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息茧房
icon
搜索文档
数字阅读时代 出版纸质书必要在哪?番茄小说融合出版新路径
南方都市报· 2025-06-21 00:07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规模达6.7亿人,同比增长17.52%,数字阅读作品总量约6307.26万部,同比增长6.28%,市场总营收规模达661.41亿元,增长16.65% [2] - 数字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面临技术和市场转型双重压力,传统出版业优质内容与互联网渠道及海量用户需实现有效衔接 [2] - 三线及以下城市正成为数字阅读消费重要增长点,平台上活跃出版物用户中三线城市占比最高,四、五线城市用户占比约四分之一,三线及以下城市增速最高 [3] 公司战略布局 - 番茄小说与全国近400家出版机构合作,上架出版物电子书38万册,专注于电子出版物领域,用户规模庞大 [2] - 公司每天有超过1000万用户在平台阅读电子出版物,2024年消费出版电子物的日活跃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70% [3] - 公司正构建从电子阅读到出版、IP衍生的完整生态,重点发力三个方向:推动原创网文实体出版规模化、联动作者和出版社探索新书宣发多元化形式、持续引入数字内容拓展有声作品增量市场 [4] 用户行为分析 - 2024年番茄小说用户阅读时长最高的五类出版物为精品小说、文学经典、个人成长、励志提升和中国历史,出版物用户阅读体验满意度达96.74% [3] - 现代读者阅读习惯趋向"浅"和"碎",更希望快速接触书籍核心内容,市场对IP的推崇越来越强烈,年轻人对IP追捧力度强 [5] - 用户热衷于阅读平台上的互动功能,读者之间探讨争论实现价值碰撞,体现了年轻读者参与阅读的活性 [5] 技术应用与创新 - AI技术发展应用使不同故事体裁改编门槛和成本大幅下降,故事消费形式从文字延展至声音、图片、视频等 [4] - 数字阅读平台需考虑算法设计中增加文化多样性、兴趣多样性权重,避免形成信息茧房 [6] - 建议对数字阅读产品功能进行适老化改造,降低操作门槛以服务60岁以上快速增长的用户群体 [6]
经济日报:算法“破茧”非一日之功
快讯· 2025-06-18 07:19
算法推荐技术的影响 - 算法推荐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场景,通过抓取用户日常使用数据,分析行为、习惯和偏好,精准提供信息、娱乐、消费等服务 [1] - 算法推荐帮助用户过滤冗余信息,提高信息获取效率,解决信息过载问题,成为平台吸引高黏性用户、驱动增长的重要方式 [1] - 算法推荐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失范会产生乱象,首要问题是同质化内容过多,形成"信息茧房" [1] 算法推荐的负面影响 - 低俗信息现象不容轻视,可能破坏平台的内容创作生态 [1] - "劣币驱逐良币"的势头会导致优质创作者和用户流失,给平台健康发展造成重创 [1]
算法“破茧”非一日之功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21
算法推荐技术现状 - 算法推荐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 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精准提供信息 娱乐 消费等服务 显著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并解决信息过载问题 [1] - 该技术成为平台吸引高黏性用户和驱动增长的核心手段 但过度依赖用户偏好易导致同质化内容泛滥 形成"信息茧房"阻碍多元信息流动 [1] 算法失范的主要问题 - 同质化内容推送造成用户认知偏差 长期封闭在单一信息空间可能加剧观点极化 [1] - 低俗内容因"流量至上"逻辑被算法优先推荐 侵蚀用户理性思辨能力 对未成年人危害尤甚 [2] - 劣质内容挤压优质创作空间 扭曲平台创作生态 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导致优质创作者流失 [2] 治理进展与改进方向 - 重点平台已推出"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功能 提升内容多样性 但功能实际效果仍待优化 [3] - 平台需将正向价值观嵌入算法全生命周期 利用技术手段抑制低质内容传播 [3] - 监管部门应加强违法违规打击力度 用户需主动打破信息茧房 提升信息鉴别能力 [3]
整个社会在不可避免地茧房化
虎嗅· 2025-06-06 17:59
算法对社会共识的影响 - 信息茧房概念指推荐算法导致用户仅接触感兴趣内容 造成认知割裂与群体极化[2] - 短视频用户超10亿 人均日刷时长156分钟 但算法切割使群体间失去共同事实基础[7] - 不同世代信息获取方式分化 70/80后依赖传统媒介 90后及更年轻群体依赖算法构建知识图谱[8] 媒介消费模式变迁 - 1985年《新闻联播》收视率峰值达72% 2003年《同一首歌》巡演形成全国性文化现象[6] - 当前三个不同用户短视频界面呈现完全差异化内容 反映算法导致的认知隔离[10] - 1999年赵本山小品覆盖5.7亿观众 城镇化率30%背景下形成跨阶层共鸣 当前城镇化超50%后难以复制[13] 社会共识碎片化表现 - 彩礼等社会议题争议源于算法推送内容差异 男性用户界面侧重天价彩礼案例 女性用户界面侧重生育补偿科普[12] - 城镇化率突破50%后 传统文化符号如"带四十斤彩礼进城"失去普遍理解基础[13] - 当代难以产生赵本山式全民偶像或《江南style》级现象级文化产品[15] 技术驱动的社会结构转型 - 算法将信息消费从公共活动转变为私人化体验 削弱社会粘合剂功能[6] - 社会共识从"凝固水泥"转向"流动河床" 需在差异化中建立最小重叠共识[18] - 深层共识被表层规则替代 公司/学校等场景中制度流程取代共同价值观[16]
知识库越智能,组织就越聪明吗?
虎嗅APP· 2025-05-27 22:09
大厂扎堆知识库赛道的原因 - 行业普遍认识到AI搜索存在信息源杂乱和可信度问题 需要专属空间进行信息筛选和管理 解决知识沉淀问题 [3] - 知识库是2B领域AI最容易落地的应用 相比SaaS+AI模式改造周期短见效快 尤其适合云服务大厂的营收结构 [4] - 知识库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转型的急迫需求 将分散资料系统转化为数字资产 例如客户信息统一管理可快速生成报告 [5][7] 知识库的核心价值 - 实现企业内部知识数字化 激活非结构化数据 为垂直小模型建立"知识主权" [8] -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跨部门客户数据整合 销售可快速获取客户全维度信息 提升决策效率 [7] - 大厂将其作为AI商业化突破口 相比算力收费模式回报周期更短 [4][8] 知识库的潜在风险 - 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可能导致"AI式平庸" 如家电公司因数据保守错失智能家居转型机会 [9] - AI强化历史最优解但无法预测未来 企业可能忽视新渠道、用户偏好变化等外部变量 [11] - 研究显示依赖传统数据架构会降低市场响应速度 历史经验未必适用于未来 [12] 知识库的运营挑战 - 内容维护成本高企 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更新滞后导致实用性下降 [16][19] - AI治理能力尚未成熟 主流平台仍停留在搜索问答层面 无法有效识别关键版本数据 [20][21] - 个性化服务可能造成"数据鸿沟" 跨部门因信息视角差异导致协作障碍 [25][28][31] 行业实践观察 - 早期知识库以规章制度等静态内容为主 对新人培训有显著价值但缺乏动态更新机制 [17][18] - 当前平台强调千人千面功能 但需警惕非结构化内容引发的认知割裂问题 [23][30] - 市场/销售/运营部门的数据关联性可能被AI筛选逻辑弱化 影响战略一致性 [26][29]
知识库越智能,组织越聪明吗?
36氪· 2025-05-27 13:17
行业趋势 - 大厂如飞书、腾讯Ima、腾讯乐享近期集中发力知识库功能,推动行业竞争加剧 [1] - AI搜索因信息源杂乱存在可靠性问题,企业需求转向专属知识管理空间以解决"知识沉淀"痛点 [2] - 知识库成为2B领域AI落地最快场景,相比SaaS+AI模式具备短平快优势,契合中小企业信息化转型需求 [3][4] 应用价值 - 知识库实现跨部门数据整合,例如客户信息全链路沉淀,AI可快速生成收入贡献、沟通记录等结构化报告 [5] - 激活企业非结构化数据价值,为垂直小模型建立"知识主权",加速决策效率并降低信息孤岛效应 [6] - 信息化转型将分散资料系统化存储,典型场景包括销售数据汇总、跨部门协作等高频需求 [4][5] 潜在问题 - 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可能导致"AI式平庸",如家电企业因知识库倾向传统业务而错失智能家居转型窗口 [8][9] - AI强化历史最优解但缺乏前瞻性,易忽略新渠道、用户偏好变化等动态因素 [10][11] - 麦肯锡等机构指出,传统数据架构可能限制创新响应速度,历史经验无法完全预测未来趋势 [11] 技术瓶颈 - 知识库维护成本高企,AI当前仅实现搜索/问答功能,尚未解决版本混乱、内容过时等治理难题 [13][17] - 共享型知识库存在信息冗余问题,人工更新效率低下导致使用率衰减 [16] - 主流平台如飞书、钉钉的AI语义理解能力仍处初级阶段,无法实现智能化的内容筛选与版本管理 [17] 组织协作风险 - 个性化服务可能导致"数据鸿沟",不同部门获取差异化的AI筛选内容,引发认知偏差 [19][21] - 跨部门协作时市场、销售、运营团队因知识库视角不同产生决策分歧,形成新型信息壁垒 [20][21] - 非结构化文档的"视角偏差"问题比结构化数据更突出,可能反向加剧组织割裂 [21]
算法推荐带来“信息茧房” 视野受限、认知固化 如何“破茧”?
央视网· 2025-05-25 19:10
信息茧房现象分析 - 算法推荐技术导致用户长期接触同质化信息,形成"信息茧房",限制视野并固化认知 [1][3] - 算法具有两面性:既提供个性化服务体验,也存在滥用风险,导致推荐内容同类化 [4] - 高校教师案例显示算法根据用户性格定向推送,使信息范围越缩越窄 [6] 受影响群体特征 - 老年人群体因操作不熟练及信息筛选能力弱,更易陷入养生类等同质化内容推送 [7] - 网民缺乏辨别能力时,会单向接收算法认为其想看的内容,导致真相认知偏差 [6] 社会影响与行业治理 - "信息茧房"导致个体思考视角单一化,群体层面阻碍信息流动,加剧社会偏见与谣言传播 [8] - 中央网信办督促平台优化算法规则,重点整治低俗信息推送与观点极化问题 [10] - 专家建议完善监管体系,包括专项行动(如"清朗·算法治理")、技术监测及算法透明化措施 [10] 平台应对措施 - 部分平台开设算法说明网站,公示推荐机制并引入多元数据源降低同质化比例 [10] - 推出用户偏好调节功能(如一键破解、茧房评估工具),支持人工与AI协同审核 [10][11] 用户应对策略 - 主动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避免同质信息重复出现 [11] - 提升媒介素养,接触多元观点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争议信息 [11] - 利用平台工具(如兴趣标签调整)扩展信息边界,打破算法舒适圈 [11]
中央网信办开展专项行动 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与算法典型问题
人民日报· 2025-05-23 05:45
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 - 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2个月的全国性专项行动 重点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乱象 [1] - 专项行动聚焦4类突出问题:恶意抹黑诋毁企业 敲诈勒索 恶意营销炒作 泄密侵权 [2] - 恶意抹黑类包括:诋毁产品质量/经营状况 捏造虚假信息 操纵"网络水军"发布负面信息 虚假商业测评 [2] - 敲诈勒索类包括:以"删帖"名义索取费用 以"舆论监督"名义要挟企业支付"保护费" [2] - 恶意营销类包括:集纳负面信息唱衰行业 歪曲解读财报/股权结构 翻炒旧闻蹭热点 [2] - 泄密侵权类包括:假冒企业家名义发布信息 断章取义言论 散布歧视性言论贬损企业家 [2] 清朗·网络平台算法治理专项行动 - 重点治理算法推荐机制导致的"信息茧房" 低俗内容加权推荐 同质化内容诱导沉迷等问题 [3] - 中央网信办督促平台优化算法功能 调整推荐规则 签署"算法向善"南宁宣言 [3] - 平台整改措施包括:完善内容审核 公开算法原理 开发"茧房评估""一键破茧"功能 优化用户偏好管理 [3]
是时候打破算法偏见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00:51
算法治理专项行动 - 中央网信办针对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等问题开展专项行动,督促重点平台优化算法功能与规则 [1] - 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围绕正能量内容加权推荐、用户自主选择权保障、推荐内容多样性优化等核心环节完善功能 [1] - 专项行动从提升算法透明度、破除"信息茧房"、完善推荐内容审核、用户赋权等多方向提升算法治理效能 [1] 算法技术争议与本质 - 内容平台推荐算法机制存在争议,被指责导致观点极化和加剧隔阂 [2] - 算法推荐技术已渗透到短视频、社交网络、电商等多个领域,核心逻辑是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推送 [2] - 康奈尔大学教授指出算法没有直接动机产生信息茧房,只是反映数据中的模式 [2] - 算法本质是一面镜子,反映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3] 平台实践与行业趋势 - 抖音实践发现单一内容推荐会导致用户体验与活跃度下降,平台与用户在打破"信息茧房"方面利益一致 [3] - 国内算法治理变革推动算法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迈进,涉及内容多样性、算法透明度等多维度 [3] - 抖音、快手等科技公司是当前AI革命的重要参与者,算法技术是AI革命的重要方向 [3] 技术应用与发展方向 - 需要以开放心态拥抱算法技术,同时以严谨专业态度约束其应用 [4] - 正确驾驭算法技术可推动创新变革,更好服务于所有人 [4]
推送算法破茧:愿你在手机上刷到更大的世界,而非自己的影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20:14
算法治理专项行动成果 - 中央网信办针对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等问题开展专项行动,督促平台优化算法功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 - 平台已公开算法规则原理,开发"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功能帮助用户自主调节推荐强度 [1]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开发布数百条境内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信息,推动算法透明度提升 [1] 平台算法发展现状与挑战 - 推荐算法推动内容产业生态发展,一季度全网月活用户达12 59亿,月人均使用时长175 8小时(日人均5 86小时)[2] - 超级平台用户规模扩大导致算法治理面临新挑战,平台实际运行情况存在监管穿透困难 [2] - 部分案例显示算法流量机制被滥用,如抖音用户编造故事骗取流量,反映算法利益导向可能掩盖真实性 [2] 算法治理创新路径 - 需建立政府、企业、媒体、科研机构及用户协同的常态化治理机制 [3] - 监管技术需突破算法不透明特性,建设多方参与的算法治理实验验证平台实现逆向监管 [3] - 建议通过用户视角对推荐算法结果进行跟踪记录和评估,实现可追溯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