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苏州市领导在相城区调研
苏州日报· 2025-05-09 08:22
调研重点企业 - 苏州领裕电子公司被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并导入更多先进产能,重点关注技术研发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1] - 易来科得公司被勉励探索"AI+电池设计"实践路径,以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立讯声学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要求属地强化专班服务推动尽快投产 [1] - 咖乐美作为国内商用全自动咖啡机领军企业,被鼓励聚焦咖啡市场需求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1] - 天翼安全公司的数字化建设及安全大模型应用情况受到关注 [1] 产业发展方向 - 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抓好源头创新和龙头创新,发挥重大科研平台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 - 加强产业谋划,坚定不移培优育强、招大引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 - 打造数智经济发展高地,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焕新融合 [2] - 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企业和旗舰项目实现集群发展 [1][2] 城市建设与治理 - 学习借鉴"大密大疏"手法推动城市建设,强化业态、聚集人气、增加活力 [2] - 深化基层治理,推进安全生产"六化"建设,运用"331"机制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2]
一季度经济稳步增长 兰州新区厚植发展新优势
人民日报· 2025-05-09 05:52
甘肃省一季度经济表现 - 一季度甘肃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8 7亿元 同比增长6 2% 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向上向好态势 [1] - 兰州新区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 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 2% 多项核心指标增速全省第一 [1] 兰州新区产业升级与创新 - 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 新能源新材料与装备制造深度融合 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研发成功并投产 产业集群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共生" [1] - 德福新材料7万吨锂电铜箔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产品厚度仅4 5微米 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5% 自主研发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1] - 兰州泰基新一代重离子医用治疗装置模块化集成化程度提高 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转化周期缩短40% [1]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83个 推动533项科技成果落地 研发投入强度达3 75% 科技进步贡献率稳居全省前三 [2] - 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等平台助力技术突破与产业需求衔接 创新生态成为经济增长硬核引擎 [2] 政务服务与营商环境 - 174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能办" 一般工业项目规划许可"即来即办" 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覆盖80%事项 [2] - 区域评估成果共享为企业减负3000万元 [2] 产业发展战略 - 系统性改革、全链升级与创新赋能共同推动16 5%的经济增速 [2] - 加速布局重离子医疗、氢能储运等产业 以"硬科技+软环境"双轮驱动西部高质量发展 [2]
协同创新谋发展,长三角打算这么干
国际金融报· 2025-05-08 20:50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 - 安徽正式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工作 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迈出关键一步 [1] - 该中心由科技部批准 沪苏浙皖共建 2021年6月成立 总部设于上海张江科学城 [3] - 定位为整合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 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采用"一个团队+一套机制+一体化管理"模式运行 [3]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 安徽与苏浙沪计划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 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 [3] - 已布局100余家研发载体 汇聚18000名研发人员 孵化企业1700余家 实施重大技术项目140余项 [4] - 与200+高校院所合作 联合培养7000+研究生/博士 与龙头企业共建560+联合创新中心 达成技术合作1200项 合同额超30亿元 [4]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 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 推动科技政策互认互通 [5] - 安徽将在沪苏浙建设长三角科创飞地 探索建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完善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 [7] - 普陀区与江苏七市共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推出"链式联盟"机制 联合28家机构在新能源 新材料领域构建垂直生态 [8][9] 产业创新合作案例 - 安徽汽车产业将与沪苏浙企业在换电车型开发 换电站共享等领域深度合作 共同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7] - 普陀区与镇江探索"研发在上海 制造在镇江"的"双向飞地"模式 泰州将联合普陀设立离岸创新中心 [9] - 安徽计划建设骆岗公园超级场景中心 举办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大会等产业活动 [7] 差异化资源优势 - 安徽在量子科技 人工智能 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拥有中科大等顶尖科研机构 政策支持力度大 [5] - 三省一市创新资源禀赋互补 安徽科教资源丰富 上海具备国际化优势 江苏产业基础雄厚 [5]
科锐国际业绩会:国内招聘市场需求回暖 新兴产业增势强劲
证券时报网· 2025-05-08 20:18
国内招聘市场需求回暖 - 今年以来国内招聘市场需求回暖,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劲增势,科技创新领域相关岗位需求持续增长 [1] - 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3%,其中3月份为5.2%,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 [1] - 制造业就业延续回升态势,就业人数同比增加,受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 [1] 科锐国际业绩表现 - 一季度收入33.02亿元,同比增长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78万元,同比增长42% [1]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17.88亿元,同比增长超20%,中国大陆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上涨超28% [1] - 公司围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开展中高端猎头、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等业务 [1] 就业结构变化与高质量岗位需求 - 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机械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40%、10% [2] -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动机器人算法工程师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6%,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44%、18% [2] - 公司聚焦半导体、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行业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招聘服务,尤其聚焦CTO、CIO序列下的研发和技术岗位 [2] 港澳台及海外业务 - 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出现下滑,但海外市场仍存在机遇,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对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3] - 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如优化海外仓布局、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等,为公司服务出海企业提供政策红利 [3] - 公司在9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在生命科学、高科技、战略与变革、金融与财务等领域与国内业务协同 [3]
一季度南京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
南京日报· 2025-05-08 10:35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日前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创立仅3年的南 京因克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赛事中备受关注,冠亚军队伍机器人全身的关节均使用了该公司产品。 创新热潮持续涌动,先进制造业引领增长。今年以来,南京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加快创 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加速培育壮大产业强市新动能新优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南京规模 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 先进制造业"马力全开",订单源源不断 作为机器人核心硬件组成部分,关节集成了驱动器、电机、减速器、编码器和控制器等多个关键功 能模块,占据了整台机器人超50%的成本。 "因克斯除了技术团队具备全面的研发能力外,还拥有具备自产能力的生产加工中心,高效匹配的 快速研发与生产能力,确保因克斯能持续提供市场领先的高质量产品,为更多客户所认可。"南京因克 斯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徐龙洁介绍,本次赛事中有超过50%的参赛机器人使用了他们的关节模组产 品。 在位于浦口经济开发区的华天南京(一期)项目车间内,多条产线正开足马力加快生产,而企业在 另一边总投资30亿元的"盘古半导体"项目现已完工,部分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得益于人工智能特 ...
周红波在鼓楼区调研时强调
南京日报· 2025-05-08 10:01
5月7日,市委书记周红波在鼓楼区调研。他强调,鼓楼区作为我市省会功能的核心承载区,资源 丰富、优势独特,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实创新文章、强化改革赋能,持续推进产业升 级和动能重构,努力探索一条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鼓楼区立足区情实际,统筹推进主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周红波先后来到中储智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钙钛矿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江苏(南京) 算数空间,详细了解鼓楼区总部经济、平台经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算法名区"建设情况。 在听取鼓楼区工作汇报后,周红波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谋划"十五五"指明 了方向,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鼓楼区历史文化厚重、科教资源丰富、省会功能集中,要在全市 大局中精准定位,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持续提升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和要素集聚度,更 好彰显经济大区、商贸强区、文化名区的魅力和活力。 周红波强调,"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也 是鼓楼区发挥 ...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2024年香港初创企业升至近4700家 科创生态越趋蓬勃
智通财经网· 2025-05-07 14:29
香港科创初创企业培育政策 -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通过香港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援服务,包括研发空间、资助、技术与管理支援、投资者配对等[1] - 河套香港园区即将开园,将推出培育计划重点支持生命健康科技领域的初创团队和企业[1] - 香港初创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约1000家增长至2024年的近4700家,显示科创生态蓬勃发展[1] 政府资金支持计划 - 2023年推出100亿港元的"产学研1+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大学研发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2] - 2023年底推出"科创创投基金"优化计划,调拨最多15亿港元与业界成立联合基金投资策略性产业初创企业[2] - 正在筹备"科创加速器先导计划",吸引专业初创企业服务机构在香港建立加速器基地[2] 吸引企业落户策略 - 截至2025年4月已与超过200家高潜力企业洽谈来港设立或拓展业务[3] - 特别邀请"杭州六小龙"等内地科创企业来港发展,利用香港优势拓展海外业务[3] - 通过优化政策、吸引策略性科技产业企业落户、动态调整支援措施三方面强化科创生态圈[3] 国家战略对接 - 香港遵循《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顶层设计,采取多管齐下策略培育科创企业[2] - 充分发挥香港"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2] - 主动对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2]
证监会主席最新发声:中国股市具有四大“硬核底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1:36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5月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其一席讲话, 为资本市场注入充足的底气与信心。 ② 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的落地实施,推动市场内在结构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投融资协调的市 场生态正加快形成。 ③ A股市场"科技叙事"逻辑越来越清晰,集聚效应日益明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将伴随着经 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显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源头活 水。 "我们市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整体上比较靠谱,有靠谱的经济发展、靠谱的宏观政策、靠谱的制度保 障,这在不确定性的外部大环境下,为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的确定性。"吴清提到。 在吴清看来,在资本市场方面,我们有着充足的底气和信心。底气和信心,来源于四大方面。 ① 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维护市场稳定的坚定决心、有力部署。这都是扎扎实实的行动,也都 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④ A股市场估值水平实际上被业界认为仍处于相对低位。沪深300市盈率只有12.3倍,国内市场主要指 数市盈率都明显低于标普500等全球主要指数。在全球市场面临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的环境下,中国资 产的配置价值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国股市稳定健康发展
期货日报网· 2025-05-07 10:34
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信心来源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中国股市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稳定健康发展,强调经济回稳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为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1] - 外部冲击政策应对准备充分,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同时支撑国内资本市场 [1] 四大核心支撑因素 - 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及维护市场稳定的具体部署已产生实质成效 [2] - 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落地推动市场结构积极变化,投融资协调生态加速形成 [2] - A股市场科技叙事逻辑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价值源头 [2] - A股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沪深300市盈率12.3,显著低于标普500等全球主要指数,中国资产配置吸引力持续提升 [2] 市场特征总结 - 中国资本市场具备靠谱的经济发展基础、宏观政策支持及制度保障,在全球不确定性环境中提供确定性 [2]
持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底色
经济日报· 2025-05-07 05:55
宏观经济表现 - 一季度国民经济起步平稳 中国经济增速达5_4% 实现开门稳 [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_7% 新能源汽车 3D打印设备 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_4% 44_9% 26%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_5% 增速比全部投资高2_3个百分点 [1] - 航空 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0_3%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8_5% [1] -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 智能车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9_6% 25% [2] - 三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接近20% [2] -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涉及生成式AI 人形机器人 民用航空 量子信息等领域 [2] 制造业转型升级 - 光纤制造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 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_5% 22_4% 21_1% [3] - 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_2% [3] - 风力发电机组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单晶硅等绿色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4_4% 45_6% 10_6% [3] 新动能发展 - 实验室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线效率变革 推动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转向技术溢价 [1] -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逐步畅通 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构建 [1] - 数字生产赋能产业智能化转型 绿色产品增势强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