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深度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85岁院士获颁宁德时代“卓越贡献奖” 致敬中国锂电池领域奠基人
中国青年报· 2025-06-12 19:04
宁德时代颁奖仪式 - 宁德时代授予85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卓越贡献奖" 以表彰其在公司创立和发展中的决定性贡献 [1][3] - 颁奖仪式由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主持 强调陈立泉作为早期技术顾问提供关键支持与战略指导 [3][7] 陈立泉的科研与产业贡献 - 陈立泉长期致力于锂电池及材料研究 推动中国锂电产业从实验室突围并打破国际垄断 [3] - 1988年和1996年分别研制出国内首块全固态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1998年建成国内首条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 [3] - 1999年作为特别顾问为宁德时代前身提供咨询意见 2009年与ATL董事长达成"中国锂电突围从CATL开始"的战略共识 [5]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突破 - 2009年起宁德时代与中科院物理所共建实验室 联合攻关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 [7] - 合作推动技术快速转化 助力公司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7] 行业地位 - 以宁德时代为龙头 中国企业在动力和储能锂电池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第一 [5]
32个高校项目比拼“产品力”
苏州日报· 2025-06-12 08:26
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 苏州工业园区举办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半年度路演活动"BioMatch系列活动",来自23所高校的32个项目参与评审 [1] - 获奖项目可获得最高200平方米办公场地三年租金全免及最高50万元概念验证资金,综合类一等奖、二等奖项目还将获得园区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绿色通道 [1] - 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设立生物医药分中心和先进材料分中心,生物医药分中心落户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四期B区 [1] - 生物医药分中心打造"原创成果→概念验证→中试试验→规模生产"全链条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构建生物医药领域全国高校师生创业学习、联合研发、接轨市场的主要承载平台 [1] 分中心运营成果与活动机制 - 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成立半年多来以"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为目标,通过"BioMatch"品牌活动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模式搭建校企对接平台 [2] - 分中心已收集约1700条高校成果,组织六场路演,累计邀请超80个优质高校项目,概念验证入库项目达165项 [2] - 路演赛设置奖励机制包括场地免租、青年人才补贴、概念验证支持,旨在推动优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 - 活动评选青年人才项目奖项,获奖者可获5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青年创业者费用支持 [2] 项目领域与评审机制 - 路演项目涉及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美大健康等前沿领域 [2] - 评审团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分,重点支持青年创业者项目 [2]
邢善萍在西咸新区调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6-11 06:36
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北工业大学技术创新团队组建的科创企业。邢善萍来到生产车间, 详细了解企业创业历程、技术特点、市场前景,强调要完善人才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增强科研人员创新 创业动力,让更多科研人员成为创新型企业家。在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邢善萍详细询问科 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政策应用情况,鼓励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加强产品开发和产业协作,在拓展场 景、延伸链条中实现更好发展。在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邢善萍详细了解入驻企业开展校企 合作和经营发展情况,希望企业深化与高校合作,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力度,不断增强创新力和 竞争力。 邢善萍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 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推动"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升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功能,持续聚合创新要素、营造创新生态,不断催生创新型企业,打造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高地。要坚 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持续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取得新的标志性成 果。(记者 刘居星) 6月10日,省委副书记邢善萍在西咸新区调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工作,强调要深入 ...
大漠逐光人:让科技开出生态之花
环球网资讯· 2025-06-07 21:46
科技创新与生态治理 - 阿拉善荒漠—绿洲草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试验田种植抗逆性作物,科研人员进行野外采样和数据监测[1] - 科技对生态治理具有核心驱动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成3位院士加入阿拉善盟专家顾问团[3] - 设立4家院士工作站、4个内蒙古自治区级野外科学观测站和阿拉善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突破沙生植物驯化、荒漠生态修复等技术瓶颈[3] 产学研合作与资金投入 - 针对企业"四少"困境,促成77个在研科技项目,争取到"揭榜挂帅"等项目资金6018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5.3亿元[5] - 吸引近千名盟外专家与本土人才投身研发,与40余家院所建立合作,举办17场产学研对接会[5] - 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实验室,使肉苁蓉多糖提取率提升30%,产品附加值翻倍[5] 科普与创新成果展示 - 建立8家科普示范基地,每年开展1000余场科普活动,累计惠及民众30万人[6] - 内蒙古科技活动周采用"沉浸式观展+交互式体验"模式,展示航天科技模拟器[6] - 沙产业创新成果展展示科技致富新路径,体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6] 人才引进与培养 - 在兰州大学引才宣介会上作为引进人才代表,吸引科技人才向阿拉善集聚[5] - 强调"引才先要懂才,留才更要暖才"的理念,推动人才与创新平台的结合[5]
宁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华网· 2025-06-04 09:52
产学研融合模式 - 宁波推出校企联合招聘高层次人才新模式 实现高校"兜底"编制与企业全职服务的结合 推动人才交流共享 [1]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联合10余家龙头企业 已累计招引博士人才30余人 [1] - 典型案例:中科院博士曾赫男通过双聘机制入职均胜电子 身份关系在企业 出站后可选择进入高校事业编制 [1] 人才培养机制 - 博士后采用"三位一体"导师制 由学校导师 企业导师 流动站导师联合指导 [1] - 均胜电子案例:校企联培使博士全职参与企业创新 研发智能座舱灵犀手势手环 企业导师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1] - 该模式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问题 同时提升博士产业认知能力 为未来教学科研奠定基础 [1] 制度创新价值 - 双聘机制突破跨组织科研成果互认障碍 消除教师职称评审顾虑 [2] - 实现区域内人才有序流动与共享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 被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制度安排 [2]
重磅签约!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与SLD中检达成实验室项目合作
实验室建设政策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实验室成为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 [1] - 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概念验证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资金支持、基金对接等方式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 [2] - 项目响应国家"十四五"实验室建设规划,符合河北省"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模式 [5] 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与SLD中检合作 - 双方达成实验室项目设计合作,设计方案结合CNAS实验室认可评审要求和相关设计规范,打造集科研、转化、验证于一体的高标准创新平台 [1] - 合作将发挥SLD中检在实验室规划、工艺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为科研团队提供从技术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支撑 [4] - 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已累计促成10个项目产业化,并助力5家企业获评"专精特新"资质 [2] 合作项目的战略意义 - 政策契合性:项目有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标杆案例 [5] - 技术前瞻性:实验室设计深度融合智能化、绿色化理念,涵盖通风空调、废水处理等系统集成,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提供标准化、模块化支撑 [5] - 企业关系: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协同典范 [5] SLD中检公司概况 - 行业领先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涵盖实验室设计建设、资质评审、仪器配置、人员培训、安全运营 [7] - 未来将继续深度挖掘实验室筹建运营痛点,为客户打造符合需求的专业实验室 [9]
第九届质谱人才发展论坛来袭!解锁产业人才培养 “密码”,共筑质谱发展新未来
仪器信息网· 2025-05-16 15:36
会议概况 - 第十八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5)在上海召开,主题为"数智驱动·新质引领",设置150+场专题报告,吸引1800+位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及投资领域代表参会,规模创新高[2] - 平行分论坛"第九届质谱人才发展论坛"聚焦质谱研发应用与人才生态建设,汇集高校、企业、应用单位专家探讨人才培养路径[2] 产学研融合 - 汪曣教授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学仪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需协同突破技术复杂的"死亡谷",通过博士生团队+导师模式提升转化效率[6] - 建议高校侧重基础研究,企业主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实现深度协同[7] - 付世江指出全球高端质谱市场占比提升,中国快速扩张,应用场景拓展至蛋白质组学、新生儿筛查等领域,但部分前沿受国际技术限制[11] 人才培养模式 - 张小师提出构建在线学习闭环系统,整合多方资源提供多元课程,推出"展翅计划"解决企业培训痛点,实现三端适配及双认证[12] - SCIEX应用团队54%成员有10+年经验,采用"70-20-10"能力提升法则,结合SMART原则设定绩效目标,与高校合作从研究生阶段介入培养[15] - 衡昇质谱研发团队占比60%,逆势扩招30%,通过"新星计划"选拔高校研究生,设立双通道晋升路径及股权激励[17] 行业痛点与对策 - 复合型人才需兼具仪器原理、行业知识、数据分析能力,但缺乏标准培训体系及教材[22] - 工艺工程师流向高薪行业,建议优化激励机制;基层技术人员因晋升有限易流失,需物质精神双向激励[22][23] - 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新工科",联合企业制定培养方案,分析测试中心可作为人才启蒙平台[24] 未来方向 - 需构建"需求导向+实战赋能+机制创新"的多层次人才生态,破解"卡脖子"困境[25] - 短期推动职业认证标准落地,长期支持校企共建实验室培养工程硕博人才[29] - 仪器信息网平台整合高校理论成果与企业实战案例,绘制"质谱人才培养地图"[29]
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 浙江试水三高联动
新华网· 2025-05-16 11:06
高校-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联动 - 浙江省举办首届"三高联动"产学研供需对接活动,汇聚50多个高新区、近200家高新区企业、科研平台及近百所高校应届毕业生,旨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 - 活动目标包括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新区吸引优质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对接科研平台成果和人才资源[1] - 浙江省提出打造高新区2.0版,鼓励高校科技成果纳入企业"先用后转"清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4] 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 实施"产业教授"与"科技副总"互聘制度,企业专家反哺高校教学科研,高校教师下沉企业研发一线[5] - 案例:卧龙电气驱动集团技术总监兼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产业教授",计划搭建产学研平台解决校企衔接问题[5][6] - 浙江农林大学王翀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其研发的"过瘤胃"技术使单只羊利润提升200元,技术推广至10余个省份[6]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现场发布浙江大学高压储氢气瓶、西湖大学AR眼镜光波导等标志性成果,推动"书架"成果向企业应用转化[7] - 发布首批未来产业技术需求和场景应用清单,解决技术识别难、成果供给不足等痛点,加速未来产业落地[8] - 编制《产学研合作通讯录》建立常态化对接渠道,以信息互通促进"高校+学科+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8] 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 迪安诊断等企业通过双选会提供校招与实习岗位,覆盖财务、IT等职能领域[3] - 杭州未来科技城高新区入选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开展"朝露计划"吸引名校实习生提前了解数智化企业需求[3] - 模块化数据中心企业吸引浙江财经大学毕业生主动投递简历,体现专业对口人才供需高效匹配[3]
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落地青岛:胡姬花全球花生产业研究院刘元法团队破解花生加工“卡脖子”技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5 18:13
兼具口感、安全与健康的花生油,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优选。这样的好油,在油脂加工过程 中,如何在保持花生油独特"风味"的同时,很大程度保证"安全",并不断提升品质?在实验室 里,科研人员和匠人们正在精益求精,寻找突破。 重大项目引领,直击产业痛点 2 0 2 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当前,我国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面 临一项重要挑战:在花生加工环节,约 5 0%—6 0% 的花生被用于榨取油脂,广泛采用的热榨 工 艺 虽 能 保 留 花 生 油 独 特 风 味 , 却 引 发 一 系 列 问 题 , 如 高 温 榨 取 致 使 油 脂 中 的 不 饱 和 脂 肪 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流失,削弱了花生油的营养价值;同时,花生饼粕中的蛋白质因高温 变性,导致花生饼粕利用价值大幅降低。 5月9日,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启动会召开,由胡姬花全球花生产 业研究院联合江南大学刘元法教授团队等共同开展的"花生油脂与蛋白高值利用技术与产业化 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刘元法教授在启动会上谈到:"我们本次科研项目的攻关核心,是通过 绿色高效加工技术提高花生油脂和蛋白质的综合利用度,大幅提升花生油 ...
盛京银行上海分行联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办AI产业创新论坛
国际金融报· 2025-05-09 20:48
战略合作论坛概述 - 盛京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盛启未来·链动生态: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协同与创新"论坛,吸引近100位人工智能产业代表、金融机构及高校领导参会 [1] - 论坛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话题与发展趋势,旨在通过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生态共建打造更具活力的科创生态圈 [1]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定位与优势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全球学术研究前沿机构,通过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资源赋能三位一体模式构建教育、人才与资本流动闭环 [1] - 上海具备五大核心优势:顶尖高校与研究机构资源、雄厚制造业基础、强大财政支撑力、高度开放的国际市场及政府前瞻性政策支持 [1] 盛京银行上海分行的战略布局 - 盛京银行上海分行定位为科技中心与跨境中心,将立足区域经济特色,发挥投资、贷款、债券等业务优势,深耕重点行业赛道 [2] - 公司计划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探索金融与教育、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2] 合作内容与目标 - 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学术-产业-金融"三方对话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 - 合作目标包括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金融支持,贡献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人工智能技术进展与应用展望 - 复旦大学凌鸿教授指出AI在算法优化、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效率等方面取得革命性突破,推动各行业创新与变革 [3] - 强调未来需加强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合作以推动AI技术创新 [3] 行业专家讨论与银行未来规划 - 圆桌论坛围绕"AI如何赋能产业"展开,参与方包括高校、科技企业(深擎信息、阿里云、帆软软件、黑湖科技)及盛京银行代表 [3] - 盛京银行上海分行未来将聚焦AI前沿技术发展,拓展应用场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重点布局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