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搜索文档
钟寰平:以法治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4-29 09:14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核心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共分五编(总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法律责任和附则),包含1188条,是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1] - 法典编纂是党中央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部署,旨在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增进民生福祉 [1] - 我国现有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包含30多部法律、100余件行政法规、1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为法典编纂奠定基础 [1] 法典编纂的必要性与模式 - 现行分散立法模式存在规范性文件繁冗掣肘、法律元素不一致等问题,需通过法典化实现体系整合 [2] - 编纂采用"适度法典化"模式,对30多部现行法律分情况处理,突出系统保护理念而非单一要素保护 [2] - 非简单法律汇编,而是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整合与创新,增强系统性、协同性和时效性 [2] 法典内容架构与创新 - 将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污染防治法律全部纳入法典,按新形势修订 [3] - 纳入绿色低碳发展关键领域制度,包括流域、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及循环经济、节能等要旨 [3] - 增设绿色低碳、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原则性规定,保持法典开放性和前瞻性 [3] 法典的战略意义 - 体系化确认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2] - 为"中国之治"提供更高水平法治保障,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 [3]
新华全媒+|以法治之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写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之际
新华社· 2025-04-28 08:53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题:以法治之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写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之 际 新华社记者罗沙、高敬、魏弘毅 2025年4月2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 5编、118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这份承载着护航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历 史使命的重要法典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 法典长卷启,青山入画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环 境法律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纲和魂",贯 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扎实推进,必将有力保障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更加坚实的法治根基。 奏响新时代生态环境立法更强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法律制度是守 护绿水青山的根基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 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从1989年环境保护法通过,到新世纪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 ...
以毁林毁草开垦耕地要不得
经济日报· 2025-04-28 08:21
近日,有两则新闻引人关注。其一,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报了2025年一季度18起破坏 耕地、毁林毁草典型问题,其中有4起毁林毁草开垦耕地的事例。 其二,内蒙古印发《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称将用一年时间,集中整治毁林 毁草、乱开滥垦等行为。 这两则新闻,提醒我们注意当前占用林地、草地、湿地等开垦耕地违法违规行为的苗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 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这是意义重大且难度很高的巨大成就。因为我 们面临的基础条件是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总体质量不高,人均耕地仅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 成。为此,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在我国全局工作中处于突出位置,同确保粮食安全、千方百计保护耕地并 行不悖。尤其是,我国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 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当此之时,更须时时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从这个角度看,毁林毁草违法违规行为不可小视,反映的是各级政府部门能否真正领悟绿色化、低 碳化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多部法律草案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 - 核心观点: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法治体系的重大举措,旨在以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 - 法律整合:将现行10部环保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全部纳入法典,法典出台后原法律废止[2] - 制度融合:对流域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20余部法律择要纳入法典,同时保留原法律效力[3] - 前瞻规定:针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兴领域作出原则性规定,为未来立法留空间[3] - 法典结构:分为总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法律责任五编,共1188条[3] 传染病防治法修订 - 职责明确:强化国务院疾控部门职责,包括提出传染病目录调整建议、制定应急预案等[5] - 信息管理:要求政府部门及时澄清虚假疫情信息,维护社会秩序[5] - 隔离措施:科学确定隔离治疗人员范围,完善救济渠道[6] 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 - 立法目的:规范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实施,强化战略导向作用[7] - 编制机制:明确国务院组织编制、人大审查批准的法律程序[8] - 实施保障:建立动态监测评估制度,加强政策协同和资源配置[8] 原子能法修订 - 新增领域: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研究,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10] - 应用扩展:支持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分类应用[11]
锚定碳中和战略目标 系统推进ESG评级体系创新
中国证券报· 2025-04-21 07:03
ESG评级体系发展现状 - 中国ESG评级体系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从萌芽走向成熟,成为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工具之一 [1] - 2024年境内企业发行绿色债券639只规模达6814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84只规模5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30% [1] - 超七成绿色债券在可比债券中发行利率较低,显示ESG表现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1] ESG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 - ESG已成为企业信用评级重要考察因素,39个行业的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模型中引入ESG评价指标 [2] - 东方金诚采用"个体信用状况+外部支持"评级模型,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三大项下设多维度指标 [2] - ESG评级可客观揭示企业信用风险,帮助投资者评估非财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2][3] ESG评级面临的挑战 - 数据质量与评级需求不匹配,国内ESG信息披露存在定性描述多、量化数据少的问题 [3][7] - 国内外ESG框架存在地域差异,企业疲于应对多套标准,需平衡全球可比性与中国特色 [3] - 部分企业将ESG视为合规工具而非价值工具,未将评级结果用于优化内部管理 [3] 构建中国特色ESG评级体系的建议 - 嵌入国家战略,增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特色指标,引导企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4][5] - 针对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差异化评价模型,突出技术创新贡献 [5] - 建立跨部门ESG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环境监测、税务等公共数据,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5] 企业提升ESG评级的路径 - 企业需将ESG理念融入战略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实现从合规响应向价值创造转变 [6] - 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ESG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全链条数据追踪与异常预警 [6] - 将ESG评级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优先选择ESG表现良好的供应商,形成产业生态共建 [6]
刚刚,财政部重磅发布!
凤凰网财经· 2025-03-24 20:59
财政政策核心方向 - 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体现在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1] - 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以支撑稳增长和调结构[1] - 优化支出结构并强化精准投放,侧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1] - 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以增强地方财力并兜牢"三保"底线[1] 扩大国内需求措施 - 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3] -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升医保财政补助标准[3] - 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3] - 统筹政府投资资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政府债券发行及资金下达[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加大中央本级科技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 - 加强制造业重点研发计划保障,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3] - 统筹化债政策支持地方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3] 民生保障与改善 - 综合运用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3] - 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加强普惠育幼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 -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支持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建,启动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3] -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支持力度[3] - 落实区域财税政策促进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等加快发展[3] 生态文明建设 - 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3] - 支持"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3] - 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3] 财政管理改革 - 研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和绩效管理[3] - 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