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for Science

搜索文档
第四范式:AI4S赋能化学研发,中国力量引领万亿蓝海(附投资标的)
材料汇· 2025-07-08 23:14
行业市场规模与AI渗透率 - 2025年化工行业预计市场规模达58,182亿美元,研发支出占比3.86%,AI渗透率在1%-25%区间对应的市场规模为22-561亿美元 [7] - 医药行业2025年市场规模16,232亿美元,研发支出占比7.77%,AI渗透率对应市场规模13-315亿美元 [7] - 新能源行业2025年市场规模23,310亿美元,研发支出占比4.82%,AI渗透率对应市场规模11-281亿美元 [7] - 半导体行业研发支出占比最高达15.18%,2025年市场规模7,189亿美元,AI渗透率对应市场规模11-273亿美元 [7] 国内AI+材料研发企业 - 晶泰科技采用第一性计算+AI+机器人实验室技术,覆盖药物发现和新材料研发,获腾讯、红杉等投资 [10] - 机数量子依托中科大背景,建立亚洲最大材料数据库,聚焦新材料研发 [10] - 微观纪元通过量子计算赋能药物发现和新材料设计,获合肥高投投资 [10] - 深势科技构建AI for Science大模型体系,开发电池材料设计平台,获高瓴创投等投资 [10][16] - 深度原理科技聚焦催化剂材料研发,获晶泰科技和深势科技投资 [10][53] 国际AI+材料研发企业 - 薛定谔为AI药物发现鼻祖,采用AI+SaaS模式,获比尔盖茨投资 [10] - Recursion专注AI+Biotech自研管线,获英伟达投资 [10] - 谷歌Isomorphic Labs分拆自AlphaFold团队,专注大分子药物发现 [10] - 微软MatterGen开发AI+无机材料平台 [10] - CITRINE通过AI优化材料制造流程,覆盖多个工业领域 [10] 材料计算与仿真技术 - 鸿之微开发多尺度仿真技术,应用于半导体、锂电等领域,获国家中小企业基金投资 [11][13] - 迈高科技MatCloud+平台整合材料数据库与高通量计算,服务超5000家客户 [29][31] - 屹艮科技提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覆盖材料设计到系统管理 [34][37] - 材智科技打造合金材料设计云平台,已获296万元订单 [61] 新兴技术应用 - 深云智合开发DeepChem智能合成平台,结合AI与自动化实验技术 [43] - 机数量子建立9448万化合物数据库,开发材料知识图谱 [47] - 幻量科技融合AI与计算物理技术,加速新材料研发 [49] - 深度原理科技结合生成式模型与量子化学,优化材料研发流程 [53]
Jinqiu Spotlight | 深度原理创始人贾皓钧:AI for Science的中国机会
锦秋集· 2025-07-06 23:02
核心观点 - AI for Science(AI4S)正在改写科学发现的底层逻辑,逐步改变人类探索世界的方式,标志着AI首次以"发现者"的角色进入基础科研核心 [3][6] - 深度原理Deep Principle是一家专注AI for Science的创新公司,聚焦化学材料和反应机制领域,具备从头到尾全链路能力,是国内最早且唯一一家专注化学与材料领域的AI科创公司 [8] - AI for Science的发展分为三阶段:AI Assistant(数据分析工具)、AI Scientist(深度参与科研过程)、AI Innovator(接近AGI能力边界) [10][11][12] - 推动AI for Science"DeepSeek时刻"需要三个关键前提:模型通用能力、垂直领域数据质量与专业性、工具生态与交互方式革新 [18][19][22] - 中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具有落地优势,因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巨大市场体量及工业应用场景的规模 [25][27][29] AI科研范式变革 - 深度原理Deep Principle用AI解锁全新化学反应路径,聚焦碳捕捉和功能材料发现方向,技术方向为AI for Chemistry & Materials [8] - 公司从MIT孵化,2024年6月回国发展,团队主要在杭州,是国内最早具备全链路能力的化学与材料领域AI科创公司 [7][8] - 科学发现分为hypothesis generation(假设生成)和experimental validation(实验验证)两部分,AI可深度参与这两个环节 [11] AI for Science发展路径 - 第一阶段(AI Assistant):AI作为科学数据分析工具,辅助理解已有数据中蕴含的科学意义 [10] - 第二阶段(AI Scientist):AI深度参与科研过程,包括假设生成和实验验证,预计未来一两年内对科研效率带来实质提升 [11] - 第三阶段(AI Innovator):接近AGI能力边界,AI可独立完成从提出问题到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 [12][13] "DeepSeek时刻"前提条件 - 模型需具备强泛化能力,能理解不同领域的任务需求,如大语言模型可辅助记者生成提纲或科学家总结文献 [18] - 垂直领域数据质量比模型架构更重要,科学问题要求极高准确性,需以高质量专业数据为基础 [19][20] - AI Agent可降低科研门槛,提高交互自由度,让AI服务于一线科研人员 [22][23] 中美生态对比 - 美国在科学研究、科技进展、商业化落地方面全球领先,西海岸偏软件,东海岸偏硬件和生物医疗 [24] - 中国制造能力全球最强,技术差距越来越小,叠加巨大市场体量,在工业应用场景上更具优势 [25][29] - 深度原理选择回国发展因中国在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更友好且规模更大 [27][29] 行业融资环境 - 2024年中国资本市场环境极差,美元资金比前一年少90%以上,人民币资金少50%以上 [30] - DeepSeek的发布让市场意识到AI可带来实际效率和变现,资金情绪开始回暖 [30][31] AI时代创业者特质 - AI时代创始人最核心特质是速度,需快速试错、融资、应用落地和调整方向 [32][33] - 技术迭代和外部环境变化极快,唯一能掌控的是自身速度,反应和执行速度可成为最大护城河 [33]
论道AI:从AGI破界到机器人新纪元丨《两说》
第一财经· 2025-07-03 11:56
AGI发展前景 - 科学家预测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在5年内突破 需融合信息智能 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三大浪潮 [5] - 信息智能技术如ChatGPT有望5年内通过新版图灵测试 达到"类人"水平 但自然图像/视频生成还需4-5年沉淀 [5] - AGI发展面临核心挑战是大语言模型存在"边界认知缺失" 导致混淆已知与未知 产生"幻觉" 不同场景需不同应对策略 [6] AI在科研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 AI for Science被视为颠覆科研的关键力量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正打造跨学科基础模型整合海量科研数据 [8] - AI能革命性缩小药物筛选范围 从传统数十亿分子库精准聚焦至数百万高潜力候选者 提升研发效率 [8] - 全球首个虚拟医院系统诊断能力以百倍速提升 两天积累的诊疗经验相当于三甲医院数年 准确率高达96% [8]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 人形机器人是AI物理智能的突破方向 预计十年后全球机器人数量将超越人类 [10] - 人形机器人技术核心在于多模态VLA模型 但落地需融合多学科技术 真正进入家庭还需5-10年 [10] - 中国将主导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 依托全产业链基础 年轻工程人才红利和统一超大市场三大优势 [10] 中国在AI领域的竞争优势 - 中国特有的"市场-制造-人才"黄金三角 将推动其在机器人时代复制移动互联网的成功轨迹 [10] - 年轻工程师通过"1%的算法优化撬动10倍算力追赶" 展现技术创新能力 [3]
政务培训| 未可知 x 浙江省级机关党校: 领导干部AI专题培训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06-29 16:01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模式 在文本 音频 图像和视频生成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生产力 [3] - AI与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及人类生命等领域深度融合 AI for Science成为推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兴范式 [7] 行业应用 - 生成式AI在资讯 影视 电商 教育 金融和医疗等行业有具体应用 中国AI产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 [3] - 国产AI大模型代表DeepSeek通过全栈开源和高性价比策略 显著降低训练成本 重构AI产业格局并推动企业服务智能化变革 [5] 企业案例 - DeepSeek作为国产AI大模型代表 性能卓越且训练成本低于国际同行 展现出强大市场竞争力 [5] 技术普及 -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推动AI技术普及与应用 培养专业人才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11]
FutureHouse 联合创始人:AI Scientist 不是“全自动化科研”
海外独角兽· 2025-06-26 20:25
核心观点 - FutureHouse是由Google前CEO Eric Schmidt资助创立的AI Lab,专注于AI for Science方向,目标是打造可自主提出问题、规划实验、迭代假设的AI科学家体系 [3] - 公司推出了四个AI科研agent:Crow(通用智能体)、Falcon(自动化文献综述智能体)、Owl(调研智能体)以及Phoenix(实验智能体),这些agent可访问完整科学文献全文并具备信息质量评估能力 [3] - AI系统Robin成功发现新药,展示了AI在科研自动化领域的潜力 [3] - AI推动生物科学分为两层视角:以AlphaFold 3等模型为代表的分子设计空间打开,以及FutureHouse探索的科研自动化agent系统构成的AI Scientist [4] 生物比化学更具"平台化"潜力 - 生物学比化学更具平台化特征,更适合作为科学自动化的起点 [14] - 蛋白质设计流程相对标准化,可以选择克隆、细胞表达或直接机器合成,而化学每个分子几乎都是"定制品" [15] - 生物学平台化程度高,测序几乎免费,合成成本低,适合做验证假设 [15] - 生物学研究任务具备高度开放性,总有新的生物基因组需要探索和功能注释 [15] - 生物学已经具备进化论基础理论,更侧重研究复杂系统在既定规则下的演化与调控 [15] FutureHouse是在构建科研API - FutureHouse延续了FRO的基本规模和运行周期,聚焦"Moonshot"级别挑战,可能需要5年以上持续投入 [22] - 公司开发了论文问答系统PaperQA,基于RAG思路构建但做了改进,系统表现已超过人类 [24] - WikiCrow系统将人类基因组相关维基百科内容从2500个基因介绍扩展到近1.8万篇文章 [25] - 开发了矛盾检测系统,能在超过两亿篇论文里查找和任意陈述相冲突的信息 [26] - 实质上正在构建一个科研API,通过整合多种功能如查找矛盾、文献研究、分子设计等 [28] FutureHouse科研Agent开发思路 - 将所有需要训练的部分称为agent,未训练的部分叫environment,agent通过语言、观测和动作与环境交互 [29] - 把memory从environment移到agent,尝试过多种记忆形式如简单追加消息、压缩、保留最近几条等 [29] - 框架主要目标是突破零样本的限制,关注可训练性,支持在线RL [30] - 使用语言模型过滤和识别相关性,而不是只靠embedding,虽然带来更高成本和更长响应时间但更注重性能 [31] - 搭建了全文检索系统,把相关代码开源在PaperQA2里,技术上可以用Postgres或Elastic Search [32] "科研自动化"不是100%替代人类 - 对实验室机器人前景持谨慎态度,认为10年后不会出现完全自主的科研系统 [46] - 更可行的情景是系统辅助判断和生成方案,人类提供明确的问题和研究框架并和系统反复协作 [47] - 生物学本质上受限于观测和经验数据,无法简单指令系统完成实验任务,需要人类深度参与 [47] -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100%自动化非常困难,越接近完全自动化所需投入越高而边际收益减小 [49] - 探索将人类资源嵌入科研流程的可能性,用可编程工具推进科研但背后执行的是人 [51] AI是如何影响科学研究的 - 用云计算计算分子和蛋白结合的自由能成本约十几美元,有机合成和实验验证成本也差不多 [53] - 分子动力学不能模拟化学反应,而生物过程大量依赖酸碱反应,单纯原子运动模拟无法描述细胞功能 [54] - 有虚拟分子库如Zinc收录数百亿种理论上可合成的分子,研究者可直接从中筛选 [55] - 药物开发从发现机制到推进到二期临床通常要7年,反馈周期太长是主要瓶颈 [59] - 建议政府公开所有已获批药物的IND资料包,这些数据能提供丰富的训练资源 [60]
上海AI Lab主任周伯文:关于人工智能前沿的十个问题
机器人圈· 2025-06-26 18:46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定位与目标 - 公司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科研机构,开展战略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目标建成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成为享誉全球的人工智能原创理论和技术的策源地 [1] 明珠湖会议核心观点与机制 - 会议核心观点强调"对发现问题的投入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通过科学社区力量推动创新,历史案例包括英国皇家学会、"月光社"及美国"阿帕社区" [3][10][12] - 会议采用创新组织形式:引导报告提出关键问题、"结对报告"凝练问题、平行论坛深化问题,聚焦18-36个月技术窗口期,产出颠覆性关键问题清单和敏捷部署提案 [17][18] - 首届会议吸引全球近60位青年学者和产业领袖参与,凝练出14个提案和39个关键问题清单,主题为"人工智能的多维突破与协同创新" [5][19] 人工智能前沿十大关键问题 1. **智能效率平衡**:提出"单位智能"(IQ per token)概念,定义数据思维密度(IQPT)衡量大模型训练数据的投入产出比,2025年1月由公司正式提出 [21][22] 2. **深度强化学习资源分配**:探讨Deep RL算力在数据合成与算法训练间的平衡,追求效率飞轮实现AI自我训练 [23][25] 3. **软硬协同路径**:对比国际"软件兼容硬件"(如英伟达CUDA生态)与国内"硬件兼容软件"模式,需探索更高效协同路径 [26][28] 4. **算力配置策略**:划分应用算力、迭代算力和创新算力,指出当前创新算力严重不足制约颠覆性技术发展 [29] 5. **智能体进化机制**:探讨Agent与基座模型关系,需突破"僵化学习"实现持续自主进化,需构建环境预测模型(世界模型) [30][32] 6. **具身智能突破**:研究大脑与本体最优关系,避免"超级大脑-弱本体"或"高级本体-简单决策"陷阱 [34] 7. **AI安全范式转变**:从"弥补安全漏洞"(Make AI Safe)转向"构建本质安全AI"(Make Safe AI),提出"人工智能45°平衡律" [35][37] 8. **评测体系重构**:从静态"高分低能"转向动态"训练-评测-解决问题一体化",公司2025年4月发布TTRL框架 [38][40] 9. **AI科研革命**:推动AI for Science从"工具的革命"升级为"革命的工具",需突破多模态统一表征 [41][43] 10. **架构颠覆创新**:分析Transformer局限性(计算效率/上下文理解等),探索下一代架构应对决策智能、生物智能等领域需求 [44]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三化"框架 - **技术体系化**:需完善智能本质理论体系,弥补应用先行的学科短板 [19] - **形态多元化**:强调与实体经济融合,因场景丰富度与技术不完备性将催生多元形态 [19] - **能力高阶化**:需基于技术体系化和要素突破推动智能水平持续升级 [20] 战略科学家培养模式 - 公司通过"高强度要素投入+高集中任务攻关+高密度人才历练场"三位一体模式培育战略科学家,链接国内外团队构建人才蓄水池 [47] - 历史案例显示战略科学家多在承担重大任务时涌现,如美国"阿帕社区"产生7位图灵奖得主,匈牙利"黄金一代"科学家等 [12][46]
周伯文:人工智能的三大趋势与10个关键技术问题
环球网资讯· 2025-06-26 17:44
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趋势 - 行业将呈现"三化"发展趋势:智能技术体系化、智能形态多元化、智能能力高阶化 [3] - 智能技术体系化需要完善理论基础并探究智能本质 [3] - 智能形态多元化源于场景丰富度要求和技术不完备性,需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 [3] - 智能能力高阶化是行业发展核心动力,需突破技术体系、要素和形态理解 [3] AGI关键技术挑战 - AI for Science研究需从单点突破升维至科研全链条本质飞升 [5] - 具身智能需解决"大脑"与"本体"关系定义问题,避免两种能力失衡陷阱 [5] - 形式化AI存在灵活度与安全性矛盾,需发展动态安全机制而非完美规范 [6] - 需平衡数据合成与算法训练的算力分配,促进软硬件协同创新 [7] AGI发展前景 - 行业正处于爆发前夜,将深度重构社会生产逻辑 [7] - 发展需平衡效率与伦理、创新与安全的多方共治 [7] - AGI将成为文明演进的镜子,反映人类自我定义 [7] 重点研究方向 - 多模态统一表征是推动科学突破的AI系统关键 [5] - 因果人工智能和可解释人工智能是潜在安全技术方案 [6] - 下一代模型架构探索是未来重要课题 [7]
汽车行业周报:以旧换新“国补”将持续,理想汽车完成2500座5C超充站建设以及i6工信部产品公告-20250623
国海证券· 2025-06-23 15: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汽车板块“推荐”评级 [1][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催化下乘用车销量超预期,2025年该政策延续支撑汽车消费,看好汽车板块机会 [17] - 推荐不同类型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包括自主崛起阶段高端化车企、高阶智驾相关企业、机器人量产产业链标的、优质零部件企业以及商用车龙头 [1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动态 周动态 - 理想汽车完成2500座5C超充站建设目标,超特斯拉在华充电站数量,国内其他车企也在加速充电网络建设 [3][13] - 理想i6工信部公告发布,9月上市,采用原生纯电架构,有多种动力版本,标配5C磷酸铁锂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500公里 [4][14] - 以旧换新“国补”持续,中央资金分批下达,2025年安排3000亿元国债资金,已下达1620亿元,后续1380亿元将在7、10月下达 [5][15] - 尊界S800开启批量生产,上市19天累计大定超5000台,“先行者计划”6月26日交付,其他版本8月中旬交付 [6][16] 周观点 - 看好汽车板块机会,推荐理想、江淮、吉利等车企,小鹏、华阳等智驾相关企业,拓普、三花等机器人产业链标的,福耀、星宇等零部件企业,以及福田、宇通等商用车龙头 [17] 本周板块追溯 板块涨跌幅 - 2025.6.16 - 6.20,A股汽车板块跑输上证综指,汽车行业指数跑输上证指数,板块周度成交额环比下滑;港股汽车整车部分企业有不同涨跌幅 [18] 个股涨跌幅前十 - 涨跌幅前十个股包括兆丰股份、海联金汇等;涨跌幅后十个股包括一彬科技、厦门信达等 [23] 新闻与公告 重要公告 - 宁波华翔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 [24] - 福田汽车控股子公司卡文新能源完成Pre - A轮融资,增资120,877.3万元,福田仍为控股股东 [26] - 拓普集团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部分募投项目延期 [27] - 拓普集团副董事长计划减持不超49.56万股 [28] - 亚太股份收到某国外品牌客户EPB项目定点通知,预计2027年三季度量产,生命周期销售总金额约6.8亿元 [29] 重要行业新闻 - 字节跳动与比亚迪合作,共建“AI +高通量联合实验室”加速锂电池研发 [30][31] - 萝卜快跑在香港测试扩区至东涌,安全行驶超15000公里 [32] - 华为徐直军称2025年中国乘用车5G车联网占比30%,2026 - 2030年将提至95% [33] - 蔚来宣布2025 - 2026年拓展欧洲市场,推五款车型 [34] - 江汽集团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多领域合作 [35] 行业指标跟踪 - 2025年5月,汽车终端零售210.3万辆,环比增7.1%,同比增9.3%;乘用车零售184.7万辆,环比增10.0%,同比增10.3%;新能源乘用车零售97.1万辆,环比增10.7%,同比增23.6%,渗透率52.6%;商用车零售25.6万辆,同比增2.6%,环比降9.9%;新能源商用车零售6.7万辆,同比增44.6%,渗透率26.3% [36]
国轩高科签重磅合作;8GWh大圆柱电池订单签订;字节跳动联手比亚迪进军锂电;50亿锂电项目落地天津;三大锂电企业加码回收
起点锂电· 2025-06-22 13:34
行业活动 -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将于7月10-11日在深圳举办 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 [1] 电池技术合作与订单 - 国轩高科与亿航智能达成战略合作 为其EH216航空器定制46系列高能量密度圆柱电池解决方案 [3] - LG新能源获奇瑞8GWh大圆柱4680电池订单 46系列电池能量输出提升5倍并具备快充功能 [4] - 远景动力46系大圆柱电池在无锡下线 首批供货宝马全球电动平台X7/X3等车型 沧州工厂下半年量产 [10] 跨界合作与研发 - 字节跳动Seed团队联合比亚迪共建实验室 攻关AI for Science在锂电池研发的应用 [5][6] - 博众精工拟4.2亿元收购上海沃典70%股权 强化汽车智能装备领域布局 [25] 产能扩张项目 - 四川广安绿健芯时代10亿元锂电池项目一期试产 日产200万只电芯 年底产值预计1.5亿元 [7] - 天津飞毛腿50亿元储能项目开工 规划96GWh年产能 覆盖商用车换电及电力储能 [8] - 厦门时代130亿元电池基地加速建设 一期二阶段50万平米厂房年底交付 [9] - 湖北睿派新能源20亿元磷酸铁锂项目一期2.5万吨产能年底达产 [16][17][18] - 大中矿业拟10亿元分三期建设3000吨金属锂电池材料项目 2025年启动研发 [19] 上游材料布局 - 江西赣州1.5万吨碳酸锂项目环评获批 总投资21亿元 副产元明粉7.3万吨/年 [12][13] - 甘肃瑞志新材料14.2亿元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动工 规划6万吨年产能 [14] - 富临精工注册资本增40%至17亿元 强化锂电正极材料业务 [15] 固态电池进展 - 先导智能交付全球首条固态电池中试线设备 客户覆盖欧美日韩头部企业 [21] - 赢合科技推出覆盖干/湿法工艺的固态电池全套装备方案 [22][23] 电池回收网络 - LG新能源与丰田通商合资建设美国电池回收厂 2026年投产后年处理1.35万吨废料 [27][28] - 邦普循环天津子公司成立 宁德时代目标回收产能达100万吨/年 [29][30] - 亿纬锂能启动全球回收网络平台 已布局246个网点覆盖30国 [31] - 重庆绿金5万吨电池回收项目公示 将年产1.2万吨锂电池及3336吨碳酸锂 [32] 新能源整车动态 - 理想i6五座纯电SUV将于9月发布 定位对标BBA中型SUV [34] - 楚能新能源涉足整车制造 首款车型或为增程SUV [38][39][40] - 海马EX00车型计划年内量产 已取得产品公告目录 [41] 智能驾驶技术 - 特斯拉HW5芯片量产 算力达2000-2500TOPS 采用台积电3nm工艺 [34] - 赛力斯公布车辆与无人机协同运输路径规划专利 [36] 充电网络合作 - 比亚迪联合特来电等企业推动兆瓦闪充网络建设 [37]
专家赵弘:中关村示范区蝉联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第一
新京报· 2025-06-21 18:52
中关村示范区发展概况 - 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蝉联国家178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第一 [1] - 2023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约占国家高新区的16.7% 专利授权量占国家高新区的12.8% [1] - 中关村指数2024达到329.4 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2.7% [1] 产业集群与创新成果 - 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 医药健康 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 - 海淀人工智能集群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4年备案上线大模型95款占全国近四成 [2] - 医药健康领域2024年获批9个创新医疗器械和9个三类AI医疗产品 数量全国第一 [2] - 礼来 默沙东 辉瑞等8家外资医药企业在京新设研发和创新项目 [2] 未来发展战略 - 需从强化产业布局 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 营造生态四个维度协同推进 [1][2] - 前瞻布局未来信息 未来健康 未来制造等六大领域 推动量子科技 具身智能 6G等细分赛道研发 [2] - 以AI for Science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建立未来产业长期投入机制 [2] 国际化与生态建设 - 建议加强与全球顶级科技园区联系 加速集聚国际顶尖创新人才 [3] - 支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 吸引外资和国际组织在京设立总部 [3] - 全方位打通科技与产业融合通道 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 [3] -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完善长期耐心资本支持 建立宽容失败评估机制 [3] - 强化中关村论坛国际影响力 打造中意创新合作周等国际科技交流品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