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6位90后,获腾讯奖励30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6:53
科学探索奖项目概况 -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 由腾讯出资且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是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每位获奖人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1][2] - 过去7年累计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获奖后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在《细胞》《自然》《科学》顶刊发表论文超40篇[1][5] - 2025年新增新星名额机制 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名额 2024年获奖者包括6位90后及13位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女性≤38周岁)[2] 前沿研究领域突破 - 获奖者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 非阿贝尔任意子操控 光电赋能人工酶 火星岩石漆生命标识探测等原始创新领域[1][3] - 具体案例包括上海交大研究员毛亚飞的灵长类演化医学研究 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发现的植物生长素细胞外对讲机系统 为粮食安全提供新思路[3] - 研究深度聚焦科技无人区并呼应国家重大需求 包括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 海底隧道灾变防控等应用方向[1][3] 基础研究经费格局 - 2024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但资金结构主要依赖中央财政 企业和社会投入相对不足[1][6] - 竞争性项目资助仍是主流方式 稳定支持力度不足 不适应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积累的客观规律[6] - 科技部十四五数据显示 我国在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和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全球第一[1][6] 企业参与科研资助模式 - 腾讯科学探索奖 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720万元/100万美元)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每人100万元)构成民间奖项体系[1][6][7] - 小米2023年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1亿元 系该机构史上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另设5亿元奖助学金覆盖100所高校70200名学生[1][7] - 企业资金通过灵活性优势支持长期性基础研究 如腾讯强调不以商业回报为目的 旨在探索民间资助新路径[5] 政策支持体系 - 2022年财税政策允许企业向非营利科研机构出资的基础研究支出 按100%比例税前加计扣除 接收方免征企业所得税[8] - 2024年新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明确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以联合资助模式投入资金 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8] - 政策导向旨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基础研究 形成多元投入格局[6][8]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 2025-09-22 05:12
重大科技成果 - 空间探索与海洋技术取得突破,"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且最大钻深达1.1万米 [2] - 高端装备与交通领域成果显著,C919大飞机获超1000架订单,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达400公里,16.07米盾构机单月掘进542米 [2] - 能源与通信技术全球领先,5G大规模应用,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世界首位,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2] 前沿技术领域进展 - 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多个国际先进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突破,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进展推动其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加速落地,为万亿级产业奠基 [3] - 脑机接口技术开始应用,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商用并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3]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4]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及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4]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占全球1/5 [5]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2024年达6.8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6]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期间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带动28个省市近700家单位开展省级试点 [7] - 技术转移体系健全,包含3家国家级交易机构、12个示范区、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及1.9万多家共建研发平台 [8] 科技赋能产业与民生 - 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系统实现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2] - 精准防治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抗病抗旱作物品种保障粮食安全 [9] - 医疗健康领域取得突破,全球首款5.0T全身扫查磁共振装备降低检查成本,全球首个实体瘤双抗药物纳入医保 [10]
6位90后,获腾讯奖励30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15:06
科学探索奖项目概况 - 科学探索奖是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每位获奖者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1] - 项目7年累计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2025年新增"新星名额"每个领域提供1个额外资助名额 [5][6] - 2025年获奖者包括6位90后科学家及13位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 女性38周岁及以下) [1][6] 研究成果产出 - 获奖科学家在获奖后发表《细胞》《自然》《科学》顶刊论文超40篇 [9] - 11位获奖者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9] - 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 非阿贝尔任意子操控 火星生命标识探测等前沿领域 [1][8]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 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3][11] - 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社会资金占比较低 竞争性项目资助为主流方式 [13]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11] 企业参与科研资助 - 腾讯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科学家主导遴选 [6] -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 单项奖金约720万元 累计46位获奖者 [13] -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资助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 每人100万元奖金 7年发掘超170名科学家 [13] 政策支持与创新机制 - 企业出资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 [14] -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接收基础研究资金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14] - 新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鼓励企业以联合资助模式投入资金 [15] 社会资金捐赠案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来自小米的1亿元资金 [3][13] - 小米奖助学金项目规划捐赠5亿元 覆盖100所双一流高校 预计资助学生70200人 [14] - 小米青年学者项目面向计算机 电子等领域青年教师 规划捐赠5亿元 [14]
腾讯、阿里、小米入局,民间资金如何激活科研“从0到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13:06
科学探索奖项目概况 -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 共有50位获奖者 包括6位90后科学家 [1] -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 由腾讯出资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每位获奖人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4] - 过去7年累计资助347位科学家 获奖后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在顶刊发表论文超40篇 [7] 获奖者特征与研究领域 - 2025年设置"新星名额"专门奖励年轻科学家 今年13位为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 女性38周岁及以下) [5] - 研究领域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 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 光电赋能人工酶 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等前沿领域 [1][6] -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毛亚飞从事灵长类演化医学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发现植物生长素细胞外"对讲机系统" [6] 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 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1][9] - 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社会资金占比较低 竞争性项目资助是主流方式 [9] - 基础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大 失败风险高 回报周期长等特点 [2] 企业参与科研资助模式 - 腾讯科学探索奖 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每人100万元奖金)形成多元资助体系 [1][10] - 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1亿元 系该委员会史上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1][10] - 小米设立"小米奖助学金"(规划捐赠5亿元 覆盖100所高校 预计资助学生70200人)和"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规划捐赠5亿元) [11] 政策支持环境 - 2022年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企业基础研究支出按实际发生额税前扣除并按100%加计扣除 [12] - 新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鼓励地方政府 企业以联合资助模式投入资金 [12] - 民间资金具有宽容度 灵活性特点 成为国家科技投入的有益补充 [7]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0 13:17
科技投入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超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基础研究 - 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 [1] - 在多个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1]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1] 战略科技力量 -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1] - 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1] - 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 [1] 区域科技创新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1] -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 - 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1]
释放“第一动力” 澎湃发展动能
辽宁日报· 2025-09-20 09:00
科技创新战略与投入 - 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24.3%,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7.2%,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676.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24%创十年来新高 [2] - 制定《辽宁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支出比重2023年达到6.9%,居全国第十二位 [6] - “十四五”期间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项,获批中央财政资金5094万元;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21项,获批中央财政资金29亿元 [7]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辽宁辽河实验室开发WEI软件及算法,提升涂胶显影机台设备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可控性 [1] - 沈阳中科新宇空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攻克堆叠式柔性太阳翼新技术,成果大批量应用于千帆星座重大项目 [1] - 在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方向取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全球最大级别穿梭油船、国家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等一批大国重器 [7] 创新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 - 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材料、辽河、滨海、黄海4个辽宁实验室,已集聚科研人员725人,建设研发应用平台10个,实施自主科研项目72项 [4] - 投入13.2亿元开展“大连先进光源”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工作,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成功实现1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的稳定贯通实验 [4] - 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沈抚科创园“两城一园”,全部开城(园)运行 [3]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速19.7%突破1.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速38.4%达到3.96万家 [10] - 在全国率先布局建设省级中试基地53个,形成全覆盖的中试公共服务网络,各类载体达到396家,培育在孵企业4863家 [11] - 建设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累计入库成果4.5万项、技术需求4000项,链接416家科技服务机构、34家基金风投机构 [11] 区域创新合作与影响力 - 沈阳、大连连续4年进入全球科技城市集群百强 [2] - 将作为主宾省深度参与2025浦江创新论坛,展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举办辽宁分论坛暨东北亚技术合作交流大会 [12] - 主动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苏州、太行、崖州湾等国家实验室合作推进辽宁基地建设,并完成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 [4]
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人民日报· 2025-09-19 15:44
文章核心观点 -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2][3] 科技管理体制与投入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彰显,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格局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2]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第十位 [2] 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 - 基础研究水平提升,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2] - 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三分之一,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6] - “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5G通信大规模应用 [3] 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3]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3]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的2.8倍 [3] 区域科技创新布局 - 重点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创中心,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 [4] - 在科学数据出境、外资研发机构保税研发等方面开展政策先行先试 [4] - 支持跨区域协同创新,如京津冀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联合培育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4] 基础研究发展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 [6] - 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较2021年增长50%,占全球五分之一 [6] - 部署纳米前沿、催化科学、物态调控等重点研发任务,突破重大科学问题 [6]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达6.8万亿元 [7]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期间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7] - 技术转移体系包括3家国家产权交易机构、12个转移转化示范区、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及超1.9万家研发转化平台 [7]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8]
科技部副部长龙腾: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
科技日报· 2025-09-19 15:23
基础研究人才发展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规模从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的57.5万人年 [1] - 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较2021年增长50% [1] - 高被引科学家人次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 [1] 基础研究发展战略 - 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的发展路径 [1] - 持续强化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 [1]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综合创新能力升至世界第十位
新华社· 2025-09-19 09:13
研发投入与强度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 [1]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1]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基础研究水平提升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壮大 [1] 高技术产业发展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1]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1] -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1] 重大科技成果 - 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1]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1]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9 06:03
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2] - 基础研究水平提升 量子科技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2]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第十位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 产业创新与经济贡献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3]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3] - 重大科技成果包括"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 5G通信大规模应用 [3] 区域创新布局 - 重点打造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创中心 布局成渝 武汉 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 [4] - 国际科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试点 设立长周期科创投资基金 在科学数据出境和外资研发机构保税研发等方面政策先行先试 [4] - 京津冀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 联合培育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 [4] 基础研究发展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从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 [6] - 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 较2021年增长50% 占全球总数1/5 [6] - 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1/3 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 [6] 科技成果转化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 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7]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期间40家单位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累计120.9亿元 较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7] - 技术转移体系包括3家国家级交易机构 12个示范区 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 1.9万个产学研平台和1.6万家孵化载体 [7] 创新平台建设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8] - 重组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基地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统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