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搜索文档
六五特刊丨示范先行 山河逐绿——我国梯次推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综述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7:13
美丽中国建设实践 - 福建厦门筼筜湖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白鹭栖息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存 [1] - 云南威信双河乡通过"一户一景"模式打造苗彝特色庭院,村民自发参与环境整治 [1] - 重庆开州区将260万平方米汉丰湖城市带打造为文旅融合示范区,实现"泽国荒滩"到"城市明珠"转变 [5] 区域生态治理成效 - 黄河流域实现干流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标准,上游植被覆盖"绿线"西移300公里 [16]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拥有685种种子植物和1633种野生动物 [16] - 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十堰市组织320万干部群众参与守水护水 [19] 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11]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024年新启动1.66万件,涉及赔偿金额107.64亿元 [11] - 环保产业年营收连续三年超2.2万亿元,民营企业占比超90% [13] - 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规模达1.24万亿元 [13] 区域协同发展 - 京津冀联合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燕山、太行山等生态治理项目 [17] - 长三角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 [17] -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和深圳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 [17] 生态价值转化 - 丽水市碳汇交易中林农可获得58%收益,为山区共富注入新活力 [10] - 北京市延庆区等10地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13] - 全国确定2573个河湖水体纳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 [20]
建设更高水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绘就美丽恩施新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10:00
美丽中国建设与恩施州实践 - 湖北省恩施州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角色,近年来统筹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三大方向 [2] - 全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达41%,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21处,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6] -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八县市全覆盖 [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制定"1+8+21"规划体系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理制度 [6] - 污染防治连续5年获湖北省考核优秀,空气质量连续6年居湖北国考城市第一,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二 [4][7] - 累计整治长江、清江排污口791个,修复矿山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14平方公里,湿地保护修复949.5亩 [7] 绿色产业发展成果 - 2024年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硒产业地市首位,旅游接待突破1亿人次,收入748亿元 [8] - 清洁能源装机达528万千瓦,生物医药产值295亿元,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同比增长33.2% [8] - 高新技术企业达453家(同比+30.5%),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下降7.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25% [8]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完成GEP核算显示生态价值达7525亿元,发行湖北省首批森林碳票,落地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 [9] - 鹤峰县发放全州首笔GEP绿色金融贷款,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9] 城乡生态建设进展 - 城市新能源公交占比97.2%,垃圾分类覆盖率90%,空气质量优良率97.9%,施州古城入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10]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2.43%,卫生厕所普及率93.6%,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省级生态村782个 [11] - 森林覆盖率68.75%,蓄积量1.53亿立方米,2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清江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 [11]
观鸟,如何点“绿”成金(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观鸟经济发展现状 - 观鸟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依托珍稀鸟类带来的"生态流量",各地大力发展"观鸟经济" [3] - "观鸟+生态旅游"、"观鸟+自然教育"等新兴业态加速形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 - 观鸟经济点"绿"成金,拓展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3]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案例 - 鸭绿江口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栖息地,每年超过50万只候鸟在此停歇 [4] - 2024年7月,丹东鸭绿江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提升了世界知名度 [5][6] - 成为遗产地后带动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文旅部门整合资源推动生态价值向文旅效益转化 [6] - 观鸟园附近渔家客栈不断升级扩容,应对日益高涨的住宿和餐饮需求 [6] - 正在制定旅游规划,通过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发展生态经济模式 [7] 福建三明白鹇观鸟产业 - 青水畲族乡森林覆盖率超过85%,已发现22个白鹇观鸟点 [8] - 当地有20余名专业"鸟导",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8][9] - 2024年累计有3万余名游客前来观鸟,"生态流量"转化为"经济流量" [9] - 观鸟经济带动餐饮业和民宿业发展,全乡已有20余家民宿200多张床位 [9] - 观鸟经济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村民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9]
新修订的《陕西省森林管理条例》鼓励开展林业碳汇交易
陕西日报· 2025-05-29 06:41
陕西省森林管理条例修订 - 新修订的《陕西省森林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起施行 [1] - 条例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完善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 - 鼓励支持开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林业碳汇交易 [1] 森林资源分类管理 - 按照生态区位和主导功能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 [2] - 公益林可在保护前提下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 [1] - 商品林由经营者自主经营,允许采取集约化经营措施 [1] 森林生态产业发展 - 鼓励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延长林业产业链 [1] - 推动构建多元化森林生态产业体系 [1] - 陕西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碳汇交易处于试点阶段 [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 条例修订促进森林经营水平提升 [2] - 陕西省森林资源安全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战略 [2]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1]
自然资源部调研组:长三角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的探索与启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14:47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由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建 总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 涵盖上海青浦 江苏吴江 浙江嘉善三地[7][9][24] - 示范区已形成52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在共商协作机制 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新空间建设 跨界流域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7] - 示范区蓝绿空间占比达66%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 较现状减少157平方公里 促进城乡发展模式转型[10] 跨域治理机制创新 - 建立"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 形成"机构法定 业界共治 市场运作"跨域治理模式 打破行政壁垒[9] - 设立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由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建设[17] - 建立总规划师制度 共建358平方公里的世界级水乡客厅 计划2025年底具备运行条件[10][24] 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 以元荡环境治理为突破口 完成环湖治理239公里 水质由Ⅴ类提升为Ⅲ类 形成跨域生态修复一体化制度[13] - 全面开展"一河三湖"共保联治 太浦河实现全线Ⅱ类水 服务受益人口800万 自然生态质量稳定提升[14][22] - 建立标准 监测 执法"三统一"制度 破解跨界流域分治难题[14] 产业发展与价值实现 -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投入使用 总入驻研发人员将达3万名 是华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研发基地[15] - 专精特新企业从2019年的248家增至1294家 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15]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统一核算信息平台 推动生态旅游 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14] 数字化支撑体系 - 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上线 实现数据互联共享 支撑规划管理 项目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27][28] - 建成示范区测绘基准原点 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高精度空间地理数据支撑[27] - 搭建水乡客厅数字孪生系统等应用场景 实现"规 建 管 用"全流程管理[28]
陕西佛坪县委书记王晴:坚持生态立县、林药兴县、旅游强县,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5-26 11:25
生态保护与治理 - 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整改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32个 [2] - 推行公检法"三长"+林(山)河(湖)田"三长"保护机制,完成6家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2] - 县域森林覆盖率增至91.2%,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 [2] - 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及以上标准,实施"5+1"治水三年行动 [2] - 2024年空气优良率达98.6%,编制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指南 [2] - 建立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机制,"秦岭大熊猫保护"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3] 文旅产业发展 - 年均旅游综合收入增速保持22%以上,发展科普研学、休闲康养等新业态 [4] - 打造"国宝探秘、山地休闲、诗意田园、饮水思源、研学旅居"五大民宿 [4] - 建成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形成大熊猫保护模板 [3][4] 绿色农业与林下经济 - 建成食用菌、猕猴桃等特色种养基地10余个,打造"药源基地""绿色食材基地" [4] - 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探索林药、林果、林菌等特色发展路径 [4] - 发展冷水鱼养殖(繁育)基地19个,成为西北最大冷水鱼出口县 [5] 绿色能源与数字产业 - 推进抽水蓄能、光伏发电项目,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4] - 打造"游静美佛坪、赏云上天湖"核心景观带,融合工程与生态旅游 [4] - 2024年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6.57%,实现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全覆盖 [5][6] - 建立佛坪品牌直播中心,创新"数字+"全链条合作模式 [5][6]
建好护好美丽河湖
经济日报· 2025-05-25 06:20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是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又一次全面部署 [1] -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要求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愿景,达成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保护 [1] - 方案明确具体要求:水资源方面通过再生水利用和生态流量调控守住"有河有水";水生态方面要求重现水域生机和生物多样性;水环境方面严控污染排放实现"人水和谐" [1] 美丽河湖建设目标与成效 - 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2030年取得明显成效,2035年基本建成 [2] - 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类—Ⅲ类)断面比例达90.4%,超出"十四五"目标5.4个百分点,较2020年提高7个百分点 [2] - 美丽河湖建设是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 实施路径与工作进展 - 生态环境部将美丽河湖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在水生态环境领域重要抓手,采用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推进 [2] - 各地已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做好与河湖保护治理其他工作的衔接 [2]
四川雷波县的“两山”转化之路:让村民成为绿水青山的合伙人
新浪财经· 2025-05-23 17:00
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 - 雷波三乐灵芝产业园带动村民伍大芬家庭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至2万元以上,通过劳务薪金、土地流转租金和村集体分红实现多重收益[1] - 产业园2024年产值达1196万元,发放劳务工资48.6万元,村民通过"租金+薪金+分红"模式增收[1] - 赤灵芝单株最大直径达1.055米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推动"穷山沟"转型为"灵芝谷"[1] 生态资源与产业转型 - 雷波县森林覆盖率51.27%,但受地形制约和劳动力外流影响,曾面临"守着金山银山却难富"困境[3] - 2025年启动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试点,以彝族文化为纽带,探索"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反哺乡村"路径[4] - 通过"三级联动+多方协同"机制导入超1亿元资金,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农旅设施[9] 生态农业与产业链开发 - 雷波高山芦笋采用6项关键技术种植,纤维细、糖度高,带动2096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7] - 芦笋取得有机认证后价格翻倍,老茎制成饮料实现全株利用,形成"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7] - 生态养殖的"山上草本卤鹅肉"结合自动化设备与粪污处理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7] 农文旅融合与项目落地 - 箐口乡农文旅项目一期投运星空木屋民宿和乘云谷索道,二期预计2025年6月完工[9] - 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社会资本,建成后可带动3000余名群众增收,年接待游客能力突破10万人次[9] 自然伙伴计划实施 - 在10个产业中试点致富带头人,目标三年内培育100名自然伙伴、带动千人就业、促进万人增收[10] - 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该计划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典范[10] - 计划推动"三个三"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驾马车,生态/文化/经济三链结合,形成保护-转化-反哺循环[11] 未来发展规划 - 三年内建成10个千万级生态产业,推动彝族美食和音乐走向全球市场[11] - 继续深化实验区试点,为乡村产业输入资源和平台,打造"绿水青山合伙人"模式[11]
焦点访谈|生物多样性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 2025-05-22 21:39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 - 湘华鲮作为湖南特有鱼类通过技术攻关实现"驯养—繁殖—养殖"产业化,从濒危状态恢复[5][7] - 怀化市企业家张在权投资建设保种、繁育和商品鱼养殖基地,带动当地养殖户参与[8] - 全国20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100余种濒危植物获抢救性保护,种质资源库保存超300万份实物资源[14] 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 - 伊春市森林覆盖率83.8%,红松面积从4万公顷增至8万公顷,通过《红松保护条例》和技术手段强化保护[16][18] - 伊春发展文旅康养产业,针对银发经济和亲子研学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激活400万公顷林海资源[20][23][27] - 桦树汁产业年产量超200万吨,形成采集-加工-销售产业链,成为林区经济新增长点[28][30] 政策与全球合作 - 黑龙江省出台《桦树液采集管理办法》规范生态资源利用,平衡保护与开发[30] - 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写入20余项国际联合声明,设立昆明基金支持15个发展中国家[32] - 生态质量指数(EQI)达59.95,荒漠化土地持续缩减,森林覆盖率25%全球增长最快[14]
海南开发建设碳普惠体系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国新闻网· 2025-05-13 23:41
碳普惠体系建设 -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张静表示海南多措并举建设碳普惠体系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推动绿色发展[1] - 碳普惠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增汇行为进行量化后赋予信用指标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市场交易等方式建立的正向引导机制[1] 制度体系与管理系统 - 海南于2023年公布《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碳普惠、碳账户等基本概念并规范了低碳场景管理、碳普惠方法学管理等内容[1] - 依托"海易办"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碳普惠管理系统[1] 低碳场景创建 - 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将经营场所、公共场所、公共机构等打造成为低碳场景实现"一网通办""零跑动"、新能源汽车出行、步行和亮码办事四大绿色应用场景[2] - 在绿色低碳行为中实现碳积分收集与权益兑换[2] 碳普惠方法学开发 - 海南发布了《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海南省碳普惠(橡胶林碳汇)方法学》鼓励科学申报项目减排量[2] - 依托相关方法学开发了万宁小海、琼海沙美内海红树林碳汇和白沙地区橡胶林碳汇等减排项目备案减排量合计超过24000吨[2] 减排量消纳与价值实现 - 倡导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海易办"碳普惠管理系统自愿购买减排量实施碳中和[2] - 鼓励大型活动自愿购买减排量实现碳中和并积极探索"司法+碳汇"实践拓展生态产品消纳场景[2] 未来发展计划 - 海南将依托丰富的蓝碳资源以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碳库资源培育和开发更多蓝碳、绿碳和低碳产品相关方法学[3] - 计划创建绿色景区、绿色酒店等低碳场景健全碳普惠激励机制向全社会普及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