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经济日报· 2025-09-19 09:26
创新能力提升 - 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2]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2]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第14位提升至第10位 [2][3] 区域创新布局 - 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2] - 成渝 武汉 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格局形成 [2]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4年达到6.8万亿元 [4]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 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带动28个省份近700家单位开展省级试点 [4] - 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 包括3家国家级交易机构 12个示范区 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 1.9万家研发平台 1.6万家孵化载体 [5]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形成全链条服务网络 [5] 重大技术突破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首位 CR450动车组巩固高铁技术优势 [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4]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4] 民生科技应用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重大传染病防治与慢病诊治取得新突破 [6] - 国产创新药上市数量是十三五时期2.8倍 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国产化 [6]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 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与应急救灾智能化水平 [6] 未来发展目标 - 未来5年是建成科技强国关键攻坚期 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7]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经济日报· 2025-09-19 06:03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 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在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1]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 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 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2]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3]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4年达到6.8万亿元 [4]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累计120.9亿元 比试点前3年增长126.5% [4] - 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 包括3家国家知识产权交易机构 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 1.9万多家研发与转化平台 1.6万家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 [5]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5] 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CR450动车组巩固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 光伏 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4]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4] - 人工智能 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 民生领域科技应用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7] - 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2.8倍 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 [7]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_2.5平均浓度下降18% 科技助力大气 水 土壤污染防治 [7] - 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安全生产 应急救灾 社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水平 [7]
锚定科技强国!科技部部署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3:52
企业研发投入与全球地位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1] -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1]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就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3]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3]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3] 前沿技术与产业创新 - 国内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 传统产业“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3]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2024年达6.8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4] - 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包括3家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19000多家校企共建研发与转化平台、1.6万家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 [6] - 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江苏、上海等省市从业者达万人规模 [6] 产学研合作模式 - 西安交通大学与241家龙头企业组建研究院,累计联合开展2500多项难题攻关,培养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 [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通过跨学科平台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并合作培养工程硕博士 [5] - 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4] 科技金融支持政策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增至8000亿元,再贷款利率降至1.5% [7] - 国家开发银行设立3000亿元“重大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 [7]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其他各类贷款高16个百分点 [7] 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 - 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带动近1万亿元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 [7]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基金签约金额突破3800亿元,科技产业融合基金等规模将超3500亿元 [7] - 债券市场“科技板”已有288家主体发行超6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8] 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11]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11] - 通过核聚变、光源等设施建设推动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11]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央视新闻· 2025-09-18 15:58
各部门各地方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与创新 创业、投融资机构合作,形成覆盖试验验证、市场对接等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下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 绍,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落地的重要关口。"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再上新台阶,2024年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0年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40家单位在三年试点期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 合同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带动28个省市近700家单位开展省级赋权试点。 2022年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带动17个省市开展改革实践,探索更加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 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试点形成的经验做法,将在更大范围推广。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不断健全。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 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及高校院所自建的1084家技术转移机 构、与企业共建的1900 ...
实验室“科技原石”变身“热卖品”
新华日报· 2025-09-18 10:4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 中心以超市运营逻辑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将实验室技术视为待售商品,企业需求视为采购清单,破解技术走出实验室和走进产业的难题 [1] - 运营一年来技术经理人团队扩充至77人,成功举办74场校企对接活动,累计对接成果742项,成功转化项目61个 [1] - 核心货架区专门解决科技商品缺场景验证、缺资金支持、缺供需对接的三缺痛点,确保商品达标上架和精准匹配 [1] 技术转化成功案例 - 协助南京鑫合通感科技有限公司对接试验场,协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紫金山集团提供近两千万元启动资金,解决设备采购和团队运营需求 [2] - 该公司5G-A通感融合定位精度相较5G提升10倍,解决室内卫星导航失灵问题,技术已应用于广州和成都的商业体 [2] - 促成静界智控创始人高强与北京理工大学李惠彬教授合作,提供3年免租办公场地、差旅费全报和人才公寓等政策支持,公司已获得多家能源企业订单,目标年产值为500万元 [3][4] 技术经理人专业服务 - 技术经理人作为专业导购,既懂技术原理又了解市场规则和通晓政策导向,成为连接高校与企业的核心桥梁 [4] - 中心联合承办2025年江苏省J-TOP创新挑战季信息通信产业专场,并推出首届技术经理人竞技比拼,活动现场10家企业发布采购需求,3家高校进行成果路演,促成多笔意向订单 [5] 配套服务与基础设施 - 开通人才创新专线免费巴士,串联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晓庄学院、分中心和东南大学等关键站点,实现江宁大学城高校与江宁开发区企业的无缝衔接 [5] - 免费巴士于今年6月启动,推动科教研学资源与创新产业资源随需而动,为文商旅学研融合发展注入动力 [5] 前沿技术布局与验证 - 中心设有未来预售区布局前沿技术,让概念商品提前接受市场测试,为大规模上市铺路 [6] - 在6G概念验证试飞场进行低空安防场景测试,部署16台毫米波射频单元,东南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的一批概念验证项目正在测试优化,为6G商用提前热身 [6] 未来发展战略 - 中心将锚定全球6G之城和产业高地目标,深度融入5G/6G、未来网络、卫星互联网和算力等前沿优势领域的创新协作 [7] - 全力协助培育创新主体,打通概念验证、场景测试到产品推广的全链条,让更多优质技术产品成为紧俏货 [7]
IASP2025年世界大会发布“中关村倡议”
新浪财经· 2025-09-17 17:24
会议概况 - 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2025年世界大会于9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1] - 北京第四次举办该全球科技园区顶级盛会 此前曾于1995年、2005年、2015年举办 [1] 倡议内容 - 北京市科委和中关村管委会发布《IASP2025北京中关村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议》 [1] - 倡议提出建设"创新园区、绿色园区、智慧园区、人文园区、开放园区"五大发展方向 [1] - 倡议呼吁全球科技园区共同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 [1] - 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被列为倡议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意义 - 这是IASP世界大会首次发出倡议 [1] - 倡议凝聚了国际科技园区广泛共识 提出了科技园区未来发展方向 [1]
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央企将努力在更深层次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新华财经· 2025-09-17 14:56
国资央企科技创新战略核心观点 - 国资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通从科技攻关到产业化的卡点堵点,构建"创新-产业-创新"良性循环 [1] 技术突破工作 - 聚焦"从0到1"的技术突破,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新材料和工业软件等领域攻克一批急需紧缺技术,有效弥补产业短板 [1] - 积极参与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推动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 [1] - 8家转制院所探索组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院,以掌握更多产业底层技术和根技术,夯实产业发展"技术底座" [1] 成果转化工作 - 聚焦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开放中试平台134个、服务项目291项以促进资源共享 [2] - 中央企业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在要素共投、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等方面建立利益连接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从"攻出来"到"用起来" [2] 产业化应用工作 - 聚焦从"100到N"的产业化,主动向社会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建立采购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的"绿色通道" [3] - 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推动785项成果在6000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落地,合同总额超过2000亿元 [3] - 牵头成立33个国家级产业联盟,与高校院所和民营企业深入合作,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在规模化应用中迭代升级 [3] 未来规划方向 - 国资央企将在更深层次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以更大力度承接各类创新主体成果,发挥链长企业和应用场景双牵引作用 [3] - 计划在源头供给、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等全链条发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3]
服务手册发布!中央企业开放134个中试验证平台
新华社· 2025-09-17 13:18
中试验证平台,是指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阶段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过渡过程中,提供中间试验的综 合性支撑平台。 业内认为,中央企业通过发布行业资质、能力参数、联系方式等信息,更好对接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大 中小企业中试需求,将有助于带动全社会创新主体共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 力。(记者王希) 为推动中央企业中试验证服务共用共享,国务院国资委9月17日正式发布《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对外 开放服务手册(2025年版)》。 手册共对外开放中试验证平台134个、服务项目291项,覆盖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制造工程、信息网 络、先进材料、生命健康、绿色环保、公共安全等产业技术领域,提供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 验证、小批量试制、性能评价等方面能力。 ...
两个国家级分中心落子南京一年 超百项科研成果“飞向”生产线
南京日报· 2025-09-17 10:43
"3年免租的办公场地,李教授来南京的差旅费全报,还有人才公寓拎包入住——这些政策,让我敢 放下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专心创业。"静界智控创始人高强博士的办公室里,墙上的"设备设施减灾 防灾智能管控解决方案"海报格外醒目,桌上的电脑屏幕正显示着某火电厂发电机组的实时振动数据。 这两组持续攀升的数字,是两大国家级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南京一周年交出的亮眼答卷:前者为 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项目总数,后者为累计对接入库的成果总数。 一年前的9月14日,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其中,全国高校生 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落地南 京,着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范式。 如今,彼时的期待已化作超百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的实效。 一年"转"出上百项成果 108项!2189项! 作为2025年初在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落地的企业,静界智控承载着军工领域的"大牛"、北京理工大 学教授李惠彬的技术梦想。李惠彬团队研发的故障智能诊断技术,曾服务于大型火箭和军用车辆等国之 重器,通过信号处理与AI算法,能在设备不停机的情况下实时监测并分析故障, ...
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在沈举行
辽宁日报· 2025-09-17 09:23
活动概况 - 第三届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暨高校科技成果东北地区对接活动于9月16日在沈阳举行 合作交易额突破1亿元[1] - 活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 辽宁省教育厅 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主题为开放 创新 融合 发展[1] - 活动内容包括高校科技成果超市体验 企业需求高校竞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市集等[1] 参与规模 - 活动汇聚全国90余所高校 300余名高校科研团队和技术经理人代表 500余家企业及科技服务机构参加[1] - 现场推介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 先进制造 新能源 生物制造 现代农业 智能文创六大领域高价值科技成果700余项[1] - 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300余件 组织近百位高校专业技术经理人现场推介成果并撮合交易[1] 合作成果 - 东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5所高校与东北华能 华润电力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 - 落地转化9项重大科技成果 包括战略性金属材料及产品产业化项目 新能源消纳与深度脱碳项目[2] - 活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