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脑计算

搜索文档
具身智能推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9 12:19
具身智能理论 -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的认知受感知与动作影响,主张智能行为来自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而非仅大脑功能[1] - 该理论与传统离身智能形成对比,后者基于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忽视大脑与身体的联系[1] - 具身智能对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 第一代人工智能基于知识与经验的推理模型,具有可解释性但应用受限[3] - 第二代人工智能采用数据驱动模型,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模拟人类感性行为,但存在不可解释等缺陷[3] - 2020年大语言模型出现标志第三代人工智能,在语言生成上取得突破,向通用人工智能迈出关键一步[4] 具身智能的优势 - 具身智能通过强化学习实现与环境的反复交互,优化决策和行动,弥补传统人工智能的不足[5] - 该理论将思考、感知与动作整合,使人工智能能在更广泛环境下完成复杂任务[5] - 具身智能推动机器人技术从单一感知向多模态感知发展,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多传感器融合[8] 机器人技术发展 - 1954年数字控制机械臂发明奠定现代工业机器人基础[7] - 1986年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行为主义机器人学,首次在机器人领域引入具身智能思想[7] - 具身智能推动机器人软硬件高度整合,催生人形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多样化形态[8] 智能体概念应用 - 智能体理论将机器人思考、感知和动作连为一体,可在数字和物理世界完成任务[9] - 利用数字世界仿真可大幅提高机器人测试效率,如无人车实验[9] - 智能体间的博弈可实现机器自我进化,持续提升机器人性能[9]
光芯片,即将起飞!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9 08:53
大型语言模型的计算挑战与光子硬件解决方案 - 训练GPT-3消耗约1300兆瓦时电力,下一代LLM可能需要吉瓦级电力预算[1][4] - 传统硅基芯片接近物理极限(3纳米晶体管),冯·诺依曼架构存在存储器-处理器瓶颈[4] - 光子计算具有高带宽、超强并行性和极低热耗散优势,可能超越电子处理器几个数量级[2][4] 光子神经网络核心器件 - 微环谐振器(MRRs)实现波长复用与光频梳生成,支持多波长信号处理[10][12] - 马赫-曾德干涉仪(MZI)阵列执行光学矩阵-向量乘法运算,实现可编程酉变换[13] - 超表面通过亚波长结构调控光波相位与幅度,支持大规模并行光学计算[14][16] - 4f系统利用傅里叶变换在衍射域实现线性滤波功能[20][21] -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实现全光尖峰神经网络,支持光速计算[25][29] 二维材料在光子芯片中的应用 - 石墨烯在宽光谱吸收2.3%入射光,载流子迁移率支持高速调制[30][31] - TMDCs(如MoS₂)具有可调带隙和强激子效应,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31] - 石墨烯调制器实现超过100GHz运行频率,适用于AI高速数据传输[35] - 石墨烯-量子点混合光电探测器提升宽带探测能力[36][41] - 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实现超薄波导,保持低传播损耗特性[37] 自旋电子类脑计算技术 - 磁隧道结(MTJ)实现604%隧道磁阻比,支持概率计算和GHz级振荡[54] - 磁涡旋(skyrmion)模拟神经递质释放机制,阈值电流仅10μA[55] - 自旋霍尔纳米振荡器(SHNO)阵列实现96%元音识别准确率,每次分类仅3mW功耗[56] - 反铁磁自旋电子器件实现4fJ/次突触更新能耗,10^12次循环权重漂移<0.1%[57] 光子LLM实现挑战与解决方案 - 光子芯片缺乏片上内存缓存长序列tokens,限制上下文窗口扩展[62] - PB级数据集存储导致I/O瓶颈,数据移动成为系统主导限制因素[63][65] - 光子模拟计算难以表示高精度张量,ADC/DAC电路占50%芯片面积[66] - 缺乏原生非线性函数实现,需依赖电子电路完成激活函数[67] - 光子张量核利用MZI网格实现大规模矩阵并行运算,减少片外转换[68][69] 未来发展方向 - 脉冲光子LLM将token流编码为光学脉冲,通过光子SNN实现序列处理[70][71] - 光电协同封装将光子张量核与共置内存紧密耦合,缓解数据瓶颈[72] - 神经形态光子技术有望实现PetaOPs/Watt计算效率[75] - PIC成本、可扩展性和集成性提升,可能取代IC成为计算系统核心[75]
投融|千亿融资落地!千诀科技成功融资的三大关键因素
搜狐财经· 2025-06-04 08:33
融资情况 - 2025年5月完成Pre-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祥峰投资 钧山投资 厦门国升追创机器人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常州市德同合心二期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 [1] - 2025年3月完成Pre-A轮融资 金额数千万元 投资方包括杭州正景智远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合肥石溪兆易创智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武汉长江源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安徽华业启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 [1] - 2024年12月完成天使+轮融资 金额数千万元 投资方包括天津九尚一号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图门要以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 [1] - 2024年9月完成天使轮融资 金额数千万元 投资方包括北京英诺鼎鑫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启迪之星 水木华清(北京)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 [1] 技术优势 - 自主研发"具身大脑"系统 具备多模态实时感知 持续任务规划 不依赖预设策略的自主执行能力 与Physical Intelligence的π0.5模型理念高度契合 [3] - 系统展现跨环境 无预设 长时程特点 可适配二十余种具身本体硬件形态 支持全开放现场演示 [5] - 采用"类脑计算"技术路径 打通感知 推理 行为系统闭环 实现机器人从被动执行向主动规划的转变 [7] 团队实力 - 孵化自清华大学类脑中心 由中国首批脑类计算研究者领衔创办 技术团队主体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硕博士组成 [8] - 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深度结合 能精准把握技术发展方向 高效解决技术难题 快速转化前沿技术为实际产品 [10] 市场潜力 - "具身大脑"系统已在家庭服务 物流配送 商业运营等多个场景实现稳定运行 展现广泛适用性和市场潜力 [11] - 在家庭服务领域 自主家庭保姆机器人可持续运行数小时 在物流配送和商业运营领域能有效提升效率 降低成本 [13] - 与知名3C产业方合作构建全球最大纯实采家庭场景数据集 并与多家头部具身机器人厂商 消费电子公司及互联网科技企业达成合作 [13]
人工智能至今仍不是现代科学,人们却热衷用四种做法来粉饰它
观察者网· 2025-05-21 08:09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图灵测试 - "人工智能"一词于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研讨会正式提出,但学术奠基可追溯至图灵1950年提出的"图灵测试"[1] - 图灵测试通过人机对话判断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思考能力,核心设计为黑箱隔离测试环境,仅评估输入输出结果[3][5] - 测试标准存在主观性缺陷:33%人类应答率即被视为通过(2014年Eugene Goostman案例),但未形成科学共识[7] 人工智能的科学性争议 - 图灵论文存在科学规范问题:将神经细胞与计算机部件速度类比(声称计算机快1000倍)缺乏实证依据[8][9] - 行业普遍存在非科学方法论:欧盟"蓝脑计划"(2005-2016)因脑模拟假设不成立而失败,耗资超10年研发周期[12][13] - 术语滥用现象突出:"摩尔定律"(非科学定律)、"尺度定律"(参数规模决定性能)等概念被包装为科学原理[15][16] 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 当前AI仍属"现代工匠技艺":依赖暴力计算(参数规模达万亿级)而非科学理论驱动,但应用范围持续扩展[19][20] - 关键瓶颈在于认知科学:人类自我意识机制未解(如神经元工作原理),导致类脑计算缺乏可靠理论基础[11][12] - 商业化加速概念炒作:"涌现"等术语被滥用为技术突破的伪科学解释,资本推动夸大宣传[17][18] 行业方法论批判 - 德雷弗斯1965年报告指出:AI发展类似炼金术,需建立化学级基础理论而非表面突破[18][19] - 学术研究存在三大误区:将想象类比作为论证依据(如脑模拟)、虚构概念包装(如数据科学)、混淆技术表现与智能本质[10][16][17] - 技术有效性不依赖科学理论:AI在图像识别等领域准确率超95%,但底层仍无统一智能理论框架[20][21]
清华系具身大脑团队累计融资数亿规模,对标美国头部公司,已在行业头部厂商落地|硬氪首发
36氪· 2025-05-20 09:33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完成Pre-A+轮融资 由钧山投资 祥峰投资和石溪资本共同投资 累计融资金额达数亿元 [1] - 本轮融资将用于核心技术演进 产品标准化及产业化交付能力提升 [1] 团队与技术背景 - 公司为清华系团队孵化 核心成员多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及相关人工智能研究机构 具备顶尖人才密度 [1] - 国内唯一可对标美国Physical Intelligence的企业 率先实现通用具身智能的实景长时程任务执行能力 [1] - 自主研发的"具身大脑"系统通过多模态实时感知 持续任务规划和自主执行 理念与Physical Intelligence的π0.5模型高度一致 [2] 技术特点与突破 - 具身大脑具备跨环境 无预设 长时程特点 可适配二十余种硬件形态 家庭保姆机器人可持续运行数小时直至电量耗尽 [2] - 采用"类脑计算"技术路径 打通感知-推理-行为闭环 实现机器人从被动执行向主动规划的质变 [5] - 系统在开放式非结构化环境下展示全流程自主决策能力 覆盖识别 判断 路径生成 任务执行等维度 [5] - 通过类脑启发的神经推理机制重构决策输入 机器人仅依靠自身传感器进行长时程工作 不依赖人为指令触发 [5] 商业化进展 - 具身大脑已在家庭服务 物流配送 商业运营等场景稳定运行 与多家头部机器人厂商 消费电子及互联网企业达成合作 [6] - 联合知名3C产业方构建全球最大纯实采家庭场景数据集并完成模型训练 部署于实际产品运行 [6] - 系统实现任务抽象与复用 相比传统方案无需针对每类任务重写脚本 成为"可扩展具身智能标品" [6] 产品演示与迭代 - 累计现场演示上百场 最长演示时长超2小时 自2023年6月成立后快速完成从基础框架到产品级落地的迭代 [5] - 具身大脑具备标准化能力 支持灵活适配和快速部署 兼容各类人形与非人形平台 成本与工程交付效率优势显著 [5]
湖南95后女博士,力挑谷歌,要造思考时"不发烧"的AI
创业邦· 2025-03-19 17:28
公司背景与技术路线 - 陆兮科技由两位95后女性于2023年创立,是国内首家"类脑计算生态链"企业,专注于非Transformer架构的类脑技术路线 [2] - 2024年推出国产自研大模型NLM,推理效率提升数倍,能耗降低80%以上,并通过国家网信办两项备案 [2][12] - 创始人兼CTO周芃为类脑智能领域专家,16岁考入华中科技大学,27岁获IEEE达灵顿奖,拥有软硬件协同研发的全球独家成果 [6][7] 技术架构创新 - 类脑算法模仿人脑神经元结构,采用稀疏激活机制和存算一体设计,仅激活相关神经元,减少无效计算,对比Transformer架构可定位特定信息无需全局回溯 [4][12] - 自研NEURARK类脑架构突破传统矩阵乘法,实现隐状态管理和无矩阵乘法架构,在算力消耗、存储占用等维度性能提升数倍 [12][17] - 模型支持10B量级参数在FPGA等低制程芯片部署,摆脱对英伟达GPU依赖,可在手机CPU等终端设备离线运行 [10][13] 商业化与行业应用 - 类脑大模型已预部署于医疗、水利、能源等20余个基础设施行业,与国央企合作落地三甲医院、洪涝预警等场景 [15] - 端侧模型覆盖手机、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产品,实现百元级设备100%离线部署,如NLM-GPT仅需手机处理器即可运行 [15] - 当前参数规模580亿,计划2025年提升至6000亿,目标逼近人脑100万亿参数规模,推动类脑架构爆发式发展 [16] 行业竞争与战略定位 - 挑战Transformer架构垄断地位,与微软RetNet、Mamba等共同探索降本增效路径,定位为"主权AI"核心自研技术 [3][7] - 联合华为、海光等国产芯片厂商,通过FPGA和ASIC芯片设计唤醒成熟制程性能冗余,突破先进制程限制 [9][10] - 公司女性员工占比超50%,倡导包容性文化,创始人认为女性领导力是长期稳健发展的优势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