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
搜索文档
关税战打成明牌!中美各走一条道路,美国在等待中国的决定?
搜狐财经· 2025-10-09 12:27
中美贸易争端态势 - 中美贸易争端进入新阶段,局势陷入更加复杂的僵局,APEC峰会等合作场所变为双方力争的舞台[1] -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未发生根本变化,关税未被取消反而被重新定义为“安全考量”或“产业政策”的一部分,成为长期施压工具[1] - 美国推动产业链转移的目标明确,旨在重塑全球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涉及芯片、稀土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4] 美国政策与行动 - 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推动制造业回流,并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引导科技企业向“更安全”的国家迁移[3] - 美国积极推动“去中国化”贸易圈,通过与日韩的技术合作、与墨西哥的产业转移,建立“非中国优先”的供应体系[6] - 美国在多边协议中设定隐性条款限制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加大了针对中国的限制力度[6] 中国应对与战略调整 - 中国未在原则性问题上妥协,态度清晰即合作需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7] - 中国经济政策更加注重国内循环,推动内需增长和科技自主,以长远应对外部环境变化[9] - 中国并未关闭与美国对话的大门,在近期外交互动中表达了稳定双边经贸关系的愿望,但立场坚定[9] 行业与贸易结构变化 - 中美贸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中国传统商品出口减少,企业将目光转向东南亚、拉美及非洲等新市场[3] - 过去的互补性合作正逐渐被战略竞争所取代,中美商业联系正在悄然转轨[3] - 美国推动产业链转移导致企业与政策之间的差距愈加明显,全球化的格局并非一蹴而就[3] 未来展望与博弈本质 - 2025年APEC峰会被美方视为推动关系“回暖”的机会,美方希望达成具体贸易协议以扩大农产品和能源出口,缓解国内经济压力[9] - 中方关注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如技术限制、投资歧视和实体清单等,认为不解决这些问题则任何表面协议都只是临时措施[10] - 中美博弈是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较量,关乎全球秩序重塑,其本质是持久的拉锯战而非单纯的经济问题[10][12]
德国突然宣布,甩开稀土!欧美联手“釜底抽薪”,中国的王牌要失灵了?
搜狐财经· 2025-09-30 22:16
全球稀土技术竞争态势 - 德国顶尖磁铁制造商VAC研发出一款全新的完全无需添加重稀土的超级磁铁 [1] - 美国公司Niron研发的完全无稀土的"铁氮磁铁"已启动试生产 [3] - 德国研究所正开展纳米复合磁铁研究 英国剑桥大学运用AI筛选新材料 [3] 欧美应对稀土依赖的战略举措 - 美国能源部与国防部亲自参与 投入大量钱财扶持本国企业 [3] - 欧洲组建"欧洲关键原材料联盟" 将稀土当作头号战略物资 [3] -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将中国多家稀土企业列入"黑名单" 阻止美国公司开展业务 [3] - G7成员国商议给稀土设定"价格下限" 并准备对中国出口的部分稀土产品征税 [5]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与地位 - 中国在稀土储量、开采、冶炼、加工等方面具备全产业链的绝对优势 [5] - 全球70%的稀土供应链依赖中国 中国在稀土行业中具备"独一无二的超市"地位 [5] - 中国摸索出运用规则和出口管制进行回应 让西方国家体验到被反向卡脖子的情形 [7] 新型无稀土磁铁的技术局限性与市场应用 - 德国无重稀土磁铁和美国无稀土磁铁与顶级钕铁硼永磁体相比性能上仍有明显差距 [7] - 新型磁铁可能应用于普通电动玩具车等中低端市场 [9] - 高性能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发动机、精密医疗设备等高端产品仍需使用高性能稀土永磁体 [9] - 在高温稳定性、磁能积等关键指标上 稀土材料的领先地位短期内无人能够打破 [9] 技术替代的挑战与行业前景 - 整个产业链转型的成本高昂 新材料技术路线极其复杂 [9] - 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存在一道"死亡谷" [9] - 在高端市场领域稀土永磁体依旧独占鳌头 中低端市场可能逐渐被新型材料渗入 [9] - 中国稀土产业经数十年积淀 具备全产业链优势、技术优势与成本优势 并非能轻易被超越 [11]
强如美国都妥协,欧盟竟想对中国稀土加税,中方送冯德莱恩两句话
搜狐财经· 2025-09-29 12:44
稀土行业全球供需格局 - 中国主导全球稀土供应 美欧高科技产业严重依赖中国稀土进口 军工 新能源汽车和AI产业都是稀土需求大户[3] - 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严格管控 欧盟面临稀土供应短缺风险[7] - 美欧试图建立本土稀土产业但进展缓慢 预计需要5-10年才能形成完整产业链[5][7] 欧盟政策动向 - 欧盟考虑对中国稀土加征关税并实施最低价格限制 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1][3] - 欧盟计划建立保护圈发展本土稀土产业 但面临技术壁垒和产业积累不足的挑战[5] - 加税政策可能导致欧盟稀土进口量进一步减少 存在自我断供风险[7] 地缘政治与贸易关系 - 中美关税战中中国曾使用稀土断供作为反制手段 促使特朗普暂停关税战[3] - 2023年中欧贸易额达7800多亿美元 双边贸易保持稳定显示双方存在重大共同利益[9] - 中方呼吁避免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 强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9][11] 产业竞争格局 - 中国稀土产业经过数十年积累形成领先优势 具有较高行业壁垒[5] - 美国在稀土供应问题上已向中国妥协 欧盟采取对抗策略面临更大挑战[5] - 中方表示愿意与欧盟合作 强调保持沟通和求同存异的重要性[7][9]
从台湾各地祭孔感受中华文化在台根深叶茂
新华网· 2025-09-29 04:10
新华社记者周文其、齐湘辉 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台湾众多孔庙都会举行祭祀大典。今年的这一天,也不例外。 记者参加了台北市孔庙的释奠典礼。约一个半小时内,仪式依据台湾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献古礼"进行,先后完成启扉、瘗毛血、迎神、进馔、 上香等37道程序。参与典礼的礼生、乐生、佾生中,不少是台北市中小学的学生。他们有的演奏古韵悠长的音乐,有的展现优雅整齐的佾舞队 形,表现出色。 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各地有超过40座大小孔庙。其中,兴建于1666年的台南孔庙是台湾第一座孔庙,被誉为"全台首学"。27日,记者在台南孔庙 看到,释奠典礼前一日,不少人顶着太阳,一丝不苟地清洁器具、洒扫庭院,将典礼现场打扫洁净。 今年的台湾祭孔大典如往常一样,吸引了大批民众观礼。凌晨五点,距离典礼开始还有一小时,台北市孔庙外等候进场的民众已经排起长龙。不 时还有新到的民众询问:"还能不能排队?"工作人员只能抱歉地说:"观礼人数已经满了,不好意思。"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尊崇历史、重视文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人们可以突出感受到当下台湾社会存在着的矛盾现象:在民间社会,众多百姓对中华历史文化 ...
美国宣称氮化铁“摆脱中国稀土”!网友:这玩意在中国是做冰箱贴的
搜狐财经· 2025-09-27 09:47
稀土在现代工业中的关键作用 - 稀土元素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空调和新能源汽车等日常和高科技产品中[2] - 稀土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 能在高温和强磁场等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 是钕铁硼永磁材料、荧光粉和催化剂等高科技产品的核心[4] - 没有稀土元素 现代工业将无法有效运转 稀土被比喻为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调料[4] 氮化铁作为稀土替代品的局限性 - 氮化铁是铁和氮的化合物 具有一定的磁性 但磁性能与稀土永磁材料存在显著差距[6] - 氮化铁主要用于日常磁铁、玩具和广告牌等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 无法满足高性能芯片和军用设备对极致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6] - 将氮化铁宣传为可替代稀土磁材的"黑科技"被质疑为夸大其词 类似于声称自行车可替代高铁[6] 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现状 - 美国80%以上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 对重稀土的依赖程度高达97%[8] - 尽管澳大利亚和蒙古等国拥有稀土矿 但大部分仍需运至中国进行加工[8] - 美国自身稀土资源开发面临开采、环保、成本和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实现自给自足难度极大[8] 美国稀土替代计划的历史与现状 - 美国过去的稀土替代计划多次因成本过高或性能不足而失败[9] - 近期对氮化铁的炒作更多被视为一种心理安慰 旨在向公众展示科学家仍在努力解决供应链依赖问题[9] - 从当前技术水平看 氮化铁无法使美国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这被认为是科学事实而非民族情绪[9]
G7和欧盟突然想不开,要和中国稀土比划比划,先朝自己脖子来一刀
搜狐财经· 2025-09-26 23:07
G7和欧盟稀土政策背景 - G7和欧盟决定对中国稀土实施最低价格、加征关税和碳税措施[1] - 政策源于2023年中美关税战重燃及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更严格管控[3] - 西方指责中国将稀土"武器化"并启动"关键矿产行动计划"以减少对华依赖[3] 全球稀土供应格局 - 中国占全球稀土供应量80%以上[5] - 欧盟95%的稀土依赖进口且主要来自中国[5] - 欧洲稀土储量不足全球1%[7] 政策对欧洲企业的影响 - 德国汽车协会警告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严重打击企业竞争力[13] - 新能源车、电池制造和风电设备等稀土密集型行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13] - 小企业可能被拖垮 大企业需通过削减开支和裁员来降本[13] 西方稀土自主化面临的挑战 - 欧洲缺乏成熟产业链和高效提纯技术[7] - 美国加州Mountain Pass矿虽开采稀土但仍需送往中国加工[9] - 非洲和拉美等替代地区基础设施薄弱 提炼技术滞后 短期内难成规模[15] 市场机制扭曲风险 - 设置最低价格可能导致市场供需混乱[11] - 行政干预可能引发黑市操作[11] - 价格不能按市场走会导致企业买不起或卖不出[11] 中国稀土行业地位 - 中国在稀土提纯技术上遥遥领先 具有高效率、低污染和低成本优势[7] -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不愁买家 正积极拓展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15] - 东南亚和中东国家需求增长迅速[15] 政策潜在后果 - 加税措施将加剧企业成本负担[9] - 替代中国供应可能需要十年时间但加税账单明年就需支付[11] - 政策可能加剧G7内部产业结构性阵痛[17]
毒害台湾青少年 其行可恶其心可诛(微言)
人民日报· 2025-09-21 05:48
玩火者必自焚,倒行逆施、居心叵测的伎俩注定失败。任何"去中国化"的行径,都改变不了深植于台湾 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割裂不了两岸的历史联结和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更改变不了两 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凡是数典忘祖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凡是背叛祖国的 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1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地理科中,明示暗示"台湾地位未定论";历史科中,商周到隋唐2000多年的历史仅以1600字草草交代, 甚至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近期,为因应所谓"大陆威胁",民进党当局要求教育部门完成13篇所 谓"识读中国威胁"补充教材,准备在新学期投入使用,这是继"台独"课纲之后,民进党当局图谋"文化 台独"的新动向,将进一步毒害台湾青少年。 民进党当局出于谋"独"私利,大搞"去中国化",再度把政治黑手伸进本应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教育事 业,目的就是要借教材、课堂"洗涤人心",煽动"反中抗中",散播"台独"主张,妄图割断两岸历史文化 联结,为其挑动两岸对立对抗培植社会基础。此举不但会让台湾同胞成为精神和文化上的无根浮萍,还 为台海形势紧 ...
想下手又怕中国“断稀土”,欧盟向中国提了个“不太好意思的请求”
搜狐财经· 2025-09-19 04:57
欧盟对华稀土依赖的困境 - 欧盟汽车和高科技企业因中方稀土出口管控而面临停产和项目停摆,库存已降至极低水平[1] - 欧盟对稀土的依赖度接近100%,且缺乏替代供应商[1] - 稀土永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机的核心,直接影响电动车的续航和动力,供应中断将导致欧洲电动车生产停摆并使前期研发和市场投入失效[5] 地缘政治压力与欧盟的权衡 - 特朗普政府向欧盟施压,要求其对中国商品全线加征100%关税,但欧盟担忧此举将首先冲击欧洲企业[1] - 欧盟内部讨论两种制裁方案:小规模制裁(针对3-5家公司)或大面积制裁,后者可能引发中方对等反击并冲击整个产业板块[1] - 欧盟在制裁议题上与美国协调时步伐谨慎,因其清楚中方掌控着高科技和新能源产业的命脉[7] 中国稀土产业的全球主导地位 - 中国稀土产量全球占比从48%大幅提升至95%,精炼产能控制全球约90%[5] - 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稀土矿深加工都需送至中国,形成了中国加工、全球消费的稳定格局[5] - 全球仅有中国具备稳定供应和规模化加工重稀土的能力,在重稀土领域与澳大利亚等替代方的差距是倍数级的[3][7][9] 中方的立场与政策逻辑 - 中方明确拒绝欧盟提出的恢复稀土正常化供应要求,坚持按需求供货的出口管制政策[3] - 中方管控出口的逻辑是防止其他国家囤积稀土后再用于反制中国,并指出欧美企业供应链紧密联系,对欧供应等同于变相供应美国[3] - 中方未因欧洲的游说或施压而改变政策基调,在交涉中掌握主动权[7] 欧盟的应对措施及其局限性 - 欧盟与美国达成共识,计划投资其他国家稀土项目以减少对华依赖,但短期难以填补供应缺口[3][7] - 澳大利亚是西方世界目前唯一的稀土出口替代方,但其产量规模远小于中国,尤其在重稀土领域[3][7] - 稀土供应链中断不仅造成原材料缺口,还将破坏围绕中国稳定供货建立的跨国企业合作关系,削弱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5]
开启更多大陆“看见”之旅
人民日报· 2025-08-24 16:04
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 暑期两岸青年交流热络 包括两岸青年峰会 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 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等活动 [1] - 台湾青年通过参访 研学 实习等方式来到大陆进行交流 [1] 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变化 - 台湾青年首次踏上大陆后普遍认为看到了真实立体的大陆形象 [2] - 民进党当局长期通过政治操弄和媒体筛选构建信息茧房 向青年灌输落后混乱的大陆形象 [2] - 亲眼所见击碎了民进党当局编造的谣言和谎言 [2] 大陆现代化建设成果 - 台湾青年看到上海陆家嘴高楼林立的天际线 深圳科技园区的创新浪潮 杭州古韵与现代交织的城市脉搏 [2] - 体验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 感受神州大地的广袤与壮丽 [2] - 使用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 感慨数字生活的便捷与高效 [2] 中华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 在北京故宫感受诗词中的鲜活意象 在西安触摸千年古城墙和兵马俑 体验历史厚重感 [3] - 与大陆青年在热映电影 网络神曲 社交媒体热梗等方面产生共鸣 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3] - 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成为彼此秒懂会心一笑的默契 [3] 交流活动的影响与意义 - 一次看见之旅改变个人认知 一群人的看见改变世代叙事 [3] - 亲眼看看是对去中国化和污蔑抹黑的纠偏与校正 [3] - 眼见为实的洪流冲刷人为制造的偏见与隔阂 推动两岸青年心灵契合 [3] - 台湾青年返程时携带对大陆的全新认知和深化好感的情谊 [4]
开启更多大陆“看见”之旅(观沧海)
人民日报· 2025-08-24 06:42
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 两岸青年峰会 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 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等交流活动在暑期密集举办 [1] - 台湾青年通过参访 研学 实习等形式来到大陆进行深度交流 [1] 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知转变 - 台湾青年首次踏上大陆后普遍认为看到"真实 立体的大陆" 打破原有刻板印象 [1] - 民进党当局长期通过政治操弄和媒体筛选构建"信息茧房" 灌输落后混乱的大陆形象 [1] - 亲眼所见瞬间击碎民进党当局编造的谣言和谎言 [1] 大陆现代化发展面貌 - 台湾青年目睹上海陆家嘴高楼林立的天际线 深圳科技园区的创新浪潮 杭州古韵与现代交织的城市脉搏 [2] - 体验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 感受神州大地的广袤壮丽 [2] - 使用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 感慨数字生活的高效便捷 [2] 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 在北京故宫红墙黄瓦间感受诗词意象的鲜活亲切 在西安触摸千年古城墙与兵马俑对话历史厚重感 [2] - 与大陆青年无障碍交流 从热映电影 网络神曲到社交媒体热梗均同步合拍 [2] - "同根同源 同文同种"化为彼此秒懂的默契和内心深处的确信 [2] 交流活动的深远影响 - 个人"看见"之旅改变认知 群体"看见"改变世代叙事 [3] - 每次亲眼观察都是对"去中国化"和污蔑抹黑的纠偏校正 [3] - "首来族"汇聚的"眼见为实"洪流冲刷偏见隔阂 推动心灵契合 [3] - 返程行囊满载山河壮阔 文脉绵长和对大陆的全新认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