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icon
搜索文档
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
南方都市报· 2025-07-09 13:27
国家卫健委禁止"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 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1] - 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 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 [1] - 安全性 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1] 技术评估依据 - 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评估认为该技术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 [4] - 安全性 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4] - 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做出禁止决定 [1] 监管要求 -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需督促医疗机构停止该技术临床应用 [1] - 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需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日常监管 [5] - 医疗机构需做好患者随访服务 在具备充分证据后可开展临床研究 [1] 技术背景 - 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淋巴水肿 [3] - 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静脉吻合的手术 [3] - 此前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开展该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引发医学界热议 [1] 市场规模 -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千万 [1] - "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此前热度居高不下 [1] 后续监管措施 - 国家卫健委将根据临床研究情况适时再次组织论证 [2] - 违规使用该技术的机构和人员将受到严肃处理 [2] - 同日国家卫健委还禁止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2型糖尿病 [2]
国家卫健委叫停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快讯· 2025-07-09 09:06
医疗技术监管 - 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1] - 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1] - 个别医疗机构开展"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1] - 专家评估认为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 [1] - 该技术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1]
国家卫健委: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快讯· 2025-07-08 20:28
国家卫生健康委禁止"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1] - 个别医疗机构开展该技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监管关注 [1] - 专家评估认为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 [1] - 该技术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 [1] - 该技术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1] - 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作出禁止决定 [1]
与认知衰退赛跑,腾讯数字疗法能否破局商业化落地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15:50
腾讯首款数字疗法获批 - 腾讯自主研发的认知功能训练软件"腾讯脑力锻炼"获批广东省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成为公司首款可用于严肃医疗场景的数字疗法软件 [1] - 该产品将传统认知康复转化为手机端"脑力健身房" 采用游戏化设计 经医生处方后患者每天进行45分钟训练 试验数据显示能显著改善认知能力 [3] - 产品基于"40%阿尔茨海默病可在MCI阶段被逆转或延缓"的医学发现 瞄准轻度认知障碍干预的黄金窗口期 [1] 认知数字疗法行业现状 - 国内已有47款认知数字疗法软件获批 其中湖南省32款占比最高 行业唯一上市公司为脑动极光 [2] - 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达2.686亿元 预计2025年增至10.467亿元 2030年达89.274亿元 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7.4%和53.5% [4] - 行业面临监管体系不完善问题 医疗器械监管侧重风险管理而疗效监管不足 需尽快出台数字疗法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5] 商业化挑战与竞争格局 - 脑动极光2024年营收1.22亿元(同比+82%)但亏损1.98亿元 市场份额达25%(医疗级市场91.6%) 高管变动增加发展不确定性 [5] - 支付方买单难题待解 医院端收入持续性存疑 市场教育成本高 多数企业仍处场景探索阶段 [1][2] - 科技巨头依托资源整合优势加速布局 腾讯通过游戏科技禀赋切入医疗赛道 [6] 患者规模与诊疗缺口 - 中国60岁以上人群MCI患者约3877万(患病率15.5%) 痴呆患者1507万(6%) 但轻度痴呆就诊率仅14% 49%病例被误判为自然衰老 [4][7] - 阿尔茨海默病从MCI发展为轻度痴呆需2-6年 形成干预黄金窗口期 但"三低"现象(知晓率/就诊率/诊断率)导致大量患者错失治疗时机 [7] 创新药物研发动态 - 2024年卫材仑卡奈单抗和礼来多奈单抗获批 开启AD对因治疗时代 但卫材将仑卡奈单抗2024财年销售预期从565亿日元下调至425亿日元 [8][9] - 全球研发持续活跃 BioArctic与BMS达成13.5亿美元合作开发Aβ抗体 赛诺菲4.7亿美元收购Vigil Neuroscience推进TREM2激动剂项目 [10]
Nature Aging: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新方法——在小胶质细胞中过表达ACE
生物世界· 2025-06-10 17:45
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 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是指65岁之后发病的阿尔茨海默病(AD),占所有阿尔茨海默病的90%以上 [2] -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确定多个与LOA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这些等位基因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的先天免疫反应和脂质代谢来改变疾病发生机制 [2] ACE在小胶质细胞中的作用 - 在小胶质细胞中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达能够保护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大脑 [2] - 表达ACE的小胶质细胞可能作为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型细胞疗法 [2] - ACE是一种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发现与LOAD风险相关的基因表达产物 [2] 5xFAD小鼠模型研究结果 - 特异性提高ACE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能够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负荷 [3] - 表达ACE的小胶质细胞能保护易损神经元和兴奋性突触,显著改善学习和记忆异常 [3] - 表达ACE的小胶质细胞更频繁地环绕斑块,对Aβ的吞噬作用增强 [3] - 表达ACE的小胶质细胞内吞溶酶体运输增加,在Aβ受体Trem2和Clec7a下游的脾酪氨酸激酶激活也有所增加 [3] 研究意义 - 该研究确立了ACE在增强小胶质细胞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 [3] - 表达ACE的小胶质细胞有可能作为细胞疗法,用于增强AD中内源性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反应 [3]
阿尔茨海默病“神药”突然被爆停产!多地断货,线上药房现5000元/盒“天价”
北京商报· 2025-06-10 15:13
药品停产与市场反应 - 绿谷医药科技关闭甘露特钠胶囊相关办公区和生产区 因药品注册证到期 目前等待药监局审批结果 [1] - 甘露特钠胶囊市场价格近几个月累计上涨约40% 电商平台部分药房标价高达5000元/盒 普遍售价涨至428元/盒—534 5元/盒 [4] - 患者反映多地医院和药店缺货 电商平台下单后常因"无货"或"药方审核不通过"退款 退款后价格继续上调 [4] 药品供应与公司回应 - 绿谷5月19日公告回应"购药难"和渠道涨价问题 称正与有关部门沟通解决供货问题 但公告于5月23日被删除 [8] - 绿谷5月30日内部通知宣布甘露特钠胶囊产品线相关岗位停工停产 因药品注册证到期 等待审批 [8] - 甘露特钠胶囊审批状态为排队待审评 进入中心时间为2024年10月25日 药企通常提前半年提交延续申请 此次因许可证过期停工停产情况罕见 [8] 药品背景与争议 - 甘露特钠胶囊2019年11月2日获附条件批准上市 成为2003年以来全球首个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 [8] - 药监局要求继续研究药理机制和长期安全性有效性 完善寡糖分析方法 提交试验数据 说明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疑问 [9] - 三期临床试验仅持续36周(约9个月) 而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需要12-18个月观察才能确认药物对认知功能的持续改善效果 [9] 专家观点与患者影响 - 专家表示甘露特钠通过调节肠道有益菌及相关代谢产物影响大脑 减轻神经炎症 减少致病蛋白生成和神经损伤 停药不会前功尽弃 [5] - 患者及家属反映多地购药困难 部分患者家中仅剩一盒药 医院和药店均无货 [4] - 三甲医院医生表示药品缺货现象常见 但持续数月缺药情况并不多见 [7]
绿谷医药科技停产甘露特钠,相关岗位停工停产
广州日报· 2025-06-09 17:13
公司动态 - 绿谷医药科技宣布甘露特钠胶囊产品线停工停产 因药品注册证到期 正在等待药监局审批结果 [1] - 甘露特钠自2019年上市以来累计惠及患者超50万人 2024年销售量超210万盒 [1] - 公司已关闭相关办公区和生产区 停工员工按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 社保公积金正常缴纳 [1] - 公司承诺经营状况好转后将恢复原薪酬标准 [1] - 甘露特钠在全国面临断货 在线购药平台价格持续上涨 公司已收到超9300个患者购药诉求 [1] 产品研发与临床进展 - 甘露特钠由中国海洋大学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 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1] - 2019年11月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获批 2021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1] - 2019年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Research》 截至2025年5月被全球783篇论文引用 [2] - 2024年2月国际学者在《分子神经变性》发表背对背研究 独立验证甘露特钠脑肠轴机制 [2] - 2020年4月FDA批准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计划招募2046人 但2022年5月因脱落率增高和资金问题被迫停止 [2] 临床研究数据 - 国内上市后临床研究覆盖3300名患者 多数伴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等共病 [3] - 2024年9月中期分析显示16%患者疗效指标稳定或改善 31%初治患者单药疗效呈"逆转趋势" 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3] - 终期结果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在国际学术大会公布 [3] 行业背景 -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复杂 病程漫长 2003年以来全球仅几款新药获批 多数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 [3] - 礼来 武田 默沙东 辉瑞 罗氏等药企均布局该领域 但尚未出现颠覆性药物 [3] - 2024年4月抑制神经炎症的临床试验数量已超越抗Aβ临床试验 [3]
独家 | 绿谷深陷经营困境,停产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第一财经· 2025-06-08 18:23
绿谷医药科技甘露特钠胶囊停产事件 - 公司已停产甘露特钠胶囊并关闭相关办公区、生产区 [2] - 停产原因为药品注册证到期且尚未获得新一轮审批通过 [2][3] - 制药企业通常在许可证到期前6个月提交延续申请 此次停工停产情况较为罕见 [3] 甘露特钠胶囊产品背景 - 该药物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2019年11月获国家药监局有条件批准上市 [2] - 获批时被要求提交2年大鼠致癌性试验结果 公司于2019年底完成并提交无致癌性报告 [2] - 药物作用机制论文、临床试验过程及临床疗效长期存在争议 [2] 国际临床试验进展 - 2020年4月获FDA批准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计划在中美欧招募2046人 [2] - 2022年5月公司宣布停止国际Ⅲ期临床试验 归因于疫情及资金因素 [2]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近期面临严重经营压力 现金流极度紧张 [4][6] - 已开展国内上市后临床研究覆盖3300名患者 终期结果原计划2025年下半年公布 [5]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现状 - 该疾病发病机制复杂 病程漫长 对老龄化社会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4] - 全球药企累计投入数百上千亿美元研发 但近20年获批新药寥寥无几 [4] - 已上市药品多数仅能改善临床症状 [4]
独家 | 绿谷深陷经营困境,停产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第一财经· 2025-06-08 16:51
公司经营状况 - 绿谷医药科技已停产核心产品甘露特钠胶囊并关闭相关办公区和生产区 [2] - 公司近期面临严重经营压力,现金流极度紧张 [4][5] - 2025年5月30日公司发布内部通知宣布甘露特钠胶囊产品线停工停产 [2] 产品动态 - 甘露特钠胶囊是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2019年11月获国家药监局有条件批准上市 [2] - 药品注册证到期,目前正在等待药监局审批结果 [2] - 制药企业通常在许可批件到期前六个月提交延续申请,许可证过期导致停工停产的情况较为罕见 [3] 研发与临床试验 - 2019年年底公司提交了甘露特钠无致癌性结果报告 [2] - 2020年4月美国FDA批准了甘露特钠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计划招募2046人 [2] - 2022年5月公司宣布停止国际三期临床试验,原因为疫情和资金等因素 [2] - 公司曾在国内开展上市后临床研究,覆盖3300名患者,终期结果计划2025年下半年公布 [4] 行业背景 - 阿尔茨海默病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病程漫长 [4] - 全球制药企业如罗氏、武田、默沙东、辉瑞等投入成百上千亿美元研发,但多数失败 [4] - 近二十年来全球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寥寥无几,且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 [4]
STTT:AAV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世界· 2025-06-08 11:18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现状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逐渐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老龄化加剧使其治疗需求迫切 [2] - 目前FDA批准的抗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仅对早期AD患者显示疗效,但对疾病进展影响有限,表明单一靶向Aβ策略不足 [2] 基因疗法新突破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发现,通过AAV9载体向神经元靶向递送Caveolin-1(SynCav1),可显著改善已出现症状的AD小鼠模型的认知功能和病理转录组变化 [4][5] - 在PSAPP和APPKI两种AD小鼠模型中,症状期给予海马体SynCav1能持续保持海马依赖性记忆能力,并使转录谱接近野生型小鼠 [7][8] SynCav1的作用机制 - SynCav1通过上调p-CaMKII和p-CREB表达增强神经元突触活性,体外实验证实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10] - 活动依赖性神经保护蛋白(ADNP)被确定为SynCav1的关键介导因子,其通过保留膜脂筏中的PAC1R受体调控神经保护通路 [11] 行业应用前景 - 该研究首次证明基因疗法SynCav1对症状期AD模型有效,为开发新型AD治疗策略提供了独特候选方案 [12] - 转录组分析显示SynCav1能下调神经退行性通路,同时上调突触和认知相关通路,具有多靶点协同效应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