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搜索文档
让未成年人模式“安全锁”不再沦为摆设
北京青年报· 2025-07-15 14:48
未成年人模式失效现状 - 未成年人通过卸载软件后用老人身份信息重新注册或租用成年人账号等方式轻易绕过限制 [1] - 实名认证敷衍宽松 应用分身等简单操作即可破解 多重验证机制缺失导致支付行为无风险提示 [3] - 围绕未成年人模式破解已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 包括电商平台租号服务 社交平台代破解广告及"异地过人脸"等手法 [3] 行业监管与技术漏洞 - 平台作为技术防线第一责任人需堵住卸载重装等低级漏洞 动态监控破解交易社群 [3] - 相关部门需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执行刚性 对防护不力平台追责并开展专项整治 [3] 内容生态与家庭防护 - 当前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被诟病幼稚单调 难以满足青少年多元化需求 [4] - 平台应建立"白名单"机制 联合权威机构扩充各年龄段精品内容 [5] - 家庭需以身作则履行监护职责 为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网络使用观念 [5]
中央网信办专项整治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新华社· 2025-07-15 14:38
专项行动部署 - 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旨在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1] - 专项行动进一步拓展治理深度和范围 持续深入整治网上危害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乱象 严厉打击涉嫌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1] 整治重点内容 - 聚焦四方面问题:整治实施网络侵害行为 隐蔽传播违法不良信息 诱导参与线下危险活动 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 [1] - 具体包括以未成年人为对象借绝版"谷子"、明星周边、免费学习搭子等名义实施网络欺凌等恶性违法行为 [1] - 借卡牌、故事、动漫等新载体新手法炮制网络黑话烂梗 包装美化不良亚文化 鼓吹不良价值观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1] 重点关注领域 - 网信部门将重点关注未成年人模式使用情况及内容建设存在的问题 [1] - 关注儿童智能设备的内容安全以及功能规范 [1] - 关注AI功能在未成年人领域不当应用以及诱导沉迷问题 [1] 执行与协作机制 - 各地网信部门需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 加大巡查力度 从严处置处罚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账号和MCN机构 [2] - 通过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2] - 呼吁社会各界及广大网民共同抵制网上涉未成年人乱象问题 共建安全健康网络环境 [2]
整治借谷子、明星周边侵扰未成年人,中央网信办暑期出重拳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13:11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 中央网信办部署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旨在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1] - 专项行动将严肃查处涉暴力迷信、淫秽色情、引诱自杀自残、侵害未成年人隐私等违法信息[1] - 全面清理低俗庸俗、炫富拜金、极端情绪等不良内容,严厉打击涉嫌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1] "谷子经济"相关问题 - 专项行动聚焦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谷子"问题,包括借绝版"谷子"、明星周边等名义实施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等违法行为[1] - 借卡牌、故事、动漫等未成年人喜爱的新载体传播违法不良信息,包装美化不良亚文化[1] - "海龟汤"卡牌以"重度恐怖""悬疑""惊悚"为卖点,在幼龄儿童中流行,但未限制购买年龄[2] 行业监管现状 - 购物平台和实体门店均未对卡牌购买和游戏服务设置年龄限制[2] - 网友和家长呼吁做好年龄分级,减少对未成年人影响[2]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快讯· 2025-07-15 09:52
专项行动核心内容 - 中央网信办部署为期2个月的全国性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1] - 专项行动旨在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1] 重点整治领域 - 持续深入整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信息 包括涉暴力迷信 淫秽色情 引诱自杀自残 侵害隐私等内容 [2] - 全面清理低俗庸俗 炫富拜金 极端情绪等不良内容 [2] - 严厉打击涉嫌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2] 四类新型问题整治 - 实施网络侵害行为 包括以绝版"谷子" 明星周边等名义实施网络欺凌 隔空猥亵 [2] - 隐蔽传播违法不良信息 借卡牌 故事等载体炮制网络黑话烂梗 虚构暴力情节 [2] - 诱导参与线下危险活动 包括引诱陪聊陪玩服务 教授制作危险物品 鼓动模仿危险动作 [2] - 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 包括发布不良出镜内容 炒作儿童CP 摆拍虚假剧情 [2] 重点关注方向 - 未成年人模式使用情况及内容建设问题 [3] - 儿童智能设备的内容安全与功能规范 [3] - AI功能在未成年人领域的不当应用及诱导沉迷问题 [3] 执行与监管措施 - 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并加大巡查力度 [3] - 从严处置处罚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 账号和MCN机构 [3] - 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强化警示震慑 [3]
谁解除了孩子的未成年人模式?(金台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未成年人模式执行问题 - 国家网信办4月升级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 覆盖移动终端 应用程序和分发平台 但执行力度不一 功能实效参差不齐 审核宽松 易被绕过等问题仍存在[2] - 实名认证简单 自解难度较低 未成年人可通过卸载重装 应用双开 修改密码等方式绕过限制[4][5] - 部分平台未成年人模式默认开放借贷 理财等金融入口 缺乏交易风险提示[5] 平台漏洞与灰色产业链 - 游戏平台允许更换实名认证信息 未成年人可借用成年人身份证重新认证 避开防沉迷监控[3][4] - 电商平台存在租号服务 最低1小时5元 部分店铺承诺无需额外身份验证[7] - 社交平台出现代破解未成年人模式服务 价格15-88元不等 提供话术教程或远程人脸代扫[8][9] - 更隐蔽的"异地过人脸"手法 通过切换IP节点配合原持有人远程认证规避系统监测[10] 行业改进建议 - 平台需完善实名认证 采用身份证+人脸识别多重手段 修补系统漏洞 更新关键词库检测不良交易[11] - 建议根据未成年人年龄分层分类内容 采用黑名单/白名单机制扩充优质内容[12] - 需建立多方协同机制 网信部门加强法规建设 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落地 开展专项整治[11]
抖音:未满16周岁禁止出镜直播
券商中国· 2025-07-05 07:08
抖音未成年人直播管理专项行动 - 平台明确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出镜直播 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开播需父母或监护人书面同意 违反规定将回收账号直播权限 [1] - 2025年至今全国1.5万个账号因涉未成年人打赏被暂停充值消费功能 回收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直播权限8441个 372个账号因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被无限期回收权限 [2] - 平台简化未成年人退款流程 2025年已帮助4.2万个家庭完成未成年人打赏退款 [2]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现状 - 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3小时以内 近四成未成年受访者会使用家长账号绕开防沉迷监管 [2] - 平台监管面临挑战 包括未成年人与家长账号混用 外貌声音难以识别 部分家长默许孩子打赏或绕过规则 [3] 平台技术升级与建议 - 平台将在2025年暑期提升大模型识别能力 应对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账号问题 [3] - 建议家长开启未成年人模式 该模式下无法充值打赏消费和提现 [3]
抖音新规: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禁止出镜直播
新华网财经· 2025-07-04 17:23
抖音未成年人直播治理专项行动 - 平台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出镜直播 16-18周岁需监护人书面同意 违规将回收直播权限 [1] - 2025年至今已处理1.5万个涉未成年人打赏账号 暂停其充值功能 回收8441个冒用成年人直播权限的账号 [1] - 372个账号因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被无限期封禁 [1] 未成年人退款机制优化 - 平台简化暑期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流程 2025年已帮助4.2万个家庭完成退款 [1] - 存在成年人仿冒未成年人恶意退费现象 增加平台风控难度 [2]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现状 - 2024年调查报告显示 近40%未成年人会使用家长账号绕过防沉迷监管 [2] - 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间集中在3小时以内 直播/游戏场景中账号混用问题突出 [2] 平台技术升级方向 - 暑期将提升大模型识别能力 解决未成年人冒用账号的识别难题 [2] - 建议家长启用未成年人模式 该模式下禁止充值打赏等消费行为 [2]
抖音新规: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禁止出镜直播!
中国基金报· 2025-07-04 17:17
抖音未成年人直播治理专项行动 - 平台明确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出镜直播 16-18周岁需监护人书面同意 违规将回收直播权限 [1] - 2025年至今已处理1.5万个涉未成年人打赏账号 回收8441个冒用成年人账号 372个利用未成年人牟利账号被无限期封禁 [1] - 暑期将简化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流程 2025年已帮助4.2万个家庭完成退款 [1]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现状 -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日均上网3小时以内 近四成会使用家长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 [2] - 存在家长默许打赏/绕过规则 成年人仿冒未成年人恶意退费等乱象 [2] - 平台识别难点在于账号混用及大龄未成年人外貌声音难以辨别 [2] 平台技术升级方向 - 暑期将提升大模型识别能力应对监管难题 [2] - 建议家长开启未成年人模式 该模式下禁止充值打赏提现功能 [2]
上海启动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快讯· 2025-06-27 20:41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 专项行动由市委网信办、市妇儿工委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扫黄打非"办、市公安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旅局、市高院、市检察院、团市委、市文明办、市文旅局执法总队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协同机制单位共同启动 [1] - 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四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不良信息内容呈现、不良文化侵蚀、不良生活方式养成、不良网络语言使用 [1] - 专项行动将紧盯AI技术滥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 - 专项行动将督促指导网站平台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 [1] - 专项行动将探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影响评估机制 [1]
刘学州被网暴案宣判:预防和追责同样重要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14:28
网络暴力治理与未成年人保护 - 刘学州案判决认定两名网络大V构成名誉侵权 需赔偿5 7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支出 涉案视频播放 转发 点赞量较高直接推动舆论恶化[2] - 判决首次明确网络暴力"集聚效应"法律适用 单条评论虽力量有限但海量恶意言论形成毁灭性后果 对潜在网暴参与者具有震慑力[3] - 2023年调查显示超半数未成年人身边发生过网暴 近三成遭遇网暴后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 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圈与现实重叠导致负面影响持续时间更长[4]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体系 -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构建未成年人特别保护框架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保障名誉权 隐私权等合法权益[4] - 2023年两高一部网暴治理意见第8条规定针对未成年人的网暴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第9条明确侵犯人格权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4] 预防性治理措施 - 当前司法实践中多数网暴受害者因维权成本高放弃追责 事后治理模式不符合未成年人最大利益[5] - 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心理引导及隐私保护等预防措施 平台应提供"一键保护"功能降低未成年人受侵害风险[1][5] 案件社会意义 - 刘学州案体现未成年人心理脆弱性 同样言论对成年人可接受 但对经历拐卖 霸凌等创伤的未成年人构成人格侮辱[4] - 未成年人易成为网暴受害者且易实施非理性网暴行为 需通过早期教育区分合理批评与恶意攻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