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

搜索文档
掌控自己的职业命运,关键在于想明白这5个问题
36氪· 2025-07-04 09:29
职业规划与自我掌控 - 职业管理需要明确目标并主动掌控职业生涯,通过与数千名高管的合作验证了这一理念 [3] - 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掌控需通过五个核心问题的反思,这些问题适用于职业和个人生活 [3] - 职业生涯是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通过系统规划可实现自我定义的职业成功 [1][9] 价值观与职业满足感 - 工作满足感源于价值观的践行,包括协作、影响力、公平、自主等核心要素 [4] - 价值观重要性随人生阶段变化,例如财务安全感在有孩子后优先级提升 [4] - 建议对每项价值观进行1-10分评估并制定提升计划,例如通过项目调整或职位变更实现创造力分值增长 [4] 能力成长路径 - 学习带来即时成就感,能力提升体现在行业知识、演讲技巧等具体维度 [5] - 未来成长需规划时间/资金投入,形式包括课程学习、导师交流、挑战性任务等 [5] - 建议定期评估知识获取进度,例如政府承包流程的掌握程度可作为专业能力指标 [5] 职业方向选择 - 被动接受机会可能导致职业路径偏离,需建立3-5年愿景作为筛选标准 [5] - 典型案例显示20年资历者可能陷入"路径迷失",突显主动规划的必要性 [5] - 方向选择标准包括自主权(如创业)、专业权威或全球化职责等目标 [5] 长期价值积累 - 职业成功依赖持续的小行动积累,类似谷歌20%时间创新机制 [7] - 巴黎工作案例显示语言学习、公司研究等长期准备的价值 [7] - 研究表明微小持续行动能形成竞争优势,因执行者群体更稀缺 [8] 人脉网络构建 - 人际关系是职业基础,需绘制人脉图并按亲疏关系分类管理 [9] - 行业转型案例(科技转教育)显示跨领域人脉的关键作用 [9] - CFO职业路径要求针对性建立高管人脉,包括上市公司/私营企业资源 [9]
35岁还没有做到管理岗位,还有希望吗?
36氪· 2025-06-27 16:19
职场晋升瓶颈分析 一、难以晋升的职场人群特征 - **中高层管理者**:年龄增长导致拼劲下降,依赖陈旧经验且推诿责任,缺乏技术或资源壁垒易被年轻人取代 [3][4][5] - **长期基础岗位从业者**:10年重复行政类工作(如复印、收发快递),未积累关键成果或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性价比"脱节 [6][7][8] - **体力劳动者**:35岁后体力衰退且无技能转型路径(如活动执行),面临智能化替代风险 [9][10] 二、晋升受阻的核心原因 - **资历与成绩脱节**:强调工作年限而非成果转化,如阿里彭蕾案例显示"执行决策并优化结果"才是晋升关键 [14][15] - **缺乏系统性思考**:仅完成基础工作(如行政岗未升级为流程优化),未提炼核心竞争力或成功案例 [16][17][18] - **忽视行业趋势**:过度追求稳定(如银行收费员),未应对技术变革(ETC/无人驾驶/5G),导致技能淘汰 [21][22][23] 三、突破瓶颈的路径 - **提前转型定位**: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学习新技能(如Adidas CEO提出的跨界竞争思维) [25][26] - **明确职业规划**:通过"目标-事实-行动"三问框架(达利欧原则)锚定发展方向 [27] - **多维能力建设**:主动承担高难度任务,使工作年限与职位/薪酬匹配,如华为任正非强调持续学习 [28][29][30] 行业启示 - **职场价值法则**:需成为"最值钱"或"最不可替代"的从业者,避免思维固化 [10][34] - **技术冲击预警**: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加速基础岗位淘汰,倒逼能力升级 [21][26] - **管理层危机**:中高层需警惕经验依赖症,保持学习与创新活力 [3][5][29]
让“巾帼力量”绽放数智时代 “国聘行动”第六季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活动启动
央视网· 2025-06-27 16:11
女性就业促进活动 - 全国妇联联合多部委举办"国聘行动"第六季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活动,旨在为女性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和职业指导 [1] - 活动吸引广大应届女大学毕业生广泛参与,现场设置就业辅导专区,提供简历诊断、面试模拟等定制化服务 [1][3] - "青春知行"就业指导服务品牌形成"岗位发布+求职辅导+实训孵化"全链条服务模式,策划"职场第一课"主题活动 [3] 女性职业榜样案例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单杏花分享铁路12306系统研发历程,展现女性共情基因转化为技术创新力 [2] - 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女航海驾驶员白响恩20年航海生涯印证硬核赛道对女性细腻与韧性的需求 [2] - 90后天车班班长田得梅通过"吊钩粘鸡蛋"苦练将操作杆变成大国重器上的"微雕权杖" [2] -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刘畅从英语教师到卫星创业者的跨界转型揭示梦想实现需"分阶段入轨" [2] 地方政府人才引进政策 - 湖南为大学生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推出创业投资基金、开展创业服务活动 [5] - 深圳提供15天免费公寓和租赁折扣,新增5万个新产业岗位,发放人才优粤卡及生活补贴 [5] - 南昌为女大学生提供最高10万元生活补贴和10万元购房补贴 [5] - 雄安新区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免费"人才驿站",入职后按学历发放每月1000-3000元生活补贴(5年) [5] - 山东三涧溪村对来村创业大学生第一年免租金水电费,第二三年仅收取30%费用 [5][6] - 江苏提供最长3年租房补贴、补贴性就业培训,特殊女性人才可享女性人才公寓、巾帼科创贷 [6] 就业服务成效数据 - 各地妇联组织举办女大学生招聘活动18000多次,助力200多万女大学生就业创业 [7] - 今年以来提供就业岗位46万个 [7] - "国聘行动"平台入驻企业12万家,提供岗位822万个,收到简历6300万份,累计触达169.44亿次 [7] 学生就业反馈 -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孙芳表示就业指导专区帮助清晰了解企业用人标准 [6] -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学生字礼认为养老行业有发展前景,个人发展可服务国家规划 [6]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王凌瑶受启发可将女性共情优势运用于职业发展 [6]
毕业3年工资5000元,职场第一份工作真的重要吗?
36氪· 2025-06-20 10:39
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 猎聘网调研显示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为25.09%,未签约率为74.91%,反映就业市场供需失衡[3] - 高校扩招叠加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企业招聘需求减少与毕业生人数高企的结构性矛盾[3] 第一份工作的战略价值 - 首份工作塑造职场认知框架,对长期职业发展具有奠基作用[2][4] - 早期精准定位可避免低水平重复,3年无定位将导致能力停滞案例印证此观点[7][9] 职业定位方法论 - 双轨定位模型:兴趣导向(最想做什么)与能力导向(能做什么)构成决策矩阵[10] - 新媒体运营岗位要求示例显示需文案编辑、数据分析、社群运营等复合能力[11] - 招聘平台职位说明书可作为能力提升路线图,需针对性弥补技能缺口[11] 职场认知构建路径 - 汇报工作等基础实践比学历背景更能影响早期晋升,2年转正案例佐证[14][15] - 新媒体运营新人需完成职责梳理→全流程跟进→复盘优化的工作闭环[17] - 职场认知差异随时间放大,5-10年可能形成阶层分化[18][20] 职场社交价值体系 - 社交估值理论:个人价值由最紧密5人圈层的均值决定[24] - 三类社交资产模型:消费型(垂直领域影响力)、职业型(内推网络)、资源型(人脉链条)[25][26][27] - 专业能力通过作品展示、领导认可度、不可替代性三个维度实现社交变现[28]
“高分优势到手,我却更懵了?”:测评没告诉你的残酷真相
36氪· 2025-06-19 18:06
职业测评工具的局限性 - 盖洛普优势测评等工具能精准识别个人的行为模式和高效才干 如"责任"、"专注"、"成就"等主题 但无法触及驱动行为的核心动机和生命意义感 [16][17][18] - 测评结果只是静态的人生切片 而职业规划需要动态调整 个人价值观和需求会随阅历变化 [21] - 工具擅长回答"如何做"的问题 但无法解决"为何做"的根本命题 后者才是职业幸福的关键 [17][20] 高分优势者的职业困境 - 责任感和成就导向的优势者容易陷入四重迷雾:被外界期待绑架 困在胜任力舒适区 过度依赖外部认可 恐惧不确定性 [5][6][8][13] - 这类人群常成为团队核心 但长期以外界标准衡量自我价值 导致职业倦怠和内心空洞 [4][11][12] - 对确定性的追求抑制了职业转型的勇气 使探索新可能性变得困难 [13][14][15] 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 真正的职业导航应来自内心的"心火罗盘"——即个人热爱、价值观与意义感 而非外部测评工具 [22][24] - 职业幸福需要能力优势与价值观的契合 高分优势确保"把事做对" 而意义感决定"做对的事" [20][22] - 动态调整职业方向比固守优势更重要 生命不同阶段的核心需求会发生变化 [21][24]
真维斯杨勋走进南开大学,《现代企业发展与管理》正式开讲
环球网· 2025-05-30 16:08
公司发展历程 - 旭日集团从牛仔裤小型加工厂起步,逐步发展成为横跨服装、零售、地产、投资等多个产业的跨国集团 [2] - 公司业务布局全球,涉及多个产业领域 [2] - 公司成功因素包括重视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塑造、坚持务实稳健的经营策略、勇于创新 [2] 公司管理策略 - 公司注重企业管理制度的维系运作 [2] - 在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优化中不断探索新路径 [2] - 通过"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智能化"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2] 公司业务发展 - 真维斯网上销售5年来取得不错增长 [2] - 公司转向生产性服务业,与多所院校共同搭建品牌生态圈 [2] - 公司通过管理经验赋能中小企业发展 [2] 校企合作 - 旭日集团长期关注南开大学教育事业 [1] - 公司创始人杨钊及杨勋与南开大学结下深厚友谊 [1] - 杨勋受聘为"南开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导师" [1] 企业社会责任 - 公司坚持捐资助学,持续向多所高校投入资源 [3] - 公司希望通过校企协同培育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3] - 公司重视引导年轻人认识个人肩负的社会责任 [3]
猎头真心话:「降薪时代」的择业指南|职升机Open Talk
36氪· 2025-05-28 10:04
求职市场现状 - 当前求职市场最可怕的不是降薪,而是接受降薪也未必能匹配到合适的工作 [2] - 2022年是求职市场高峰期,当时"岗位少人多",现在反转为"人多岗少",薪资水平回调 [4] - 整个薪酬市场在下滑,不少公司通过取消年终奖、变相打折或延期发放等方式变相降薪 [4] - 离职率下降,更多人处于"被动困住"状态而非主动离职 [4] 35岁职场瓶颈 - 头部新能源公司工作十年的员工面临年龄歧视,投递简历时遭遇年龄、地点不合适或岗位取消等问题 [3] - 猎头指出只要性价比足够高年龄不是问题,但企业会衡量成本产出,可能优先考虑能完成七八成工作的年轻人 [3] - 芯片设计公司曾录用68岁退休教授,因其能力和经验最契合需求,开出百万年薪 [3] - 女性求职者面临"适龄未婚"或"刚生完孩子"的隐性歧视,企业用人更看重"能不能解决问题" [4] 职业转型建议 - 大公司中层管理者可考虑将经验带到二三线公司帮助其模仿超越,或转向乙方做BD、售前或解决方案负责人 [6] - 需要主动通过行业展会、老同事、供应商、客户等渠道获取线索,找到真正需要自身能力的"买单方" [6] - 职业转型需明确市场需要什么和个人有什么牌,早期创业公司需要低成本六边形战士,是多面手的机会 [14] - 自由职业者重返职场需将积累的信用值兑换为企业端信任资产,通过优质项目合作转化为跳板 [16] 财务职业选择 - 财务BP在财务体系内属于优势方向,优秀财务BP能快速进入决策层信任圈 [10] - 农业/制造业人才流动性低职业发展更依赖人情维系,电商属人才高频流动领域 [10] - 建议用评分法量化决策,给薪酬、老板、行业、公司、工作内容五个维度1-10分后加权计算 [8] - 五年工作经验正值关键定型期,需明确职能优先级并选定行业深耕,频繁跨行业面临市场价值折损 [9] 大厂外包岗选择 - 大厂外包岗稳定性反而比内部岗位高 [17] - 当前市场环境下从小公司或外包跳槽到大厂相当困难,可能需要五到十年规划 [17] - 建议比较当前薪资和小公司薪资,若提升50%-70%可考虑跳槽积累经验等待经济回暖 [18] - 若留在大厂外包岗,需积累1-2年工作经验并做出亮眼数据和背书项目以增强未来竞争力 [18]
微软n+8裁员背后:外企人的职业安全垫正在变薄
36氪· 2025-05-12 18:41
周末里,传来微软和松下裁员的消息。 听到这两个消息,很多打工人的第一反应依然是外企裁员,外企衰落的话题。 但事实上这两家公司裁员的逻辑并不相同。 简单的说,松下裁员是业务原因,开始转型,所以需要裁员,这次松下裁员是全球性的,每个国家都裁,裁1万人,有5000在日本。 而微软不同,微软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有计划的把中国团队缩减,给了不少中国的微软工程师搬到美国和欧洲工作的机会。 业务原因我能理解,毕竟作为打工人,如果公司业务出了问题,我们多多少少是有感触的,有感触就意味着我们能做一些准备。 但微软并不是业务原因。 微软的行为,事实上在告诉外企人,尤其是关键行业的美资企业打工人,即便你身处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里,在一个发展良好福利可观的外资公 司,你可能以为自己可以在这家公司干到退休,但事实上,你的「安全垫」并没有那么保险。 我去年写过一篇关于外企在华遇到哪些困境的文章:《2024年的外企到底怎么了?》。 有不少外企在华业务发展多多少少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了,给外企们原先的预期也不得不随之降低;另一方面,竞争更加激烈,去年 伴随保时捷中国裁员的消息,小米仿保时捷风格的su7上市,交出了不错的成绩。 但 ...
辞职去留学,后悔了
投资界· 2025-04-29 15:43
职场困境与转行动机 - 战略咨询师罗尔因薪资不高、职业前景不明朗选择辞职留学,试图通过转换专业实现职业赛道切换[5] - 设计师陈萝连续19天无休加班,月薪仅4000元,被要求按领导意图修改设计稿,导致对行业彻底失望[10] - 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林启因疫情导致业务萎缩,公司未能提供核心岗位,选择申请海外博士以追求自主研究[10] - 2024年数据显示有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比例从2021年15.07%上升至17.02%,反映职场人通过留学转换赛道的趋势增强[5] 留学体验与自我发现 - 设计师吴琛在留学期间摆脱国内职场"不够灵活"的评价,学术环境使其"认真"特质获得认可,考虑继续攻读博士[13] - 林启将工作经验转化为研究案例,认为读博能主导自己的研究课题,相比职场更符合个人理想[13] - 技术从业者蒋语凭借工作经验在芬兰快速适应实践课程,半年内获得实习转正机会,而部分缺乏经验的同学难以毕业[13] 回国就业现实挑战 - 罗尔投递简历时遭遇"经历不垂直"问题,4月底仅获1次面试机会且失败,反映转行难度[16] - 陈萝发现设计岗位需求饱和,实习岗位竞争激烈(6人群面含4名港硕和1名剑桥硕士),最终放弃设计职业[16] - 博士求职者林启面临科研单位35岁年龄限制,被质疑基金申请年限问题[16] - 应届生身份在极端追求对口的市场中成为稀缺资源,成为部分人留学的现实考量[17] 行业结构性矛盾 - 职场普遍存在35岁焦虑、经历不对口歧视、空白期担忧等现象,推动从业者寻求留学逃避规则[19] - 设计行业领导要求新人"沉淀十几年",但随后行业剧变导致同批员工被裁,反映职业规划与现实脱节[19] - 求职市场过度强调"垂直经历",限制职业转换空间,与个人多元发展需求形成根本矛盾[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