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for Science
icon
搜索文档
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诺奖、图灵奖等得主参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0 21:52
论坛概况与规模 - 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题为“共享创新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由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宾国为白俄罗斯共和国,主宾省为辽宁省 [1] - 论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为历届之最,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机构的550余位嘉宾参与 [1] - 论坛自2008年创设以来已连续举办18届,致力于打造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 [3] 国际合作与区域联动 - 主宾国白俄罗斯与中方联合举办“中白科技创新年”系列活动,涵盖合作项目签约和共建机构揭牌等重要仪式 [1] - 历届主宾国和部分“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积极参与,举办中欧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合作与发展论坛、中德绿色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等活动 [1] - 主宾省辽宁省全面融入论坛,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并分享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实践经验 [1] 前沿科技议题与顶尖参与 - 论坛举办AI for Science、量子智能、可控核聚变等30余场前沿领域专题论坛和闭门会议 [2] - 邀请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图灵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参与,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 [2]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 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面向全球发布10000项技术需求,企业投入资金超过200亿元 [2] - 大会同时发布2000个人才需求岗位,展示80余项前沿领域首发首秀产品和体验场景 [2] - 活动吸引了120多家行业骨干企业线上线下参展,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有效对接 [2] 创业投资与项目孵化 - 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通过“一会一赛一展”形式举行,全球四大前沿领域共有1487个团队报名参赛,其中境外项目71项 [2] - 经严格筛选,100个优质项目进行大会路演,现场集聚超过100家创投机构以及各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 [2]
紫东太初4.0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在光谷正式发布
证券日报网· 2025-09-19 21:50
论坛概况 - 2025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召开 旨在贯彻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和响应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规划 [1] - 论坛汇聚产学研用各界力量 围绕大模型演进、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及产业发展等前沿议题进行交流 [1] 紫东太初大模型技术进展 - 紫东太初4 0多模态推理大模型正式发布 完成了从纯文本思考、简单操作带图思考到细粒度多模态语义思考的三重跃迁 [1] 紫东太初大模型应用与生态 - 紫东太初大模型已在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慧医疗和智慧文旅等多个领域形成标杆应用 [2] - 大模型通过开放服务平台和产品矩阵赋能千行百业 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多个示范项目 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2] 平台发布与合作 - 论坛同步发布"紫东太初云"平台 旨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产业价值 [3] -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武汉市气象台合作成立武汉"AI+气象"创新工作室 加强AI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3] 未来发展目标 -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持续迭代技术、构建生态、深耕场景 [3] -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 为武汉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提供支撑 [3]
人民播客——“人工智能+”行动解读① 科研正从“大海捞针”走向“精准导航”?
人民网· 2025-09-18 14:00
政策信号与战略定位 - 国务院将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列为六大重点行动首位 突显国家对其作为社会发展底层支撑的高度重视 该政策重新梳理科技与AI的关系 强调以科技突破带动各领域发展的核心结构[3] 科研范式革命 - AI for Science成为继实验 理论推理 计算 数据驱动后的新科研范式 其本质是提供更强工具解决过去无法高效解决的问题 例如深度神经网络使蛋白质结构预测取得突破[4] - 科研范式变革覆盖全研究流程:文献查阅环节大语言模型可全量吸收知识并精准定义人类知识边界 实验环节AI能实现海量配方快速筛选与验证 如电动汽车电解液研发效率显著提升[5][6] 科学大模型特性与应用 - 科学大模型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识别专业数据(电镜图 核磁谱图) 执行科学长链条推理 操作科研工具(显微镜 仿真软件) 其科研能力远超当前通用大模型[7] - 国内外发展瓶颈在于科学数据标注门槛高 需领域专家参与 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多本科及以上教育人口 在专业数据标注方面具备显著优势[8] 数据体系重构 - AI发展进入下半场 需将存量人类可读数据转化为AI可理解格式 并改造科学仪器从源头生产符合AI需求的高质量数据 建立数据与AI共同进化体系[9] 跨学科融合 - AI通过加速知识获取和以问题为核心整合知识打破学科壁垒 例如新药设计可整合化学 物理 生物 数学等多学科成果 语言模型实现内容对齐降低沟通成本[10] - AI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拓展 支持虚拟社会实验(如多智能体社会演进模拟)并重新思考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 伦理责任等核心命题[11][12] 未来科研形态 - 5年内年轻科学家工作方式将显著变化:文献综述由AI自动生成 科研工具自动化(如编程控制实验操作) 使理论推导优势者不再受实验能力限制[13] - 研究人员需保持开放心态与好奇心 将AI作为研究伙伴加速进度并拓展边界[14]
Z Potentials|专访Kepler:从GRAIL、Databricks出走,用Agent一周拿下明星BioTech首单
Z Potentials· 2025-09-18 10:43
行业背景与痛点 - 基因测序成本在过去二十年间断崖式下降了18万倍,而数据量却呈指数级暴增超过亿倍[2] - 生命科学领域的数据分析能力远远落后于科技行业,科学家在实验完成后往往要等待数天甚至数周才能拿到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这大大拖慢了科学迭代的周期[3][19] - 生物信息学人才要求具备生物、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复合型能力,且供给不足,招聘难度大,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可能只有一位生物信息学家负责多种数据分析[19][22][23] 公司定位与解决方案 - Kepler定位为"企业级AI Agent for Life Science Research",旨在成为研究组织的"中枢神经系统",帮助科学家查询文献、生成实验想法、连接数据流水线、结合实验元数据与生物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企业既有知识体系关联[3][27] - 该解决方案不仅能完成现有科研工作,还能实现传统方式无法做到的事:同时发起上百个问题,与数据进行批量交互,从而更快、更广地探索潜在发现[3][28] - 与传统工具不同,Kepler设计的是全新的"科学家与AI Agent交互"方式,需要解决引用精确到某次实验或数据库某一行、Agent自主推进与人工确认的边界等全新交互流程问题[11][34] 技术优势与验证 - 在生物信息处理权威基准测试Bixbench中,Kepler以33.4%的准确率超越所有通用及行业Agent(包括GPT-5、Claude-opus-4.1等)[5] - 技术挑战包括对齐与整合专业工具和数据源、处理数百GB级多模态杂乱数据、设计可验证的AI决策流程等,这些在科学领域尚无先例[31][32][33] - 通过构建知识图谱来管理和导航企业内的所有软件和数据源,帮助Agent快速理解全部上下文[35] 市场验证与客户拓展 - 成立第一周便成功斩获首家生物科技客户,该客户内部早已规划自然语言数据交互界面但自建困难,Kepler的出现正好满足其需求[36][37] - 目标客户包括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特别是专注于生物基础模型研究的公司)和高校实验室,同时已与全球前二十的大型药厂建立合作[38][39] - 药企行业竞争白热化,AI转型已成为关键考核指标,但由于非AI原生企业的文化局限,内部开发工具往往受限于速度与通用性,这创造了采购外部解决方案的窗口期[39][42] 竞争格局与差异化 - 不担心OpenAI等通用AI公司,因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会深入企业整合具体工作流程,而Kepler会针对生物领域特定需求优化模型功能[11][41] - 更关注像Palantir这样采取"前向部署"模式的公司,但指出其扩张速度不会太快,且业务范围不完全相同[41] - 差异化在于专注于研究任务的企业级AI Agents这一独特定位,可以扩展到材料科学、气候科学、农业等其他科学领域[43] 发展愿景与规划 - 长期愿景是成为每个研究组织的"中枢神经系统",虽然目前专注于生物领域,但技术可拓展到其他有类似研发需求的科学领域[11][43] - 接下来一年最重要的三件事是:确立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企业级AI Agents的领导地位、深度整合客户工作流程成为"系统记录"平台、持续完善产品功能提升平台价值[44] - 公司价值主张是AI原生、快速迭代进化,希望吸引对科学工作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发现的人才加入[45]
AI加速改酶,落地再生PET千吨级产线,「塑新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9-16 18:16
编辑 | 阿至 36氪获悉,北京塑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塑新科技」)宣布连续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和pre- A+轮融资,pre-A轮由金鼎资本-海利得产业基金领投、老股东英诺天使基金持续追投;pre-A+轮由拙朴 投资独家投资。公司产品已获得涤纶工业丝龙头企业海利得认可,资金将主要用于规模化产线落地。目 前「塑新科技」已开启新一轮融资。 「塑新科技」成立于2024年6月,是废弃高分子材料生物回收转化平台,聚焦PET聚酯的生物酶法回 收。CTO董维亮教授为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博导,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项,权威期 刊发表论文90余篇;CEO向科炜博士是连续成功创业者,本硕博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国重实验 室,曾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有十年以上的管理经验以及多个产品从0到1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 「塑新科技」创始团队经历多年天然酶资源挖掘,搭建起大型塑料降解酶库,可回收PET、PU、尼 龙、PLA等多种高分子材料,并自研AI算法,加速酶的挖掘、进化、改造和发酵底盘进化,目前已跑 通千吨级中试线,实现规模化量产,2025年底将完成万吨线通车投产。 一、产学投复合型团队,AI+酶工程拓展塑料降解 ...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在静安区举行
国际金融报· 2025-09-15 08:49
峰会概况 - EmTech China 2025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暨"50家聪明公司"(TR50)于9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静安国际科创社区举办 [1] - 峰会主题为"中国未来",汇集全球顶尖学术界、产业界与投资界人士,探讨前沿技术产业化路径 [3] 区域发展战略 - 上海市静安区致力于打造集区位优势、产业生态和政策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发展环境,抢抓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机遇 [3] - 静安区构建"3+3"产业体系,前瞻布局"云数智链"一体化发展,市北高新园区作为国家级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集聚数据智能与未来产业 [4] 人工智能发展 - AI发展已从模型参数"军备竞赛"进入商业化落地"中场"阶段,关键从追求通用能力转向深耕垂直场景 [4] - 数据质量与合规性成为比数据量更核心的挑战 [4] - 京东集团郑宇、Zilliz谢超、深势科技张林峰分别从城市计算、向量数据库和AI for Science揭示AI转化为行业实际价值的机遇 [4] 机器人技术与具身智能 - "从代码到物理世界"议题聚焦机器人落地困境与未来机遇,展示从理论模型到交互式虚拟人、可穿戴机器人的产业化探索链条 [5] - 当前具身智能在走向规模化应用过程中面临核心挑战,业界对其率先突破的细分领域进行前瞻性预测 [5] 跨学科融合与基础科学 - AI与生命科学、新材料等基础领域深刻融合,智能化正颠覆传统研发范式 [5] - "硅基算力+碳基生命"核心价值链探讨跨学科协同的未来范式 [6] 前沿科技突破 - 聚焦未来十年可能重塑世界的"技术奇点",包括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和金刚石半导体材料等硬核领域的最新突破 [7] - 前沿赛道探讨如何跨越从"可行到可靠"的鸿沟 [7] 领先企业评选 - 新一届"50家聪明公司"(TR50)评选结果发布,入选企业技术路径、战略选择与落地成果成为观察未来十年科技走向的重要样本 [3][7] - 入选企业包括宇树科技、阿里巴巴、华为、安踏集团、小米集团、快手、傅利叶、无问芯穹、影石创新、擎朗智能、科大讯飞、智谱、稀宇科技、深度求索、远也科技、阶跃星辰、新石器等 [7]
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即将开幕 论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为历届之最
证券时报网· 2025-09-13 14:51
论坛概况与规模 - 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将于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主题为“共享创新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 [1] - 论坛将举办1场开幕式、1场主论坛、30场专题论坛和5场重要活动,其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均为历届之最 [1] - 论坛已邀请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机构,共计550位嘉宾参与,其中近40%来自海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 [1] 前沿科技议题 - 论坛将聚焦基础前沿与交叉创新和未来产业,举办AI for Science、量子智能、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神经科技、硅光等30余场前沿领域专题论坛 [1]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 本届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将面向全球发布10000项技术需求,企业投入资金超200亿元,发布人才需求岗位2000个 [2] - 大会将展示80余项前沿领域首发首秀产品和体验场景,吸引120多家行业骨干企业、200余家中小企业和2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参展 [2] - 历届InnoMatch大会共释放21000余项技术需求、35000余项人才需求,展示4080项创新产品,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近180亿元 [2] 上海科技创新生态 - 上海持续实施“探索者计划”,参与企业已拓展到22家,并发布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的9条政策措施 [2] - 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上海牵头4项、参与1项,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2] - 2024年以来,39家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单位赋权成果近250项,转化金额23.9亿元,孵化公司167家,吸纳投资额超74.9亿元 [3] - 上海打造概念验证、高质量孵化等体系化生态,12家高质量孵化器在孵企业超300家,并启动建设6家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 [3] - 全市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约300家,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日益完善 [3]
现场:BCEIA 2025开幕式及大会报告
仪器信息网· 2025-09-11 12:25
会议概况 - BCEIA2025于2025年9月1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2] - 开幕式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新荣教授主持[4] - 大会主席江桂斌院士发表开幕致辞 国际合作伙伴日本分析仪器工业会代表致贺词[6][7] 行业里程碑与成就 - BCEIA创办40周年 展览面积从1985年5000平方米扩展至53400平方米 增长逾十倍[14] - 参展人数从约12000人增至37456人 展商数量从122家上升至723家[14] - 国内企业从最初仅13家增长至680家 彰显中国科学仪器行业跨越式发展[14] - 学术论坛从最初6个拓展至18个专题论坛 24场学术会议及6场前沿研讨会[14][15] 技术前沿与创新方向 - 单细胞质谱技术实现高通量分析 成功区分海蛞蝓模型中三个囊泡亚群[17] - 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推动精准医学发展 应用于产前基因筛查和癌症诊断[19] - 国产测序仪和高覆盖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自主研发成功[20] - AI算法与电镜分析结合 解决高维微分方程等复杂计算任务[22] - 国家"十四五"规划将"AI for Science"纳入重点支持方向[22] 学术交流体系 - 大会设置18个学术分会 覆盖质谱学 色谱分离 环境分析等领域[24] - 4位院士分享报告 聚焦生命科学 精准医疗和人工智能前沿领域[12] - 会议包含专题论坛 墙报展示 应用技术交流会等多形式活动[24]
晶泰控股(2228.HK):AI+人工智能自主实验平台驱动药物及材料研发 商业化加速
格隆汇· 2025-09-11 03:59
核心技术平台 - 以量子物理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构建多模态AI模型体系,覆盖药物发现核心环节[1] - 自建干湿结合自动化实验平台,高通量生产高质量正负样本,形成数据驱动的正向循环,构筑以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壁垒[1] - 拥有200多种垂类AI模型,包括全球领先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XtalFold[3] - 拥有200+研发机器人工站,5000m2+自有自动化实验室,以及先进的AI Agent系统,为物质研发提供全链路保障[3] 财务表现与商业化进展 - 2024年营业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53%,净利润-15.2亿元,实现同比减亏[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收入5.17亿元,同比增长404%,经调整净利润1.42亿元[2] - 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2024年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87.76%,2025年上半年收入8186万元,同比增长95.9%[2] - 药物发现解决方案2024年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8.16%,2025年上半年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615%[2] - 2025年6月与DoveTree新签署管线合作订单规模高达59.9亿美元,并已收到首付款5100万美元[2][4] 数据资产与行业合作 - 累计超650万条高精度量化数据,云端数据总量达到1.9PB[3] - 实验室持续月产出反应数据3万+,内外部反应月积累20万+,数据质量显著优于开源资源[3] - 平台已获多家跨国药企高度认可,与辉瑞、强生等多家全球顶尖药企保持长期合作[1][4] - 构建覆盖美洲、欧洲及亚太三大洲的研发与服务网络,推动技术本地化与客户全球化深度融合[4] 业务拓展与未来展望 - 技术平台实现跨领域复用,成功拓展至新能源、农业及工业材料等多个新兴领域[1][4] - 预期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有望达到7.86亿元、9.75亿元、14.0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0.15亿元、0.94亿元、3.00亿元[5] - 当前股价对应PS分别为53.44倍、43.08倍、29.85倍,随着规模效应显现,亏损净额有望逐步收窄[5]
晶泰控股(02228):AI+人工智能自主实验平台驱动药物及材料研发,商业化加速
招商证券· 2025-09-10 19:36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1][6][7] 核心观点 - 晶泰控股以量子物理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构建多模态AI模型体系覆盖药物发现核心环节,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壁垒 [1] - 公司自建干湿结合自动化实验平台,高通量生产高质量正负样本优化数据集反哺AI模型训练,形成正向数据循环闭环系统 [1] - 长期订单验证下平台获多家跨国药企高度认可,业务量稳步攀升并加速向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商业化潜力持续释放 [1]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收入5.17亿元同比增长404%,经调整净利润1.42亿元 [6] - 与DoveTree新签署管线合作订单规模达59.9亿美元,并已收到首付款5100万美元 [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53%,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减亏 [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5.17亿元同比增长404%,经调整净利润1.42亿元 [6] - 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2024年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87.76%,2025年上半年收入8186万元同比增长95.9% [6] - 药物发现解决方案2024年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8.16%,2025年上半年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615% [6] - 预期2025-2027年营业收入达7.86/9.75/14.0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0.15/0.94/3.00亿元 [6][82] - 当前股价对应PS分别为53.44/43.08/29.85倍 [6] 技术优势 - 累计超650万条高精度量化数据,云端数据总量达1.9PB [6] - 实验室持续月产出反应数据3万+,内外部反应月积累20万+ [6] - 拥有200多种垂类AI模型,包括全球领先算法如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XtalFold™ [6] - 拥有200+研发机器人工站,5000m²+自有自动化实验室,以及先进AI Agent系统 [6] - 基于量子力学自主研发XFF力场和XFEP自由能计算等高精度虚拟数据生成模型 [62] - 自研UV谱图预测模型和基于LCMS谱图的产率预测模型准确率超过90% [62] 业务进展 - 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ID4Inno拥有200万个分子砌块,化学空间扩展到10^12化合物库 [59] - 大分子药物发现平台XupremAb™包含抗体药物发现流程的不同重要功能 [60] - 与全球超过300家企业及行业龙头建立深度合作,客户续约率超行业平均 [54] - 前20大药企中的16家与晶泰建立合作关系,2021-2023年客户留存率分别约67.5%/51.4%/64.9% [71] - 技术平台成功拓展至新能源、农业及工业材料等多个领域 [6][77] 行业前景 - 全球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870亿美元增至2030年14142亿美元,CAGR为33.5% [32] - 全球自动化实验室市场预计从2023年59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607亿美元,CAGR为39.6% [32] - 全球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512亿美元增至2030年3632亿美元,CAGR为13.3% [38] - 全球材料科学研发支出2030年将达1779亿美元,2023-2030年CAGR为12.8% [48] - AI赋能的材料研发服务占比将从2023年8%提升至2030年25%,对应市场规模从61亿美元扩张至445亿美元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