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剂
icon
搜索文档
Biodexa Announces Activation of First Clinical Study Site for Phase 3 Serenta Trial in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Globenewswire· 2025-06-25 20:30
June 25, 2025 Biodexa Announces Activation of First Clinical Study Site for Phase 3 Serenta Trial in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Biodexa Pharmaceuticals PLC (“Biodexa” or “the Company”), (Nasdaq: BDRX), a clinical stage biopharmaceutical company developing a pipeline of innovative produ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with unmet medical needs,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activation of the first clinical study site for its Serenta trial in patients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The tria ...
医药行业周专题:减重需求正盛,多方向酝酿破局
东方证券· 2025-06-25 15: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球减重领域快速发展,有长效制剂、口服制剂、多靶点分子或多靶点联用等重要方向,建议关注甘李药业、博瑞医药等在相关领域布局的公司 [4] - 减重市场增长,GLP - 1RAs催生新“药王”,开发趋势从单纯追求降幅到追求质量,MNC争相布局,存在BD机会 [9] 各目录总结 一、减重市场狂飙,GLP - 1RAs催生新“药王” - 25Q1全球主要GLP - 1RAs药物销售额达159.6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减重领域增速远超降糖领域 [15] - 25Q1司美格鲁肽销售额达83.8亿美元成新“药王”,替尔泊肽销售额达61.5亿美元,同比增速远超司美格鲁肽,2025全年销售额有望登顶 [19] 二、开发趋势:从单纯追求降幅到追求质量 2.1超长效:双周/月制剂时代来临,减重不输替尔泊肽 - ASC30皮下注射剂型半衰期最长,MariTide和GZR18进度最快,分别为月制剂和双周制剂且处于临床III期 [23] - MariTide治疗52周后减重比例达17.24%(安慰剂校正后)接近替尔泊肽,GZR18和ZT002减重效果接近Retatrutide [27] 2.2口服制剂:成药性已验证,看好礼来架构小分子 - 口服制剂开发围绕多肽和小分子,口服多肽近10款、小分子近20款处于临床阶段,司美格鲁肽片即将上市,Orforglipron进度最快处于III期 [30] 2.2.1多肽:司美格鲁肽片已NDA,多靶点提升减重效果 - 司美格鲁肽片(25mg)减重曲线与注射剂型基本一致,已递交NDA,有望明年获批成首个口服减重药物 [34] - 多靶点口服多肽VK2735 Oral和Amycretin片早期减重数据优,但胃肠道反应高于司美格鲁肽片 [34] 2.2.2小分子:Orforglipron年底NDA,礼来架构或更优 - 多数GLP - 1R单靶点口服小分子基于礼来和辉瑞架构,辉瑞架构部分药物因肝脏毒性终止开发,后续需关注在研药物肝脏毒性 [42] - Orforglipron针对肥胖伴糖尿病患者III期临床试验取得阳性结果,计划年底递交体重管理适应症NDA [45] - 礼来架构分子减重效果或更优,ASC30早期减重效果优异,全球首创四靶点口服小分子NA - 931数据优异 [46] 2.3多靶点分子/联用:增效提质靶点组合和新靶点潜力已现 2.3.1多靶点:GLP - 1R/GIPR或更优,关注GLP - 1R/AMYR及三靶点 - 多靶点分子中GLP - 1R/GIPR和GLP - 1R/GIPR/GCGR为主流,仅替尔泊肽获批,玛仕度肽有望成首个获批的GLP - 1R/GCGR分子,三靶点分子中Retatrutide进度最快 [49] - GLP - 1R/GIPR分子整体优于GLP - 1R/GCGR分子,BGM0504和HRS9531有BIC潜力,GLP - 1R/AMYR分子Amycretin减重效果优,三靶点分子UBT251早期减重数据优异 [53] 2.3.2联用:AMYR协同GLP - 1RAs,减脂不减肌新靶点前景广阔 - AMYR能与GLP - 1RAs协同提升减重效果,靶向AMYR激动剂临床II期有4个,MET - 233、GUBamy和Eloralintide减重效果较出色但数据早期 [56] - ACVR2和MSTN等新兴靶点在减脂不减肌方面有潜力,国内外部分公司有相关布局且开展联用GLP - 1RAs药物的临床试验 [61] 三、MNC争相布局,BD机会涌现 - 近年来减重领域重磅交易频发,MNC完善多靶点分子和口服小分子方向布局 [65] - Eli Lilly和Novo Nordisk布局全面,各公司在新靶点和超长效制剂布局少,国内企业在该领域优势显著,或存在较大BD机会 [67] 四、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 建议关注在长效制剂、口服制剂、多靶点分子或多靶点联用等领域布局的公司,如甘李药业、博瑞医药、恒瑞医药等 [70]
亚盛医药-B(06855):lisaftoclax展示出克服维奈克拉耐药的潜力,多项研究亮相EHA年会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6-24 20:3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目标价84.60港元/股,现价72.30港元/股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lisaftoclax展示出克服维奈克拉耐药的潜力,为后续开展联合疗法用于此类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7] - lisaftoclax在MDS适应症展现疗效,有望填补相关难治领域临床空白,且增强了对外授权潜在预期 [8][9] - 奥雷巴替尼在Ph+ ALL领域展现广阔治疗前景,有潜力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并提升长期生存获益 [10] - 结合ASCO数据提高lisaftoclax在MDS适应症研发成功率及全球潜在销售峰值,维持营收和净利润预期,目标价上调至84.6港元/股,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lisaftoclax治疗髓系恶性肿瘤数据亮相ASCO年会,报告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初治或既往接受过维奈克拉治疗的髓系恶性肿瘤患者的Ib/II期临床研究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4月共入组103例患者 [3] - 公司多项研究亮相EHA,原创1类新药奥雷巴替尼和EED抑制剂APG - 5918等品种的13项研究进展将在大会公布 [5] 点评 - lisaftoclax在多数基线有TP53突变且伴有复杂核型患者中展现优异临床疗效和良好安全性,体现差异化优势 [7] - 维奈克拉在MDS探索失败,lisaftoclax在MDS适应症数据初步展现疗效,有望后来居上 [8] - 奥雷巴替尼在Ph+ ALL领域各研究中显示高CR率和CMR率,联合治疗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10] 估值 - 预计公司FY25 - 27营收分别为5.7/29.9/28.0亿元,净利润为 - 8.4/12.5/9.1亿元 [11] - 使用经风险调整的贴现现金流(DCF)模型及2026 - 2033财年现金流预测估值,基于WACC10.0%,永续增长率3.5%,目标价84.6港元/股 [11] 财务数据 - FY24 - 27营收分别为9.81/5.69/29.92/28.01亿元,营收增长率分别为342%、 - 42%、426%、 - 6% [2] - FY24 - 27净利润分别为 - 4.56/ - 8.38/12.48/9.05亿元,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n.m.、n.m.、n.m.、 - 27% [2] - FY24 - 27稀释每股收益分别为 - 1.51/ - 2.77/4.13/3.00元,毛利率分别为97.0%、90.1%、98.1%、97.2% [2] - FY24 - 27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 - 264.8%、 - 304.2%、138.6%、45.8%,市盈率分别为n.m.、n.m.、17、24 [2]
GLP-1药物未来方向标:减脂增肌、口服剂型、超长效制剂赛道掘金
平安证券· 2025-06-24 14:5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行业强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GLP - 1RA在降糖和减重领域表现强劲,随着适应症拓展未来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减脂增肌赛道、超长效制剂以及口服制剂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值得重点关注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Part1. GLP - 1药物市场前景广阔 - GLP - 1作用机制涉及对胰岛细胞、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等多方面调节,目前主要获批降糖和减重适应症,其靶器官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骼和肝脏等,适应症不断拓展 [13] - GLP - 1药物处于2型糖尿病二联推荐位次,2023年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中GLP - 1市场份额占比43%,处方量逐年上升 [20] - 全球肥胖患者人数众多,预计2030年将从2020年的8.13亿人增加到12.46亿人,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 [23] - 减重药物治疗对超重和肥胖症患者重要,我国已获批5款治疗原发性肥胖药物,其中4款为GLP - 1药物,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减重表现优异 [28] - 全球已批准上市9款GLP - 1类药物,大多为注射剂型,仅一款口服剂型,2024年主流药物是替尔泊肽和司美格鲁肽 [29] - 2024年GLP - 1全球市场规模约528.3亿美元,同比增长46%,中国市场规模约66亿元,替尔泊肽预计后续放量 [37] - 司美格鲁肽有望冲击2025年药王,辉瑞预测2030年GLP - 1药物美国潜在市场规模达900亿美元,涵盖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领域 [40] Part2. 趋势一:减脂增肌药物迎来新机遇 - GLP - 1 RA减重时会伴随25% - 40%的肌肉流失,停药后反弹是痛点,“循环减肥”会改变身体构造 [48] - 肌肉流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骨折和跌倒风险增加,对老年人而言意味着死亡风险增加 [51] - ActRⅡ通路抑制可抑制肌肉萎缩、阻断脂肪积累,各大药企围绕此通路布局减脂增肌药物研发 [56] - 靶向ActRII受体信号通路药物分单抗和Fc融合蛋白两类,前者安全性高用于肥胖、糖尿病等,后者安全性差用于罕见危及生命适应症 [60] - 特异性靶向TGF - β通路配体蛋白MSTN或激活素A的药物有望提升安全性,成为增肌药物开发方向 [61] - 礼来19.25亿美元收购bimagrumab,其II期临床有良好减脂增肌数据,但存在静脉给药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不足 [64][66] - 来凯医药LAE102在临床前模型显示增加肌肉并减少脂肪效果,与GLP - 1受体激动剂联用可减少脂肪和肌肉流失 [70] Part3. 趋势二:GLP - 1口服药物有望引领行业新趋势 - 市售GLP - 1药物以注射剂型为主,口服制剂有无需注射、给药便捷优势,市场存在巨大空白,技术已有突破,国际药企领跑,国内企业加速追赶 [75] - 辉瑞预测2030年GLP - 1市场规模约900亿美元,口服GLP - 1RA预计占30%份额,目前仅诺和诺德口服GLP - 1制剂上市,销售额增长快 [78] - SNAC可局部pH缓冲与抗降解、促进药物单体化、增强跨细胞转运,其促吸收效应有局部吸收的时空限制性 [84][85][86][87] - 口服GLP - 1分口服多肽和口服小分子,小分子成研发主流,但开发壁垒高,全球范围内仅有十余款口服GLP - 1在研 [88][89] Part4. 趋势三:超长效GLP - 1药物差异化布局 - AMG133是双特异性抗体多肽偶联物,I期临床试验有良好减重效果,最大优势是每四周给药一次,2025年3月启动III期临床试验 [95][96] - 国内超长效GLP - 1注射剂给药频率降低,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超长效GLP - 1注射剂前景广阔 [99] Part5.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减脂增肌赛道”“超长效制剂”以及“口服制剂”国内药企相关投资机遇,减脂增肌赛道关注来凯医药等,口服制剂关注恒瑞医药等,超长效制剂关注众生药业等 [5][103]
药捷安康-B(02617.HK):替恩戈替尼(TT-00420)被授予治疗MCRPC快速通道认证
格隆汇· 2025-06-24 06:40
核心观点 - 药捷安康自主研发的替恩戈替尼获得FDA快速通道认证,用于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1] - 替恩戈替尼是全球首个同时抑制FGFR/JAK通路且针对mCRPC有临床疗效证据的研究药物 [2] 行业背景 - mCRPC是导致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全球发病率从2019年的180,500例上升至2024年的209,300例 [1] -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死亡率第二高的肿瘤 [1] 产品优势 - 替恩戈替尼是多靶点激酶抑制剂,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激酶 [1] - 在I期/II期临床试验中,整体缓解率(ORR)为46%,疾病控制率(DCR)为85% [2] - 超过90%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超过60%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超过30% [2] 研发进展 - 替恩戈替尼处于全球III期注册实验阶段 [1] - 正在美国与中国进行临床试验,显示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具有疗效潜力 [1] - 主要结果于2024年ASCO GU公布 [2] 监管认证 - 获得FDA快速通道认证(FTD)用于治疗mCRPC [1] - 此前已获得FDA孤儿药认证(ODD)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突破性疗法认证(BTD)用于治疗胆道癌 [1] - 获得EMA孤儿药认证用于治疗胆道癌 [1] 公司能力 - 这是公司继胆道癌适应症后获得的第二个快速通道认证 [2] - 凸显公司临床与注册团队一贯高效的执行能力 [2]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罗伐昔替尼临床前及临床数据在EHA 2025公布
格隆汇· 2025-06-18 18:27
罗伐昔替尼临床研究结果 - 28天总体缓解率(ORR)达84.6%,中位应答时间为4天,12个月总生存率为92.3% [1] - 肠道缓解率达80%,56天内38.5%的患者完全停用激素 [1] - 罗伐昔替尼作为口服、选择性JAK1/2和ROCK1/2抑制剂,靶向调控aGVHD的多个通路 [1]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治疗现状 - 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1] -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aGVHD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超过半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无反应或初始应答后出现疾病进展 [1] 罗伐昔替尼的行业地位 - 罗伐昔替尼是全球首款JAK/ROCK双通路抑制剂 [2] - 用于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已启动三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受试者入组环节 [2]
中国生物制药:罗伐昔替尼治疗aGVHD临床研究结果公布
快讯· 2025-06-18 18:22
罗伐昔替尼临床研究结果 - 公司在2025年欧洲血液学年会上公布罗伐昔替尼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前及Ib期研究结果 [1] - 28天总体缓解率达84.6% 中位应答时间为4天 12个月总生存率为92.3% [1] - 该药物是全球首款JAK/ROCK双通路抑制剂 靶向调控aGVHD的多个通路 [1] 药物特性与市场定位 - 罗伐昔替尼为口服选择性JAK1/2和ROCK1/2抑制剂 [1] - 有望为糖皮质激素耐药aGVHD患者提供更佳治疗选择 [1] - 标志着公司在GVHD治疗领域的又一突破 [1] 研发进展 - 该药物用于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已启动三期临床试验 [1] - 目前正处于受试者入组环节 [1]
歌礼制药:ASC50治疗银屑病美国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批受试者给药
快讯· 2025-06-18 07:48
歌礼制药ASC50临床试验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IL-17靶向抑制剂ASC50已完成美国I期临床试验首批健康受试者给药 [1] - 该试验主要评估ASC50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 [1] - 临床前数据显示ASC50有望成为治疗银屑病的同类最佳每日一次口服药物 [1]
80亿美元JAK抑制剂,山东药企冲刺首仿!
格隆汇· 2025-06-18 02:29
药品上市申请 - 山东诺禾康药业提交的4类仿制化药乌帕替尼缓释片上市申请获CDE受理 [1][2] - 受理号为CYHS2502111 承办日期为2025-06-12 [2] 原研药市场表现 - 乌帕替尼由艾伯维研发 商品名RINVOQ 2019年获FDA和EMA批准上市 [3] - 全球销售额从2019年0.47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27亿美元 2022年达25.22亿美元 [3] - 预计2026年全球销售额将接近80亿美元 [5] 中国市场动态 - 国内2022年2月获批 已覆盖7大适应症并进入医保目录 [7][9] - 2023年全国医院销售额8171万元 增速9271% 2024上半年达1.2亿元 增速12098% [9] - JAK抑制剂全终端市场规模从2019年0.56亿元增至2023年8.5亿元 CAGR达97.28% [5] 竞争格局 - 国内已有15家仿制药企提交上市申请 包括石药集团、复星医药等 [11][12] - 多家企业已完成BE试验 如福元医药、华润双鹤等13家 [13] 专利情况 - 核心化合物专利ZL201080062920.6被宣告全部无效 组合物专利ZL201810902092.0部分无效 [14][15] - 原专利预计2030年到期 无效裁决使仿制药企可提前竞争 [16] 研发进展 - 艾伯维在国内开展14项适应症临床 涵盖特应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8] - 非节段型白癜风适应症于2024年5月进入III期临床 [8]
Roivant Sciences (ROIV) Update / Briefing Transcript
2025-06-18 02:00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Regan、Privyant、Pfizer、Roivant、Immunovant等 [1][52][98] - **行业**:制药行业,专注于炎症性疾病治疗药物研发,尤其是针对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研发 [4][5]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药物 brepicitinib 的优势 - **独特机制**:是首个双重选择性 TYK2 JAK1 抑制剂,能抑制 TYK2 和 JAK1,对高度病态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潜在强大疗效,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特别是对干扰素α和β有强抑制作用,与其他 JAK 抑制剂相比具有独特优势 [5][6] - **临床数据支持**:有七项积极的二期研究,涉及广泛剂量和数百名患者,合作伙伴辉瑞也产生了成功数据,在超过 1500 名患者中积累了安全数据 [7] 皮肌炎疾病现状 - **患者负担重**:皮肌炎是皮肤和肌肉血管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肌肉无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超三分之一患者需行动辅助工具;皮肤疾病也带来极大负担,皮疹覆盖大面积身体,导致瘙痒、疼痛、毁容等问题 [11][12] - **治疗效果不佳**:约 3.5 万名患者处于积极治疗阶段,约 80% 接受口服或注射类固醇,约 60% 接受多种不同疗法,但治疗效果不佳,半数或更多患者长期服用大剂量慢性类固醇,且类固醇有显著副作用和健康负担 [13][14] VALOR 研究情况 - **研究规模和设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皮肌炎研究,全球招募 241 名患者,美国占 38%;仅针对皮肌炎患者;测试两种剂量的 brepicitinib 与安慰剂对比,随机 1:1:1 分配,52 周双盲治疗期,之后所有患者有资格进入 52 周开放标签扩展期,每日服用 30 毫克 [22][23] - **入选标准**:要求患者基线时同时患有皮肤和肌肉疾病,允许患者使用口服类固醇(每日不超过 20 毫克)、抗疟药或非甾体免疫抑制疗法,但不允许使用 IVIG、生物制剂和其他 JAK 抑制剂(有洗脱期的既往使用除外) [24][25] - **研究终点**:主要终点是总改善评分(TIS),是一个综合终点,由六项皮肌炎疾病活动测量组成;还将关注 TIS 40 和 TIS 60 等次要终点,以及 TIS 响应时间、类固醇减少相关终点等 [29][30] - **基线数据**:多数患者患有中度至重度疾病,肌肉和皮肤疾病均符合中度至重度疾病阈值;患者接受多种背景治疗,但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稳定使用这些药物较长时间,有助于降低安慰剂反应风险 [35][38][39] - **类固醇减量**:严格的强制减量要求患者将每日剂量从超过 5 毫克减至 5 毫克,成功率达 98%;鼓励研究者酌情让所有患者停用类固醇,患者平均类固醇剂量从每日 12 毫克降至 2.5 毫克,85% 患者剂量降低超过 50%,60% 患者剂量降低四分之三,40% 患者完全停用类固醇 [40][41][42] 商业前景 - **竞争优势**:若研究成功,brepicitinib 有机会成为皮肌炎的新标准治疗方法;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有时间优势,其他后期研究结果公布时间晚于 brepicitinib 项目;是唯一的口服药物,具有便利性优势 [4][50][51] - **市场潜力**:皮肌炎存在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市场对有效治疗药物有强烈需求;与 FDA 保持积极沟通,若研究结果积极,计划提交新药申请(NDA) [43][4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JAK 抑制剂的使用情况**:JAK 抑制剂作为未获批疗法使用比例较高,但绝对患者份额仍较低,医生对使用未获批药物持谨慎态度,因此获批的 JAK 抑制剂,特别是 TYK2 JAK1 抑制剂有很大市场机会 [69] - **不同剂量选择原因**:30 毫克在多项二期研究中显示出疗效,选择 15 毫克是为了探索多个剂量,支持 brepicitinib 作为首个适应症的可批准性,但 30 毫克可能为皮肌炎患者带来最有效和最佳结果 [77][78] - **TIS 评分相关问题**:TIS 是改善评分,不是疾病活动评分,安慰剂组可能在研究前几个月上升然后趋于平稳,类固醇减量有助于其平稳;TIS 评分在后续读数中可能下降;TIS 对皮肤有一定敏感性,但更多测量肌肉疾病,因此研究还关注其他包含皮肤疾病更多的终点 [28][63][110][111] - **与 IVIG 对比**:IVIG 使用历史长,但治疗方案繁琐,患者需每月连续三天、每天数小时进行输液,有很多安全风险,医生不太愿意使用;IVIG 数据在 TIS 上有一定表现,但仅在 16 周,且未明确显示对皮肤疾病的疗效;brepicitinib 作为现代口服每日一次疗法,与 IVIG 有很大差异,有机会成为早期治疗选择 [125][126][127][128] - **细胞疗法影响**:细胞疗法与口服药物是完全不同的治疗方式,其实施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和患者护理,存在安全问题,且缺乏长期耐久性数据,预计将用于最严重患者的后期治疗 [135][136] - **定价和肌肉改善情况**:目前难以谈论定价,但其他后期开发的疗法定价范围较广,为 brepicitinib 提供了一定灵活性;基线 MMT - 8 数据显示患者处于合适阈值,有机会在肌肉症状上显示显著改善,且类固醇减量成功有助于评估一些有趣的终点 [150][15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