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断链

搜索文档
商务部4句话概括近年中美经贸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19:02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 - 中美经贸关系历经风雨,双方仍互为重要经贸伙伴 [1][6] - 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额6883亿美元,服务贸易额1558亿美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18%和34.7% [6] - 中美贸易占各自份额有所下降,但双边贸易总体保持稳定 [6] 中美经贸合作本质 - 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合作是唯一正确道路 [2][7] - 中美贸易是双方所需,部分领域短期内难以替代 [7] - 中美贸易和双向投资为两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企业利润 [7] 分歧与解决机制 - 中美经贸合作难免出现分歧和摩擦,对话协商是最好解决方式 [3][7] - 5月以来中美经贸团队在日内瓦和伦敦达成共识,推动关系回稳 [7] - 在元首通话共识引领下,中美能妥善管控矛盾并解决分歧 [7] 中方立场与应对措施 - 中方立场一贯,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 [4][8] - 中国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自身权益,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7.2% [8] -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可阻挡 [8] 未来合作方向 - 中美经贸关系需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8] - 中方愿与美方落实元首共识,加强对话沟通以增进合作 [8] - 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回归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 [8]
新华时评|携手维护全球发展“共赢链”
新华社· 2025-07-17 21:50
链博会概况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吸引120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国际化水平更高、链式逻辑更清晰、创新引领更突出[1] - 设立六大展区:先进制造链、清洁能源链、智能汽车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绿色农业链,构建实景对接平台[1] - 空客、英伟达、施耐德等行业巨头首次参展,医疗健康、餐饮化妆品等全球头部企业展示最新产品服务[2] 全球供应链发展现状 - 全球供应链管理推动1970年以来全球GDP总量增长3倍以上,贸易占GDP比重翻番[2] - 当前供应链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碎片化风险上升,制造业转向"韧性优先"策略[3] - 新能源汽车产业催生超长产业链,通过智能零部件应用赋能低空出行和人形机器人领域[3] 中国供应链优势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是唯一拥有联合国全产业分类的国家[4]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11.7%,反映全球资本信心[4] - 持续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科技金融人才要素汇聚[4] 国际合作趋势 - 全球企业通过链博会平台寻求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和未来方向[1] - 英伟达CEO肯定中国对创新的支持及共建繁荣未来的努力[2] - 各国企业期待构建平等包容的产业链伙伴关系,反对"脱钩断链"[5]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7-10 02:2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包括"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等标志性成果,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1] - 科技创新加速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1] - "脱钩断链"和外部打压反而增强了中国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加速了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1] 民生改善与基础设施建设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 [2] -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增长1岁 [2] - 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过1万公里,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 [2] 经济改革与市场发展 - "十四五"期间改革聚焦"畅循环""激活力""提效率""增效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缩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统一市场的做法 [3] - 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 [3] - 民营企业数量增至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至29项 [3]
新闻发布丨“十四五”成绩单来了!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国家能源局· 2025-07-09 14:05
经济发展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总和[3] -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前4年平均增速5.5%[3] 创新驱动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3] - 大型LNG运输船全球领先,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1][4]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C919实现商业飞行[4] 能源与电力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绿电占比达33%(每3度电有1度绿电)[1][8] - 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基础设施体系[1][9]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10] 制造业与产业 -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9] - 钢材生产20%以上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8] 基础设施与交通 - "十四五"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1万公里,总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5]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加速完善[5] 国际合作 - "一带一路"合作范围扩大到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印尼雅万高铁带动当地5.1万人次就业,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10]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量将超35万亿元
中国基金报· 2025-07-09 10:55
"十四五"规划进展 - "十四五"规划纲要设定的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预期[1] - 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稳步顺利推进[1] -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1] 经济增长表现 - "十四五"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在经受世纪疫情、贸易霸凌等冲击下保持这一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2] -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2024年经济总量之和,超过长三角地区总量,也超过世界排名第3国家的总量[3] - 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3] 科技创新突破 - 取得多个"第一"创新成果: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全球领先[4] -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4] -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4] 节能减排成效 - 单位GDP能源消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欧盟2024年碳排放总量的50%[5] - 中国坚定履行"双碳"承诺,行动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5]
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专家热评
第一财经· 2025-06-13 14:53
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 - 会议于2025年6月9日至10日在英国伦敦举行,中方牵头人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包括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及贸易代表格里尔 [1] - 会议旨在巩固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落实6月5日两国元首战略共识,体现中美通过机制化对话管控分歧的转向 [1][5] 谈判立场与成果 - 中方明确坚持平等协商核心立场,强调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反对脱钩断链 [2] - 双方承认经贸分歧可通过平等对话解决,中美经贸磋商机制成为扭转零和博弈思维、回归经济理性的重要探索 [3][4]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其磋商机制常态化运行有助于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确定性,缓解当前保护主义阴云下的供应链撕裂风险 [5] - 会议成果被视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减震器",发展中国家与跨国资本联合呼吁回归公平贸易原则 [3][5] 未来合作方向 - 中美同意进一步发挥磋商机制作用,通过增进共识、减少误解来强化合作,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 [3] - 双方探索重构健康全球经济秩序的路径,强调开放市场与产业链自然合作是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4][5]
中美在伦敦谈了16个小时
观察者网· 2025-06-12 23:24
中美经贸磋商进展 - 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于6月9日至10日在伦敦举行,中方牵头人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贝森特、卢特尼克、格里尔进行深入对话 [1] - 会议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共识,巩固日内瓦会谈成果,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 [1] - 会谈取得积极进展,双方就落实共识达成框架,稀土和磁铁问题预计将在框架中解决 [4] -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参与会谈,表明出口管制成为重要议题,半导体等领域对华出口管制有望放宽 [4] 中美经贸分歧与挑战 - 美方近期新增多项对华歧视性限制措施,包括AI芯片出口管制、停止EDA软件销售等 [2] - 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不愿认真讨论出口管制问题,试图迫使中方单方面让步 [5] - 中方4月起对稀土磁性材料实施新出口许可机制,美方军工企业获取关键稀土受阻 [5] - 美方谈判团队内部存在分歧,特朗普政府"要价"偏离现实,经贸问题涉及结构性难题 [6] 行业影响与潜在变化 - 稀土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中国依法实施出口管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5] - 特朗普授权谈判团队探讨取消芯片制造软件、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乙烷等产品对华销售限制 [5] - 高额关税若持续可能导致中美贸易断崖式下滑,牺牲数百亿美元出口和数十万就业岗位 [6] - "小院高墙"和"脱钩断链"政策违背经济规律,损害正常经贸往来和全球产业链稳定 [7] 双方立场与诉求 - 中方强调中美经贸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应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 [1] - 美方要求中方在出口管制等问题上做出让步,但忽视自身义务 [5] - 中方呼吁美方展现诚意,对中方关切做出必要回应,共同维护对话成果 [5] - 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不存在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问题 [6]
魏建国:中国单边开放是世界近代史的奇迹一一在郑永年新作《论单边开放》国内首发式上讲话
凤凰网财经· 2025-06-10 17:41
中国单边开放的历史意义 - 中国的单边开放是对全球化逻辑和规则的创造性突破,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对等开放"原则,主动降低关税从15.3%降至7.4%,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 [1] - 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达3.3万亿美元,在华外资企业66万户,连续30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通过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成为全球外商投资"首选地" [1] - 单边开放是中国传统开放思想的延续和升华,继承了古代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开放精神,形成"自主性全球化的典范" [3] 单边开放的全球治理价值 - 破解"零和博弈"思维,通过本土市场开放带动亚洲产业链崛起,实现"增量共赢" [4] - 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等多边机制凝聚共识,推动区域合作和全球规则参与,助力联合国2035发展倡议 [4] - 在气候、能源、消除贫困等全球议题上提供公共产品,展现新兴大国的责任担当 [4] 未来开放路径升级方向 - 从"要素流动型"转向"规则引领型",在数字经济、绿色贸易、5G等领域构建中国标准 [5] - 从"经贸开放"扩展到"文明对话",通过文化和服务业开放提升软实力 [5] - 从"接纳国际规则"转向"贡献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包容公平方向发展 [5] 理论体系与战略定位 - 单边开放是基于百年发展战略需要的主动决策,展现对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 [2] - 21世纪全球化将由中国单边开放与多边协同共同定义,体现5000年文明的开放胸襟 [5][6] - 本质是对自身道路的自信和人类进步的信念,为人类发展探索新路径 [6]
润物无声,方寸匠心问鼎世界之路
凤凰网财经· 2025-06-10 16:42
公司发展历程 - 1995年由黄英利创建成都龙泉制冷元件厂,初始选择干燥过滤器这一入门门槛低但对冰箱至关重要的部件进行生产[4] - 1997年通过冷挤压收口工艺革新满足海尔严苛标准,获得批量供货资格,1998年成为海尔年度最佳质量供应商[9][11] - 2001年面临国际竞争对手威胁,启动客户分散化战略,2003年更名为成都润龙电器有限公司时产能扩张近十倍[13][15] - 2008年牵头制定干燥过滤器国家标准GB/T 23135-2008,实现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跃迁[18] - 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全球市场份额达25%,产品随整机进入100多个国家[24] 技术突破与工艺创新 - 早期采用热旋压收口工艺存在氧化缺陷,后自主研发冷挤压工艺实现金属无缝成型,彻底解决清洁度问题[8][9] - 建立军工级质量管理体系,内部标准严于国标,从原材料到出厂全流程控制确保质量一致性[15][20] - 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能力,曾为国际客户开发300公斤耐压产品,进入疫苗冷链、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17] - 累计获得20余项核心专利,形成高端定制领域的技术护城河[20] 客户合作与市场策略 - 海尔作为关键客户,其高标准推动公司技术迭代,达到海尔标准意味着具备全球高端市场准入能力[11] - 从单一依赖海尔转向多元化布局,客户包括西门子、伊莱克斯、惠而浦、美的、海信等国内外知名厂商[18] - 采用"把损失变投资"策略,如2008年自然灾害期间自担运费保障交付,强化客户信任[22]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干燥过滤器作为冰箱"肾脏",通过过滤杂质和吸收水分保护制冷系统,技术门槛集中在质量一致性控制[4][15] - 行业竞争逻辑从规模效应转向定制化能力,公司通过"做别人不愿做、做不了的事"建立差异化优势[20] - 中国家电产业链需要更多类似润龙的"隐形冠军",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自主可控能力[26] 企业文化与人才体系 - 传承军工血脉,坚持"真诚待客、死守契约"原则,将质量视为生命线[20][22] - 实行"土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老技师传承手工焊接技艺,年轻工程师进修精密制造技术[24] - 管理层与员工同区办公,利润优先投入设备与人才而非管理层福利[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