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
搜索文档
四中全会关注重点
中银国际· 2025-10-23 21:24
"十五五"规划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 四中全会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预计10月23日晚发布公报,10月26-28日左右发布全文,2026年3月全国两会发布《十五五规划纲要》[2]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关键时期,需确保取得决定性进展,注重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转型[3] - 预计延续"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思路,不设明确区间增长目标,但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可能保留4.5%-5%左右经济增长要求[3][10] - 为实现2035年GDP翻一番目标,2026-2035年年均GDP增速需达4.4%左右,"十五五"期间平均增长4.7%,"十六五"平均增长4.2%[10] 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 - 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点包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民至上发展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4] - 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自主可控建设是重点,同时推动人工智能引领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4] -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重点在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社保体系改革[4] - 建设统一大市场将成为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市场和政府关系主要抓手[4] - 底线思维包括强化粮食、能源和产业链安全,内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防范金融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4] 经济增长与物价目标 - "十四五"期间GDP平均增长5.4%,除2022年外基本完成年初目标,但增长中枢下移,"十二五"平均增长7.9%,"十三五"平均增长5.8%[8] - 2035年目标人均GDP需达2-2.2万美元,最好实现2.5-3万美元,对应美元计价名义GDP需增长4.6%/6.0%/7.9%[11][12] - "十四五"期间GDP平减指数从"十三五"2.2%下降至0.8%,CPI平均增速从2.2%下降至0.6%,2023-25年连续三年为负[12][13] - "十五五"迫切目标是实现广义价格合理增长,预计通过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实现2%通胀目标,2025年CPI增长目标已下调至2%[12] 物价表现疲弱的原因分析 - 食品价格通缩是影响CPI主因,"十四五"期间年均下跌0.2%,拖累CPI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而"十三五"和"十二五"年均增长4.9%和5.3%[13][14] - 房地产调整拖累需求和物价,房租CPI从"十二五"年均增3.6%下降至"十四五"年均跌0.1%,拖累CPI约0.4个百分点[13][14] - 服务CPI增长疲弱,"十四五"年均增0.8%,拖累CPI约0.5个百分点,家庭服务CPI增速从"十三五"4.3%下降至"十四五"2.2%[13][14] - 工业消费品"内卷"带来价格走弱,"十四五"耐用消费品PPI平均跌1.4%,2025年跌幅扩大至3.2%,汽车为代表交通工具价格下跌明显[13][14] 消费提振与结构转型 - "十四五"期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从"十三五"平均48.8%提升至2021-2024年平均59.9%,消费率从2019年56.5%微升至2024年56.6%[34] - 居民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为13.6%,大幅低于美国46.5%、日本30%和韩国27.4%,显示较大增长空间[35]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46.1%,较2020年42.6%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升至46.8%,复合年均增长9.6%快于整体消费支出[52][53] -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1.5万美元时消费结构加快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中国2024年人均GDP超1.3万美元,服务消费占比低于美国1980年54.3%[52] 就业、收入与民生保障 - "十四五"期间年均目标新增城镇就业1150万人,实际年均新增1244万人,年均失业率目标5.5%,实际年均5.3%[60] - 2021-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5.6%,与同期实际GDP增速基本同步[60][61] - 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增长放缓拖累居民收入,2021-2025年前三季度名义年均分别增长4.6%和5.5%,低于名义GDP年均6.3%增速[61] - 2024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为43.1%,较2020年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约75%-80%水平[62] 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 2024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预计2025年提高至67.8%,较2020年提升3.9个百分点,增幅较"十三五"7.8个百分点明显放缓[75] - 2020-202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45.4%提升至48.3%,预计2025年末不足50%,2030年目标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75][76] - "十五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注重以人为本,通过户籍改革和土地改革缩小户籍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异,保障进城农民权益[76] - 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完善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加强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和城市地下管网建设[76]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10.35%,投入强度从2.4%增至2.6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3件增至14件[85] - 2023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约4900亿美元,为德国、日本3.5倍,但仅为美国52%,研发投入强度2.7%已超越OECD国家2.4%平均水平[86] - "十五五"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87] - 国务院2025年8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目标2027年六大领域应用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89]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抓手,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与完善市场与政府关系密切相关[105][106] - 重点难点包括整治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政府采购招标乱象、地方招商引资乱象,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补齐法规制度短板[106] - 统一大市场建设将与扩大消费、新型城镇化结合,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107] - 结合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财产权益[107] 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 - "十四五"政府一般财政赤字率从3.2%上升至预算4.0%,广义财政赤字率从4.9%提升至预估8.6%,赤字扩大由中央政府债务扩张支撑[109][110] - 政府杠杆率预计从2020年末45.8%上涨至2025年预期73.6%,中央政府杠杆率从20.6%上升至约29.3%[111] - "十五五"前期财政政策仍将保持政府支出扩张,以应对私人部门需求收缩压力,扩大开支有赖中央政府债务扩展[112] - 中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14%,低于美国19.7%、日本和韩国约21%,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比仅8.3%,显著低于日韩约30%水平[116] - "十五五"预计减税降费更强调精准滴灌,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探索补充地方政府财力,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117][118][119]
专访张占斌:未来十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期、决胜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20:33
文章核心观点 - 未来十年(2026-2035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冲刺决胜阶段,需在经济增速、科技自立、深化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中等技术陷阱"[5][8] - "十五五"规划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局部署战略任务,核心目标是推动人均GDP从1.3万美元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3万美元),年均经济增速需保持在4.5%-5.2%[5][8][9] - 面对中美战略博弈长期化趋势,需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构建核心竞争力[6][9][13] 发展目标与挑战 - 2026-2035年需完成人均GDP从1.3万美元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跨越,年均GDP增速需维持4.5%-5.2%[5][8] - 当前面临"低端内卷、高端失守"的产业困境,例如中国28nm以上成熟制程芯片产能占全球30%,但7nm以下先进制程几乎空白[6] -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好不好""优不优"的质量型需求,需通过高质量发展破解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5] 经济增长路径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5.5%,高于世界增速近2个百分点[8] - "十五五"时期保持5%左右增速有助于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占据主动,"十六五"需力争4.5%以上增长率[8][9] - 需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9] 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 - 需在高端芯片、精密制造设备、关键原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体系[12] - 新型举国体制需融合"集中力量"与"市场机制",采用"揭榜挂帅""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等机制[13] - 中国在高铁、5G通信、航天科技等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2] 制度改革与系统协同 - 需健全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制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制度[10] - 教育科技人才需一体化改革,通过高质量教育体系、科技体制改革、人才机制改革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13] - 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优势,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梁八柱"[9]
专访张占斌:未来十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期、决胜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18:07
宏观经济目标与挑战 - 2026-2035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冲刺决胜阶段,需完成人均GDP从1.3万美元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3万美元)的跨越 [1][2] - 为实现目标,2026-2035年中国GDP年均增速需保持在4.5%-5.2%,其中“十五五”时期保持5%左右的增速,“十六五”时期力争保持在4.5%以上 [5][6] - 当前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和“中等技术陷阱”双重突围局面,必须在发展质量上实现突破性进展 [2]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 半导体产业存在“低端内卷、高端失守”格局,中国28nm以上成熟制程芯片产能约占全球30%,但7nm以下先进制程几乎空白 [4] - 整体科技实力较强,高铁技术、5G通信、航天科技、量子通信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高端芯片、精密制造设备、关键原材料及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情况 [9] - 未来十年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自主可控体系,实现从“跟跑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 [9] 体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 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优势 [7] - 需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包括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 [8] - 需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10] 社会需求与外部环境 - 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从“数量型满足”向“质量型跃升”转变 [2] -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堵点、痛点和短板亟待破除,需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 [3] - 中美战略博弈已升级为科技、金融、人才、地缘的全方位角力,呈现多维格局与长期化趋势,需坚定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4]
黄益平:“华盛顿共识”破产后,全球南方的发展路在何方?中国经验给出答案
凤凰网财经· 2025-10-15 15:39
坦桑尼亚《2050年愿景》规划 - 坦桑尼亚发布《2050年愿景》,目标到2050年GDP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成为非洲十大经济体之一 [1] - 2024年坦桑尼亚人均GDP为1268美元,为实现目标,未来25年人均名义GDP年均增长率需达6.8%,加上约3%的人口增长率,GDP平均增速需接近10% [1] - 《愿景》提出综合物流、能源革命、科技赋能等战略支柱,并聚焦农业、旅游业、工业、采矿业等九大产业以实现就业创造与出口拉动 [1] 南方国家发展困境与理论背景 -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60年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近半个世纪后仅13个升至高收入区间,88个仍陷中等收入或滑落至低收入区间,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现象 [3] - “华盛顿共识”倡导市场化改革、贸易自由化、FDI流入自由化等十大政策,但其在指导南方国家发展方面成效有限,成功案例稀少 [4][5] - 对比之下,日本、亚洲四小龙及中国等东亚经济体采取政府与市场结合模式,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如中国1978-2024年GDP年均增速达8.9% [8] 中国改革经验与政策启示 - 中国改革策略明确市场化大方向,采取渐进式双轨制,如价格改革先放开市场轨、再调整计划轨,实现平稳过渡,避免了“休克疗法”可能引发的市场混乱 [14] - 政策强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新结构经济学主张基于要素禀赋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制度保障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15] - 中国经济政策具务实特征,包括设定可达目标、稳健可行措施、结果导向决策及可持续改革机制,使人均GDP从1978年156美元增至2024年13445美元 [15][18][19] 全球南方发展新共识探索 - 针对“华盛顿共识”的不足,学者提出“后华盛顿共识”,主张政策应因地制宜,平衡政府与市场作用,并关注分配、社会及环境可持续性 [20] - 潜在“全球南方共识”原则包括追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务实完善市场体系、政府与市场结合克服市场失灵、重视增长同时兼顾就业平等环保、稳健开放并加强南南合作 [23][24][25] - 共识形成需由南方国家主导,如金砖国家等平台推动讨论,政策制定权留予各国,强调务实、国情适配及与时俱进 [26]
经济增长靠“破坏”?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里的财富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15
获奖者核心理论 - 莫基尔强调技术持续增长需三个核心要素:"有用知识"积累机制、制度环境包容性、文化价值观转变[1] - 阿吉翁和豪伊特提出"创造性破坏"增长机制 指出市场集中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创新[2] - 综合理论指出创新政策应兼顾激励与知识扩散及开放科学文化[2] 理论对行业的启示 - 新能源汽车行业崛起对传统燃油车企业构成创造性破坏 但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产品并创造新就业[2] - 通信设备、动力电池、AI应用等前沿技术行业应更强调竞争与原创研发[2] - 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储能与电力电子行业可通过"碳排放标准+碳价+补贴"协同推动绿色高质量增长[3] 区域发展策略 - 东部沿海地区和头部城市群更适合强化竞争与基础研究资助[3] - 中西部地区发展应重在职业教育与工艺改良[3]
观点丨刘青: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开放与技术进步
搜狐财经· 2025-10-13 16:53
文章核心观点 - 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技术进步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技术进步型开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1] - “技术进步型开放”的核心是通过经济开放促进一国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动态的福利改进[1] -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在新环境下抓住科技革命机遇,以开放促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9][10] 开放促进技术进步的渠道机制 - 国际贸易为技术本身和隐含技术的产品提供市场,促进技术创新收益的实现和技术的国际流动[2] - 高科技产品贸易带来技术的跨国溢出,特别是跨产业使用导致技术沿产业链溢出和产业间交叉协作创新[2] - 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投资生产、构建供应链、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将技术带到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2] - 经济开放加强市场竞争,可能迫使企业加强创新,推动技术进步[2] - 国际资本和人才流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人力资本约束,加强知识传播,影响创新[2] 技术进步型开放的基本原则 - 要义在于通过经济开放获得动态的、持续的增长收益,区别于传统理论强调的静态福利改进[4] - 技术进步体现在生产效率提升、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升级、组织结构变革、产业链攀升等多个维度[5] - 技术进步的来源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需要系统观和综合分析[5] -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侧重点需不同:技术水平较低时侧重获取跨国技术扩散,达到一定水平后更需自身研发创新[6] - 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投资始终重要,是保障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6] - 需要制度提供激励机制,保持持续的技术进步动力,避免陷入低技术水平陷阱[7] - 需把握好扩大开放与促技术进步之间的动态平衡,政策要因时制宜[7] - 技术进步的目的是产业升级和创新,而非减少专业化分工与国际市场交易[8] 中国实践与新阶段发展 -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扩大开放并盯住技术进步,以开放促技术进步[8] -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关键阶段,技术越接近世界前沿,需要在新环境下抓住科技革命历史机遇[9]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9] - 扩大开放与科技创新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关键动力[10] - 必须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思考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以系统思维研究开放与技术进步的关系[10]
世界银行呼吁泰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商务部网站· 2025-10-12 00:29
世界银行对泰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观点 - 世界银行敦促泰国采取新的发展策略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1] - 泰国需进行大胆结构性改革 更加明智地投资于人力资本 并建立以创新和竞争力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模式[1] - 泰国传统经济增长动力引擎已停滞不前超过十年 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约2% 远低于实现2037年高收入国家目标所需的每年5%增长率[1] 泰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泰国曾赖以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引擎已停滞 这些动力曾帮助泰国在短时间内从低收入农业国发展为中等收入国家[1] - 尽管面临挑战 世界银行认为泰国具备巨大潜力重新恢复发展势头[1] - 泰国具备的优势资源包括位于东南亚的战略位置 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 以及在高品质产品方面的国际声誉[2] 建议的重点发展领域与竞争力提升 - 建议将泰国优势转化为五大重点发展领域:数字服务 先进绿色制造业 农业产业 可持续与健康旅游产业 以及创意经济[2] - 为释放经济增长动力 泰国必须重点提升三种类型竞争力:绿色竞争力 数字竞争力和服务竞争力[2] - 泰国需将全球重大发展趋势转化为自身机遇 特别是通过推行绿色低碳政策 实现数字化转型 打造'世界厨房'地位 在数字服务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以及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产业[2] 重要事件 - 2026年10月 泰国将首次自1991年以来再次承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集团的年度会议 全球投资者和大型企业将齐聚探讨挑战与机遇[2]
郑永年:未来十年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中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8:19
文章核心观点 - 未来十年内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中心和科创中心 [1][3] 发展潜力与优势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越全球其他三大湾区成为最大且发展潜力尤其在科技进步方面最具优势 [3] - 大湾区具备科技进步的“三驾马车”条件包括大批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大学或机构、大批有能力转化基础科研为应用技术的企业以及强大的金融服务 [3] 成为发达经济体的条件 - 成为发达经济体需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开放的市场环境 [3] - 大湾区通过融合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将推动其成为世界级经济中心和科创中心 [3]
被美国人连续收割三次?阿根廷是如何从发达国家沦落的
搜狐财经· 2025-09-29 13:31
阿根廷经济历史地位 - 20世纪上半叶阿根廷曾是全球最富裕国家之一,其繁华程度超越许多欧洲城市 [2] - 二战后经济黄金期,阿根廷人均GDP一度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 [2] 当前经济困境 - 阿根廷深陷中等收入陷阱,面临高通胀、高失业率和货币快速贬值等问题 [4] - 2023年8月阿根廷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950个基点,使年利率飙升至69.5%的历史高位 [4] - 当前年化通胀率高达80%,高基准利率政策效果有限 [6] 债务危机演变过程 - 上世纪70年代,阿根廷外债规模在四年间从250亿美元暴增至750亿美元 [4] - 1982年阿根廷宣布债务违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并要求实施经济改革 [4] - 1999年阿根廷政府债务膨胀至1500亿美元,2002年宣布拒绝偿还950亿美元外债 [6] 经济政策转折点 - 1989年阿根廷实施兑换计划,将比索与美元1:1挂钩,并允许美元自由流通 [4] - 该政策初期效果显著,1993年通胀率降至7.4%,但埋下了长期隐患 [4] - 1996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导致国际资本迅速撤离阿根廷 [6] - 2015年后阿根廷政府全面放开外汇管制 [6] 国际资本影响 - 华尔街金融资本通过债务追讨等方式施压阿根廷,甚至扣押阿根廷军舰作为要挟 [6] - 阿根廷的案例凸显了在美元霸权体系下,发展中国家经济自主权的脆弱性 [6]
21书评︱后发经济体弯道超车的三条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2:57
书籍核心观点 - 后发经济体需通过“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追赶,而非简单模仿发达经济体路径 [2][3][7] - 追赶过程面临企业能力失灵、规模失灵及发达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障碍,必须探索新路径 [2][4] - 成功的追赶是“艺术”而非“科学”,需复杂精细的资源调动和战略性思维 [3] 追赶面临的挑战 - 企业能力失灵指后发经济体企业在内在创新能力建设上存在困难,即使增加激励或补贴也难见效 [4] - 企业规模失灵指经济体中主导的中小型企业缺乏能力引领其向高收入水平发展 [4] - 发达经济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构成后发者的主要障碍 [2][4] 弯道超车策略 - 第一条弯道是在宽松知识产权保护下促进小专利和商标形式的模仿创新,而非常规专利 [4] - 第二条弯道涉及全球价值链参与,建议采取非线性顺序:先参与学习,后减少参与以发展本国价值链,再加大参与 [5] - 例如墨西哥签署NAFTA后,人均收入从美国水平的45%降至33%,显示单纯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风险 [5] - 第三条弯道是优先专攻短周期技术部门(如信息技术),后期再进入长周期部门(如制药业) [5] 跨越式发展 - 跨越是追赶的最后阶段,指后发者避开先行者知识产权,直接跨入新一代技术领域 [6] - 跨越在技术范式转变或遭受外生冲击时更易成功 [6] - 跨越包含行业间跨越和行业内跨越,后者在同一部门内跨越多代技术,相对更容易实现 [6] 经济追赶综合理论 - 理论涵盖“后进入→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顺序追赶动态,是克服挑战的关键 [7] - 跨越式发展是后发经济体转变为发达经济体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7] - 理论构建于三个悖论:“殊途同归”、“弯道比直道快”、“从窗口飞出或跌落”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