36] - 中证短融指数到期收益率1.90%,近1年收益2.04%[36] - 30年期国债年化收益8.81%,修正久期19.73[36]
[5月5日]指数估值数据(假期里股市涨跌如何?)
银行螺丝钉· 2025-05-05 21:44
港股市场表现与估值 - 五一假期期间港股市场上涨,恒生指数上涨1.74%,H股指数上涨1.92%,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08% [2] - 港股市场在4月初短期大幅下跌后,已连续3周上涨,假期前的估值已回升至正常偏低水平 [2] - 假期期间的涨跌幅将计入5月6日港股基金的净值更新中 [2] - 恒生指数当前市盈率为12.38倍,市净率为1.22倍,股息率为3.64%,近五年市盈率分位数为42.53%,近十年市盈率分位数为70.11% [4] - H股指数当前市盈率为12.89倍,市净率为1.21倍,股息率为3.33%,近五年市盈率分位数为63.98%,近十年市盈率分位数为71.65% [4] - 恒生红利低波动指数市盈率为6.82倍,市净率为0.54倍,股息率达6.02%,近五年市盈率分位数为85.44% [4] - 港股科技指数市盈率为41.08倍,市净率为3.45倍,股息率为0.60%,近五年市盈率分位数为1.92%,近十年市盈率分位数为34.10% [5] - 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为24.33倍,市净率为4.11倍,股息率为0.78%,近五年市盈率分位数为10.73%,近十年市盈率分位数为11.30% [5] 美股及海外市场表现 - 五一假期期间全球股票市场整体上涨约2.1% [6] - 日本日经225指数上涨2.18% [6] - 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2.11% [7] A股市场预期与相关指标 - A股市场假期期间无交易,但海外追踪A股品种显示上涨预期 [8] - 富时A50指数股指期货假期上涨约1% [8] - 美股场内沪深300指数基金上涨2.2%,扣除人民币升值1.1%后实际上涨约1.1% [8] - 海外投资者交易显示对A股大盘股假期整体上涨的预期 [8] 主要指数估值数据 - 沪港深红利低波指数盈利收益率为10.59%,市盈率为9.44倍,市净率为0.87倍,股息率为4.41% [13] - 中证红利指数盈利收益率为10.21%,市盈率为9.79倍,市净率为0.98倍,股息率为5.75% [13] - 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为12.40倍,市净率为1.52倍,股息率为2.96% [13] - 标普500指数市盈率为22.36倍,市净率为4.81倍,股息率为0.86%,净资产收益率达21.51% [13] - 纳斯达克100指数市盈率为26.12倍,市净率为7.23倍,股息率为0.79%,净资产收益率达27.68% [13]
红利指数,不同渠道估值数据不同,原因为何?
银行螺丝钉· 2025-05-02 21:46
文章核心观点 不同平台中证红利市盈率数据有差异,原因在于指数加权方式不同,按实际持股计算估值更准确 [2][15] 分组1:指数加权方式差异 - 不同平台指数加权方式不同,多数平台使用金融终端总市值加权数据,红利指数使用股息率加权 [2][4][5] - 红利指数中银行股市盈率失真,按总市值计算银行股占比高,使市盈率向银行股估值靠拢,与实际持股比例算出的市盈率差距大 [6][7][8] 分组2:中证红利市盈率情况 - 中证红利前20大成分股多数市盈率超10倍,少数在5 - 6倍,按总市值加权算出的7倍多市盈率会使历史数据、百分位等失真 [13][14] 分组3:按实际持股计算估值的原因 - 早期宽基指数多用总市值加权,计算方便,但后来出现很多策略指数,各有股票比例,按实际持有股票情况计算估值更准确 [16] 分组4:部分指数估值数据 - 展示了沪港深红利低波、港股红利、300价值等众多指数的盈利收益率、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ROE等数据 [10]
[4月30日]指数估值数据(财报更新,上市公司盈利增长情况如何?)
银行螺丝钉· 2025-04-30 21:48
市场表现 - 大盘微涨微跌,收盘时仍处于5.1星级水平 [1] - 沪深300等大盘股略微下跌,中小盘股上涨 [2][3] - 银行等价值风格下跌较多,成长风格上涨 [4] - 港股整体上涨,港股科技股领涨 [5] - 港股科技股春节后上涨至正常估值,4月初短期下跌后低估,最近两周连续上涨回到正常偏低估值 [6][7] 港股科技股分析 - 港股科技类品种之前估值较低,背后公司盈利增长近几年较稳定 [8] - 从低估上涨速度较快,指数基金收益公式为估值*盈利+分红 [9] - 当前5点几星级下,许多品种估值处于低估,向下空间不大 [10] - 市场回到5点几星时,国家队等机构投资者会大举买入减少下跌空间 [11] - 市场向上的核心动力来自上市公司盈利增长 [12] 盈利增长情况 - 2021年A股全市场盈利增长20%,2022-2024年因经济低迷周期盈利增长停滞甚至部分下降 [13][14] - 2024年A股整体盈利较2023年略微下降约2% [19] - 2025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盈利同比增长3-4%,为2022年后首次年度好转 [20] - 互联网、高端制造等硬科技保持盈利稳定增长,科技方向率先触底反弹 [21][22] - 金融、消费、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盈利小幅增长 [23] - 医药行业2020-2021年因疫情盈利大幅增长,2023-2024年上半年下降,2024年四季度恢复正增长 [23] - 地产产业链仍是盈利下降重灾区,但下降趋势放缓 [23] 盈利恢复增长的变数 - 特朗普关税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可能影响外贸占比较高行业 [23] - 若二三季度延续盈利同比增长,则经济低迷逐渐走出,市场向上空间打开 [23] - 经济表现越好市场估值越高,历史上经济强劲年份如2007、2017、2021年均为牛市高点 [23] 估值数据 - 沪港深红利低波:盈利收益率10.60%,市盈率9.43,市净率0.87,股息率4.41%,ROE 9.23% [34] - 港股红利:盈利收益率10.27%,市盈率9.74,市净率0.96,股息率5.08%,ROE 9.86% [34] - 中证红利:盈利收益率10.21%,市盈率9.79,市净率0.98,股息率5.75%,ROE 10.01% [34] - 上证红利:盈利收益率10.30%,市盈率9.71,市净率0.96,股息率5.96%,ROE 9.89% [34] - 港股科技:市盈率40.18,市净率3.36,股息率0.62%,ROE 8.36% [34]
[4月28日]指数估值数据(消费类指数有哪些;月薪宝发薪日;黄金星级更新)
银行螺丝钉· 2025-04-28 21:42
市场表现 - 大盘整体微跌,收盘时仍处于5.1星级水平 [1] - 沪深300微跌,小盘股跌幅较大 [2] - 价值风格(如红利)在市场下跌时表现坚挺,略有上涨 [3] - 成长风格下跌 [4] - 港股近期表现优于A股,上周港股上涨超2.5%,港股科技指数上涨超5% [5][6] - 港股在市场回调时波动大于A股,反弹时弹性更高 [7] 消费行业分类 - 消费行业分为必需消费和可选消费 [8] - **必需消费**:包括食品饮料(酒、乳制品、肉制品等),对应指数为中证消费,主要投资沪深300和中证500中的大中盘必需消费股票 [9][10][11] - 必需消费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近期因主营业务在内地,不受关税提升影响,中证消费指数连续三个月上涨 [12][13][14] - 必需消费子行业包括食品饮料指数、白酒指数等 [15] - **可选消费**:包括汽车、家电、传媒娱乐(如新能源汽车、游戏、广告) [16][17] - 部分港股科技股(如腾讯)因收入来自广告和游戏,也被归类为可选消费 [18][19][20] - 消费50、消费龙头等指数同时覆盖必需和可选消费 [22] - 港股常见消费指数(如恒生消费、沪港深消费50)也同时投资两类消费 [23][24] 消费行业历史表现 - 2018年底-2020年初消费行业低估,2020-2021年大幅上涨,白酒和消费50收益率超50%,主动优选基金收益达120% [25] - 2021年初消费行业高估后回落,2023-2024年重回低估 [25] - 今年春节后港股消费指数上涨10-20%,部分已回归正常估值,A股中证消费仍处低估 [25] 港股与A股消费对比 - 港股消费指数弹性更高,近期表现优于A股 [5][6][7] - 港股部分消费指数已回归正常估值,A股中证消费仍低估 [25] 月薪宝组合调整 - 月薪宝组合门槛下调至200元,开放定投功能 [27][28] - 采用40:60股债均衡策略,通过再平衡实现超额收益 [28] - 适合养老、教育等定期现金流需求,当前市场5.1星级适合投资 [29] 黄金投资相关 - 螺丝钉黄金牛熊信号板每周一更新,帮助判断黄金估值 [31] - 4月29日直播将讨论黄金历史波动、收益率及当前估值 [25][31] 估值表数据 - 绿色品种为低估适合定投(如中证消费、中证白酒),黄色为正常估值,红色为高估 [35][37] - 中证消费市盈率27.67,市净率3.57,股息率3.26% [35] - 港股科技指数市盈率39.67,市净率3.30,股息率0.6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