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搜索文档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走进杭州机场
中国民航网· 2025-10-26 11:50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4出发大厅举办 [1] - 该展览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已持续在海内外巡展60余场,吸引超千万观众,此次为第70场巡展 [1] - 特展由浙江省机场集团、浙江大学联合主办,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公司等单位承办 [3] - 展览将持续3个月 [4] 展览规模与内容 - 特展面积200平方米,依托资源库汇聚全球263家文博机构12405件(套)古代绘画藏品 [3] - 展览分设“国宝档案”、“文旅名城”、“大音希声”三大主题板块 [3] - “国宝档案”板块荟萃人物、山水、花鸟等40幅国宝级古代绘画 [3] - “文旅名城”板块精选元代钱选《西湖吟趣图》、清代王原祁《西湖十景图》等28幅古人笔下的杭城风光 [3] - “大音希声”板块浓缩主题展精华,通过24件展品展示宋代绘画与音乐交融的意境 [3] 重点展品与特色 - 现场中央展出长达11.9米、高0.5米的《千里江山图》原始大小高精度灯箱,画面细节纤毫毕现 [4] - 《千里江山图》因其为重彩青绿山水画,颜料易剥落,近百年来公开展出仅寥寥数次 [4] 战略意义与影响 - 展览适逢第三届“良渚论坛”召开,成为杭州向全球宾客递出的“文化名片” [4] - 展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让文化自信在机场的人潮涌动中浸润人心 [4] - 展览利用杭州机场作为“浙江省第一空中门户”的窗口属性,让初到旅客提前领略杭城之美 [3]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告解读:科技自强、文化自信
联合资信· 2025-10-24 20:17
战略定位与核心逻辑 - 确立科技自立与文化自信为“十五五”时期发展路径,系统回应在风高浪急国际环境中夯实发展根基的课题[2] - 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新时期[4] - “十五五”时期是国际地位竞争关键节点,外部环境从“顺势而为”战略机遇期演进为“逆势而上”战略竞争期[5] 经济发展与产业战略 - 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十五五”规划将对经济增速提出明确要求[6][7] - 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置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首位,推动产业生态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协同演进[8] - 完善内需主导型增长体系,把扩大内需作为调结构、稳增长的战略基点[11] 科技创新与安全保障 -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发展选项”升级为“生存必需”,外部压力可转化为国内市场需求[9] - 构建覆盖政治、经济、科技、数据、意识形态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安全防护网络[15] - 国防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打造与大国地位相称的现代化武装力量[15] 文化、民生与绿色发展 - 以信息技术赋能文化创新,发展“中国文化+数字技术”模式,培育万亿级文化消费市场[12] - 民生建设从追求“人口红利”转向经营“人才红利”,构建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以降低家庭成本[13] - 坚定绿色发展定力,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技术成本优势明显,开辟数十万亿级蓝海市场[14]
抖音超品包揽五榜TOP1,六福珠宝与唐宫文创战略联手,共启国潮新篇
搜狐网· 2025-10-24 10:58
合作概况 - 公司与唐宫文创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以盛唐文化为核心的珠宝产品,合作涵盖《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三大国风IP [1] - 联名项目首批新品超过140款,价格范围覆盖从入门级到收藏级 [1] - 合作通过博物院公众展、电视节目植入、抖音及小红书等多平台整合营销,实现品牌声量与销量的双爆发 [1] 产品与营销创新 - 合作开创珠宝公共展新纪元,成为首个在国家一级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举办大型公众特展的珠宝品牌,特展区域近500平方米,采用沉浸式唐风空间与“文物级展陈”理念 [3] - 在抖音平台打造公司首个S级超级品牌日,通过开屏广告、信息流、挑战赛、360°创意短视频等形式全面渗透,超品日期间包揽黄金类目五大榜单TOP1 [7] - 联名单品「唐彩菱」的种草内容登顶抖音热榜总榜及热搜种草榜TOP1,带动线下多家门店出现到货即售罄现象 [7] 传播效果与业绩表现 - 河南博物院发布会于抖音开设直播,总曝光量超500万,公司营运总裁首次亲临直播间互动,显著提升用户关注度和品牌信任度 [3] - 官方宣传视频单条播放量超500万,全域曝光量逾千万,推动官方账号粉丝环比增长859.7%,创下年度新高 [7] - 作为品牌赞助植入河南卫视王牌节目《中国节日·中秋奇妙游》,节目累计触达6.6亿人次,有效传递品牌“家文化”内核 [9] 行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 此次合作为行业树立了“文创文旅+珠宝”跨界融合的新标杆,推动国潮营销进入“文化自信+全域整合”的双轮驱动时代 [10] - 在国潮消费持续升温背景下,文化营销成为行业重要趋势 [10] - 公司后续将联动唐宫文创旗下《洛神水赋》、《龙门金刚》两大IP,继续探索国潮消费新生态 [10]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典籍载文脉 一馆藏古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看文明传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24 08:47
典籍的历史地位与核心价值 -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因素是拥有修史和整理典籍的优良传统,典籍是民族智慧的载体和精神血脉的接续[2][4] - 典籍蕴含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形成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4] -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是基本性、代表性著作,塑造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4] 代表性典籍及其深远影响 - 《易》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至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5] - 《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凝练着古老的政治智慧,民本、统一等理念影响深远,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词句均出自此书[5] - "礼"的典籍(《仪礼》《礼记》《周礼》)规范了中华民族的礼仪制度及修身养性、培养人格的步骤法门,如《大学》篇提出"修齐治平""格物致知"等核心命题[6] 典籍的多元内容与智慧贡献 - 典籍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理论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交锋碰撞出智慧火花,形成文化思想史的第一个高峰[12] - 秦汉大一统后,"大一统"思想成为核心,并通过史书、舆图等典籍阐述了政治、法理、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内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化纽带[12] - 中华民族在生产科学等领域编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典籍,如《九章算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传承了古代的科学技术与生产经验[13] 典籍的现代化传承与活化 - 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项目重要成果[2]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项目以"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为宗旨,采用导读、原典等编纂体例,让大众读懂经典[15][16] -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古籍整理,上线永乐大典专题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等专题数据库,观众可通过电子屏查询古籍资料并进行全文阅读[17] - 通过《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以戏剧化、影视化方式活化经典,以及"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古典文献从"故纸堆"走进现代生活[17]
音乐为媒,让世界听见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4 07:05
乐团定位与历史成就 - 乐团成立于世纪之交,已成立25周年,承载着“中国一流,亚洲前列,世界著名”的使命 [3] - 办公空间虽显局促,但满墙照片记录了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柏林爱乐大厅、纽约林肯中心等世界顶级音乐殿堂演出的辉煌历史 [3] - 25年发展历程被视为国家文化发展的必然与一代代音乐人事业心的坚守 [3] 艺术理念与文化自信 - 乐团通过用自身理解和能力将世界经典交响乐演绎出最高水平,来展现高度的文化自信 [4] - 艺术实践植根于中国“和合包容”的文化,在演绎西方经典时注入独特理解,常能碰撞出火花 [4] - 国际指挥大师如古斯塔夫·库恩曾由衷赞叹乐团对瓦格纳歌剧名曲的精彩诠释 [4] 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 - 自建团以来,足迹遍布世界主流音乐厅,通过音乐才华赢得外国观众和同行的敬重,传递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胸怀 [5] - 在“走出去”同时致力于“请进来”,邀约国际名家参演音乐季,并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等活动中担纲开闭幕式演出 [5][6] - 在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奏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勃拉姆斯及当代中国青年作曲家作品,展现文化包容魅力 [6] 中国特色曲目与故事讲述 - 艺术总监余隆和驻团作曲家邹野将《红旗颂》《茉莉花》《北京喜讯到边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国经典演绎得鲜活可感,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6] - 用交响乐讲述中国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6] 重大活动与外交角色 - 在国家重大外交文化活动中担纲演奏,是乐团“内功外化”的重要场景,如在西安第二届上合组织国家电视节上为9国代表演奏各自国家乐曲并融合成完整作品 [7] - 音乐会视频通过网络平台播出,海内外浏览量过亿,如中国侨联“亲情中华·全球华侨华人音乐会” [7] - 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演奏国际名曲《爱的礼赞》和中国名曲《情深谊长》,营造友好祥和氛围 [8] 数字化发展与未来规划 - 乐团正在积极探索“数字音乐厅”建设,旨在将精彩演出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传播,成为可与世界分享的文化资产 [9] - 计划借鉴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世界名团经验,未来借助8K等新视听技术拓展交响乐普及的时空范围 [9] - 不久将迁入由马岩松设计的新音乐厅,实现“厅团一体”,有望成为世界顶级乐团和艺术家来华交流的打卡地和首都文化新地标 [9]
甘肃学子香江畔的爱国一课:从黄土高坡到维港之滨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11:56
研学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陇原春蕾港澳行·青春共筑中国梦”第二期青少年研学活动 [3] - 活动参与人员包括来自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和陇南文县15所学校的39名师生 [3] - 活动由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省海外联谊会联合香港、澳门甘肃联谊会举办 [7] 活动行程与体验 - 师生们在香港湾仔金紫荆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 [1][3] - 活动参访了香港科技大学 师生对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留下深刻印象 [3] - 师生们参观了香港海员工会 通过史料了解香港海员抗争与奋斗的历史 [5] - 师生们访问了香港科学馆 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从基础物理到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魅力 [5][7] - 师生们登上了天星小轮 在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中感受香港 [7] 活动影响与意义 - 活动旨在通过国情教育、文化体验等形式 深化内地与港澳青少年的交流互动 [7] - 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 [7] - 一名学生表示观看升旗仪式让其真切感受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3] - 一名带队教师认为此次活动是地理的跨越和心灵的成长 孩子们在行走中读懂国家 [7]
城市书房点亮美好生活(新时代画卷)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2
城市书房行业发展现状 - 全国已建成数千家城市书房,推动“15分钟阅读圈”加快形成 [15][16] - 城市书房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快速融入城市社区、商圈和景区 [15] - 呼和浩特市建成23家鸿雁书房,成为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11] 城市书房业态模式与功能 - 城市书房采用灵活运作机制,融合阅读、展演、茶饮等多元场景,提供丰富体验和服务 [15] - 许多城市书房与城市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一张读者证串联海量阅读资源 [16] - 空间巧妙布局营造独立阅读学习空间,并因地制宜延时开放,如上海和平书院设置24小时开放区域 [6][16] - 书房不定期组织开展非遗技艺体验、读书分享会、新书发布会、观影会、音乐会等主题活动 [8][15] 城市书房特色案例 - 安徽芜湖49号书房在历史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室内陈设古色古香,打造沉浸式阅读氛围 [8][9] - 贵州铜仁玉屏侗族自治县利用废弃火车车厢打造火车书屋,不断拓展城市阅读空间 [14] - 广州“花城里·陌上花开”花城书房是集书香、花香、茶香、咖啡香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3] - 安徽合肥“森林书屋”提供阅读、品茗、手工体验等多元服务,江苏扬州城市书房特设“运河文献专区” [15] 行业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15] - 建议出台相关标准为城市书房优化布局、丰富供给、延伸服务提供遵循,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16]
让话剧艺术更好承载中华文明特质(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2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内涵 -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是观演关系,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智慧,承载着表演者的理念、方法和程式以及观演者的接受度、理解度和习惯性 [1] - 其提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旨在让源自西方的话剧艺术更好地承载中华文明特质 [1] - 中国式演剧观具有广博的包容性、鲜明的独特性、极大的开放度和严苛的规矩传承,特点是观演交融、表达一体、丰富自由、简洁明确 [2] 历史传承与演变 - 中国演剧观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的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经宋金院本、宋元南戏而臻于元杂剧、明传奇之盛,到600余年前诞生的昆曲、200多年前形成的京剧 [2] - 20世纪50年代戏剧界开始“话剧民族化”和“中国学派”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近半个世纪的进程凸显了坚定文化自信之必然 [3] - 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4] 思想内涵与美学风格 - 中国式演剧观以儒家“明德”“义理”为精神底色,融合道家“虚静”“自然”、禅宗“境界”的哲学思辨,形成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的美学风格 [3] - 中华传统美学讲求意境、格局,写意精神和游戏精神交织,可变性和流动性兼备,是重要的审美精神 [3] - 通过如《铡美案》《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故事生动演绎悲欢离合,深刻讨论伦理道德,让观众体会中国道德精神 [3] 艺术表达与创作方法 - 中国戏剧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写意、虚拟、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以形写神、意蕴为先”的艺术特征 [4] - 传统绘画“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理念使中国戏剧在有限舞台中展现无限意境,体现出高度智慧 [4] - 创作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对历史上的优秀经典作品有了解、善转译,将历史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舞台叙事 [4] 新时代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 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了《生死场》《四世同堂》《大宅门》《青蛇》等传统历史题材及《谷文昌》《抗战中的文艺》等现当代题材作品 [5] - 主创团队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资源入手,在中国表演艺术的千年脉络里寻找当代答案,从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中汲取灵感,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创新创造 [5] - 剧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方法论,“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构建中国式演剧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时代机遇 [5] 未来发展方向与文化立场 - 未来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理论构建与体系化阐述,使中国式演剧观在世界戏剧对话中产生更大影响 [6] - 要努力辐射影视剧等其他文艺创作,以独立自主的艺术态度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6] - 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人类戏剧文明成果,用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戏剧艺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6]
文化新观察丨AI时代,为何我们仍需“脚沾泥土”的报告文学?
新华社· 2025-10-21 04:58
报告文学的核心价值与定位 - 在人工智能时代,报告文学因其必须基于真实调查的特质而显得珍贵,要求作者亲身实践并将真实淬炼成文学 [1] - 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其书斋在广袤的田野、火热的工地和偏远的边陲,强调行走一线的价值 [4] - 报告文学的魅力在于其“不可替代”性,是中国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的使命 [11] 创作原则与方法论 - 报告文学的立身之本是“真实为基,文学为翼”,真实是生命底线,文学是让真实震撼人心的翅膀 [2] - 创作需遵循“三不写”原则: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到的真相不写,听不到的故事不写 [4] - 成功的创作需要行走和思考缺一不可,既要行走在现实生活和历史图景中,也要行走在书本中 [6] - 作家需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与真诚的情感投入,捕捉数据之外的温度与逻辑背后的真实 [10] 当前面临的挑战 - 报告文学面临的核心痛点是文学性缺失,表现为“有报告无文学”,缺乏对人性深度的开掘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7] - 创作生态浮躁,部分作家未深入生活,作品陷入“记流水账、假大空”或“无病呻吟”的窠臼 [7] - 巨大的社会需求与庞大的写作者群体导致作品良莠不齐,损害了报告文学的整体形象 [7] 发展方向与时代责任 - 报告文学的力量源于对时代核心命题的深切回应,如经典作品《包身工》《哥德巴赫猜想》所示 [10] - 重焕新生的关键在于重返“脚沾泥土”的现场,并实现思想深度与文学表达的统一 [10] - 作家不仅要重视抓题材,更要有将好题材转化为好文学作品的能力,审美特质来源于饱满的事实及基于事实的生活发现 [10]
AI时代,为何我们仍需“脚沾泥土”的报告文学?
新华社· 2025-10-20 20:57
报告文学的核心价值与定位 - 报告文学在人工智能时代因其“不可被替代”的特质而愈发珍贵,要求作者必须实地考察、基于良心和现实进行创作 [1] - 报告文学是在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张力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1] - 报告文学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根脉所在 [2] 报告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底线,而文学是让真实震撼人心的翅膀 [2] - 报告与文学的关系被比作“肉与皮”,报告的实质内容是根基,文学的表达方式增强感染力 [2] - 报告文学要求语言具有时代穿透力,能将宏大主题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 [2] - 报告文学作家需以笔为镜记录真相,并如啄木鸟般深入生活诊断复杂肌理,履行双重使命 [3] - 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创作书斋在广袤的田野、火热的工地、偏远的边陲 [4] - 作家需遵循“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到的真相不写,听不到的故事不写”的原则 [4] - 作家需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正走进人群和村寨,才能写出有高度有温度的作品 [4] - 创作需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以触摸到最鲜活的脉搏,如“村字号”系列作品源于此 [4] - 报告文学作家应秉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行走与思考缺一不可 [5] 报告文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报告文学正面临多重困境,文学性的缺失是核心痛点 [7] -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核心是“人学”,缺乏对人性深度的开掘会使作品失去灵魂 [7] - 报告文学长期受诟病的是“有报告无文学”,缺失不仅体现在技巧层面,更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7] - 创作生态浮躁,部分作家未深入生活,作品陷入“记流水账、假大空”或“无病呻吟”的窠臼 [7] - 巨大的社会需求与庞大的写作者群体导致作品良莠不齐,损害了报告文学的整体形象 [7] 报告文学的发展方向与使命 - 报告文学重焕新生的关键在于重返“脚沾泥土”的现场,并实现思想深度与文学表达的统一 [8] - 报告文学承担着重大责任与使命,其血脉里流淌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基因 [8] - 作家既要重视抓题材,更要有把好的题材创造转化为好的文学作品的能力 [8] - 报告文学的审美特质来源于足够饱满的事实、以及基于事实的对生活的发现与洞察 [8] - 作家需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与真诚的情感投入,捕捉数据之外的温度与逻辑背后的真实 [8] - 报告文学的魅力在于其“不可替代”,通过对真实的守望和对人性的体察,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