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投融资
搜索文档
气候投融资“试”出成效 金融工具和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气候投融资试点政策推进 - 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共同推动23个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1] - 试点地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参与的工作机制 强化政策衔接 [2] - 深圳市将气候投融资列为2025年度重点工作 目标推进100个以上项目并新增绿色贷款180亿元 [2] 金融支持与激励措施 - 深圳对气候投融资项目按融资成本50%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 [3] - 深圳将气候投融资项目纳入5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 [3] - 需健全气候投融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建设激励体系和引导制度 [3] 基础能力建设挑战 -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存在交流不畅和信息壁垒问题 [4] - 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因投资收益低、回收期长导致市场资金介入信心不足 [5] - 亟待加强气候投融资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披露能力 [5] 数字化与技术应用 - 重庆建设巴渝降碳数字化平台 拓展气候投融资平台功能 [6] - 推动碳减排绩效智能核算模块建设 简化手续并降低门槛 [6] - 实现绿色低碳项目分类标准和气候投融资规则的自动识别 [6] 区域试点实践案例 - 湖北"武碳通"平台连接20家金融机构 入库项目308个 完成融资321亿元 实现降碳潜力780万吨 [7] - 重庆碳市场累计交易5300万吨、12.8亿元 配额价格达50元/吨 [7] - 华能两江燃气电厂项目以2.45%利率完成3亿元融资 年碳减排233万吨 [7] 项目融资成效 - 重庆龙兴赣锋分布式能源项目获4.7亿元贷款 利率2.49% 企业年融资成本节省超400万元 [7] - 项目建成后年减碳47万吨 通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7] 未来发展方向 - 重庆将通过近零碳园区建设和绿色项目招引降低碳强度 [8] - 重点发展产品碳足迹、碳普惠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8] - 建立产业与金融常态化对接 开发多层次金融产品服务 [8]
杭州助推绿色产业实现“看天吃饭”
杭州日报· 2025-07-28 10:03
政策框架与制度创新 - 杭州市出台《杭州市"气象×金融"协同联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含12项举措构建气象金融服务新生态[3] - 2024年杭州通过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明确巨灾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地位[4] - 建立"气象监测—风险评估—保险定价—贷款支持"全链条服务体系和气象投融资评价机制[4] 产品创新与应用场景 - 开发覆盖15类农林作物的24种气象指数保险近5年年均理赔近亿元[6] - 民宿气象保险实现90%以上参保率2024年全额保费472万元提供行业保障661亿元[6] - 创新"保险代办"模式将气象证明办理时间从数天缩短至5分钟实现零跑腿[6] 金融工具与数据融合 - 推动气温光照等气象数据纳入信贷评分体系开发"工业气候贷"和"农业气候贷"产品[7] - 建立气候环境权益抵质押物评估体系鼓励发行气候类债券投向绿色产业和气象基础设施[7] - 气象数据信息系统与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实现防灾预警信息精准投放[7] 区域试点与成效推广 - 桐庐县创建"共富·民宿贷"产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乡村民宿产业发展[7] - 通过农业气象保险"一品一策"和民宿全链条保障模式将试点成效推广至全市[6][7] - 推动境外投资者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业务建立国际多灾种预警气象金融工具箱[4]
广州南沙万顷沙镇“湾区智造”产业推介会深圳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证券时报网· 2025-07-26 16:11
湾区智造产业推介会深圳专场活动 - 活动由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人民政府主办 聚焦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 主题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智造新高地 [1] - 深度聚焦半导体 人工智能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推介"空间+政策+服务"三位一体的专属承载方案 解决深圳企业产能扩张空间痛点 [1] 万顷沙镇产业发展优势 - 区位优势 产业载体 科创资源 政策红利四大维度系统推介 [1] - 依托"南沙金融30条" "万顷沙先进制造业强镇六条"等政策赋能产业 [1] - 提供超万亩可连片开发的产业空间 打造"低成本 高效率 全链条"产业转移解决方案 [1] 南沙区产业布局与政策支持 - 南沙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全面介绍区域发展规划 配套设施 产业扶持措施 [2] - "南沙金融30条"从投融资便利 绿色金融支持 产业基金赋能等多维度明晰政策落地路径 [2] - 2家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进行路演 项目方向与万顷沙新材料产业集群高度契合 [2] 万顷沙镇产业空间规划 - 联动数字谷和集成电路产业园 推动打造22平方公里"黄金内湾"智造产业集聚空间 [3] - 重点招引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及设备 材料及先进制造业企业 [3] - 建立与深圳 东莞等城市创投机构常态化联络机制 探索广深双城要素联动综合服务平台 [3]
国内资本市场绿色功能显著增强
科技日报· 2025-06-18 08:42
国内资本市场绿色功能发展 - 截至2024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较各项贷款高14.5个百分点 [1] - 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发行规模超4万亿元,创新推出碳中和债、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产品 [1]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1.1万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 [1] 气候投融资项目进展 - 截至2024年底,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库入库和储备项目5400多个,涉及总投资超3万亿元 [1] - 项目库累计授信总额超5000亿元,显示气候投融资导向性作用和激励保障作用初步显现 [1] 央企气候投融资创新实践 -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发起50亿元国投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 [2]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并发行绿色债券,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提供资金保障 [2] - 央企通过绿色基金、碳交易市场等创新融资渠道,引导资金流向气候变化领域 [2]
专访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副秘书长廖原:以“政策—市场—技术”推动气候投融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1:29
气候投融资试点总体进展 - 23个试点地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作机制及投融资模式 涉及总投资超3万亿元 项目库储备超5400个项目 [1][2] - 政策协同成效显著 建立"政府主导 部门协同 市场参与"机制 实现跨部门衔接 [2] - 金融工具创新活跃 推出气候主题信贷 债券 保险及混合融资等产品 [2] - 国际交流深化 通过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提升国际影响力 [2] 地方政策创新案例 - 广州南沙新区出台全国首份气候投融资金融扶持政策及配套细则 [3] - 深圳发布《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碳金融发展 [3] - 北京密云区拟推出激励措施 通过贷款 保险优化支持气候项目 [3] 产融对接实践 - 深圳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潜在项目 按"孵化 开发 推广"分类管理 精准匹配融资工具 [4][5] - 2022-2024年深圳累计发布293个气候项目 融资需求638亿元 预计年减碳993万吨 [5] - 太原市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焦化企业低碳改造 西咸新区建立气候友好型企业库 [6] 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 推出碳减排挂钩贷款 碳汇质押融资等工具 绑定融资成本与减排成效 [6] - 采用"政银担" "政银保" "银团"模式分散风险 [6] 未来体系构建重点 - 需完善"1+N"政策体系 细化实施路径 明确量化减排目标与资金规模 [7] - 加快立法进程 规范项目认定标准 准入门槛及信息披露要求 [7] - 更新《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 参考绿色金融目录修订标准 [8] - 建立资金统计标准以量化工作成效 [8] 技术支撑与信息披露 - 第五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涵盖103项技术 覆盖5大重点方向 [9] - 需加强产学研合作 完善技术推广平台 提供财税支持引导资本参与 [10] - 应建立统一信息披露制度与平台 强化监管确保数据真实性 [11]
北京城市副中心力争到2027年绿色企业数量超300家
中国新闻网· 2025-06-03 21:45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 力争到2027年实现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左右 [1] - 计划建成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 [1] - 绿色企业数量将超过300家并建成1个绿色产业集聚区 [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 行政办公区实现100%绿电供应 [2] - 建成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 [2] - 公交线路新能源车辆配备率达到100% [2] 绿色产业培育措施 - 培育碳专业服务业并支持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 [3] - 培育ESG专业服务业形成国际影响力集聚区 [3] - 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包括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 [3] 特色产业布局 - 超前布局未来能源产业细分赛道如超导材料、真空系统 [4] - 建设合成生物相关产业园区带动规模效益 [4] - 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数字产业融合创新 [4] 既有产业升级 - 巩固提升新能源产业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建设 [5] - 打造较完备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供应体系 [5] - 吸引低碳建筑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绿色建造业 [5]
金融“活水”润湾区 助广州南沙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5-28 23:53
金融政策支持 - 《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发布 提出30条重点举措 涵盖发展特色金融服务 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开展跨境金融创新与交流等领域 [1] - 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国家级新区 近年来在金融领域持续创新 助力企业发展 [1] 气候投融资试点 - 南沙自2022年8月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以来 发挥"立足湾区 协同港澳 面向世界"的平台优势 将气候投融资创新服务打造为亮点特色 [1] - 组建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中心 打造"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论坛品牌 建设气候投融资交流展示大厅 常态化举办"南沙投融荟"活动 [1] - 通过上述平台 为绿色新质生产力标杆企业和项目提供展示与合作机遇 [1] 企业融资对接 - 气候投融资交流展示大厅陈列南沙逾1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业务介绍及融资需求 包括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 祺迹汽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等 直接向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展示 [2] - 政府通过搭建产融对接平台 为企业拉订单 找合作 寻融资 谋发展 [2] 税收优惠政策 - 2022年11月《关于广州南沙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印发 对南沙先行启动区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 - "南沙金融30条"落地后 多项优惠政策持续叠加兑现 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活力 [2] 未来规划 - 南沙开发区国资局将以深化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为引领 以助力企业"获得投资 获得融资 获得订单"为目标 继续靠前服务企业 推动惠企政策落地实施 [2] - 精准推动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2]
生态环境部逯世泽:碳市场成为对外展示国家战略的重要舞台
新京报· 2025-05-26 20:11
碳市场最新进展 - 全国碳市场近几年实现稳起步、稳运行[1] - 碳市场包括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两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3] - 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交易量和交易额显著提升 碳价一度破百 虽近期略有回落但整体呈稳中有升趋势[3] - 2024年整体履约率达到99.98% 显示市场活力显著增强[3] 碳市场发展成效 -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3] - 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显著提升 采用三级联审机制和大数据管碳方式 数据质量已满足市场健康运行需求[3] - 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方式有效压实重点行业企业碳减排责任 促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4] - 中国基于碳排放强度的配额分配方式和大数据管理模式获英国、巴西、土耳其等国肯定 成为对外展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舞台[4] 碳市场功能与未来规划 - 碳市场作为碳定价主要形式 其价格发现功能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价格信号 碳价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影响不断显现[4] - 碳市场逐步发挥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作用[4] - 未来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扩围后各行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配额分配工作[5] - 计划逐步丰富市场交易主体、交易方式和交易品种 稳步增强市场活力[5]
中国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武剑:汇聚全球金融力量 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3 17:29
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核心观点 - 会议主题聚焦"碳路绿融·聚势破局:气候投融资赋能新质生产力",强调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1] - 中国银行从顶层设计、业务创新、风险管理、国际合作、绿色运营五方面阐述气候投融资实践路径 [1] 顶层设计 - 金融机构需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规划和制度保障,中国银行采用董事会、管理层、专业团队三层架构提升绿色治理水平 [2] - 公司完善"1+1+N"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24年修订《"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量化目标值提升并配套13项政策支持包 [2] 业务创新 - 绿色低碳产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中国银行打造"中银绿色+"品牌,推出五大类数十项产品覆盖存贷款/债券/消费/综合服务领域 [2] 风险管理 - 气候投融资涉及环境/政策/技术等多维风险,中国银行将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农业/采矿/化工等10+行业授信政策中加入约束性要求 [3] - 已建立全流程ESG风险管理体系,运用金融科技实现智能分类预警,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 [3] 国际合作 - 中国银行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参与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等国际机制,2024年成为首家中资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成员 [4] - 支持全球最大规模海上风电等标杆项目,提升中国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话语权 [4] 绿色运营 - 2024年通过节能降耗/绿电应用/碳抵消等措施实现办公场所能耗与碳排放双降 [5] - 绿色发展理念成为金融机构内在发展需求,公司将持续探索碳中和实践路径 [5]
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融资需求总规模超638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4-29 19:47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3月末深圳市绿色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过7200亿元在一线城市排名前列[1] - 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已完成三批次共293个项目入库融资需求总规模超过638亿元[1] - 现场达成意向融资金额逾17亿元涉及工商银行等9家银行与沃尔奔达新能源等9家企业签署"降碳贷"协议中国银行等7家银行与盘龙环境技术等7家企业签约"绿色气候贷"[1] 政策支持措施 - 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及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低碳转型[3] -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对符合条件的气候投融资项目按融资成本的50%给予企业最高100万元支持对碳账户碳金融创新给予金融机构50万元资助[3] - 深圳市区两级提供银行信贷风险分担税收优惠辅导福田区创新"绿金担"模式为绿色低碳企业授信提供贷前担保[3] 项目对接与路演 - 深圳中节能可再生能源道童新能源等4家企业进行项目路演工商银行华夏银行等机构专家提供融资建议[3] -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系列绿色金融政银企对接活动推出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相关工作获国家部委肯定[4] 未来发展方向 - 下阶段将从金融模式创新信息披露支持政策等方面深化气候投融资工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