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
搜索文档
战略科学家、决策咨询专家献策“十五五”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布局“颠覆性创新”构建“热带雨林”
解放日报· 2025-10-22 09:40
科研与产业方向 - 聚焦颠覆性创新,包括仿星器、脑机接口、光子芯片、拓扑量子计算等前沿热点领域 [2] - 关注未来产业六大方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 [9] - 布局新赛道,如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学、绿色燃料以及"生物医药+AI+集成电路"等交叉领域 [9] 创新主体与体系 - 强化科创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企业主导型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3] - 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从0到1"的原始创新,企业负责"从1到10000"的产业化 [2] - 打造"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一体化平台,鼓励中小民企参与基础研究并成长为未来产业主力军 [3] - 建立研发资源在高校和企业间双向流动的机制,打破创新边界,打通"卡点堵点" [3] 人才战略 - 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新共同体,引进和集聚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巴里·夏普莱斯级别的高端人才 [4][5] - 通过未来启点社区等平台链接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人,30多名学员参与首期联合实训营 [5] - 实施"全链培育"增强储备厚度,支持年轻科研团队,如新建人工智能学院教职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 [6] - 校准人才评价"指挥棒",采用"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弱化论文数量与经费规模,回归学术贡献本质 [6] - 建立"校长直通车"等特殊通道引育顶尖人才,鼓励青年人才挑战非共识方向,塑造"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的文化 [6] 创新生态与政策 - 发挥国有创投资本作用,坚定投长期、投早期、投生态,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长周期稳定支持的"耐心资本" [3] - 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既需要科技领军企业,也要呵护初创幼苗 [10] - 培育"服务商"和"孵化器",打响"上海科技服务"品牌,建设"技术转移之都",打造覆盖"孵化、法律服务、金融支持、交易、应用"全过程的科技服务体系 [10] - 坚持"市场配置、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原则,为创新主体提供适宜生长的制度环境 [10] 发展格局与目标 - 打造具有全球性示范意义的创新之城,利用国际化优势配置全球人才和资本等资源 [8] - 对标世界最顶级的城市与地区,聚焦未来产业,突破先导产业"卡脖子"技术以服务于国家战略 [8]
广州构建“6+X”赛道体系 加强未来产业上市培育
上海证券报· 2025-10-22 02:22
产业发展目标与体系 - 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方向,并动态跟踪X个潜力方向如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绿色氢能等 [1]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1][2] - 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打造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琶洲具身智能创新谷等特色集聚区 [1][3] 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 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 [2] - 全球独角兽企业达到24家,位居全国第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000家,较上一年增长7.3%,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51% [2] 企业培育与金融支撑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 [3] - 优化整合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打造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群生态,并加快制定实施科技保险政策 [3] - 实施“领头羊”助力产业领跑行动计划,加强未来产业上市培育,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和专业服务机构库 [3] 创新机制与场景应用 - 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六维发展框架,部署八大重点行动 [1] - 构建“场景挖掘—场景策划—场景发布—场景对接”全流程机制,发布国企、龙头企业场景需求清单,推动国有企业开展首购首用 [2] - 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 [3]
广州构建“6+X”赛道体系加强未来产业上市培育
上海证券报· 2025-10-22 02:18
未来产业战略规划 - 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核心方向,并动态跟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绿色氢能等X个潜力方向[1] - 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六维发展框架,部署八大重点行动[1] - 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打造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琶洲具身智能创新谷等特色集聚区[1][4] 产业发展基础与目标 - 当前广州市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2] - 全球独角兽企业达到24家,位居全国第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000家,较上一年增长7.3%,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51%[2]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1][4] 产业生态与支持体系 - 构建“场景挖掘—场景策划—场景发布—场景对接”全流程机制,发布国企、龙头企业场景需求清单,推动首购首用[4] - 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4] - 优化整合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打造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群生态,加快制定实施科技保险政策[4] 金融与资本市场支持 - 广州金融系统积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赋能未来产业发展[4] - 实施“领头羊”助力产业领跑行动计划,加强未来产业上市培育,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和专业服务机构库[5] - 联动证券交易所开展企业走访、上市辅导、走进交易所等活动,帮助企业加快上市进程[5]
城市24小时 | “第一省会” 何以实现“关键一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2 00:48
广州市未来产业规划 - 广州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方向及"X"个潜力赛道[1]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1] - 到2029年目标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1000家未来产业引领型企业,到2035年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3] - 当前广州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3] - 将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1] 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发展 - 广州正加快智能无人系统在未来出行和工程制造等领域场景化集成应用[2] - 支持南沙区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支持番禺区建设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分中心[2] 区域经济发展数据 - 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为49322.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5.2%,第三产业增长6.0%[4] - 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70.5亿元,同比增长5.8%[4]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 - 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共3482家,2025年复核通过企业共3916家[13] - 深圳以347家新入选企业领跑全国,占总数的9.97%,北京250家,上海215家,宁波92家,重庆44家[14] - 深圳新入选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达213家,占比6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5家,批发和零售业50家[14] 最低工资标准 - 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2740元居全国首位,北京小时最低工资标准27.7元为全国最高[9] - 北京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2540元,天津2510元,广东2500元(其中深圳2520元)[11]
“第一省会”,何以实现“关键一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2 00:12
广州市未来产业规划 - 广州市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方向及"X"个潜力赛道,打造"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计划到2029年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并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1000家未来产业引领型企业 [1][3] - 当前广州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目标到2035年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实现"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城市强"的跃升 [3] - 将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为创新提供"试错空间" [1] 区域经济发展数据 - 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9322.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8.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6966.4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28377.1亿元增长6.0% [4] - 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70.5亿元,同比增长5.8% [4] - 广州市2023年GDP突破3万亿元,目标迈向"4万亿俱乐部",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 [2]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 - 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共3482家,2025年复核通过企业共3916家,总数达7398家 [13] - 深圳市第七批"小巨人"企业数达347家,占总数的9.97%,领跑全国,北京250家,上海215家,宁波92家,重庆44家 [14] - 深圳市347家新入选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数量达213家,占比6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5家,批发和零售业50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1家 [15][17] 最低工资标准 - 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上海以2740元居首,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北京以27.7元为全国最高 [9] - 广东省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为2500元,深圳市为25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为23.7元 [11]
政策高频 |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10-22 00:03
二、政策高频: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 文 | 赵伟、贾东旭、侯倩楠 联系人| 侯倩楠 报告正文 国务院开展第十六次专题学习聚焦"反内卷",强调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0月15日,国务院第十六次学习,强调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求优化供给、强化实施并提升国际化水平,持续完善体制机制。会议提出,要强化标准实施,坚持严格监督和优化服务并举,用好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手段推 动标准实施,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责任清单,注重在产业政策、政府采购、招投标中引用推荐性标准,引导企业执行高水平标准,深化标准国际合作交流等。 2.3 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召开,强调努力完成经济目标,治理无序竞争 四中全会召开前,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本次会议邀请的专家及企业家领域,聚焦于中美经贸关系、宏观政策协调、高端装备制 造、政府投资基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及消费零售等行业。对后续政策指引提出,要加力提效实施逆周期调节,总量政策持续发力,用足用好政策资源,以改革办 法打通堵点卡点,增强发展动能。加强跨年度工作衔接,更快更好发挥政策效能。 | 图表 11 字母的 2000 | | | | --- | --- | ...
城市24小时 | “第一省会”,何以实现“关键一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23:55
广州市未来产业规划 - 广州市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方向及"X"个潜力赛道 [4]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4] - 将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 [4] - 当前广州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目标到2029年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1000家未来产业引领型企业 [6] - 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将支持南沙区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支持番禺区建设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分中心 [5] 区域经济数据 - 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9322.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8.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6966.4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28377.1亿元增长6.0% [7][8] - 四川省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70.5亿元,同比增长5.8% [8]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 - 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共3482家,2025年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916家 [16] - 深圳市第七批"小巨人"企业数达347家,占总数的9.97%,排名全国城市第一 [17] - 深圳市新入选的347家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数量达213家,占比6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5家,批发和零售业50家 [18][20] 最低工资标准 - 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上海以2740元居首,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北京以27.7元为全国最高 [12] - 广东省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为2500元,其中深圳市为25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为23.7元 [15]
聚焦“6+X”未来产业 广州将建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南方都市报· 2025-10-21 23:27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广州市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和六维发展框架,推动产业聚势成链[1] - 政策目标为到2029年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1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并培育1000家引领型企业和万家新星企业[1] 核心未来产业领域 - 六大核心产业包括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1] - 智能无人系统领域依托亿航智能、文远知行、广汽埃安等全球领军企业,面向未来出行和无人工厂场景打造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7] - 具身智能领域以琶洲人工智能集聚区为承载,依托小鹏、广汽机器人的自研能力以及里工、高擎的产业化能力,聚焦智能制造和康养服务场景[7] - 细胞与基因领域依托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平台,推动基因治疗、靶向递送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7] - 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聚焦6G通感算一体化和量子通信优势,打造超级无线宽带等五大场景[7] - 前沿新材料领域依托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及金发科技等17家上市企业,布局超导、新能源与电子信息、生物医用与智能制造等高端材料体系[7] - 深海深空领域凭借“梦想号”万米钻探船、中科宇航商业火箭、海格通信北斗导航等,推动深海机器人、海洋牧场、可回收火箭、卫星数据服务商业化[7]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广州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颠覆性技术项目[4] - 以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4] - 探索“港澳成果+广州转化”模式,依托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大湾区科学论坛,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4]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和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7] 应用场景开放 - 鼓励政府机构、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打造首试首用示范场景[6] - 构建“场景挖掘—场景策划—场景发布—场景对接”全流程机制,计划建成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7] 金融与政策支持 - 广州市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管理办法规定,对投向未来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在基础补偿比例上额外提高15个百分点[5] - 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5] - 探索细胞基因领域地方立法,支持“10+n”医疗签证等试点工作[5] 空间布局与企业培育 - 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打造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琶洲具身智能创新谷等特色集聚区[5]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5]
行以致远|五年来取得诸多好成绩,上海闵行如何布局未来产业?
新浪财经· 2025-10-21 20:53
"十四五"期间,上海闵行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8%左右,保持全 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6%,高于全市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10月2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围绕"高水 平打造开放创新强磁场、产城融合新高地"主题,闵行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 从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披露的"成绩单"来看,闵行区五年发展成果可以用"骄人"来形容。经过"十四五"这五年,闵行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发展的优势更 加巩固,发展的潜力更加充沛。闵行通过聚力打造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低空经济、养老 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动能和后劲。 未来产业布局 走进闵行区北部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今年6月29日揭牌的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大楼分外引人注目。这幢12层的大楼与新虹桥研创中心大 楼、全球创新医疗器械展览培训中心 ...
广州公布未来产业新图谱 布局六大核心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20:30
产业发展体系 - 广州市构建“6大核心产业+X个潜力赛道”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1] - 布局的六大核心产业包括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 [1] 发展框架与路径 - 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的发展框架 [1] - 强化技术策源与成果转化,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进行技术攻关 [1] - 构建“3371”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即三大方向、三个端口、七大平台、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 [1]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1] - 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 [2] 企业培育与产业现状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目标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 [2] - 当前广州市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