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育支持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沪、陕打造生育友好岗,多地生育津贴直达个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20:46
生育支持政策落地情况 - 陕西在20个县(市、区)试点生育友好岗,具有工作时间弹性、方式灵活、环境友好特点 [1] - 上海生育友好岗试点已有4000余职工享受 [1] - 上海、福建、山东、重庆、甘肃、山西等地实现生育津贴全部发放至个人 [1][8] - 16个省份部分实现生育津贴发放至个人 [8] - 山西、海南、湖北等地新增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8] 生育支持政策内容 - 财政部表示抓紧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1][7] - 多地推行提高生育报销比例、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新生儿免费参保等政策 [1][9] - 湖北天门市2024年出台鼓励生育"七条意见",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17% [3] - 上海提出对符合条件用人单位女职工产假期间社保费按50%比例补贴 [4] - 浙江提出从婚嫁、生育、养育等多维度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 [4] 政策效果与专家观点 - 直接经济支持和政策引导可提升生育意愿,减轻家庭负担、激活消费市场、优化人口结构 [2] - 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能快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增强政策获得感 [9] - "经济激励+托育支持+职场保障"组合政策最有效,能减轻负担并消除后顾之忧 [10] - 山西太原市实现生育津贴"即申即办",线上渠道提高办事效率 [9] 民众反馈与需求 - 重庆罗女士期待更多生育支持政策,如产后康复纳入医保、全托育儿班建立 [10] - 部分职业女性对生育友好岗的稳定性与职业发展存在顾虑 [6] - 弹性工作制若能兼顾薪资与育儿,对职业母亲吸引力较大 [5]
社会服务行业:周观点:全国生育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出版与母婴产业链受益-20250609
中航证券· 2025-06-09 11: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国生育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出版与母婴产业链受益,“延产假 + 育儿补贴 + 托育支持”等组合机制有望推动生育预期边际修复,母婴消费、教育出版等具备高粘性、高刚需属性的赛道将受益于政策催化与人口结构改善的共振 [1][5][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行情回顾(2025.06.03 - 2025.06.06) - 本周社会服务(申万)板块指数周涨跌幅为 2.09%,在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幅中排名 9/31 [4] - 各基准指数周涨跌幅情况为:创业板指(2.32%)、社会服务(2.09%)、深证成指(1.42%)、上证指数(1.13%)、沪深 300(0.88%) [4] - 子行业涨跌幅排名:体育Ⅱ(4.08%)、旅游及景区(3.22%)、酒店餐饮(1.47%)、教育(0.81%)、专业服务( - 0.92%) [4] - 个股涨跌幅排名前五:金陵饭店(11.87%)、长白山(10.84%)、天目湖(10.53%)、峨眉山 A(8.31%)、安车检测(7.58%) [4] - 个股涨跌幅排名后五:科锐国际( - 5.88%)、国缆检测( - 4.25%)、实朴检测( - 3.81%)、中金辐照( - 2.94%)、学大教育( - 2.69%) [4][14] 核心观点 - 政策端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地方生育假制度不断突破,如 2025 年 6 月四川省提出延长婚假和生育假 [1][15] - 央地政策形成合力,育儿补贴政策相继落地,部分地区已初见成效,如湖北天门 2024 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 17%,二孩和三孩占比超 50% [1][16] - 出生人口边际改善初现,但整体生育意愿仍受“成本 + 机会”双重约束,生育补贴政策已进入密集落地期,预计 2025 年生育补贴范围将持续扩大 [18] - 出生率边际回暖,利好多行业需求释放,包括出版、婴童用品、亲子属性消费等行业 [19] - 投资建议关注三类方向:内容 + 渠道优势突出的教育出版企业;婴幼儿消费、托育及亲子服务链条上的优质公司;具备亲子属性与场景开发能力的企业 [20] 行业新闻动态 - 银发旅游受关注,“十四五”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年人将逾 1 亿人 [21][22] - 多部门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将在 30 个左右城市先行先试 [22] -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举行,吸引全球 42 个国家和地区的 2500 余家企业机构参展,彰显中国动漫产业蓬勃发展 [23] - AI 技术引发影视产业变革,我国首部纯 AI 生成付费短剧《兴安岭诡事》上线 3 天内播放量突破 3500 万 [23] - 江西 2025 年普通高考将全面实行考场 AI 智能实时巡查,全程监控分析考场异常行为 [24]
全国生育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出版与母婴产业链受益
中航证券· 2025-06-09 10: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国生育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出版与母婴产业链受益,“延产假 + 育儿补贴 + 托育支持”等组合机制有望推动生育预期边际修复,母婴消费、教育出版等具备高粘性、高刚需属性的赛道将受益于政策催化与人口结构改善的共振 [15][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行情回顾(2025.06.03 - 2025.06.06) - 本周社会服务(申万)板块指数周涨跌幅为 2.09%,在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幅中排名 9/31 [4] - 各基准指数周涨跌幅情况为:创业板指 2.32%、社会服务 2.09%、深证成指 1.42%、上证指数 1.13%、沪深 300 0.88% [4] - 子行业涨跌幅排名:体育Ⅱ 4.08%、旅游及景区 3.22%、酒店餐饮 1.47%、教育 0.81%、专业服务 -0.92% [4] - 个股涨跌幅排名前五:金陵饭店 11.87%、长白山 10.84%、天目湖 10.53%、峨眉山 A 8.31%、安车检测 7.58% [4] - 个股涨跌幅排名后五:科锐国际 -5.88%、国缆检测 -4.25%、实朴检测 -3.81%、中金辐照 -2.94%、学大教育 -2.69% [4] 核心观点 - 投资主线为全国生育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出版与母婴产业链受益 [15] - 政策端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地方生育假制度不断突破,如 2025 年 6 月四川省提出延长婚假和生育假 [15] - 央地政策形成合力,育儿补贴政策相继落地,部分地区已初见成效,如湖北省天门市 2024 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 17%,8 年来首次由降转增,二孩和三孩占比超 50% [16] - 出生人口边际改善初现,但整体生育意愿仍受“成本 + 机会”双重约束,后续“延产假 + 育儿津贴 + 男方护理假”等组合措施有望在全国推广 [18] - 出生率边际回暖,利好多行业需求释放,包括出版、婴童用品、亲子属性消费等领域 [19] - 投资建议重点关注三类方向:内容 + 渠道优势突出的教育出版企业;婴幼儿消费、托育及亲子服务链条上的优质公司;具备亲子属性与场景开发能力的企业 [20] 行业新闻动态 - 银发旅游受关注,我国低龄健康老年人出游需求强烈,“十四五”末预计逾 1 亿人 [21][22] - 多部门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将在 30 个左右城市先行先试 [22] -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举行,吸引全球 42 个国家和地区的 2500 余家企业机构参展,彰显中国动漫产业蓬勃发展 [23] - AI 技术引发影视产业变革,我国首部纯 AI 生成付费短剧《兴安岭诡事》上线 3 天内播放量突破 3500 万 [23] - 江西省 2025 年普通高考将全面实行考场 AI 智能实时巡查,全程监控分析考场异常行为 [24]
都在鼓励结婚生娃,哪个省份更“友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6 00:01
婚育假期调整政策 - 四川省拟将婚假由5天延长至最多25天(参加婚前医学检查可额外增加5天)[1] - 四川省产假在国家规定98天基础上,一、二、三孩分别延长90天、120天、150天[1] - 全国婚假最长省份为甘肃和山西(30天),最短为广东、广西、湖北(3天)[3] - 西藏产假最长可达365天,北京、上海、云南等十余省份产假天数为158天[1] - 山东已将婚假由3天增至15天(参加婚前医学检查可再增加3天)[2] 全国婚假政策对比 - 婚假友好度计算公式:某省婚假天数/最长婚假天数×100%[3] - 甘肃、山西婚假友好度100%,河南、四川、黑龙江、新疆均超70%[3] - 婚假友好度最低省份为广东、广西、湖北(10%)[6] - 四川婚假友好度83.33%(20+5天),山东60%(12+3天)[4][6] 产假政策实施情况 - 国家规定基础产假98天,各地普遍延长60天及以上[8] - 河南、海南产假190天,青海、江西188天,吉林、黑龙江180天[8] - 西藏生育假政策友好度100%,海南、河南、青海、江西、四川均超50%[12] - 四川生育假调整后可达188天(一孩)、218天(二孩)、248天(三孩)[11] - 男方护理假西藏最长30天,四川拟从20天延长至30天[9][11] 政策落地配套措施 - 上海市提出加快出台育儿补贴和产假社保补贴政策[16] - 湖北省计划保障产假、护理假、育儿假落实到位[16] - 呼和浩特对生育一孩补贴1万元、二孩5万元、三孩10万元[16] - 四川省拟建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多渠道资金"的成本共担机制[18] - 专家建议探索用人单位缴费为主、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结合的筹资模式[18]
四川:拟延长婚假最长至25天、生育假最高150天
第一财经· 2025-06-04 15:20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要点 核心政策调整 - 婚假从5天延长至20天 自愿参加婚前医学检查可再增加5天婚假 [1][5] - 生育假实行递增机制:一孩90天(原60天) 二孩120天 三孩150天 [1][5] - 男方护理假从20天延长至30天 [1][5] - 明确假期计算规则:婚假/生育假/护理假按自然日 育儿假按工作日计算 [5] 政策制定背景 - 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2] - 2024年10月国务院要求各地完善生育休假政策 [2] - 2025年1月四川省委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延长婚假生育假 [2] - 2025年3月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 [2] 政策制定过程 - 卫健委联合人社厅开展深入研究 [3] - 调研全国各省假期规定 召开多部门座谈会 [3] - 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意见 [3] - 委托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开展民意调查 [3] 配套保障机制 - 建立生育休假成本共担机制 政府统筹多渠道资金 [5] - 明确用人单位违规处理措施 由人社部门责令改正 [5] - 将"健全人口发展支持体系"写入条例总则 [4]
乳制品行业迎供需拐点,消费分层深化带来结构性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7 09:36
行业现状与价格趋势 - 2024年乳品市场受阶段性供给过剩冲击 零售价格中枢持续下移 [1] - 2025Q1生鲜乳收购价仍处周期低位 全产业链加速产能出清与结构调整 [1] - 乳制品板块收入同比增速从2024年-7 88%收窄至2025Q1的-0 04% 环比回升5 8pct [1] 盈利能力变化 - 2024年行业归母净利率同比下降0 93pct至6 12% [1] - 2025Q1净利率环比大幅修复16 3pct至11 6%(同比仍降2 5pct) 反映盈利质量边际改善 [1] 政策支持与消费刺激 - 生育支持政策进入强效实施阶段 建立"生育促进三支柱"体系(政策补贴、托育扩容、服务优化) [1] - 呼和浩特试验区推出多维激励体系 包含乳制品消费券等组合工具 形成实质性减负效应 [1] -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明确增加优质蛋白质供给 从国家战略高度锚定乳制品消费升级路径 [2] 产业周期与投资标的 - 供给侧改革加速出清落后产能 消费分层深化带来结构性机会 推动供需动态再平衡 [2] - 消费30ETF(510630)乳品含量超16% 居全市场第一 [2]
生育支持政策进入强效实施阶段,政策组合拳呈现力度与创新双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3 10:18
政策支持体系 - 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生育促进三支柱体系包含政策补贴、托育扩容和服务优化三大方向 [1] - 呼和浩特创新试验区实施多维激励体系 包括现金补贴、乳制品消费券和择校权优化等组合工具 [1] - 乳制品行业迎来政策供给与消费升级双向赋能的关键转折期 [1] 行业战略定位 -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将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供给和消费列为重点任务 从国家战略高度锚定乳制品消费升级路径 [1]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旨在大力提振消费并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1] - 供给侧改革加速出清落后产能 消费分层深化带来结构性机会 [1] 供需与价格表现 - 2024年市场受阶段性供给过剩冲击 乳品零售价格中枢持续下移 [2] - 2025年第一季度生鲜乳收购价仍处于周期低位 [2] - 全产业链加速推进产能出清与结构调整 [2] 财务指标变化 - 乳制品板块收入同比增速从2024年-7.88%收窄至2025年第一季度-0.04% 环比回升5.8个百分点 [2] - 2024年归母净利率同比下降0.93个百分点至6.12% [2]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率环比大幅修复16.3个百分点至11.6% 同比仍下降2.5个百分点 [2] 投资标的特征 - 消费30ETF紧密跟踪上证主要消费行业指数 涵盖白酒、食品、美容护理和生物科技等细分板块 [2] - 该ETF乳品含量超过16% 居全市场第一 [2]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5-22 09:27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三大主体,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就业支持等政策,呈现系统化、阶梯型特征,由专门家庭福利部门持续完善 [2][27] - 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对总和生育率影响显著,家庭福利支出达GDP的2%-3%时政策效果较好,法国、瑞典生育率已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新加坡因政策推出较晚且力度不足效果有限 [2][43] - 财政支持、产假长短和正规儿童照料能提振生育率和女性就业率,托幼服务在瑞典、日本等国显著改善女性就业,形成生育与就业的正向循环 [31][38] 我国人口变化特征 - 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20.99%降至2023年16.96%,女性初婚年龄延迟至28岁,粗结婚率不足6%,晚婚晚育现象突出 [3][67] -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年均工作时长约2500小时,高工作强度与育儿成本抑制生育意愿,与日韩工业化阶段特征相似 [3][78]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比61.29%,户籍与公共服务差异使其生育意愿降至2以下 [4][90] 我国促生育政策方向 - 呼和浩特实施阶梯式补贴: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全国22个地市已推行类似政策,若按该标准全国推广需财政支出3700亿元占一般预算1.3% [5][97][99] - 系统性政策需覆盖就业(弹性工作制、企业成本分担)、教育(普惠托育)、医疗(妇幼保健)、住房(共有产权优先)等多领域协同 [5][104] - 需针对性解决流动人口需求,2020年流动育龄女性占全国女性21.22%,公共服务均等化或成政策重点 [90][91] 全球人口发展规律 - 全球总和生育率从1963年峰值2.27%降至2021年1.52%,东亚地区最低仅1.5,2080年人口达103亿峰值后将下降 [7][23] - 低生育率存在自我强化机制,总和生育率1.5为警戒线,欧洲通过"速度奖励"(瑞典30个月内生二孩可获额外津贴)等创新政策阶段性提升生育率 [20][49] - 人口转变理论揭示工业化进程中生育率下降的三阶段特征,当前进入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的后工业化时期 [13]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5-21 22:40
国际应对低生育率经验 - 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三大主体,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就业支持等,呈现系统化、阶梯型特征[2] - 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对总和生育率影响显著,家庭福利支出达GDP的2%-3%时政策效果较好[2] - 法国、瑞典因财政支持力度大且推出及时,生育率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新加坡因政策推出晚且力度不足效果有限[2][43] 中国人口变化特征 - 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20.99%降至2023年16.96%,女性初婚年龄升至28岁,粗结婚率不足6%[3][67] -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年均工作时长2500小时,均处于全球较高水平[3][78]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比61.29%,户籍制度限制致生育意愿下降[4][84][90] 中国潜在生育政策方向 - 呼和浩特实施阶梯式补贴: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全国推广需财政资金1076-3700亿元[5][97][99] - 需构建就业保障(弹性工作制)、教育普惠托育、医疗妇幼健康、住房优先配售等系统性支持[5][104] - 2024年政策密集出台,包括税收抵扣提高至2000元/月、辅助生殖入医保等[96] 全球人口发展规律 - 全球总和生育率从1963年峰值2.27%降至2021年1.52%,东亚地区最低仅1.5[13][14] - 人口转变理论分为三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13] - 低生育率存在自我强化机制,总和生育率1.5为警戒线,2080年全球人口或达103亿峰值后下降[20][23] 典型国家政策效果 - 瑞典通过"速度奖励"政策(30个月内生二孩获同等津贴)推动生育率阶段性回升[49][51] - 日本1994年"天使计划"扩建保育机构,但长期效果受制于深层次社会因素[55] - 韩国家庭福利支出仅占GDP1.5%,60%用于托育服务,政策效果不显著[60][63]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5-21 16:38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三大主体,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就业支持等政策及相关法律,呈现系统化、阶梯型特征[2][27] - 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对总和生育率和出生率影响显著,法国、瑞典等家庭福利支出达GDP 2%-3%的国家政策效果较好,生育率回升至警戒线以上[2][43] - 产假制度和托育服务改善显著提升女性就业率,日本、法国等国家通过集体幼托和保育所建设使女性就业率提高15个百分点[38][43] - 韩国生育支持政策因推出较晚且财政投入仅占GDP 1.5%,其中60%用于托育服务,现金补贴占比仅30%,政策效果不明显[60][63] 我国人口变化特征 - 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20.99%降至2023年16.96%,女性初婚年龄从1978年上升至2020年28岁,粗结婚率从2011年降至2023年不足6%[3][67] -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高于欧洲和亚洲发达经济体,年均工作时长2023年达2500小时,高于日韩欧美[78][79] - 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持续增长至2020年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乡-城流动占50%,青壮年占比61.29%[4][84][90] - 低收入群体总和生育率降至1.77,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影响明显收敛[90] 我国促生育政策方向 - 呼和浩特2025年实施阶梯式育儿补贴:一孩1万元、二孩5万元、三孩10万元,全国22个地市已出台类似政策,重点倾斜二孩以上家庭[5][97] - 按呼和浩特模式全国推广需财政资金3700亿元,占一般财政支出1.3%,若按地区平均水平推广需1076亿元[99][103] - 系统性政策包括:就业领域建立企业政府育儿成本共担机制,教育系统发展普惠托育,医疗完善妇幼健康体系,住房提供共有产权房优先配售[104][106] - 2013-2024年政策演变:从"单独二孩"到"三孩"政策,2022年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2024年提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