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垃圾分类
icon
搜索文档
8月7日华光环能(600475)涨停分析: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热电业务及一带一路驱动
搜狐财经· 2025-08-07 15:21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8月7日涨停收盘价19.26元,单日涨幅9.99%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5319.14万元,占总成交额17.81% [1] - 近三个交易日连续涨停,累计涨幅达35.2%(8月5日15.92元至8月7日19.26元) [1] 业务亮点与增长动力 - 新增"数字孪生"及"智慧城市"概念,引发新兴技术应用预期 [1] - 热电联产装机量达1.3GW,年供热量位列A股前三 [1] - 2024年热力销售同比增长18.76%且回款率达100% [1] 国际化与股东背景 - 在印尼、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取得海外EPC项目 [1] - 无锡国资委控股企业,国资背景强化资源整合预期 [1] 概念板块表现 - 属地热概念股(当日板块上涨0.7%)、江苏国企改革概念股(板块上涨0.23%)、垃圾分类概念股(板块上涨0.22%) [3]
华宏科技股价下跌1.5% 股东拟减持2.33%股份
金融界· 2025-08-05 22:58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5日15时股价报13.79元 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5% [1] - 当日成交额5.41亿元 换手率7.62% [1] 业务结构 - 主营业务包括再生资源加工设备 磁性材料及电梯零部件制造 [1] - 2024年再生资源加工设备业务占比62.83% [1] - 所属概念板块涵盖环保行业 汽车拆解及垃圾分类 [1] 股东动态 - 股东周世杰计划减持不超过1338.3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的2.33% [1] 财务表现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047.48%至3721.94% [1] 资金流向 - 8月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696.43万元 [1] - 近五日累计净流出3.4亿元 [1]
金发科技上周获融资净买入1404.77万元,居两市第498位
金融界· 2025-08-04 07:39
融资交易数据 - 上周累计获融资净买入额1404.77万元 居两市第498位 [1] - 上周融资买入额11.42亿元 偿还额11.28亿元 [1] 资金流向表现 - 近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6.88亿元 区间股价跌幅7.01% [1] - 近10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2.10亿元 区间股价跌幅5.32% [1] 公司基本信息 - 成立于1993年 位于广州市 从事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 - 注册资本263661.2697万人民币 实缴资本263661.2697万人民币 [1] - 法定代表人陈平绪 [1] 业务概念板块 - 所属概念包括塑料制品 广东板块 富时罗素 沪股通 中证500 [1] - 涉及合成生物 碳纤维 PEEK材料 机器人概念 储能 [1] - 涵盖固态电池 降解塑料 垃圾分类 氢能源 5G概念 [1] - 包含医疗器械概念 特斯拉 参股保险 太阳能 锂电池 新材料 [1] 企业投资与知识产权 - 对外投资35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项目123次 [1] - 拥有商标信息281条 专利信息3548条 [1] - 获得行政许可312个 [1]
嘉戎技术股价小幅下跌 环保行业公司受关注
金融界· 2025-07-31 02:38
股价表现 - 2025年7月30日收盘价25.03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71% [1] - 当日成交量14131手,成交金额0.35亿元 [1]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出394.23万元,占流通市值比例0.41% [1] 估值指标 - 市盈率56.55倍,市净率1.70倍 [1] 公司业务 - 专注于环保行业,主营业务包括膜分离装备、高性能膜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具有专精特新、核污染防治、垃圾分类等概念属性 [1] 地域板块 - 公司属于福建板块 [1]
上海推动垃圾分类系统化、精细化—— 从理念倡导到全民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7-19 05:34
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 - 上海徐汇区试点智能化垃圾箱房 配备自动投放口和洗手池 提升居民投放便利性 [1] - 垃圾分类综合监管平台实时监控投放和处理环节 通过物联网探头检测垃圾满载状态并推送预警信息 [1] - 2023年上海将建成至少25条智慧收运线路 湿垃圾运输处置实现智能品质监控 [2] 垃圾分类成效数据 - 2023年上半年上海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47吨 有害垃圾1.9吨 湿垃圾8811吨 干垃圾日清运量17387吨 [1] - 相比2019年条例实施前 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日分出量分别增长196%和1340% 湿垃圾增长60.8% 干垃圾减少15% [1] -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3.6% 居全国前列 [1] 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 - 上海已建成15座垃圾焚烧设施 日处理能力2.8万吨 可转化为清洁电力 [3] - 2023年底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提升至1.1万吨/日 焚烧与湿垃圾资源化总能力达3.9万吨/日 [3] 绿色低碳生活体系 - 全市布局1.5万个"沪尚回收"服务点 198个中转站和14个集散场形成便民回收网络 [4] - 约3000家绿色餐厅践行"光盘行动" 电商企业快递包装减量超96% [4] - 专家指出上海垃圾分类成功得益于法律制度保障 全程闭环管控和市民自觉参与 [4]
北京常抓不懈推动垃圾分类—— 让关键小事成便民好事
人民日报· 2025-07-19 05:32
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成效 - 垃圾分类关系群众生活环境和资源节约 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 [1] -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通过科学管理改善投放环境 包括改造厨余处理设施和推广智能垃圾桶 [2] -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0年实施 建立市级指挥部调度机制强化责任落实 [3] 智能化与回收体系升级 - 智能回收箱实现可回收物称重计价 塑料瓶等物品可即时变现激励居民参与 [4] - 外卖餐盒回收价达0.6元/公斤 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从3000吨增至7450吨 [4] - 全市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8.3% 较5年前提升25.3个百分点 [4] 监督与执行机制 - 每月对6732个收运节点全覆盖检查 12345热线专项督办整改问题 [3] - 通过"文明家园行动"持续培养市民习惯 形成长效治理模式 [4]
垃圾不够烧?变化如何发生的
观察者网· 2025-07-18 22:42
垃圾处理产业发展 - 中国垃圾焚烧产能快速提升 多地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并开展陈腐垃圾开挖二次处理工作[1] - 垃圾分类政策推动焚烧原料热值提升30%-50% 但可焚烧干垃圾量减少20-25%[8][9][10] - 2020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超50% 东部地区达60% 十四五目标提升至65%[13][14] 洋垃圾禁令与资源化转型 - 2017年起中国逐步禁止洋垃圾进口 2021年全面实施 此前中国曾处理全球45%垃圾(1992-2018年累计1.6亿吨)[5][6] - 洋垃圾时代通过进口固体废物获得大量再生资源 2015年再生纸2335万吨 再生塑料749万吨 再生钢铁482万吨[3][4] - 禁令后转向国内垃圾分类体系 2020年重点城市回收利用率目标35% 江苏2024年实际达36.54%[7][16] 垃圾焚烧市场动态 - 地方政府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云南2030年规划32座焚烧厂已提前建成30座 江苏64座厂日处理能力8.89万吨全国第二[15][16] - 产能扩张导致局部"垃圾缺口" 上海3.6万吨日处理能力对应2.67万吨日清运量 企业跨区域收运或开挖填埋场补缺口[19][20][22] - 光大环境2024年入厂垃圾量同比增7.1% 通过政府合作与市场拓展缩小垃圾量缺口[23] 行业技术升级与整合 - 飞灰处理成行业痛点 广州302万立方米填埋库容仅够用至2030年 需开挖腾退空间[22] - 上海环境开发FAST飞灰处理技术 光大环境5项设备获欧盟认证 推动技术出海[28] - 瀚蓝环境并购粤丰环保后日处理能力跃升至9.76万吨 行业集中度提升[27] 政策与市场挑战 - 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调整 生物质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补贴小时数限定82500小时 运营15年后取消补贴[25] - 地方财政支付延迟导致现金流紧张 民营焚烧厂运营困难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环保升级双重压力[26] - 二噁英等排放标准趋严 小规模焚烧厂被迫关停 倒逼企业向规模化、技术密集型转型[26][28]
冯志高: 情系社区护环境 垃圾分类映初心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3
从此,垃圾投放点成了他的"新哨位"。清晨,他守在垃圾桶边,手把手教居民分类;夜晚,他挨家 挨户检查,建立"垃圾分类光荣榜"……"一开始,居民不理解、不支持,抱怨声、闭门羹是家常便 饭。"面对困难,冯志高拿出当兵时的韧劲,一遍遍解释、示范,用最朴实的行动感化邻里,将这项环 保事业进行到底。 1973年,冯志高自愿入伍,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部队期间,他吃苦耐劳、恪尽职守,虽然身 板不算魁梧,但他军事体能、业务成绩却样样拔尖。"那时队里的板报、宣传稿,我都包揽了。"冯志高 回忆道,只要集体需要,休息时间也毫不犹豫顶上。凭借其优异表现,1975年,20岁的冯志高光荣入 党。 时针拨到2017年,南肖埠社区推行"桶长制",探索垃圾分类"杭州模式"。然而作为建于20世纪90年 代的老社区,老人多、租户多、物业力量薄弱,垃圾分类进度迟缓。彼时刚退休两年的冯志高主动出面 牵头,召集党员志愿者、退役军人成立"绿邻聚落部"垃圾分类社团。 清晨6点半,上城区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西门的垃圾投放点前,70岁的冯志高身着志愿者马甲,已 然忙碌了半小时。塑料袋、牛奶盒、菜叶残渣……在他专注的分拣下,各归各位。 这抹风雨无阻的身影,一站就 ...
上海的垃圾分类,真的失败了吗?
虎嗅APP· 2025-06-24 22:31
垃圾分类政策效果 - 上海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可回收物回收量从4000吨/日增长至7973吨/日,湿垃圾分出量从9000吨/日增至1.2万吨/日,干垃圾清运量从2.15万吨/日降至1.72万吨/日 [9] - 焚烧厂"吃不饱"现象源于分类成功导致末端垃圾减量,而非政策失败,焚烧产能从1.33万吨/日提升至2.8万吨/日是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 [10][11] - 废塑料回收行业反馈上海垃圾分类后原材料质量显著提升,PET塑料杂质少且供应稳定 [4] 垃圾处理技术逻辑 - 现代化焚烧炉依赖燃料热值与稳定性,湿垃圾混烧会降低热值并增加助燃剂消耗,分类可提升发电效率并减少污染物 [14] - 有害垃圾如电池和含氯塑料若不分类直接焚烧,会产生重金属污染和二噁英等剧毒物质 [14] - AI分拣机器人和可降解材料(如PLA)是未来技术方向,但现阶段仍需依赖人工分类作为过渡方案 [22][23] 产业链影响 - 垃圾分类使回收企业获得稳定优质原材料,降低采购成本并优化供应链 [4] - 湿垃圾单独处理后可用于制造肥料或沼气,实现资源化利用 [10] - 专用运输车辆和处理设施已建立分类全链条体系,后端混装现象非常规 [15][17] 社会管理视角 - 垃圾分类初期存在执行问题,但长期数据证明其改变了垃圾流向并提升资源回收率 [19] - 基层执行依赖社区志愿者(如本地居民)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监督机制 [25][26] - 政策设计考虑技术迭代周期,在终极解决方案成熟前需维持分类体系 [24]
上海的垃圾分类,真的失败了吗?
虎嗅· 2025-06-24 17:00
垃圾分类争议 - 社交媒体流传观点认为上海垃圾分类失败 主要论点为技术万能论 前端无用论和产能过剩论[3][4][5] - 反对观点来自回收行业从业者反馈 上海强制分类后废塑料等可回收物质量显著提升 供应链稳定性增强[8] - 两种对立叙事需要从系统性视角分析 需结合技术政策和数据判断[10] 焚烧厂产能分析 - 上海焚烧厂"吃不饱"现象确实存在 但原因是分类成功导致末端处理垃圾减少而非政策失败[11][12] - 官方数据显示2019-2024年干垃圾清运量从2.15万吨/日降至1.72万吨/日 可回收物从4000吨/日增至7973吨/日[16] - 焚烧能力同期从1.33万吨/日提升至2.8万吨/日 产能规划超前是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20][21][23] 技术处理效能 - 现代焚烧炉需"合格燃料" 湿垃圾混烧会降低热值并增加助燃剂消耗[27] - 未分类垃圾焚烧可能产生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污染物 增加处理成本[28][29] - 分类实质是燃料预处理工序 能提升焚烧经济性和环保性[31][32] 分类体系实施 - 上海已建立全链条分类体系 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环节[34] - 居民监督机制有效 大规模混装情况会被举报[36] - 当前体系虽不完美但显著改变垃圾流向和回收率[37] 技术替代前景 - AI分拣机器人和新型可降解材料可能改变现有分类模式[43][44] - PLA等材料技术进步已改善可降解产品使用体验[45] - 当前分类体系是技术空白期的过渡方案 但技术普及时间不确定[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