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诈骗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诈骗手段迭代 多家基金公司紧急提醒
证券日报· 2025-06-09 01:18
基金公司防诈公告 - 大成基金、泓德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6月份密集发布防诈公告,提醒投资者警惕以"股票知识分享""大宗交易"为幌子的非法金融活动 [1] - 不法分子通过搭建虚假投资平台、仿冒官方App实施诈骗,例如冒用基金公司或员工名义通过钉钉、企安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构建聊天群诱导投资者充值汇款 [2] - 诈骗平台以"高收益、低风险"为噱头,初期让投资者获得小额回报,待加大投入后以"系统升级""账户冻结"等理由拒绝提现或直接关闭平台 [2] - 部分诈骗分子通过伪造官方文件、冒充基金公司员工等方式诱导投资者转账至个人账户 [2] 诈骗手段特征 - 当前金融诈骗呈现"精包装"和"专业化"特征,假冒公募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方式区别于以往通过"个体"进行的金融诈骗 [3] - 诈骗手段包括租用高端写字楼、聘请"演员"充当工作人员等方式,提供"沉浸式"体验诱使投资者购买产品 [3] - 诈骗产品包装成信托、金融衍生品等结构性、非标准化产品,使投资者对诈骗者的专业能力、权威身份深信不疑 [3] 投资者防范建议 - 投资者应通过基金公司官网、App直销渠道或银行、证券公司等持牌代销机构购买公募基金,避免轻信社交群、陌生链接 [2] - 大成基金明确其官方网址、微信公众号、App图标及客服电话,提醒投资者通过官方直销渠道办理业务 [2] - 投资者应牢记"三不三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未知信息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多核实人员身份、购买产品及购买方式 [4] - 认准官方客服电话,理财平台务必通过正规渠道下载 [4]
超10家基金提醒!金融“李鬼”出没,如何应对?
证券时报网· 2025-06-07 17:24
金融诈骗新手法 - 不法分子通过假冒APP等钓鱼手法诱导投资者 并控制客户基金账户申赎货币基金 通过转移赎回款项获取诈骗所得 [1] - 作案手法越发隐蔽 迷惑性更强 甚至使用AI换脸等手段 [1] - 假冒APP通过名字和界面逼近模仿 如"兴银售后APP" 甚至有与公司名字一模一样的APP [3] 基金公司澄清公告 - 大成基金6月6日公告称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或员工名义 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构建聊天群 以股票知识分享等为由诱导投资者充值汇款 [2] - 泓德基金6月4日公告称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及员工名义发布虚假采访稿件 以荐股为噱头吸引投资者加入群聊或下载虚假APP [2] - 5月期间诺安基金 富荣基金 南华基金等多家公募发布澄清公告 南华基金5月内两次发布公告 [3] 货币基金快速申赎作案 - 不法分子以"检验客户还款能力"为由 让客户购买货币基金后迅速赎回 并以"验资"理由转移赎回款项 [5] - 沪上一家公募曾遇到不法分子以办理贷款为由 骗取客户信息 控制基金账户申购并快速赎回货币基金 制造刷流水假象 [5] 防范措施 - 中国证券业协会5月15日至6月15日开展防范非法证券宣传月活动 宣传揭露非法活动特征和危害 普及合法机构查询方法 [6] - 长城基金提出"三不三多"原则 包括未知链接不点击 未知信息不轻信 个人信息不透露 以及人员身份 购买产品 转账汇款多核实 [7][8]
超10家基金提醒!金融“李鬼”出没,如何应对?
券商中国· 2025-06-07 17:01
金融诈骗新特征 - 不法分子通过假冒APP等钓鱼手法诱导投资者,假冒APP在名字和界面方面进行逼近模仿,甚至出现与基金公司名字一模一样的APP [4][5] - 通过控制客户基金账户申赎货币基金,以"检验还款能力"或"刷流水"为由转移赎回款项获取诈骗所得 [5] - 作案手法越发隐蔽,迷惑性更强,使用AI换脸等技术手段 [1] 基金公司应对措施 - 逾10家基金公司密集发布公告提醒投资者谨防金融诈骗,包括大成基金、泓德基金、诺安基金、富荣基金等 [1][2][3] - 基金公司明确表示从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以公司名义开展投资管理业务和咨询服务,不会进行股票推荐或承诺收益 [2] - 部分基金公司短期内多次发布澄清公告,如南华基金在5月17日和5月27日两次发布公告 [3] 投资者识别方法 - 遵循"三不"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未知信息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 [7] - 遵循"三多"原则:人员身份多核实、购买产品多核实、转账汇款多核实 [7][8] - 投资者可通过基金业协会官网查询基金从业人员资格注册信息,或在基金公司官网核实销售人员信息 [7] - 购买产品前需在证监会、基金业协会等官方网站核实产品备案和批准情况 [8] - 转账汇款前需确认汇入账户为基金公司官方公示的真实账户,拒绝个人账户或名称不符的收款账户 [8] 行业防范活动 - 中国证券业协会在5月15日至6月15日组织开展防范非法证券宣传月活动,重点宣传非法活动的特征和危害 [6] - 活动旨在普及合法经营机构和从业人员资质查询方法,增强投资者对虚假信息和无资质人员的辨别能力 [6]
最高月薪30万元?“腾讯支付”App出没,警惕,是冒用公司名义!
北京商报· 2025-06-05 20:46
诈骗App冒充腾讯支付 - 一款名为"腾讯支付"的理财App通过仿冒腾讯品牌名称实施诈骗 用户下载后需输入身份证号 绑定银行卡等操作 从而盗取隐私信息 [1] - 该App虚假宣传为"腾讯金融科技倾力打造的高端支付产品" 并承诺实名认证后赠送高额"支付金"诱导用户 [1] - 经核实 "腾讯支付"App与腾讯官方无关 微信支付仅支持在微信中使用 没有独立App [5] 诈骗手段与模式 - 采用"拉人头"传销模式 设置层级奖励 如创建500人团队可获得月薪3000元 创建10000人团队可获得月薪30万元和原始股奖励 [5] - 利用"数字货币""原始股"等高风险理财名目 结合高额回报承诺迷惑受害者 [6] - 通过非官方渠道分发 如网站 第三方应用商店或直接安装文件 规避应用商店审核 [5] 行业影响与历史案例 - 此类行为利用消费者对知名支付品牌的信任 叠加对金融活动认知不足 导致财产损失并扰乱市场秩序 [6] - 类似冒名诈骗案例频发 包括"抖音会议""银联会议""京东支付"等App被公安部门点名 [6] - 多家机构如抖音 中国银联曾发布声明 强调不会要求用户下载第三方软件或转账 [6] 消费者防范建议 - 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App真实性 如查询企业官网或客服电话 [7] - 对宣称高息 高利润的互联网理财项目保持警惕 不轻信来历不明的投资渠道 [7] - 发现可疑App应及时向工信部反诈专班或公安机关举报 [7]
小心!“腾讯支付”是假的!使用腾讯名称诈骗,来看细节
券商中国· 2025-05-28 21:39
李鬼碰瓷,诈骗猖獗。 在微信支付普及的今天,近期,竟然冒出了一个"腾讯支付"APP,这背后竟是诈骗。 此外,除了"腾讯支付"上述涉诈APP,在金融领域,冒用证券公司、私募机构名义,利用荐股、投资等手段, 诱使投资者投资的诈骗现象屡见不鲜。 "腾讯支付"APP是假的 对此,腾讯相关方面回应称,"腾讯支付"APP并非大家日常使用的"微信支付",微信支付仅支持在微信中使 用。而所谓的"腾讯支付"APP则是冒充腾讯集团名义,恶意使用腾讯名称,虚构腾讯股权投资项目,以"数字 货币"为名实施诈骗活动。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在一些"拉人头"的群里,发布的消息内容颇具煽动性,"1999年错过阿里巴巴,2004年 错过腾讯港交所,2014年错过比特币,2025年你还要在腾讯支付的财富列车上二次缺席吗?"。同时,附上相关 进入腾讯支付的链接。此外,相关诈骗团伙还建立了"腾讯支付"官方群,鼓励人员到腾讯支付官方APP签到领 取腾讯支付所谓原始股,"签到1天可领取1000原始股、签到满10天可领取5000原始股……",推广宣发内容非 常具有吸引力。 5月28日,据工信部反诈专班消息,近期,接用户举报发现有一款名为"腾讯支付"的理财A ...
工行南通启东城西支行高效处置20万假存单
江南时报· 2025-05-28 10:41
事件经过 - 南通启东城西支行客服经理凭借职业敏感度发现存单材质粗糙、印刷质量差、厚度不一致等疑点 [1] - 客服经理通过专业询问发现女子回答支支吾吾、难以给出合理解释 [1] - 网点工作人员采取策略稳住女子情绪并联系警方 [1] - 警方调查发现事件源于家庭内部纠纷而非金融诈骗 [1] 处理结果 - 银行工作人员配合警方提供监控录像和业务记录等重要信息 [2] - 女子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判断与负责态度表达感激 [2] - 女子承诺今后通过合法途径处理家庭纠纷 [2] 行业影响 - 事件彰显银行员工扎实的业务能力和高度职业责任感 [2] - 银行将持续强化员工培训提升异常情况洞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2] - 银行致力于守护客户资金安全 [2]
百利好安全月:防假 防冒 防诈骗
财富在线· 2025-05-27 18:19
假冒诈骗风险警示 -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义通过假冒客服、伪造网站及交易软件等手段实施诈骗,损害投资者利益及品牌声誉 [1] - 诈骗手段包括诱导点击不明链接、下载虚假APP、要求私下转账或提供验证码等敏感操作 [13] 官方渠道识别指南 - 官方网站具有唯一性,需直接输入指定网址,避免通过不明链接/邮件/短信访问 [3] - 正规官网特征包括:合理页面布局、及时信息更新、底部展示备案信息等合规标识 [3] - 官方APP名称为「百利好环球」,需通过官网或正规应用商店下载,警惕来历不明的二维码/链接 [5] 第三方平台合作与验证 - 与外汇天眼、FX110等金融门户合作发布专业内容,但需优先查看官方基础信息板块确认授权 [6] - 在主流自媒体平台(微博/知乎/小红书等)设有认证账号,名称头像统一,需警惕高仿账号 [9] 官方客服安全规范 - 仅通过官网展示的在线客服窗口等正规渠道沟通,不会要求用户进行转账/提供验证码等操作 [11] - 对声称可办理特殊业务或高回报投资的来电需保持警惕,应通过官方渠道二次核实 [13] 投资者安全防护准则 - 践行"三不"原则:不泄露个人信息、不轻信非官方建议、不授权他人代操作账户 [14][15] - 落实"三要"措施:定期更换高强度密码、认准官网域名、谨慎评估投资风险 [16][17] - 公司强调内部销售严禁承诺高回报低风险、代客操作账户或接触客户资金 [15]
银行取款出现新变化,6月开始执行了,存款超过十万一定要注意
搜狐财经· 2025-05-24 23:50
过去提取10万元以上的大额现金只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就可以了。而现在至少需要提前3个工作日预约,预约较之前大幅延长。此外,储户还需要提供资金的 用途信息。 为了加强对提取大额现金的管理力度,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于2025年4月15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大额现金管理优化银行服务的通知》,明确规定从6月 1日起,个人在银行柜台办理大额取现业务时,需履行更加严格的身份核验和资金用途说明程序。 第一,大额现金的取现时间延长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项新规主要是针对单笔或累计提取现金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业务,旨在防范洗钱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 从目前情况看,银行大 额现金取款新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根据新规的规定,对于3个月内从其他银行转入大额资金(超过10万),后又在短期内再提取大额现金的客户,银行将对其实施为期一周的"资金监测期", 期间客户的取现行为会受到严格限制。此项新规就是要防范一些不法分子的洗钱行为。 第四,对于储户提取大额外币也在加强管理 之前储户提取大额外币是1万美元(约等于7万元人民币),而现在新规将大额外币取现标准统一为等值5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新规将提取大额外币的标 准下调了。显然,在当前复 ...
惊天诈骗案!前银行员工谎称“在职”设高息理财骗局,卷走客户1900万投资期货
新浪财经· 2025-05-22 09:00
案件概述 - 前银行从业人员孟某利用在职身份及虚构兴业银行员工身份,以高息理财为诱饵骗取3名被害人共计1900余万元 [1][3][7] - 诈骗时间跨度长达5年3个月(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涉及工商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三家金融机构 [3][7] - 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孟某有期徒刑14年6个月,罚金30万元,并责令退赔违法所得 [12] 诈骗手法 - **身份伪装**:离职后继续使用银行员工身份(工商银行/宁波银行前员工、虚构兴业银行在职身份)获取信任 [3][4][7] - **高息诱饵**:虚构3个月周期5.2%、6个月周期5.5%的高息理财产品 [4] - **流程规避**:要求被害人将资金转入其个人或第三方账户(母亲、同学等),而非银行对公账户 [8] - **伪造凭证**:制作虚假理财产品截图、加盖伪造公章的说明函(兴业银行/工商银行) [8] 资金流向 - **期货投资占比**:被害人资金中约1980万元(占比76%)被投入期货市场(冯某某1030万元/1170万元、张某某350万元/700万元、石某600万元/700万元) [10] - **资金拆借**:采用"拆东补西"策略,用张某某的350万元退还冯某某部分本息 [11] - **最终亏损**:期货投资全部亏损,仅退还部分被害人资金(张某某350万元) [10][11] 银行管理漏洞 - **员工行为监控**:宁波银行发现员工家属与客户资金往来后仅要求退款,未深入核查潜在风险 [3] - **离职人员管理**:工商银行未及时向客户通报孟某离职信息,导致其继续以原身份行骗 [7] - **凭证防伪缺陷**:伪造的银行公章和理财凭证未被客户识别(兴业银行/工商银行) [8] 被害人特征 - **长期客户关系**:3名被害人均为孟某在工商银行任职时的存量客户,信任关系建立时间超过4年 [3][7] - **高净值客户**:单人涉案金额最高达1170万元(冯某某),最低700万元(石某) [4][7] - **操作惯性**:被害人前期通过孟某购买正规理财产品并获得本息回报,降低后期警惕性 [3][4]
去银行存定期买理财钱却不见了,涉及金额上亿,如何防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14:03
这里是《21理财私房课》! 在银行存定期、买理财钱却不见了,最近客户经理诈骗客户巨额资金的案件把大家惊呆了,一个是7年 诈骗28人超千万元;另一位金牌客户经理骗了31位客户1.6个亿,长达13年的时间里都没人发现。这些 触目惊心的诈骗案背后,藏着怎样的诈骗套路?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案例一:存定期、买理财钱却转进了银行客户经理私人账户 据北京海淀检察院5月7号披露的案例,银行理财经理彭某,在上门服务的时候,以业务需要为由引导客 户输入密码,客户本以为自己办的是定期存款、银行理财等业务,实际上操作的是转账,钱都转进彭某 自己账户了。 案例二:号称内部高收益理财竟是庞氏骗局 另一名客户经理更不简单,整出了庞氏骗局。今年4月份,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纸判决书揭开了这场 持续13年的金融诈骗案,光大银行一支行客户经理席某,在办理业务中虚构"银行内部高收益保本理财 产品""保本保息",让客户购买,操作过程中通过大额取现再转存、POS机等方式,把客户资金转入了 自己控制的账户。 席某在13年的时间里骗了31名客户、共1.6亿元。期间用新客户的资金给老客户付高额利息,所以前面 投资的客户拿到利息后并没有发现是骗局,直到有一天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