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
搜索文档
中控技术涨2.11%,成交额4.8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334.56万元
新浪证券· 2025-10-28 10:54
截至9月30日,中控技术股东户数4.38万,较上期增加9.67%;人均流通股17893股,较上期减少8.75%。 2025年1月-9月,中控技术实现营业收入56.54亿元,同比减少10.78%;归母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减少 39.78%。 分红方面,中控技术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8.2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5.16亿元。 10月28日,中控技术盘中上涨2.11%,截至10:44,报54.32元/股,成交4.86亿元,换手率1.15%,总市值 429.77亿元。 资金流向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入334.56万元,特大单买入4162.02万元,占比8.56%,卖出2839.95万元, 占比5.84%;大单买入1.37亿元,占比28.18%,卖出1.47亿元,占比30.21%。 中控技术今年以来股价涨10.94%,近5个交易日涨1.95%,近20日涨7.29%,近60日涨13.64%。 资料显示,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六和路309号,成立日期1999年12月7日,上 市日期2020年11月24日,公司主营业务涉及面向流程工业为主的工业企业提供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 心,涵盖工业软件、自动化仪表及 ...
行业聚焦:全球涡流位移传感器市场头部企业份额调研(附Top 10 厂商名单)
QYResearch· 2025-10-28 10:20
0 1 涡流位移传感器产品定义 涡流位移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电涡流原理的非接触式测量设备,通过在传感器线圈中产生交变磁场,当导电目标靠近线圈时,会在目标表面 感应出涡流,从而改变线圈的阻抗或电压信号,传感器再将这一信号转换为与目标位移成正比的输出。它能够实现高精度、高响应速度和 宽测量范围的位移、振动或间隙检测,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旋转设备监控、轴承状态检测、涡轮及发动机监测等工业领域,尤其适合在 高温、振动或恶劣环境下进行可靠测量。 0 2 涡流位移传感器全球市场总体规模 据 QYResearch 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涡流位移传感器市场报告 2025-2031 "显示,预计 2031 年全球涡流位移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9.5 亿 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 CAGR 为 4.4% 。 根据 QYResearch 头部企业研究中心调研,全球范围内涡流位移传感器生产商主要包括 Baker Hughes 、 Micro-Epsilon 、 Bruel and Kjar 、 Emerson 、 Kaman 、 SHINKAWA 、 Rockwell Automation 、 Keyence 、 Lion Preci ...
恒立液压跌2.08%,成交额1.1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80.4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8 10:05
股价与交易表现 - 10月28日盘中股价下跌2.08%至92.01元/股,成交金额1.14亿元,换手率0.09%,总市值1233.69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80.42万元,特大单买卖金额基本持平,大单呈现净买入状态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大幅上涨76.70%,近60日上涨22.53%,但短期表现疲软,近5个交易日下跌0.80%,近20日下跌0.57% [1] 公司基本面与财务数据 - 2025年1月至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90亿元,同比增长12.31% [2] - 2025年1月至9月,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0.87亿元,同比增长16.49% [2]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液压油缸50.70%,液压泵阀及马达38.16%,配件及铸件7.28%,液压系统3.16%,其他0.69%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9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3.69万户,较上期减少15.76% [2] - 截至9月30日,人均流通股为36379股,较上期增加18.70%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1.18亿股,较上期增加1519.36万股 [3] - 多只沪深300ETF位列前十大流通股东,但华泰柏瑞、易方达、华夏的沪深300ETF持股数量均较上期有所减少 [3] 公司背景与分红记录 - 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2日,于2011年10月28日上市,主营高压油缸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7.75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27.08亿元 [3]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器件,概念板块包括工业4.0、融资融券、机械、基金重仓、大盘等 [1]
云南白药智慧工厂全面对标“工业4.0” 老字号成新标杆
经济日报· 2025-10-28 06:52
工厂产能与规模 - 智慧工厂占地113亩 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 可年产4.5亿支牙膏等产品 [1] - 车间每天最多可生产约160万支牙膏 [1] - 工厂成功入选全球制造业“灯塔工厂” [1]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建设 - 工厂建设全过程围绕扩产、提质、降本、增效展开 实现设备自动化、物流智能化、生产透明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 [1] - 工厂全面对标“工业4.0” 目标是代表中国大健康产业参与全球竞争 [1] - 工厂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数据驱动、模型决策、闭环优化等方面 [1] - 通过系统性数据治理 构建企业级数据底座 统一数据标准 完成50多个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入库 [2] - 通过部署7500个传感器和1.6万多个工业数据点 构建全流程数据感知网络 [2] - 搭建统一的“云、边、端”协同工业物联网平台 构建一站式OT数据管理、开发、服务能力 [2] 生产工艺创新与效率提升 - 通过工艺创新将复杂生产拆解为可图形化编排的参数单元 实现一键调参 [2] - 首创行业“一步制膏”工艺 减少配料、称量、投料等环节人为干预 提升效率和稳定性 [2] - 实现“秒级切换” 从接到生产指令到完成配方设备参数切换仅需约1分钟 比传统方式提速约95% [2] - “秒级切换”核心是依托全链路数字化与自动化协同实现42种膏体配方的快速切换 [2] 运营效益与市场响应 - 通过全链路数字化、模块化生产和智能质量控制 显著提升多品种、小批量、快节奏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 [3] - 通过“市场—生产—研发—生产—市场”的快速闭环 在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可灵活应对不同渠道、季节及地域的多样化需求 [3] 未来规划与行业影响 - 未来将深化数字化转型 将智造模式复制应用于中药健康品、养生食品等产品线 推动全产业链效率提升 [3] - 计划梳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向行业输出多品类生产切换、全链路质量追溯等技术 助力更多制造企业降低转型成本、突破技术瓶颈 [3]
云南白药智慧工厂全面对标“工业4.0”—— 老字号成新标杆
经济日报· 2025-10-28 06:09
工厂产能与规模 - 智慧工厂占地113亩 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 可年产4.5亿支牙膏等产品[2] - 车间每天最多可生产约160万支牙膏[2] - 工厂成功入选全球制造业“灯塔工厂”[2] 智能化建设目标与理念 - 工厂设计全面对标“工业4.0” 目标为代表中国大健康产业参与全球竞争[2] - 建设全过程围绕扩产、提质、降本、增效展开[2] - 实现了设备自动化、物流智能化、生产透明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2] - 致力于打造智能制造与现代物流的一体化、数字化标杆示范园区和绿色生态园区[2] 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应用 - 通过系统性数据治理 构建企业级数据底座 统一数据标准 完成50多个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入库[3] - 工厂部署7500个传感器和1.6万多个工业数据点 构建全流程数据感知网络[3] - 搭建统一的“云、边、端”协同工业物联网平台 实现一站式OT数据管理、开发、服务能力[3] - 通过AI算法模型 实现从实时监控到预测性维护的智能闭环[3] - “智慧”主要体现在数据驱动、模型决策、闭环优化等方面[2] 核心生产工艺创新 - 首创行业“一步制膏”工艺 减少配料、称量、投料等环节人为干预 提升效率和稳定性[3] - 实现“秒级切换” 从接到生产指令到完成配方设备参数切换仅需约1分钟 比传统方式提速约95%[3] - 核心是依托全链路数字化与自动化协同 实现42种膏体配方的快速切换[3] - 通过工艺创新将复杂生产拆解为可图形化编排的参数单元 实现一键调参[3] 运营效率与市场响应 - 通过全链路数字化、模块化生产和智能质量控制 显著提升多品种、小批量、快节奏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4] - 形成“市场—生产—研发—生产—市场”的快速闭环[4] - 在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同时 可灵活应对不同渠道、季节及地域的多样化需求[4] 未来发展规划与行业影响 - 未来将深化数字化转型 将智造模式复制应用于中药健康品、养生食品等产品线[4] - 推动全产业链效率提升 同时梳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向行业输出[4] - 向行业输出多品类生产切换、全链路质量追溯等技术 助力更多制造企业降低转型成本、突破技术瓶颈[5] - 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可借鉴样本 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竞争力提供创新思路[5]
老字号成新标杆
经济日报· 2025-10-28 06:02
工厂产能与规模 - 智慧工厂占地113亩 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 可年产4.5亿支牙膏等产品[1] - 车间每天最多可生产约160万支牙膏[1] - 工厂成功入选全球制造业“灯塔工厂”[1]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建设 - 工厂建设全过程围绕扩产、提质、降本、增效展开 实现了设备自动化、物流智能化、生产透明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1] - 工厂全面对标“工业4.0” 旨在建设代表中国大健康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标杆示范园区[1] - 工厂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数据驱动、模型决策、闭环优化等方面[1] - 通过系统性数据治理 构建企业级数据底座 统一数据标准 完成50多个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入库[2] - 通过部署7500个传感器和1.6万多个工业数据点 构建全流程数据感知网络和一站式OT数据管理能力[2] 生产工艺创新与效率提升 - 首创行业“一步制膏”工艺 减少配料、称量、投料等环节人为干预以提升效率和稳定性[2] - 实现“秒级切换” 从接收指令到完成配方参数切换并一键启动生产仅需约1分钟 比传统方式提速约95%[2] - “秒级切换”核心是依托全链路数字化与自动化协同实现42种膏体配方的快速切换[2] - 通过工艺创新将复杂生产拆解为可图形化编排的参数单元 实现一键调参[2] - 通过AI算法模型实现从实时监控到预测性维护的智能闭环[2] 市场响应与业务模式 - 通过全链路数字化、模块化生产和智能质量控制 显著提升多品种、小批量、快节奏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3] - 通过“市场—生产—研发—生产—市场”的快速闭环 在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可灵活应对不同渠道、季节及地域的多样化需求[3] 未来发展规划与行业影响 - 未来将深化数字化转型 将智造模式复制应用于中药健康品、养生食品等产品线 推动全产业链效率提升[3] - 计划梳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向行业输出多品类生产切换、全链路质量追溯等技术 助力更多制造企业降低转型成本、突破技术瓶颈[3] - 旨在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可借鉴样本 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竞争力提供创新思路[3]
*ST和科前三季度营收1.68亿元同比增2932.86%,归母净利润673.38万元同比增122.11%,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31.83%
新浪财经· 2025-10-27 20:28
财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68亿元,同比增长2932.86% [1] - 归母净利润为673.38万元,同比增长122.11%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71.79万元,同比增长92.68%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7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96% [1][2] - 前三季度毛利率为20.37%,同比上升53.90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10%,同比上升608.20个百分点 [2] - 第三季度单季毛利率为18.24%,同比上升254.48个百分点,净利率为8.68%,同比上升1024.94个百分点 [2] 估值与费用指标 - 市盈率(TTM)约为-73.15倍,市净率(LF)约为10.80倍,市销率(TTM)约为25.19倍 [2] - 前三季度期间费用为3922.70万元,同比增加843.87万元,期间费用率为23.33%,同比下降532.13个百分点 [2]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31.83%,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92.58%,财务费用同比增长56.40%,管理费用同比减少1.64% [2] 股东结构与业务构成 - 股东总户数为5019户,较上半年末下降281户,降幅5.30% [3] - 户均持股市值由34.47万元增加至37.96万元,增幅10.11% [3]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线束产品53.90%,清洗产品43.97%,其他产品及补充合计约2.13% [3]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全称为深圳市和科达精密清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深圳市 [3] - 公司成立于2009年1月5日,于2016年10月25日上市 [3] -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精密清洗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 [3] - 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专用设备-其他专用设备,概念板块包括退市警示、小盘、节能环保等 [3]
汇创达跌2.01%,成交额1.0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89.10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7 11:07
分红方面,汇创达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16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6572.97万元。 资料显示,深圳市汇创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爱群路同富裕工业区2-2 栋,成立日期2004年2月2日,上市日期2020年11月18日,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导光结构件及组件、精密按 键开关结构件及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信号传输元器件及组件 47.97%,导光结构件及组件25.45%,光学膜片13.08%,代工业务7.26%,新能源结构组件3.77%,其他 (补充)1.62%,配件及其他0.86%。 汇创达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子-光学光电子-面板。所属概念板块包括:融资融券、新能源车、工业4.0、 专精特新、AI手机等。 截至6月30日,汇创达股东户数1.11万,较上期增加1.33%;人均流通股11048股,较上期增加0.04%。 2025年1月-6月,汇创达实现营业收入6.97亿元,同比增长7.93%;归母净利润3220.76万元,同比减少 26.32%。 10月27日,汇创达盘中下跌2.01%,截至10:45,报34.63元/股,成交1.06亿元,换手率2.45%,总市值 59. ...
96页PPT详解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材料汇· 2025-10-26 22:56
德国工业4.0的战略背景与定义 - 工业4.0是德国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减少、资源匮乏、产业空心化等挑战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6][64] - 德国制造业占全国GDP的25%、出口总额的60%,工业4.0被列为《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未来项目,初始投资2亿欧元,总战略投资84亿欧元[5][6] - 工业4.0代表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生产方式的动态配置,与前三次革命(机械、电力、信息技术)有本质区别[9][20][64] 工业4.0的核心特征与技术创新 - 智能工厂通过横向(供应链)、纵向(管理层次)和端到端(并行制造)集成,实现设备、生产、能源和供应链的智能化[26][30][73] - 工业4.0采用分散控制、无线通信和实时位置追踪,取代工业3.0的中央集中控制与有线通信,支持大规模定制化生产[20][30] - 关键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语义分析和知识存储,使智能物料、智能产品和智能机器能自主交互[30][37][40] 工业4.0对制造业模式的重构 - 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战略从成本领先变为差异化,以顾客为中心快速响应市场[22][24] - 未来制造业价值链呈现开放化趋势,外包范围扩展至工艺开发等核心环节,依赖供应链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50][53][55] - 制造业创新模式转变为研发、行业支持、标准化三方协同,强调数据驱动制造,全球数据量预计从2009年0.8ZB增至2020年35ZB[57][122] 工业4.0的经济效益与全球竞争 - 德国预计到2025年工业4.0将带来787.7亿欧元经济增加值增长,年增长率1.74%,机械、汽车、化工等领域增幅显著[59] - 美、德、日等国争夺国际标准主导权,标准成为贸易保护和技术竞争制高点,工业4.0最终用意是通过标准化实现模块化生产[90][93][98] - 美国推进"制造业回归",日本依赖汽车、机床等支柱产业(全球市场份额28%-68%),工业4.0引发全球制造业主导权竞争[101][113] 中国制造业的应对与战略 - 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三步走战略力争203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175][177][182] - 中国制造业优势是劳动力与规模经济,劣势是能耗高(2009年万元GDP耗能1.54吨标准煤,超美德日)和微笑曲线低附加值环节[152][155][157] - 重点布局十大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实施五大工程(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目标到2025年核心零部件自给率达70%[184][185][193]
中控技术拟5亿元至10亿元回购股份,公司股价年内涨8.59%
新浪证券· 2025-10-24 20:25
股份回购计划 - 公司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10亿元,回购价格上限为68.81元/股 [1] - 回购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回购期限为自决议通过之日起12个月内 [1] - 以当前最新价53.10元计算,拟定的最高回购价格比现价高出29.59% [1] 股价表现与市场数据 - 今年以来,公司股价累计上涨8.59%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4.38万户,较上期增加9.67%,人均流通股为17893股,较上期减少8.75% [2]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54亿元,同比减少10.78% [2] - 2025年1月至9月,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减少39.78% [2] 主营业务与行业分类 - 公司主营业务为向流程工业企业提供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品及解决方案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58.43%,仪器仪表17.66%,S2B业务10.80%,工业软件7.62%,运维服务4.43%,其他1.06%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工控设备,概念板块包括一带一路、增持回购、GDR概念、工业4.0等 [2] 分红历史与机构持仓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8.2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5.16亿元 [3]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持股2286.14万股(较上期减少332.23万股),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持股2234.78万股(较上期减少1266.81万股),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1999.66万股(较上期减少2218.02万股) [3]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持股1741.57万股(较上期增加325.21万股),南方中证500ETF持股919.54万股,为新进股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