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计算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实现世界首颗超高并行光计算芯片:到底是啥?
虎嗅· 2025-06-20 09:12
光计算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出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流星一号",首次在50GHz光学主频下验证并行度>100的片上光信息交互与计算 [1] - 该芯片采用孤子微梳源和MZI网络驱动的并行光计算架构,单芯片理论峰值算力>2560TOPS,功耗比>3.2TOPS/W [7] - 研究团队解决了高密度宽谱数据信号色散误差、信道串扰等问题,将多波长并行计算一致性提升至90%以上 [3] 光计算技术背景 - 光子计算利用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具有低功耗、超高速、高并行度等优势,是突破电子芯片物理极限的关键技术之一 [10] - 光计算技术路线包括基于空间光学和片上集成光学两种,其中MZI干涉结构路线成熟度最高且已实现量产 [17] - 光计算可解决AI算力需求每4-6个月翻倍与摩尔定律放缓的矛盾,是后摩尔时代的重要技术方向 [9] 国内外光计算企业 - 国内领先企业包括曦智科技(128x128光子矩阵)、光本位科技(MRR+PCM方案)、芯算科技(100 TOPS板卡)和光子芯力(全波计算) [22][23][24] - 国际企业包括Lightmatter(光子计算平台Envise)、Luminous Computing(112Gbps光子链路芯片)和Optalysys(光计算安全加密系统) [26][27] - 全球光计算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6亿美元 [31] 技术实现路径 - "流星一号"采用90nm CMOS兼容工艺在SOI平台制造,MZI结构由分束器和相移器组成,驱动功率保持在毫瓦级 [7] - 光电融合是当前主流方案,光芯片负责整数运算,电芯片处理浮点运算,可突破晶体管密度限制 [29][30] - 并行光计算架构通过结合频率和空间自由度实现矩阵-矩阵计算,为发展超级光子计算机开辟新途径 [4]
我国团队最新突破,世界首颗超高并行光计算芯片问世,光计算瓶颈有望被打破
选股宝· 2025-06-19 07:35
光计算技术突破 -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出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流星一号",实现并行度>100的光子计算原型验证系统 [1] - 该技术突破光计算密度瓶颈,为发展低功耗、低时延、大算力、高速率的超级光子计算机带来可能性 [1] - 光计算具有低功耗、低时延、高并行优势,是后摩尔时代建设新质算力基础设施的有效途径 [1] 光计算市场前景 - 光子芯片几乎不受电磁干扰,能在更高频率下工作,提供更高数据带宽和更低能耗 [2] - 预计到2035年光子集成电路市场将达540亿美元,主要受人工智能、数据通信等领域需求推动 [2] - 中国通信协会建议将光计算芯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光经典计算与光量子计算共性产业发展 [1] 相关公司布局 - 仕佳光子聚焦光通信行业,主营业务覆盖光芯片及器件、室内光缆、线缆材料三大板块 [3] - 罗博特科是光通信精密耦合封装设备龙头之一 [4]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财联社· 2025-06-18 17:23
光计算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制出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流星一号",实现并行度>100的光子计算原型验证系统 [1] - 光计算以光子为载体,具有低功耗、低时延、高并行的天然优势 [2] - 该技术为后摩尔时代新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2] 技术应用前景 - 光计算技术适用于人工智能、科学计算、多模态融合感知、超大规模数据交换等"算力密集+能耗敏感"场景 [2] - 该研究突破光计算密度瓶颈,为发展低功耗、低时延、大算力、高速率的超级光子计算机带来可能性 [2] 技术特点 - "流星一号"芯片解决了"光芯片上高密度信息并行处理"难题 [1] - 光计算技术相比传统计算方式具有显著性能优势 [2]
刚刚!利好,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6-18 15:56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上涨 沪指涨0.04% 深成指涨0.24% 创业板指涨0.23% [2] - 市场个股涨跌分化明显 上涨个股1813只 下跌个股3479只 涨停49只 跌停13只 [3][4] - 总成交额达12217.64亿元 总成交量98002.09万手 涨家数较前日减少896家 降幅33.07% [4] 领涨板块及个股 算力硬件 - PCB、CPO方向领涨 逸豪新材(20.01%)、科翔股份(19.98%)、沪电股份(10.00%)等多股涨停 [4][7] -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出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流星一号" 实现并行度>100的光子计算原型系统 [5] - 光计算技术具有低功耗、低时延、高并行优势 为AI、科学计算等场景提供硬件加速 [6] 银行 - 农业银行(1.60%)、浦发银行(1.91%)、成都银行(3.64%)等多股创历史新高 [8][9][10] - 国有大行表现活跃 中国银行(2.42%)、建设银行(2.22%)领涨 [10] 军工 - 北方长龙20CM涨停 捷强装备(16.25%)、长城军工(10.01%)跟涨 [11] AI眼镜 - 清越科技(20.05%)、则成电子(19.14%)、比依股份(9.99%)等概念股持续活跃 [12] 领跌板块 - 创新药概念走低 广生堂(-12.69%)、北陆药业(-11.51%)领跌 [13] - 稀土永磁板块下挫 中科磁业跌超10% [13] 政策利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行动方案》 提出五方面措施 [15][16][17][18] - 推动金融机构集聚 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 优化金融服务功能 [16] - 重点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17] - 探索离岸金融创新 推动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 [17] 科创板改革 - 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意见》 设置科创成长层 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20] - 推出6项改革举措 包括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AI、商业航天等领域 [21] - 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 支持未盈利企业增资扩股 [21]
刚刚,集体大反攻!两大利好,突袭!
券商中国· 2025-06-18 15:01
半导体板块市场表现 - 半导体产业链午后强势崛起,存储器、电路板方向领涨,生益电子、科翔股份、中富电路涨逾10%,大为股份等多股涨停 [1] - 半导体ETF涨幅一度超1%,成为反弹主力,港股华虹半导体午后涨近2% [1][2] - 板块筹码收敛较好,拥挤度低,聚拢人气效果显著,在市场弱势时拉升效果明显 [2] 行业供需动态 供给端 - DDR4价格暴涨:5月单月涨幅达53%(2017年以来最大涨幅),8Gb颗粒报价暴涨50%,16Gb现货价冲破6美元 [1][2] - 三大DRAM厂商(三星、SK海力士、美光)集体宣布停产DDR4,仅保留车用/工业/网通领域供应 [3] - 存储现货市场持续涨价:渠道内存条、服务器DDR4、LPDDR4X等产品价格延续上升,部分已回涨至去年年中水平 [4] - 低容量eMMC供应紧缺加速容量升级,美光6月DDR4报价跳涨50% [4] 需求端 - 消费电子复苏:2025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1.5%,中国增3.3%;PC出货量同比增4.9% [6][7] - AI/汽车驱动创新:AI眼镜出货量同比增216%,服务器厂商信骅5月营收同比增75% [8][10] 技术突破 -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出"流星一号"光计算芯片,实现并行度超100的光子计算系统,解决高密度信息并行处理难题 [1][3] - 该技术为发展低功耗、低时延、大算力的超级光子计算机开辟新途径 [3] 价格趋势预测 - NAND FLASH:2025Q2合约价预期涨3%-8%,Q3涨5%-10% [4] - DDR4:Trend Force预计Q3 PC DDR4合约价涨18%-23%,Server DDR4涨8%-13% [4] - 低容量LPDDR/256Gb TLC Wafer仍有涨价空间(供应紧缺+停产预期延续) [4]
引领AI创新浪潮 北京成就“人工智能第一城”
中国经济网· 2025-06-17 16:04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2400家,占全国总量一半 [1] - 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占全国总量一半,稳居"人工智能第一城"地位 [1] - 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拥有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超40%全国顶尖人才 [1] 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果 - 重点支持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安全等技术方向 [1] - 推动建设首批23家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 - 取得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Emu等国际领先原创成果 [1] - 产出全球首款光训练芯片,布局光计算、晶圆级芯片等颠覆性技术 [3]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出台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科技赋能文化专项行动等产业政策 [3] - 重点企业发布豆包、可灵等国内领先通用基础大模型 [3] - 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数量全国第一 [3] 未来发展规划 - 坚持创新与应用并重的发展策略 [3] - 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3]
“追光”的事业,中国首家实现存算一体的光计算芯片公司落位浦东
半导体芯闻· 2025-06-13 17:41
公司概况 - 光本位成立于2022年,总部落地浦东,致力于构建以光为标准的AI计算新范式,研发基于相变材料的光子存内计算芯片和光电融合计算卡 [1] - 公司技术优势在于革命性降低算力部署成本和使用成本,算力密度和算力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 - 团队由三位联合创始人领导,包括具有谷歌AI框架开发经验的熊胤江、师从相变材料光计算权威的程唐盛,以及参与开发速度比传统算法快1000倍的光学AI芯片研究的程增光 [3] 技术突破 - 2022年7月光本位完成第一颗小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流片,实现尖端科技工程化落地第一步 [6] - 2024年6月新流片128×128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算力密度超过先进制程电芯片,达到商用标准 [10][12] - 采用硅光+相变材料异质集成及Crossbar光子矩阵计算结构,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光芯片存算一体商业化的公司 [12] 商业化进展 - 2025年定为商业化元年,计划加速光计算芯片商业化落地,接受真实场景考验 [15] - 已与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达成战略融资合作,并在AI算力硬件上展开合作 [14] - 与复旦大学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与晶圆厂联合微电子及封装测试厂进行战略合作,探索2.5D和3D光电封装前沿研发 [15] 行业背景 - AI大模型发展推动算力需求激增,光计算芯片因更强算力、更低能耗及摆脱先进制程依赖成为新热土 [10] - 光计算被视为后摩尔时代技术范式,全球市场潜力达万亿美金级别,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18] - 光本位与互联网大厂、GPU厂商、智算中心等合作,探索光子存算在卫星、光模块、通信等场景的应用潜力 [19] 团队与文化 - 初创时期团队小而美,现已汇聚海归人才及大厂管理精英,形成开放式办公氛围促进创新 [3][6] - 公司定位为让每个人发光发热的平台,强调团队协作与创业精神 [4] - 扎根浦东张江,依托人才密度、政策支持及上下游贯通的产业生态加速发展 [22]
“追光”的事业,中国首家实现存算一体的光计算芯片公司落位浦东
半导体芯闻· 2025-06-13 17:39
公司概况 - 光本位成立于2022年,致力于构建以光为标准的AI计算新范式,研发基于相变材料的光子存内计算芯片和光电融合计算卡 [2] - 公司总部落地浦东开业庆典于6月10日举行,标志着全新实体空间启用和团队精神风貌升级 [1][2] - 公司采用开放式办公布局,位于模力社区模力·源15楼,旨在促进团队创新 [6] 创始团队 - 三位联合创始人:熊胤江(芝加哥大学计算科学硕士,谷歌AI框架Tensorflow开发经验)、程唐盛(师从相变材料光计算领域权威Harish Bhaskaran)、程增光(参与开发速度比传统算法快1000倍的光学AI处理芯片研究) [4] - 创始团队技术背景深厚,拥有十多年的技术积累 [15] - 公司从最初"小而美"的团队发展为汇集海归人才和大厂管理精英的规模企业 [4] 技术突破 - 2022年7月完成第一颗小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流片,实现工程化落地第一步 [7] - 2024年6月流片128×128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算力密度和精度达到商用标准,超过先进制程电芯片 [12][14] - 采用硅光+相变材料异质集成及独有的Crossbar光子矩阵计算结构,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光芯片存算一体的商业化公司 [14] 商业化进展 - 2025年定为商业化元年,最新战略轮融资来自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用于加速商业化落地 [15] - 已与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GPU厂商、高校、智算中心等达成合作,探索光子存算应用场景 [23] - 与联合微电子等晶圆厂战略合作,与顶尖封装测试厂进行2.5D和3D光电封装前沿研发 [17] 行业背景 - AI大模型发展推动算力需求激增,光计算芯片成为新热点,摆脱对先进制程的强依赖 [12] - 光计算被视为后摩尔时代技术范式,全球市场规模潜力达万亿美金级别 [20] - 2017年光计算领域首篇Nature文章发表,2020年后资本加速进入该领域 [22] 发展生态 - 与复旦大学成立未来计算硬件与系统校企联合实验室 [16] - 扎根浦东张江,受益于人才密度、政策支持和上下游贯通的产业生态 [25] - 模力社区提供"上下楼即是上下游"的创新环境,便于寻找潜在合作伙伴 [25]
光计算芯片,Roadster时刻
半导体芯闻· 2025-04-08 18:33
"伴随着'天枢'的发布,我们认为光计算行业进入Roadster时代。"沈亦晨博士说。 传统芯片,力不从心 摩尔定律失效,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是一个既定事实了,虽 然英特尔一直在为其辩解。也有不少厂商在为其续命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我 们最早些年所遵循的摩尔定律,已经不复存在了。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2006 年 7 月 19 日,特斯拉在加州首次向大众披露Roadster的原型。 作为一款基于Lotus Elise打造的跑车,Roadster从外形上看极具跑车范。但对这款起售价为98000 美元的车来说,最不值得一提的就是它的外形。虽然并不是第一款电动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正 是从这款汽车开始,我们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电动车时代。 现在,芯片行业,也迎来了"Roadster"时刻。 曦智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亦晨博士在早前的一场发布会中说,在过去40-50年,整个集成电 路(或者算力)行业在正式商业化上一直没有离开用电来做计算,也没有任何脱离电的计算类产品 能在商业上实现应用。 沈亦晨博士也表示,摩尔定律的延续超过了60年,过去每18到2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