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

搜索文档
“苏超”出圈释放体育消费新动能 板块投资机遇凸显
中国证券报· 2025-06-07 05:00
体育概念板块表现 - 万得体育概念指数近6个交易日上涨8.74% [1] - 金陵体育股价连续6日上涨,累计涨幅高达122.22% [1] - 共创草坪股价自5月30日以来已实现5连板 [3] 体育赛事行业景气度 - 体育赛事行业保持高景气度,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 [1] - 体育产业规模由2019年2.9万亿元增至2023年3.7万亿元 [4] - 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总产值由2019年309亿元增长至2024年752亿元 [4] "体育+文旅"融合效应 - "苏超"第三轮场均比赛观众为15025人,徐州、盐城主场比赛观众均超2万人 [1] - 端午赛期9万名观众现场观赛,带动6个城市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 [2] - 形成"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的新模式 [2] 公司业务影响 - 金陵体育表示"苏超"联赛部分场地使用公司足球比赛器材,但对业绩影响不大 [2] - 共创草坪表示国内足球赛事对公司经营活动和业绩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3] - 三夫户外未赞助"苏超"比赛,但为持票消费者提供购物折扣 [3] 行业发展前景 - 体育经济正从传统消费模式转型升级为新消费模式 [3]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体育消费主力为青年群体 [4] - 建议关注具备优质体育赛事IP及赛事承办能力的公司 [4]
经济日报时评:体育消费拓展新空间 多地提升赛事效益
快讯· 2025-06-06 09:08
体育消费市场发展 - 体育消费成为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重要领域 [1] - 北京、广东、浙江等地通过提升赛事效益和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拓展体育消费空间 [1] - 体育消费涵盖运动装备、体育活动参与、赛事观赏等多种方式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路跑赛事规模达704 86万人次 [1] - 杭州亚运会期间浙江省体育消费环比增长210% [1] 政策与未来方向 - 政策支持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赛事供给 [1] -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1] - 未来将通过设施完善和模式创新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1]
充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6
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 体育消费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主要领域,对激发内需市场有重要作用 [1] - 体育消费涵盖运动装备器材、体育活动参与、赛事观看及体育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 [1] - 2024年全国路跑赛事达749场,总规模704 86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00万人次 [1] - 杭州亚运会期间浙江省体育消费环比增长210%,带动关联产业增收超百亿元 [1] 政策支持与行业举措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 [2] - 《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设施,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 [2] - 许多城市通过建设"桥下体育公园"提升10分钟健身圈覆盖率,配套智能运动设施 [2] 行业短板与创新方向 - 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体育用品销售占比高,赛事观赏、健身服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 [2] - 需补齐城乡、区域体育设施供给不平衡短板,提升现有设施利用效率 [2] - 鼓励"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推动数字技术在体育消费场景中的应用 [2] - 促进户外运动、冰雪运动、体育旅游等消费,重视科技对体育消费的支持 [2]
业余联赛观众破2.2万创纪录!苏超“出圈”带火体育消费板块公司接连涨停
新华财经· 2025-06-05 15:07
苏超概念股市场表现 - 金陵体育、康力源、共创草坪5日涨停,星辉娱乐涨9%,雷曼光电、艾比森等跟涨 [1] - 金陵体育近四个交易日股价从14.40元飙升至29.38元,涨幅高达104% [2] - 共创草坪四连板,是全球生产和销售规模最大的人造草坪企业,2023年全球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3] 相关公司业务亮点 - 金陵体育主营业务包括体育装备、场馆设施集成等,产品在中超比赛中广泛使用,正积极探索2C业务增长点 [2] - 共创草坪运动草产品在足球场等社会运动场地更新和升级上有广泛应用 [3] - 金陵体育足球器材配套产品已形成市场优势,以城镇体育为支点孵化体育消费品牌矩阵 [2] 苏超赛事热度数据 - 苏超第二轮联赛吸引5.9万余名球迷入场,场均观赛人数达9852人 [3] - 第三轮赛事南京五台山体育场1.3万余个座位三次放票全部售空,徐州场涌入超过2.2万名观众打破中国业余比赛观众纪录 [3] - 6月14日扬州站9.9元门票已全部售罄,二手平台出现高额溢价求购门票情况 [3] 行业政策与趋势 - 体育产业规模由2019年2.9万亿元增至3.7万亿元,CAGR为5.7% [5] - 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总产值由2019年309亿元增长至2024年752亿元,CAGR为23% [5] - 政策支持优化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流程,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 [5] 赛事模式分析 - 苏超由官方主导举办,展现差异化赛事基因,通过足球折射江苏13个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 [5] - 苏超火爆本质是情绪消费体现,观众和消费者在观赛时带有情绪归属感 [5] - 苏超是不同地市间良性竞争的反映,有望撬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6]
从“绿茵初体验”到“足球夜市”,从“单一竞技场”到“文旅融合体”——江苏足球“双响炮”玩出新花样
新华日报· 2025-06-04 07:09
赛事经济崛起 - "苏超"联赛场均观赛人数近万人 超过同期中甲联赛上座率 成为2025年现象级体育热点 [1] - 无锡马拉松赛事经济效益突破5亿元 赛道串联城市景点形成"流动风景长卷" [5] - 宿迁泗洪国际大圆塘垂钓中心累计举办220余场赛事 带动旅游500余万人次 拉动县域经济17.45亿元 [6] 文体旅融合创新 - "苏超"采用"一城一主场"设计 无锡队灯光秀/连云港海鲜美食节/扬州非遗展示形成文化大秀场 [2] - 扬州鉴真半马串联名胜古迹 苏州金鸡湖帆船赛升级为"踏浪市集+落日派对"嘉年华 [4] - 2024年江苏举办502项次赛事活动 累计68.1万人参赛 带动客流615万人次 [4] 产业链延伸发展 - 南京边城体育旗下NORTHLAND品牌通过国际徒步越野赛提升影响力 计划在江苏推广更多赛事 [7] - 扬州小纪镇聚集300家体育制造企业 产品覆盖100余类 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30亿元 [7] - 江苏天马网络科技集团建成2个云仓+100多家实体店 2024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 [7] 运营模式升级 - 英超年度收入达数十亿英镑 曼城集团每年投入800万英镑发展草根足球 [9] - 贵州"村超"通过"足球+非遗"组合引爆流量 培育1.28万个村寨新媒体账号 [11] - 江苏构建"政府主导+赛区协同+联赛运营"架构 低票价策略助力赛事出圈 [12] 政策与市场协同 - 江苏2024年GDP达13.7万亿元 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 为赛事提供经济基础 [12] - 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城市足球联赛发展 财政厅出台文体旅联动消费促进措施 [12] - 产学研平台建设被提议 需开发衍生品/数字藏品等非票务收入来源 [11]
从“村超“到“苏超”,“业余”才能狂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4 01:26
每经记者|唐俊 每经编辑|杨欢 这是一场始料未及的"出圈"。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全是世仇;常州变"吊州","吊州"变"巾州"……仅仅开赛三轮,这场被称为"苏超"的江苏城市足球联赛频频爆梗。 所谓苏超,是江苏省官方组织的业余足球比赛,十三个地级市各派一支队伍参赛,总赛程7个月,比赛基本上安排在周末,方便观众观赛。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苏超第三轮比赛结束,6场比赛吸引了9万多名观众,平均一场1.5万人,场均观赛人数甚至超过了同期举行的中甲联赛。 作为赛事承办方,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小湾告诉城市进化论,尽管在赛前进行了充足的准备,但完全没有预料到苏超的火热,甚至最初还担心会冷 场——最直观的例子是,起初苏超对场馆坐席数量的要求是不低于2000个。 事实上,从村超到村BA,再到苏超,中国体育不缺乏话题性事件,但火的这些赛事都并非职业联赛,而是带有娱乐性质的业余比赛。贵州村超爆火后,一 些地方效仿举办本地村超,但回过头看,并未产生如贵州村超般的轰动效应。 如今,苏超爆火,其他省份的足球联赛纷纷被网友"点名",是否有可能诞生下一个"苏超"? 纯"业余"? 在许多人看来,苏超一夜之间就火了。 但实际上, ...
端午假期江苏迎客超1240万人次
新华日报· 2025-06-03 06:02
旅游行业表现 - 端午假期江苏省接待游客1241.55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46.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和0.20% [1] - 银联商务数据显示假期前两天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5.57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行业异地消费的35.10%,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80% [1] - 全省共举办584场演出活动,观演人次28.7万,同比增长352%,票房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574% [2] 文旅活动亮点 - 江苏省推出超1880项文旅活动,涵盖非遗展演、民俗体验、亲子互动、音乐演出、文博展览等 [1] - 常州站举办大运河龙舟赛、国潮非遗集市等活动,南京清凉山公园举行青年非遗群展、精品非遗市集等 [2] - 苏州、南京溧水、淮安里运河等地举办龙舟竞渡活动 [2] 体育赛事带动消费 - 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江苏金坛站吸引上千位沪苏浙皖运动爱好者 [3] - "苏超"联赛带动9万名观众现场观赛,主场6个城市的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 [3] - 常州、徐州、镇江推出景区免票优惠政策,盐城、南京、泰州推出"看球+旅游+美食"套餐 [3] 亲子及文博市场 - 端午适逢"六一"儿童节,飞猪平台数据显示大型景区与主题乐园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25%,"一价全包"套餐预订量同比大涨超140% [3] - 全省65家博物馆延时开放,16家博物馆开展主题夜游活动,推出教育课程和研学项目 [3] 惠民政策 - 淮安西游乐园、扬州瘦西湖、镇江三山等热门景区推出优惠购票或免票入园政策 [4] - 宿迁发放旅游满减券超3000份,无锡、徐州联合滴滴出行发放消费券包超千万,常州实施外地游客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政策 [4]
京东运动携专项扶持计划亮相中国体博会 0门槛入驻等多举措助力中小品牌成长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28 13:18
近日,2025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体博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京东运动携专项扶持 计划亮相展会,为新商提供入驻优惠、流量扶持等激励政策,助力中小品牌业务成长与市场拓展;会 上,京东运动通过采销直播间走访活动现场,沉浸式展示新品,消费者可足不出户云逛展,有效提升用 户的购物体验。 展会期间,京东运动充分发挥在用户洞察和行业理解的优势,在2025"星级标准·电商智选"家用跑步机 评选活动中,优选出行业近一年来质量优、功能提升大、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该评选活动不仅为消费 者提供了购物参考,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品质标杆。 一直以来,京东致力于成为专业的体育健身装备的购物平台,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 并通过完善行业产品标准等举措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京东运动将持续构建链接消费市场与产业 供给端的信任纽带,为消费者、品牌商和行业创造更大价值。 本届体博会开设涵盖10大品类38个产品(服务)专区,吸引了1800余家企业参展。为助力中小品牌快速 成长,京东运动面向参展企业提供2025年度新商激励政策扶持,包括新商家0门槛入驻、最低0扣点、返 佣至高达100%等优惠措施,以及精准流量扶持等全方位 ...
2025两个博览会9月启幕 以体育文旅融合助推体育消费
搜狐财经· 2025-05-27 19:54
2025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暨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 展会概况 - 2025两个博览会将于9月12日至14日在江苏苏州举办 旨在优化体育文化展示 体育旅游推广 政企合作对接 赛事IP转化四大平台功能 [1] - 目标是通过体育文旅融合促进消费 发挥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综合价值 搭建国际化 专业化 市场化 高端化的展示交易平台 [1] 苏州体育产业发展 - 苏州市2024年举办省级以上赛事134项次 吸引观赛参赛超150万人次 直接带动体育消费10亿元 拉动相关经济增长25亿元 [3] - 苏州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水上 冰雪等户外运动 形成山水陆空多元化消费业态 正创建国家体育消费活力城市 [3] 展会历史数据 - 前两届博览会累计吸引超1000家国内外单位参展 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及50家总局直属单位 [3] - 参展方包括22家国际体育组织和外国驻华使领馆 观众总数超40万人次 [3] 2025展会重点方向 - 深化文化引领以增强体育强国软实力 深化资源整合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4] - 通过科技赋能培育体育新质生产力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 [4] 主宾省山东参展计划 - 山东将打造"好运山东·活力齐鲁"主题展馆 融合"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精髓与数字化技术 [5] - 通过体旅融合场景和全民健身元素 诠释"活力 开放 创新 共赢"的山东体育精神 [5]
以融合之力开发展新局——行业人士热议体育经济融合发展
新华社· 2025-05-22 15:19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 体育产业链上下游及不同业态间的"融合"成为突破消费增长边界、激发产业新动能的重要途径 [1] - "体育+"融合发展是行业新热点,主题涵盖体教融合、业态融合及全面融合 [1][3][4] 体教融合领域 - 体教融合深化推动青少年体育参与率提升,为未来培育庞大体育消费人群 [2] - 青少年体育产业在赛事活动、装备器材、研学游学、健康医疗、科技数字化等领域涌现优秀案例 [2] - 中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庞大人口基数为产业提供想象空间 [2] 业态融合与消费潜力 - 体育消费增长需通过"广化"(全民健身推广)和"深化"(技能学习)实现 [3] - 2024年国家政策将"培育文旅体育消费新场景"列为重点,包含冰雪旅游、体育休闲消费等 [3] - 赛事经济溢出效应、体文旅商融合效应及户外场景扩容效应正激发体育新消费潜能 [3] 全面融合发展方向 - 体育产业亮点包括赛事经济蓬勃、户外经济潜能释放、体育用品升级及消费活力持续 [4] - 未来四大融合思路:政策融合(强化产业思维与跨部门协同)、产品融合(多元化需求满足)、场景融合(创新消费场景)、基础建设融合(人才培养与标准化) [5][6] -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体教、体育与健康/科技/金融等跨界融合,挖掘赛事流量价值,培育复合型人才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