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

搜索文档
呼和浩特上调城乡居民基层门诊统筹支付限额
内蒙古日报· 2025-06-20 10:06
政策调整 - 呼和浩特市自7月1日起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城乡居民门诊统筹支付限额上调至1200元 [1] - 政策旨在优化医保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就医报销额度,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1] 监管措施 - 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将强化监管力度,健全智能监管知识库、规则库,针对异常结算数据及时预警 [1] - 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合理使用 [1] 政策执行 - 各级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医保政策规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1] - 严格遵循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杜绝过度诊疗、串换药品等违规行为 [1] - 确保医保基金使用规范高效,维护参保群众合法权益 [1]
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去三甲,二级公立医院如何突破“夹缝”?
第一财经· 2025-06-09 09:27
二级公立医院发展现状 - 二级公立医院在分级诊疗中承上启下,但面临"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去三甲"的困境 [1] - 通过5年引导,二级公立医院公益性运行机制健全,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1] - 2023年全国二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15.2%,三级手术占比41.8%,较2022年分别增长0.5和2.8个百分点 [4] - 近3年微创手术占比和三级手术占比逐年递增,平均住院日缩短至9天之内 [1] 二级公立医院数量变化 - 2023年全国参加绩效监测的二级公立医院3607家,低于2022年的3633家和2021年的5456家 [2] - 2023年因合并、降级、升级、撤销等原因退出监测的医院达126家 [13] 二级公立医院转型方向 - 部分二级公立医院选择"降级"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升级"为三级医院 [2] - 部分转型为"大专科小综合"模式医院或康复医院、老年护理医院、儿科医院等专科医院 [2] - 政策支持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等,扩大老年护理、儿科等服务供给 [12][13] 二级公立医院临床能力提升 - 2023年二级公立医院DRG组数中位数较2021年增长7组,综合医院增长8组 [5] - 2021年二级公立医院收治住院患者以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5] - 华东地区二级公立医院三级手术占比40.5%,超过东北地区35.6%近5个百分点 [9] 二级公立医院用药情况 - 2023年二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占比52.6%,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占比60.5% [6] - 2023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金额占比75.5%,完成比例93.3%,较2022年分别增长25.5和1.7个百分点 [8] 二级公立医院区域发展差异 - 山东、河南、广东等省份二级医院专科能力位于前列的医院数量较多 [9] - 山西、北京、河北、山东等省份二级医院专科能力提升较快的医院数量较多 [9] - 华东、中南地区二级公立医院医疗水平综合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9] 二级公立医院面临挑战 - 2024年1-11月二级医院诊疗人次仅同比增长0.8%,低于三级医院10%和一级医院4% [10] - 2023年二级公立医院医护比1:1.5,与1:2的目标存在差距,儿科医师占比5.7%,较2022年下降0.2个百分点 [14] - 三级医院在设备、技术、诊疗经验等方面优势明显,对二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 [10]
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去三甲,二级公立医院如何突破“夹缝”
第一财经· 2025-06-08 20:13
二级公立医院转型方向 - 由"大综合"转型为康养、儿科等专科医院是重要方向之一 [1] - 部分医院选择"降级"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获得财政兜底 [11] - 政策支持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11] 绩效考核成果 - 2023年微创手术占比达15.2%,三级手术占比达41.8%,较2022年分别增长0.5和2.8个百分点 [3] - 平均住院日缩短至9天之内 [1] - DRG组数中位数较2021年增长7组,综合医院增长8组 [6] 医院数量变化 - 2023年参加绩效监测的二级公立医院数量为3607家,低于2022年的3633家和2021年的5456家 [2] - 2023年因合并、降级、升级、撤销等原因退出监测的医院达126家 [12] 药品使用情况 - 2023年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占比达52.6%,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占比达60.5% [7] - 国家集采中标药品金额占比和完成比例分别为75.5%和93.3%,较2022年分别增长25.5和1.7个百分点 [7] 区域发展差异 - 华东地区三级手术占比达40.5%,超过东北地区35.6%近5个百分点 [8] - 山东、河南、广东等省份专科能力较强,山西、北京、河北、山东等省份提升较快 [8] 人才配置现状 - 2023年医护比为1∶1.5,护士配备较2022年有所降低 [13] - 儿科医师占比5.7%,较2022年下降0.2个百分点 [13] 诊疗需求变化 - 2024年1-11月二级医院诊疗人次仅增长0.8%,远低于三级医院10%的增速 [9] - 老龄化地区对老年医学、儿科等专科医疗需求显著增加 [11]
县乡村医共体,如何让群众就近“看好病”?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31 06:18
县域医共体机制设计 - 医保打包支付机制确保医院收入不因病人减少而降低 财政投入稳定 医保和个人付费资金打包给医共体后 群众少得病可形成资金结余 结余部分可用于人员绩效激励 [2] - 医保总额包干制度使医生与患者目标一致 通过预防性健康管理减少重症发生率 考核标准从诊疗量转向健康效果指标 [3] - 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错位协同 县级医院处理重症 基层机构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形成分级诊疗体系 [3] 人员下沉与激励机制 - 推行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制度 保留编制身份的同时要求基层服务 并设置轮岗机制强制下沉 [5] - 将基层服务经历与职称晋升挂钩 晋升副高/正高前需在基层工作满半年至一年 [5] - 实施双绩效激励 下沉人员可同时领取原机构绩效和基层服务绩效 [5]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紧密型维度要求人财物统一管理 建立共同目标 [7] - 同质化维度确保县乡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一致 重点提升基层能力 [7] - 促分工维度通过分级诊疗优化患者流向 提效能维度控制医疗负担 最终落脚于健康管理效果 [7] 服务模式转型 - 县级医院主动参与家庭医生团队 协助乡村医生管理患者 推动服务重心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 [4] - 通过运动/体重控制等预防手段管理血压血糖 降低脑梗等重症发生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