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搜索文档
建设新业态试点城市有助于引领消费升级
证券日报· 2025-09-18 00:25
政策举措 - 商务部等9部门提出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 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 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 打造商旅文体健融合消费新场景 培育新型消费龙头企业 [1] - 政府需在扶持政策制定、要素保障供给和监管创新方面提供支持 企业需结合消费需求设计场景并提升体验 [2] 经济背景与影响 - 2024年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达136.0 较2023年增长14.2%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成长壮大 为服务消费新业态提供经济基础和市場空间 [1] - 扩大服务消费可激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升级需求 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从供需两侧提高消费意愿 对消费产生显著刺激作用 [1] 试点城市遴选标准 - 遴选标准需综合考虑消费韧性、场景承载力和政策执行力等因素 [2] - 首批试点城市或集中于科技文化优势突出、国际消费枢纽地位显著、"文旅商"繁荣发展及数字消费特色鲜明的地区 如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 [2] 中小城市发展路径 - 中小城市需走专精特新路线 聚焦优势资源做精做细 利用优质消费资源打造知名IP 营造服务消费场景以带动流量 [2] - 可挖掘县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体验馆、工业遗址改造文创园区、跨省文旅线路联营等差异化赛道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消费场景 与头部平台共建区域消费品牌孵化器 [3]
城市24小时 | 这座超一线城市 加速“融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00:11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加速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成立由其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大学城筹划建设、规划及发展工作,旨在简化行政流程并加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1] - 北部都会区占香港总面积约1/3,涵盖元朗区和北区,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相邻乡郊地区,并有6个处于不同规划阶段的新发展区[1] - 该区域被定位为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预计未来人口达250万人(约占香港总人口750.06万的三分之一)[2][5] 深港协同与产业布局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一河两岸"理念构建,总面积3.89平方公里,香港园区第一期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产业租户正陆续进驻,另五座大楼将于2027年起完工[2]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全球第一,体现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格局[3] - 北部都会区建设将强化香港与广深在科技和产业上的衔接,解决香港空间不足及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物理距离较远的制约[2] 开发模式与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将推行快速审批制度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并以试点形式采用"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先行建设低密度先导设施[5] - 北部都会区被视为香港战略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政府强调需加速推进以释放其潜力[1] 其他区域发展动态 - 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启幕,计划到2027年新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以上并完成大模型备案100个,到2030年实现千亿元产业规模[6] - 河北出台养老机构支持措施,对新建和改建养老机构分别按每张床位8000元及3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7] - 成都地铁总里程突破700公里,车站达444座,换乘站65座,800米覆盖通勤比重34%位居全国第二[8] 消费与创新政策 - 商务部将选择约50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重点支持首发经济服务体系、服务消费场景创新及消费资源与IP跨界联名[9] -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至超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至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10] 长三角数字人才布局 - 上海以82.65分居长三角27城数字人才引力指数首位,杭州(67.23分)、南京(64.35分)、苏州(55.10分)、合肥(52.11分)处于强劲区[11][12] - 无锡以43.18分位列活力区首城,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发展机会及生活服务分项指标显示各城市差异化竞争优势[13]
城市24小时 | 这座超一线城市,加速“融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00:02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提升北部都会区发展决策层次,成立由其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旨在简化行政流程、加速推进建设[1] - 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由财政司司长领导,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由政务司司长领导,规划及发展工作组由财政司副司长领导,负责全流程管理[1] - 北部都会区占香港总面积约三分之一,包括元朗区和北区,涵盖多个已发展新市镇及6个处于不同阶段的新发展区[2] - 根据《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该区域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预计未来将容纳约250万人口,约占香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6][7] - 特区政府将引入快速审批制度,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并以试点形式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7] 区域协同与产业发展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理念构建,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6] - 河套合作区香港园区第一期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产业租户正陆续进驻,另外五座大楼将于2027年起陆续完工[6]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首次排名全球第一,标志着区域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7]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整合了模力社区、人工智能岛等特色产业园区,计划到2027年新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以上,完成大模型备案100个[9] - 浦东新区目标到2030年,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将新集聚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实现千亿元产业规模,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转化枢纽[9] 央企"十四五"发展成绩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13] - 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至2.8%,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和23个创新联合体[13] - "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布局结构优化,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设立[13] 长三角数字人才引力 -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数字人才引力指数报告》显示,上海以82.65分居27城首位,领先优势显著,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处于第二梯队的强劲区域[15] - 从一级指标看,上海在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发展机会三个分项上均排名第一,湖州在生活服务分项上排名第一[16] - 报告指出,芜湖、马鞍山、池州等城市虽未进入综合排名前十,但在核心分项指标上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区域发展亮点[16]
商务部:选择50个左右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 增加优质消费供给
搜狐财经· 2025-09-17 23:57
政策核心内容 - 商务部将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在全国选择50个左右试点城市 聚焦人口基数大 带动作用强 发展潜力好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1] - 政策目标为增加优质消费供给 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推动新消费业态涌现并提升消费活力 [1][3] - 开展试点城市建设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解决优质供给不足短板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决策部署 [3] 试点城市建设重点方向 - 重点支持健全首发经济服务体系 创新多元化服务消费场景 推进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联名 [3] - 试点城市通过场景创新 模式迭代 业态升级 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消费资源整合 [4] - 形成"一地创新 多地联动"模式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4] 消费需求变化与市场机遇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 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消费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3] - 消费者对品质化 个性化 体验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消费业态难以完全满足 [3] - 年轻群体渴望"体验式生活 个性化表达" 银发群体希望"老有所乐 老有所安" 农村地区期盼"消费升级 服务提质" [3] 产业联动效应 -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具有较强辐射性和跨区域性 成功消费场景可促进本地文旅 交通 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 [4] - 试点城市建设能带动周边消费 发挥消费联动作用 [4]
选取50城开展试点,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涌现
第一财经· 2025-09-17 21:31
服务消费政策框架 - 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提出19条具体举措 涵盖培育消费促进平台 丰富高品质供给 激发消费新增量等五方面 [1] - 政策核心目标为扩大服务消费 解决堵点卡点问题 体现"三个坚持"原则:惠民生与促消费结合 优化供给与激发需求结合 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结合 [1] 试点城市建设计划 - 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 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 带动作用强 发展潜力好的城市 [2] - 试点城市将推动场景创新 模式迭代 业态升级 形成"一地创新 多地联动"模式 促进区域消费资源整合 [2] 服务供给提质扩容措施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推动人工智能在服务消费领域应用 赋能各类服务企业 [3] - 深化线上线下 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 鼓励企业打造新场景 拓展新体验 挖掘新需求 [3] - 依托职业院校和龙头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增加高技能服务人才供给 [3] - 在托育 养老 家政 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 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3] 文旅消费创新举措 - 培育群众性文化活动和赛事品牌 支持世界文化遗产 文博场馆等挖掘传统文化IP市场价值 [4] - 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 提高旅游景区 度假区发展水平 改善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 [5] - 发展工业旅游 红色旅游 乡村旅游 开展"四季非遗购物月"活动 推出非遗好物 [5] - 打造中国时尚产业盛典平台 推动开发国潮时尚产品 [5] 入境旅游促进方案 - 提升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水平 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海外推广活动 [6] - 落实离境退税政策 在境外游客集聚区域增设退税商店 推广"即买即退"措施 [6] - 增加非遗产品 文创产品 消费类电子产品供给 吸引境外游客来华旅游购物 [6] 金融支持政策 - 综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 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 [7] -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强对多元化消费场景及重点项目的支持 [7] - 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 [7] - 推动汽车 消费 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 1-7月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215亿元 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84亿元 [8]
多部门解读扩大服务消费“19条”
证券时报· 2025-09-17 20:23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商务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旨在通过增量政策解决服务消费发展堵点 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1][4] - 政策坚持惠民生与促消费结合 优化供给与激发需求结合 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结合[4] - 围绕建立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 相关部门已出台30多项政策文件 后续将推出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政策形成组合拳[2][7][8] 试点城市建设 - 将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 带动作用强 发展潜力好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2][8] - 试点城市建设旨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 通过场景创新和业态升级推动区域消费资源整合 形成一地创新多地联动模式[8] - 试点城市将增加优质消费供给 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消费需求[8] 金融支持措施 - 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2][10] - 前7个月新增贷款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多630亿元 显示金融对消费行业支持力度提升[2][10] - 中国人民银行支持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1-7月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215亿元 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84亿元[10] - 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04万亿元 比年初新增346亿元 同比增长5.34%[2] 供给端优化措施 - 通过对外开放做加法 推动互联网 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4][5] - 通过对内放开做减法 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限制 减少限制性措施[4][5] - 吸引优质服务消费资源进入 解决优质服务短缺问题 提高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4] 需求端激发措施 - 加强消费信贷支持 举办促消费活动 增加服务消费时间以增强消费意愿和能力[4] - 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和通讯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措施 培育面向国际的医疗会展市场[5]
多部门解读扩大服务消费“19条”!
券商中国· 2025-09-17 20:19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商务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旨在通过增量政策解决服务消费发展堵点 推动扩大服务消费 [1][3] - 政策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优化供给和激发需求相结合、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相结合 [3] - 围绕建立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 相关部门已出台30多项政策文件 后续将形成住宿业高质量发展、铁路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政策组合拳 [2][5][6] 试点城市建设 - 将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 [2][7] - 试点城市建设旨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 通过场景创新和业态升级形成"一地创新、多地联动"模式 带动区域消费资源整合 [7] - 试点城市需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消费的需求 推动创新和丰富多元化消费场景 [7] 金融支持措施 - 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 [2][8] - 前7个月新增贷款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多630亿元 [2][8]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8] - 1-7月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215亿元 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84亿元 [8] - 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拓宽资金来源 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 [2][8] 消费信贷数据 - 截至7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04万亿元 同比增长5.34% 比年初新增346亿元 [2] - 金融对消费行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明显提升 推动汽车、消费、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 [8] 供给侧开放措施 - 在对外开放上做加法 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4] - 支持将更多服务消费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和通讯、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措施 [4] - 在对内放开上做减法 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限制 减少限制性措施 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和民营资本进入 [4] 供需两端统筹 - 以扩大优质供给为切入点 增加优质文旅、体育等消费资源供给 支持提升文化娱乐、体育、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供给水平 [3] - 从需求侧提出支持措施 包括加强消费信贷支持、举办促消费活动、增加服务消费时间等 增强消费意愿和能力 [3]
多部门解读扩大服务消费“19条”!增量政策提高经营主体真切获得感
证券时报· 2025-09-17 20:00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扩大服务消费 [1] - 政策目标为通过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 吸引优质服务消费资源 解决供给侧优质服务短缺问题 [2] - 政策体系围绕建立服务消费"1+N"框架 目前已出台30多项政策文件 [1][5] 试点城市与场景创新 - 将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 [1][5][6] - 试点城市建设旨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消费需求 推动区域消费资源整合 形成"一地创新、多地联动"模式 [5] - 创新消费场景可促进本地文旅、交通、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 带动周边消费 [5] 金融支持措施 - 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 [1][7] - 前7个月新增贷款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多630亿元 [1][7] - 中国人民银行支持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1-7月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215亿元 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84亿元 [1][7] - 截至7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04万亿元 同比增长5.34% 比年初新增346亿元 [1] 行业开放与供给优化 - 对外开放方面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3] - 对内放开方面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限制 减少限制性措施 [3] - 政策重点包括增加优质文旅、体育消费资源供给 支持提升文化娱乐、体育、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供给水平 [2] 政策延续与组合措施 - 商务部将出台住宿业高质量发展、铁路与旅游融合发展等系列政策文件 形成政策组合拳 [1][4][5] - 已出台政策包括增开银发旅游列车、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促进健康消费等措施 [4] - 财政部等部门推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等政策 [4]
多部门解读扩大服务消费“19条”!增量政策提高经营主体真切获得感
证券时报· 2025-09-17 19:53
政策核心目标与框架 - 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核心目标是推动扩大服务消费,解决制约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 [1][3] - 政策制定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优化供给和激发需求相结合、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相结合的原则 [3] - 围绕建立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相关部门目前已出台30多项政策文件,后续还将出台住宿业高质量发展、铁路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 [1][7] 供给侧改革与优质供给扩大 - 通过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在全国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城市,以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 [1][9] - 增加优质文旅、体育、文化娱乐、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供给水平,通过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3][9] - 在对外开放上"做加法",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支持将更多服务消费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4] - 在对内放开上"做减法",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限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和民营资本进入 [5] 金融与信贷支持措施 - 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2.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前7个月新增贷款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多630亿元 [1][11] - 截至7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04万亿元,比年初新增346亿元,同比增长5.34% [1] - 中国人民银行支持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拓宽资金来源,今年1-7月,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215亿元,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84亿元 [1][11] - 央行已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指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 [11]
商务部:将在约50城开展消费“三新”试点建设|直击发布会
搜狐财经· 2025-09-17 18:11
发布会现场 聂辉/摄 顶端新闻记者 聂辉 北京报道 9月17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扩大服务消费有关政策措施。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 业司司长孔德军介绍,将在全国选择50个左右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增加优质消费供给, 创新和丰富多元化消费场景,推动新的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消费活力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往往具有较强辐射性和跨区域性,一个成功的消费场景,既能够促 进本地文旅、交通、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又能带动周边消费。孔德军称,试点城市通过场景创新、模 式迭代、业态升级,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消费资源整合,形成"一地创新、多地联动"的模式,将为经济高 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孔德军介绍,下一步,商务部将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在全国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 展潜力好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增加优质消费供给,创新和丰富多元化消费场景,推动 新的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消费活力进一步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消费需求,为经济高 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顶端新闻 孔德军介绍,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是顺应当前消费升级趋势,着眼于解决优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