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材料

搜索文档
上海超导科创板IPO获受理 拟募资12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6-18 21:59
公司概况 -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获受理 计划募资12亿元 [1] - 公司专注于高温超导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 是全球领先的高温超导材料生产商之一 [3] - 公司自研和制造了生产线 是国际上唯二实现批量年产千公里级以上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生产商之一 [3] - 公司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022至2024年连续3年排名第一 [3] 技术优势与产品应用 - 高温超导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可控核聚变、超导电力、大科学装置、高端制造、先进医疗及高速交通等领域 [3] - 公司产品支撑了一批示范性项目 包括全球三个电压等级最高的不同类型的超导限流器、全球首个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等 [4]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市场主流的高温超导材料 长数百米 宽4—12毫米 厚数十至数百微米 [4]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主流应用端为强电和高场两大场景 已应用于可控核聚变、超导电力等领域 [4] 客户与合作伙伴 - 公司与南方电网、中国科学院、联创超导、能量奇点、星环聚能、中车长客、CFS公司、TE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 公司实现营收3577.99万元 8334.19万元和2.4亿元 [5] - 2022年至2024年 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611.39万元 -390.98万元和7294.74万元 [5] 股权结构 - 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股权较为分散 [5] - 第一大股东精达股份持有公司18.15%的股份 精达股份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22.38%的股份 [5] - 第二大股东共青城超达持有公司10.92%的股份 [5] 募投项目 - 公司拟募资12亿元投入到上海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项目(一期) [6] - 募投项目入选2025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完全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6000公里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6]
拟募资12亿!上海科创集团投资的上海超导科创板IPO获受理,国内市占率第一!
搜狐财经· 2025-06-18 20:30
公司IPO进展 -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 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 审计机构为致同会计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为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 [1] 股东支持历程 - 上海科创集团自2014年起持续投资上海超导 在技术路线争议期提供关键资金支持 帮助重建生产流程和标准体系 [3] - 2022年协助完成并购重组并引入战略投资人 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3] - 股东采用"有事召之即来 无事从不打搅"的赋能式管理风格 [4] 技术及行业地位 - 公司实现全球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批量年产千公里级(12mm宽) 为国际唯二具备该产能的企业 [4] - 自主研发生产线 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2022-2024)第一 2025年市占率超80% [4] - 产品应用于可控核聚变 超导电力 大科学装置等六大领域 是全球可控核聚变龙头企业的国内唯一批量供应商 [4] 客户与合作网络 - 客户涵盖美国CFS 英国TE 南方电网 中车长客 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机构 [4] - 与能量奇点 星环聚能 联创超导等创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4] 发展历程 - 从上海交大实验室孵化 现已成为全球高温超导材料领军企业 [4] - 完成从实验室技术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突破 实现"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产业落地 [3][4]
上海超导科创板IPO已受理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国内市占率超80%
智通财经· 2025-06-18 18:35
公司概况 -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已受理,拟募资12亿元,中金公司为保荐机构 [1] - 公司专注于高温超导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1] - 公司是国际上唯二实现批量年产千公里级以上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生产商之一 [1] 技术优势 - 公司建立了覆盖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全流程的核心技术体系 [1] - 产品可应用于可控核聚变、超导电力、大科学装置、高端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 [1] - 2022-2024年连续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 客户与市场 - 客户包括南方电网、中国科学院、中车长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 [2] - 全球仅有两家企业实现年产千公里级以上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公司为其中之一 [2] 募投项目 -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上海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项目(一期) [3] - 项目总投资120,223.25万元,拟投入募集资金120,000万元 [3][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577.99万元、8334.19万元、2.4亿元 [4]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753.51万元、-414.77万元、7200.57万元 [4] - 2024年资产总额84,197.51万元,资产负债率24.26% [5]
中信证券:中美核聚变投资加速 从实验堆向商业化前进
智通财经网· 2025-06-18 09:59
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 - 核聚变技术是能源领域重大技术革命,中美等核能强国均重点发力可控核聚变 [1] - 全球共13家聚变企业设定了2030年前反应堆Q>1的目标,2020年以来全球聚变公司累计投资加速提升 [1] - 托卡马克运行稳定性较高,制造难度相对较低,成为目前最主流路线,全球聚变反应堆中托卡马克占比最高(79台) [1][2] 核聚变技术路线与挑战 - DT反应为最容易实现的聚变过程,反应温度达上亿度,需磁体约束或惯性约束方式容纳等离子体 [2] - 当前托卡马克装置存在三大问题:运行时长不足(EAST装置最高实现超千秒运行)、中子辐射损伤材料、氚燃料短缺 [3] - 解决方案包括:应用高温超导材料提升磁体性能、采用钨材料替代铍、通过Li-6增殖实现氚循环利用 [3] 核聚变投资与产业链 - 聚变实验堆投资规模达百亿量级,反应堆投资占比约40%,磁体和堆内构件占反应堆成本分别为28%和17% [1] - 2024年全球聚变领域股权投资规模达17.4亿美元,2021-2024年投资规模显著提升,主要投入来自中美 [4] - 美国能源部为聚变创新研究提供1.07亿美元资金,BEST系统将于2027年完成建设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 [4][5] 国际核聚变项目进展 - ITER项目由多国共同参与,计划产生500MW聚变功率,但进度低于预期(全功率运行时间从2035年推迟到2039年) [4] - 中国押注托卡马克进入第一梯队,美国技术路线多元,中美聚变研发节奏加快 [4] - 紧凑型燃烧等离子体聚变能综合研究系统(BEST)将在2027年完成建设,推动核聚变从实验室向工程应用跨越 [5]
瞭望 | 可控核聚变民营力量潜能渐放
新华社· 2025-06-17 14:22
核心观点 - 中国民营企业正通过多技术路线、快速灵活和低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可控核聚变研发 成为与国家队并行互补的创新力量 部分技术指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1][2][6] - 高温超导等新材料突破使商业公司小型化、低成本探索成为可能 民营企业装置建造成本显著低于国际大型项目 [4][5] - 目前所有研发仍处于前期阶段 距离商用需攻克长时间稳定运行、能量增益提升和材料可靠性三大技术瓶颈 [9][10] 技术路线 - 磁约束聚变为主流路线 包括托卡马克、仿星器、球形托卡马克和场反位形等多种方案 全球已有100多台托卡马克装置运行 [4] - 民营企业专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和场反位形等新兴路线 星环聚能实现国际首个重复重联技术方案稳定运行 瀚海聚能探索无需环形线圈的场反位形路线 [7] - 惯性约束聚变采用激光瞬间加热燃料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2022年首次实现能量增益Q>1 [4][10] 研发进展 - 国家队装置突破显著:EAST实现1亿℃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 [1] - 民营企业后来居上:能量奇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洪荒70" 通流实验磁场强度达21.7特斯拉反超美国CFS公司 [1][6] - 星环聚能SUNIST-2装置环向磁场指标在球形托卡马克领域达世界领先水平 [1] 成本与效率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建设成本超250亿欧元 磁体装置重2.3万吨 [4] - 民营企业装置成本显著降低:能量奇点"洪荒70"建造成本约1.3亿元 下一代"洪荒170"体积仅为ITER的1/4但能量输出相当 [5] - 瀚海聚能采用"沿途下蛋"模式 利用中子技术开发癌症治疗等应用提前实现商业收益 [8] 发展目标 - 民营企业目标2030~2035年实现规模发电 能量奇点两年内完成"洪荒70"从设计到建成创造世界最快建造纪录 [7][8] - 需实现数小时至数天的连续稳定运行 能量增益需从Q>1逐步提升至Q>100 [10] - 需突破材料在高温、强辐射等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瓶颈 [10] 资金与政策 - 过去5年中国市场化资金投入仅30多亿元 [11] - 国家队通过公司化方式推动研发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成立聚变新能公司 中核集团揭牌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8] - 需构建适合聚变的监管体系 出台资金扶持和土地政策 提升公众对聚变安全性的认知 [11]
可控核聚变深度:终极能源的短期变化与后续展望
2025-05-06 10:27
纪要涉及的行业 可控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进展**:合肥 EAST 项目提前两月启动并首次演示发电能力,ITER 完成核心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建造,环流 3 号改造等项目启动招标,总投资达数亿元[2] - **产业化进展**:从科学验证转向工程验证,建设和设计招标持续启动,2027 年左右工程可行性实验堆将运行[3][4] - **中国贡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国家级项目,民营企业实现实验装置快速迭代,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5] - **全球举措**: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发布政策和路线图,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1][6] - **发展趋势**:各国科研及工程验证落实,资本市场关注度增加,形成共振效应加速产业化[7][8] - **发展方向**:商业化预计在 2035 年或 2040 年后,此前进行实验堆建设和设备招标,2025 年后技术进步明显[1][9] - **驱动因素**:人工智能提升控制和装置设计能力,二代高温超导材料提升磁场强度并降低成本[3][10] - **海外进度**:2025 年以 CVD 设备为代表的项目进入招标阶段,预计下半年更多项目招标开工[11] - **设备端情况**:设备在总投资中占比高,随着项目招标,设备端将受益于市场规模增长[12] - **市场规模预期**:实验堆建设、新兴技术和海外商业化推动行业提速,扩大市场规模[13] - **2025 年趋势**:被认为是行业重要元年,项目进入建设装备阶段,潜在投资者规模几百亿量级,产业链进入订单兑现阶段[3][16] - **产业链关注环节**:实验堆建设核心环节包括磁体系统、偏滤器等,应关注涉及核心组件制造的企业[17] - **关键节点**:从科学验证迈向工程验证,2027 - 2030 年国内部分项目预计运行,2025 年进入攻坚阶段[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截至 2024 年,全球惯性约束聚变堆约 45 座,托卡马克路线装置约 22 座,单座托卡马克装置总投资约 12 亿美元,若采用高温超导技术设备端市场规模可达 148 亿美元[14] - 中石油参股中国巨源新能源,持有 57%股权,宏基资本持有 20%,鼎石资本持有 11.8%[7] - ITER 项目中磁体系统成本占比达 28%,高温超导技术下磁体成本仍占 12%左右[17] - 涉及核心组件与设备制造的公司有联创光电、永鼎股份、银龙股份、金达股份、国光电器和能智能等[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