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舱驾一体
icon
搜索文档
佑驾创新获IPO基石投资者不减持承诺,近期获多家投行一致看好
IPO早知道· 2025-06-26 10:35
基石投资者承诺 - 康成亨国际作为佑驾创新的主要基石投资者承诺解禁后不急于减持股份 具体包括原限售期届满后3个月内不减持任何股份 9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不超过持有总数的10% [2] - 该承诺向市场传递了长期投资的战略定力 体现了对佑驾创新技术实力、业务能力及行业前景的高度认可 [2] 公司技术实力与业务表现 - 佑驾创新是"舱驾一体第一股" 深耕智能辅助驾驶及智能座舱领域 构建L1至L4全维智驾能力 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奇瑞、长安等35家主流车企 [4] - 2024年营收达6.54亿元 同比增长37.4% 其中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收入4.84亿元(占比73.9%) 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收入1.04亿元(同比大增467.8%) [4] - 推出记忆行车解决方案 基于BEV+MapTR+时空联合规划算法 实现点到点领航辅助驾驶 [4] 市场表现与机构评级 - 2024年股价累计涨幅超50% 市值突破110亿元 [5] - 中信里昂、光大证券、国证国际分别给予"优于大市"、"增持"及"买入"评级 预计2024-2027财年总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49% 目标价32港元 [5] - 机构认为公司是国内少有的自动驾驶全栈自研企业 凭借产品梯队和客户矩阵将展现业绩弹性 [5] 行业前景 - 麦肯锡预计2027年全球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美元 中国L2级智驾新车覆盖率已超57% [5] - 政策端对智能网联汽车扶持持续加码 行业呈现"长坡厚雪"发展特质 [5]
汽车视点 | 10天内4家车企调整,汽车行业进入“大整合时代”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19 10:48
比亚迪智能化改革 - 公司将"天璇"和"天狼"两大辅助驾驶自研团队整合归一,并打通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间的协同壁垒,将两大系统的软硬件研发纳入统一管理框架 [2] - 新技术院作出关键人事部署:智能驾驶软件研发中心主任李锋统筹负责智能化软件自研业务,智能驾驶系统交付中心主任韩冰统管硬件业务 [2] - 此次调整是公司在智能化业务划分上最清楚、资源最集中的一次,合并研发将有助于提升体验、降低成本 [2] 行业整合趋势 - 多家车企发起合并重组改革,仅5月份短短10天内便有4家车企做出"大动作" [3] - 广汽集团宣布以IPD流程变革为核心,将广汽研究院拆分为整车、平台、造型三大板块,全面并入集团产品本部,构建"大研发体系" [3] - 广汽集团优化产品品质的同时,产品研发周期将从26个月缩短至18-21个月,研发成本降低10%以上 [3] 吉利汽车战略调整 - 吉利汽车计划溢价收购极氪全部股份,并将其私有化,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 [4] - 吉利汽车举办"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说明会,强调回归"一个吉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 - 吉利控股新成立电池业务公司吉曜通行,用以整合吉利体系内各大电池公司,包括业务、人才和产能基地等 [4] 蔚来汽车架构调整 - 蔚来汽车将旗下子品牌乐道与萤火虫深度整合至蔚来主品牌体系,研发、销售、服务等职能被拆解为蔚来体系内的专业化模块 [5] - 原乐道事业部中的产品体验、项目管理等职能划归蔚来创始人李斌直管,用户服务部门由新任乐道总裁沈斐负责 [5] - 蔚来部分地区的区域总经理开始兼任乐道对应区域负责人 [5] 长安与东风重组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首次对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两大上市汽车央企重组进行公开回应,表示两家企业的重组方案已经"基本完成" [5] - 合并"对长安只会更有利" [5] 行业整合案例 - 上汽组建"大乘用车板块",长城汽车细分品牌App下架并全面迁移至长城汽车App [5] - 本田与日产两家日本车企反复重启合并谈判 [5] 吉利汽车业绩与协同效应 - 今年1至4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93 8万辆,同比增长49 1% [7] - 一季度实现营收724 95亿元,同比增长25%,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56 72亿元,同比增长264% [7] - 极氪回归吉利后,研发投入将降低10%-20%,BOM成本将降低5%-8%,产能利用率将提升3%-5%,营销服务管理费用将降低10%-20% [7] 极氪私有化原因 - 极氪的2025年预测市销率仅为0 3倍,明显低于一众新势力,如小鹏的1 7倍、理想的1 2倍、蔚来的0 7倍和零跑的1倍 [8] - 维持上市地位对极氪而言意义有限,亦会阻碍吉利推动内部资源整合和协同 [8] 蔚来降本增效 - 一季度蔚来发起"挖矿式"降本后,4月交付新车2 39万辆,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58 9% [10] - 李斌重申"减法战略",聚焦审视品牌与车型矩阵是否冗余、管理流程与决策机制是否繁复 [10] 行业整合挑战 - 智能技术整合需打破原有组织壁垒,协同效率能否达到预期尚需观察 [11] - 同一集团内不同品牌在技术路线、供应链体系上的差异化程度,或将影响规模效应的释放空间 [11] - 各车企的合资品牌销量与盈利呈现下滑趋势,对整体业绩造成了一定的拖累 [12] 未来行业格局 -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加速向"2+5"梯队格局演进:即以比亚迪、吉利控股为核心的头部企业,叠加通过战略重组形成的五大主力集团 [12] - 截至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上约有超80家车企、230多家旗下工厂,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12]
晚点独家丨比亚迪智能化业务新变动:廖杰重回地平线,辅助驾驶、座舱团队整合
晚点LatePost· 2025-05-16 21:33
比亚迪智能化业务架构调整 - 公司智能化业务架构经历两年多调整后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2] - 人事变动反映业务决策和投入变化 2023年智能辅助驾驶首次成为核心战略 多位外部技术人才加入 [3] - 近期关键技术人才离职 包括曾担任总监的廖杰和国内产品管理中心主任唐旻昕 [4] 智能辅助驾驶战略发展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将智能辅助驾驶升级为核心战略之一 [6] - 2024年组建"天璇""天狼"两大自研团队 9月整合为一支团队 由李锋担任总负责人 [6] - 近期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业务整合 由李锋和韩冰分别管理软件和硬件业务 [6] 业务整合与技术策略 - 新技术院实现智能化业务最清晰划分和资源集中 辅助驾驶与座舱业务交由一人管理 [7] - 采用舱驾一体技术趋势 预计可节约上千元成本 [7] - 重点推进天神之眼B平台方案自研量产 应用于20万元左右车型 [7] 成本控制与量产目标 - 通过自研方案替代供应商 已在C平台验证策略 将高快领航下放到7万元车型 [7] - 2024年4月启动天神之眼B项目自研攻坚 [7] - 公司2025年销量目标550万辆 更注重成本与回报平衡 [7]
独家丨比亚迪智能化业务新变动:廖杰重回地平线,辅助驾驶、座舱团队整合
晚点Auto· 2025-05-16 18:50
比亚迪智能化业务架构调整 - 持续两年多的调整后 公司智能化业务架构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2] - 人事变动体现智能化业务决策与投入 智能辅助驾驶于2023年上半年升级为核心战略之一 [3][5] - 近期关键技术人才廖杰(原新技术院智能驾驶算法总监)离职 回归地平线 唐旻昕(国内产品管理中心主任)亦于4月底离职 [3] 智能辅助驾驶业务发展路径 - 2024年6月组建"天璇""天狼"两大自研团队 9月底整合为单一团队 由李锋任总负责人 [5] - 新技术院当前架构为智能化业务划分最清晰阶段 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由李锋、韩冰分别统筹软硬件业务 [5][6] - 舱驾一体成为技术趋势 集成方案可单车型节约上千元成本 [6] 核心项目与战略目标 - 天神之眼B平台方案为当前重点 需实现自研量产 应用于20万元级别车型 含1-2颗激光雷达 支持城市领航功能 [6] - 已通过天神之眼C平台验证自研替代策略 将高快领航功能下放至7万元车型 [6] - 公司2025年销量目标550万辆 智能化投入更强调成本与回报平衡 而非单纯技术领先性 [6]
智能驾驶系列电话会议——芯片
2025-05-08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智能驾驶芯片行业 - **公司**:地平线、高通、英伟达、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Momenta、黑芝麻、德赛、华为、Mobileye、博世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市场格局 - 国内车载芯片市场分低、中、高阶三个层次,低阶含基础 L2 功能,中阶拓展到高速 NOA,高阶扩展到城市 NOV 领域 [2] - 低阶市场由地平线、Mobileye 和博世主导,地平线份额有望增加,但整体 ADAS 市场会被中阶产品挤压 [18] - 中阶市场由地平线征程 6 系列主导,因其性能和价格平衡,被广泛应用于主流 OEM 厂商,高通 8620、8650 及英伟达 Orin 使用较少 [1][2] - 高阶市场主要由英伟达 Orin 系列芯片占据主导地位,少部分份额由高通 8650 和地平线征程 HSD 方案分配 [1][18] 产品情况 - 地平线勾 6 系列覆盖范围广,从低阶到高阶都有产品,反响良好,特别是中间段的 GL1 和 GLM 芯片,被国内主流 OEM 广泛采用 [4] - 黑芝麻域控制器芯片如 A1000 或 C1000 系列曾用于吉利银河车型,但因开发不佳已被替换,在智能驾驶领域份额可忽略不计 [4] - 高通 8775 是舱驾一体芯片,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上车,定位于中低端产品,因座舱和智驾同步开发难度大,主机厂意愿不强,主要由德赛提供整体一体式方案 [1][5] 国产化情况 - 国内车载芯片设计端基本实现自主,但生产端仍依赖国外代工厂,导致中阶及以上芯片国产化率受限,未来趋势是提高设计自主性并寻求更多生产合作 [1][6] 车企自研芯片情况 - 蔚来自研进展最快,ET9 车型已使用自研 ZAM 芯片,小鹏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上车,理想有项目但进度慢,比亚迪计划更慢,预计 2026 年左右公布具体时间,Momenta 自研资源芯片已流片,2025 年下半年将开始搭载项目 [7] - 自研优势是软硬件耦合度好,提高算力利用率,节约成本,规模扩大后成本优势更明显;劣势是产能受限,受台积电代工及政策影响,研发和流片成本高,销量不足时成本高于外采芯片 [7][8] - 传统车企如吉利、奇瑞和长城自研芯片不会成为趋势,新兴车企如蔚来、小鹏和理想更倾向于走自研道路,初期部分车型采用自研方案,后期自研与外采方案将互相补充 [9][10][11] 算法厂商布局芯片领域情况 - 算法厂商如 MOMENTUM 从算法转向硬件领域,有助于业务多元化,提高抗风险能力及营收规模,通过提供全栈解决方案增强市场竞争力及利润空间,但小型算法供应商贸然进入风险较大 [12] - 做算法与设计芯片无直接关联,仅做算法不会带来显著优势 [13] 高端市场突围策略 - 英伟达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业务模式仅限于销售芯片,需 OEM 或算法供应商开发算法,存在产品性能提升慢、无法发挥硬件能力、产品表现差异不大、性价比不足等问题,地平线推出的基于 G6P 的全栈高阶解决方案 HSD 成本更低且性能优越,有市场空间 [14] 技术趋势 - L3 及以上级别智能驾驶对算力需求取决于算法架构,采用大模型路线需约 700TOPS 级别算力,L3 并非一定要用大语言模型,可采用传统算法结合端到端框架实现,算力并非瓶颈 [14] - 国内前两年热议的舱驾一体融合,目前主要用于中低端车型且采用较少,当前方向是将智驾和座舱分开,可能持续至更高算力芯片出现后才会考虑整合 [15] - 仓架一体的 SoC 在设计上考虑了座舱和智驾对算力需求的不同,调度问题较少发生,主要集中在 CPU 方面 [16] - 主流车载芯片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低阶芯片约 20 美元,中阶芯片如沟 6M 约 70 美元,高阶芯片如英伟达 Orin X 约 300 多美元,新一代索威尔芯片预计 500 - 600 美元 [3][17] - 高阶芯片发展路径是更低制程、更低功耗、更大算力,低阶和中阶芯片也有此目标,但迭代速度较慢 [19] 地缘政治及关税影响 -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对中国车载芯片出海限制较少,地平线等公司出海进展缓慢主要因海外积累不足,欧洲可能参考美国禁令对算法供应商进行限制,可通过开源算法给全球 Tier1 供应商并由其迭代后部署于中国制造的硬件规避政策风险 [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华为虽算力未达到 SoC 级别,但已成功应用成熟 L3 架构于 M9 和 M8 车型 [14] - 国产黑芝麻智能的 C1296 支持多域融合,但整体舱驾一体趋势仍以分离为主 [15]
黑芝麻智能于2025上海车展:与英特尔达成战略合作,产品亮相全球Tier1巨头展台
IPO早知道· 2025-04-25 11:24
公司业绩与产品展示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1.8%至4.74亿元,毛利大幅增长152.4%至1.95亿元,毛利率从24.7%增至41.1% [4] - 华山系列(辅助驾驶芯片)与武当系列(跨域融合芯片)两大产品线亮相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 [4][7] - A1000系列芯片和武当C1200系列已与超40家车企达成合作 [5] 技术创新与战略合作 - 推出行业首创"安全智能底座"架构,以武当C1200为核心推动电子电气架构向"舱驾一体"发展 [11] - 与英特尔合作打造融合解决方案,武当1200芯片承载基础功能,英特尔处理器提供座舱体验,华山A2000支持大模型运算 [13] - 计划2025年Q2发布舱驾融合解决方案参考设计,满足L2+到L4场景需求 [14] 商业化进展与生态合作 - 武当C1200系列2024年完成城市无图NOA验证,获2家主流OEM量产定点 [16] - 与东风汽车、均联智行联合开发的舱驾一体化方案进入量产阶段,计划2025年底搭载东风多款新车型 [18] - 华山A1000家族已在吉利银河E8、领克07/08 EM-P、东风奕派eπ007/008等车型量产 [26] 产品技术细节 - 华山A2000家族芯片采用7nm工艺,集成多功能单元,内置"九韶"NPU核心,支持大模型端侧推理 [23] - A2000家族与C1200家族配合可满足机器人"大小脑"需求,已与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及傅利叶达成合作 [25] - 集中展示30+个基于华山A1000和武当C1200的智能汽车域控制器,合作方包括亿咖通、德赛西威等 [26] 行业定位与未来规划 - 公司定位为"智能汽车AI芯片第一股",通过自研ISP、NPU核心IP构建技术壁垒 [9] - 未来聚焦"技术创新+开放生态"双轮驱动,向机器人、边缘计算等场景延伸 [9] - 致力于突破大模型端侧推理的计算效率与算法架构挑战,优化带宽性能与混合模型架构 [9]
黑芝麻智能于2025上海车展:与英特尔达成战略合作,产品亮相全球Tier1巨头展台
IPO早知道· 2025-04-25 11:24AI Processing
文章核心观点 黑芝麻智能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全方位展示技术与生态能力,其2024年财报表现良好获券商看好,公司以“技术创新+开放生态”双轮驱动发展,且与英特尔、东风汽车等有重要合作,芯片产品应用广泛前景佳 [2][5][7]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凭借自研ISP、NPU两大核心IP构建华山、武当两大产品线,成功登陆港交所成“智能汽车AI芯片第一股” [7] - 过去通过A1000、C1236等产品突破,2025年A2000系列推动AI计算效率升级 [7] - 未来以“技术创新+开放生态”双轮驱动,聚焦芯片研发赋能汽车智能化转型 [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1.8%至4.74亿元,毛利从0.77亿元大幅增长152.4%至1.95亿元,毛利率从24.7%增至41.1% [2] 合作情况 车企合作 - 旗下A1000系列和武当C1200系列芯片与超40家车企达成合作 [3] 与英特尔合作 - 合作打造“英特尔&黑芝麻基于安全智能底座的融合解决方案”,计划2025年二季度发布舱驾融合解决方案参考设计并做量产准备 [11][12] 与东风汽车合作 - 与东风、均联智行联合开发的舱驾一体化方案基于武当C1296芯片,计划2025年底量产,此前基于华山A1000家族芯片的辅助驾驶系统已在东风部分车型量产 [17] 产品情况 安全智能底座架构 - 以武当C1200家族芯片为核心,破解车企跨域融合安全与成本难题,已获多家国际头部企业认可并量产 [9] 武当C1200家族芯片 - 2024年完成基于C1236芯片的城市无图NOA功能验证,获2家主流OEM量产定点,C1236支持高速NOA行泊一体等,C1296主打跨域融合计算 [14] 华山A2000家族芯片 - 2024年底发布,集成多功能单元,以7nm工艺制造,内置“九韶”NPU核心,有新一代通用AI工具链BaRT赋能 [22] - 已和头部Tier1进行智驾方案开发,预计今年完成实车功能部署,争取获头部大客户车型定点,还支持机器人等多领域 [23] 华山A1000家族芯片 - 已在吉利、领克、东风等多款车型量产上车 [24] 车展展示 - 携华山、武当系列芯片及应用、生态合作案例等亮相车展 [2] - 武当C1200芯片亮相安波福展台,展示与深庭纪在具身智能领域合作创新 [17][18] - 集中展示30+个基于华山A1000、武当C1200家族的智能汽车域控制器 [25]
理想汽车CTO谈OS开源:我们看到了智能汽车的4个问题|36氪专访
36氪· 2025-04-16 17:27
文章核心观点 理想汽车宣布开源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 OS”,该系统历经多阶段发展,解决了芯片适配、系统性能与安全等问题,具备多种核心技术能力,开源旨在与行业共同解决问题 [1][9]。 理想星环 OS 基本信息 - 是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汽车操作系统,包含智能车控、智能驾驶、通信中间件、信息安全系统四大重要支柱 [1] - 项目于 2021 年启动,投入两百人研发团队,累计研发费用超十亿,2024 年首次实现自研操作系统上车 [2][9] 研发背景与挑战 - 2020 年疫情致全球供应链紧绷,引发三年芯片荒,芯片交货周期拉长、价格上涨、资源分配不均、适配困难 [5][9] - 供应商商用车载系统难定制,开源 RTOS/Linux 不满足车领域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车企对操作系统有定制化需求 [10] - 计算需求、传感器数量和数据量激增,研发迭代效率节奏加快,各域软硬件各自为战影响系统最优性 [14][15] 研发阶段及成果 阶段一(2021 - 2022) - 解决“芯片荒”问题,实现芯片选择自由,通过自研操作系统将新型号芯片适配时间从 6 个月减至 1 个月,支持车用芯片各种架构 [9] 阶段二(2022 - 2024) - 解决系统性能、安全性等痛点,全面实现自研系统上车,车控、智能、通信中间件领域领先业界优秀供应商方案 [10][11] 阶段三(2024 至今) - 构建整车 AI 操作系统,软硬结合、跨域联合创新,横向构建大平台实现全局视角与协同优化,纵向实现软硬联合架构优化 [14][16] 核心问题解决 软件与硬件解耦 - 通过软硬解耦、软软解耦、定制化工具实现软件与硬件、不同业务软件之间解耦,提高软件迭代效率,降低硬件变更影响 [17] 整车级资源共享与协同 - 算力池化,将底层异构计算资源抽象为“算力池”,实现跨域、跨应用算力共享 [20] - 车载通信以太网化,集成管理车载以太网通信协议栈,提供数据通路和协同基础 [20] - 应用平滑迁移,提供标准化接口和工具链,方便上层应用部署、迁移和管理 [20] 全栈设计与优化 - 硬实时内核,具备极低中断延迟和任务切换开销,采用抢占式调度策略 [21] - 端到端确定性调度,具备全局视角,统一编排计算任务与数据流 [21] - 确定性通信,优化车载以太网通信栈,保证关键数据流传输质量 [22] - 一体化工具,帮助开发者进行时序分析与验证,确保系统实时性与确定性 [22] 原生安全能力建设 - 数据加密与保护,运用强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机制,确保数据机密性与完整性 [22] - 系统完整性保护,构建安全启动机制,持续监控关键系统文件 [23] -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控,严格验证实体身份,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 [23] - 可信执行环境,利用硬件隔离技术创建安全运行环境 [23] 商业模式与上车节奏 - 不通过开源直接获利,希望行业共同参与,实现打造 Intelligent 智慧系统愿景 [24] - 后续发布车型将搭载理想星环 OS,部分组件已在之前车型使用 [25] 概念对比与解释 算力池化与舱驾一体 - 算力池化将 AI 算力整合开放给所有域,避免浪费,解决多域 AI 算力需求;驾舱一体将座舱与智驾域控融合,共用 GPU,但可能带来成本上升和不灵活性问题 [26][27] 开源系统普及问题 - 现有开源项目未解决核心问题、创造价值,且可能过时,理想星环 OS 开源旨在与行业共同解决问题 [8][28] 系统深度与适配 - 涉及芯片内核,驱动和外设由厂家提供;通过开源工具链、良好解耦性和好用工具链实现快速适配 [29][30] 与 Li OS 关系 - “Li OS”是智驾中间件,属应用层,不开放,与系统层解耦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