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架设科创与产业融合的向“新”桥梁——专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新华网· 2025-08-12 14:10
核心观点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探索研发产业化模式 解决企业技术需求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1][2][3][4][6] 机构定位与创新模式 - 机构定位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承担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与长三角产业的桥梁功能 [2] - 首创"团队控股"模式:研发团队持运营公司控股股权 地方政府和江苏产研院提供重资产支持 [3] - 在全球构建创新网络 设立9家海外创新孵化平台 与2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3] - 采用"众筹科研"模式引导行业上下游企业集资定方向 组织研究所定向攻关共性技术 [5] 技术转化与企业合作 - 以企业"真需求"配置创新资源 定义为企业不能自主解决且愿意出资的技术问题 [4] - 累计同500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梳理出企业愿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3000余项 [4] - 通过全球"揭榜挂帅"促成企业合作意向超1200项 合同金额超过35亿元 [4] - 案例:江苏科森医疗器械技术攻关后加工时间压缩至10分钟 成本降低90% [4] 人才培养机制 - 调研发现13个高校工科学院中2000多名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不足10% [6] - 推动机制改革增加教师企业经历 打通工程专家到高校任教通道 [6] - 成立集萃教育基金会推动大学生带薪实习教育 于2024年10月启动 [6] - 目标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生态 唤醒青年内驱力与创造力 [6] 成果与影响 - 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 孕育估值几十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企业 [3] - 培养约7000名活跃在产业一线的研究生 [3] - 持续提升技术研发与供给能力 建立全链条技术孵化机制 [3]
中国经济圆桌会|从五个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新华网· 2025-08-12 14:10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甘小斌在"中国经济圆桌会"节目中表示,今年以来,工信部从五个方面推动科技创 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信长星在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调研时强调
南京日报· 2025-08-08 09:45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 - 省委书记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区域中心建设积极探索政策引导、科技金融、孵化机制、保障措施等,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 [2] - 省市联动协同发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布局、一体发展,将生物医药分中心建设与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等结合 [3]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 - 区域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集聚,更是创新生态共生,要聚焦科技前沿,紧盯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 [1] - 拓展公共技术平台服务范围,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对药物研发范式的变革 [3] - 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抓好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大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3]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转化 - 生物医药分中心构建了完善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包括多组学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和药物研发全链条分析服务平台 [1] - 要有效畅通技术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持续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2] - 统筹国内高校资源对接和国际创新资源引入,加强与科研团队、创新人才的紧密联系 [3]
信长星在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调研
新华日报· 2025-08-08 06:45
围绕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议,信长星与 大家座谈交流,听取区域中心和生物医药分中心建设进展情况介绍。他指出,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四个着力点",第一个就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 阵"。区域中心建设以来,围绕政策引导、科技金融、孵化机制、保障措施等积极探索,促成一批科技 成果转化,值得充分肯定。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坚定信心,立足江苏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应用场 景,高起点推进区域中心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配套体系,有效畅通技术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持 续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信长星强调,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精准把握产业特点,统筹国内 高校资源对接和国际创新资源引入,加强与科研团队、创新人才的紧密联系,拓展公共技术平台服务范 围,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对药物研发范式的变革,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用心做好服务保障,省市联 动、协同发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布局、一体发展,将生物医药分中心建设与正在推进的高新区和 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等结合起来,丰富科 ...
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江苏打头阵
江南时报· 2025-08-04 13:40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畅通融合的途径。江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连续两年举办江苏产学研合作 对接大会,组织园区和企业走进大院大所大学大实验室捕捉和转化成果;去年现场发布2000多项创新成 果和2300多项技术需求,24个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今年还将在9月11日如期举办这一品牌活动。去 年我省获批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省政府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 科集团等战略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营收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布局25家省级概念验证 中心,强化前端赋能和价值发现。累计选聘近1.2万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去年全省技术 合同成交额近5300亿元。 "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近日顺利完成命名交付,牵头单位正是位于江苏无锡的太湖实验 室;"1650"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总数近1/5……8月 1日,江苏省政府在宁举办"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一场——"在推动科 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主题新闻发布会,展现江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亮眼 成绩。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从四个维度 ...
郭永航开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调研
广州日报· 2025-08-02 09:36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调研 - 推动口岸服务创新,抢先布局低空航线,完善集疏运体系,便利大湾区人员往来、支撑外贸稳增长 [3] - 加强制度机制创新,链接政府、高校、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吸引港澳高校科研成果在穗转化 [3] - 鼓励研究院和企业紧盯深海空天产业新风口,加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3] - 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功能,拓展网络、提升能级,服务企业"扬帆出海" [3] - 鼓励港澳青年扎根广州创新创业,带动更多港澳青年融入湾区发展 [3] 南沙区战略发展 - 全力打造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4] - 高质量完成《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4] - 放大国家及省各项支持政策叠加效应,谋划更多与港澳合作项目 [4] - 加强与横琴、前海、河套等平台协同联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4] - 建好用好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穗澳创新园等平台,链接港澳创新资源 [4] - 构建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4] -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4] 市场一体化与资源配置 - 加速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深化"湾区通"工程 [4] - 破除制度机制障碍,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高效便捷流通 [4] - 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精准联系人"作用,提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4] 民生融合与公共服务 - 全面推进穗港澳民生融合,深入实施"五乐"计划 [4] - 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4] - 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4]
筑硬核科技底座 助产业攀高向新
新华日报· 2025-08-02 05:39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成果 - 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3.3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2]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去年50.7%增至今年上半年51.8% [2]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 [2] - 企业贡献全省85%研发投入、89%专利授权,集聚近80%科技平台和高层次人才 [2]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 太湖实验室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稳步建设连云港中心 [2] - 云龙湖实验室建成国际领先的深地工程地下实验室 [2] - 苏州实验室由筹建转入建设期 [2] - 江苏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龙头企业建立"1+1+X"联动机制 [2] 产业链优化升级 - 去年安排5.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01个协同攻关项目,带动企业新增41.6亿元研发投入 [3] - 16个重点培育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超70% [3] - 新能源、生物医药、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全国第一 [3]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 [3] 科技供给与成果转化 - 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从24.8亿元增至26.8亿元 [4] - 近两年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250个攻关项目 [4] - 产学研对接大会发布2000多项创新成果和2300多项技术需求 [5] - 国家高新区数量达18家,经济规模占全国1/7 [5] 区域创新实践 - 无锡与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实现合作全覆盖 [6] - 无锡目标2027年研发强度达3.7%,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6] - 盐城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建立"三首席三员"服务体系 [7] - 开发低空经济人才评价体系,在太仓试点新专业评审 [8]
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江南时报· 2025-08-01 21:0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成果 - 江苏省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上海—苏州、南京分别位列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第五和第九位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3.33%,提前完成省"十四五"规划目标,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1]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1.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首位 [1] - 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项,上市创新药约占全国1/4,生物医药迈入全球并跑阶段 [1] 高质量科技供给 - 近两年组织实施250个攻关项目,取得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世界最大吨位悬臂式隧道掘进机等标志性成果 [2] - 设立26.8亿元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2] - "十四五"以来支持146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取得世界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等重大原创突破 [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全省高企超5.7万家,入围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占全国13%、23% [3] - 科技型中小企业8.9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114家居全国首位 [3] - 企业贡献85%的研发投入、89%的专利授权、近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3] 科技成果转化 - 连续两年举办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去年发布2000多项创新成果和2300多项技术需求 [4] - 获批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营收连续18年全国首位 [4] - 布局25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选聘1.2万名科技人才兼任"科技副总",技术合同成交额近5300亿元 [4] 高新园区发展 - 推动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 [5] - 建有18家国家高新区数量全国第一,经济规模、出口规模在全国占比分别达到1/7、1/5 [5] - 获批19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9家高新区进入全国50强数量居全国首位 [5] 科技体制改革 - 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等"三项改革" [6] - 出台省产研院发展促进条例,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超400家、转化成果7500余项 [6] - 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重大攻关组织机制,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类项目人数全国第一 [6] 低空经济发展 - 江苏省谋划低空经济人才评价体系,设置职称评审新专业 [7] - 低空经济-航空航天装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条件已出台并在苏州太仓试点 [7]
向稳、向新、向优!工业经济交出亮眼“期中卷”
工业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 [1] - 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2万户 较上年底增加8000多家 规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4% [1] - 全国31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 呈现整体稳局面 [4] 政策支持与行业贡献 - "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程 优质企业培育等政策协同发力 [2] - 电气机械 汽车 电子 通用设备 化工 有色金属等行业增长较快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35.5%和16.4% [2] - 电子 电气机械 通用设备等行业利润增长超10% [2] 装备制造业亮点 - 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实现40%以上增长 出口增速高达75.2% [3] - 造船三大核心指标全球占比均超50% [3] - 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 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5.5% [6] 区域工业表现 - 福建 安徽 河南 湖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以上增长 [3] - 安徽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 居全国第7位 [4] - 广西上半年工业规上总产值增长7.7% 制造业投资增长12.3% 比全国高4.8个百分点 [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全国技术合同登记近41万件 成交额超3万亿元且同比增长14.2% [6] - 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 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 [7] - 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向电子 原材料 消费品等行业渗透 [7]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 - 高端制造领域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5.5% 较去年提升0.9个百分点 [8]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贡献率达23.3% [8] - 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例超20% 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9] 企业服务与成果转化 - "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服务中小企业超360万家 培训人才近40万人 [9] - 达成融资意向超510亿元 促成交易订单金额近82亿元 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86亿元 [9]
建设创新滨江 贡献高新力量
杭州日报· 2025-07-31 10:23
滨江全景。 中国网络作家村。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 白马湖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做试验。 自贸大厦。 抢拼、得分!在区域经济的"浙BA"赛场上,高新区(滨江)经济运行情况实现近六个季度最好水 平。 作为我省挑起经济大梁的"核心球员",高新区(滨江)在今年"上半场"表现亮眼——全区实现地区 生产总值1560亿元,增长7.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65亿元,增长15.4%,列全市第一。捧 回"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的高新区(滨江),以创新提质、产业提能和改革提效之姿,拼出了高质量发 展新气象。 今年是杭州高新区成立3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7月31日,滨江将召开区委六届八次 全体(扩大)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创新发展增动能、实干争先增才能,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 务,全力打好"十四五"收官战,奋力推动创新滨江建设开新局谱新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 示范区贡献高新力量。 A.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上先行示范 5月末,由浙江省统计局、省科技厅发布的《2024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出炉,滨江区蝉联全省 第一,其中,滨江在科技人才规模指数、科技人才效能指数、科技人才环境指数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