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

搜索文档
港股IPO,再迎18A公司!今年这类公司新股涨幅“霸榜”|港美股看台
搜狐财经· 2025-08-27 22:32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表现 - 今年以来港股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前5名均为18A公司 市场对18A公司上市期待极高 [3] - 银诺医药-B首日收盘涨幅达206.48% 中慧生物-B涨幅157.98% 映恩生物-B涨幅116.70% 维立志博-B涨幅91.71% 药捷安康-B涨幅78.71% [4] 劲方医药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专注于肿瘤及自体免疫和炎症性疾病领域新治疗方案开发 [6] - 产品管线包含八款候选药品 五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包括两款核心产品GFH925和GFH375 [8] - GFH925为中国首款全球第三款获批的KRAS G12C抑制剂 2024年8月获国家药监局NDA批准 [8][12] - GFH925获突破性疗法认定 从IND批准到上市仅用约三年 专利期限剩余超过15年 [8][9] - 已完成多轮融资 总金额约14.21亿元 投资方包括深创投 鼎晖投资 华盖资本等知名机构 [6][17] 对外授权合作安排 - 2021年与信达生物订立授权协议 信达生物负责GFH925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 [10][12] - 2024年补充协议终止境外选择权 公司保留中国以外地区独家权利 [10] - 2022年授予SELLAS大中华区以外地区GFH009独家开发及商业化权利 [11] - 2022年与Merck Healthcare KGaA订立临床试验合作及供应协议 [11] - 2023年授予Verastem大中华区以外地区GFH375等候选产品选择权 [11] - 公司未来财务状况部分取决于合作伙伴商业化工作 [12] 财务状况表现 - 2023年收入7373万元 2024年收入1.05亿元 [15] - 2023年净亏损5.08亿元 2024年净亏损6.78亿元 [15] - 收入主要来自与信达生物 Verastem SELLAS的合作 [14] - 2023年研发成本3.13亿元 2024年研发成本3.32亿元 [16] - 截至2025年4月30日止四个月研发成本6980万元 [16]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联合创始人吕强曾任基石药业高级副总裁 誉衡药业首席科学官 扬子江药业首席科学官 药明康德副总裁 [17] - 单一最大股东集团控制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5.23% [17] - 2018年天使轮融资0.60亿元 2019年A轮及A+轮融资1.40亿元 2021年B轮及B+轮融资5.43亿元 2022年C轮融资4.83亿元 2024年C+轮融资1.95亿元 [18][19]
港股IPO,再迎18A公司!今年这类公司新股涨幅“霸榜”
证券时报· 2025-08-27 22:04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表现 - 今年以来港股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前5名均为18A公司 首日涨幅介于78.71%至206.48%之间 [3] - 银诺医药-B以206.48%的首日涨幅位列第一 中慧生物-B以157.98%涨幅紧随其后 [4] 劲方医药核心产品管线 - 公司拥有8款候选药品管线 其中5款处于临床阶段 包括核心产品GFH925和GFH375 [7] - GFH925是中国首款获批的选择性KRAS G12C抑制剂 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从IND批准到上市仅用约三年 [7] - GFH375是KRAS G12D口服抑制剂 已启动针对晚期实体瘤的I/II期临床试验II期部分 [7] 商业化授权合作安排 - 与信达生物签订GFH925大中华区独家授权协议 信达生物负责该区域开发及商业化 劲方医药保留中国以外地区权利 [9][11] - 授予SELLAS大中华区以外GFH009独家开发及商业化权利 [10] - 与Merck Healthcare KGaA就GFH925/cetuximab联合疗法在欧盟开展Ib/II期临床试验合作 [10] - 授予Verastem大中华区以外地区GFH375等三种候选产品的选择权 [10] 财务表现及研发投入 - 2023年收入7373万元人民币 2024年增长至1.05亿元人民币 [14] - 2023年净亏损5.08亿元人民币 2024年扩大至6.78亿元人民币 [14] - 2023年研发成本3.13亿元人民币 2024年增至3.32亿元人民币 [15] - 截至2025年4月30日止四个月研发成本6980万元人民币 [15] 融资历程及股东结构 - 累计完成多轮融资 总金额约14.21亿元人民币 [16] - 2018年天使轮融资0.60亿元人民币 投资者包括弘晖资本 [17] - 2019年A轮及A+轮融资1.40亿元人民币 投资者含宁波弘甲、石药集团 [18] - 2021年B轮及B+轮融资5.43亿元人民币 投资者包括鼎晖投资、深创投 [18] - 2022年C轮融资4.83亿元人民币 投资者含华盖资本、谢诺辰途 [18] - 2024年C+轮融资1.95亿元人民币 投资者包括亚投资本、华金资本 [18] - 联合创始人吕强持股集团控制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5.23% [16]
百惠金控:港股上市热潮再起 最新香港IPO流程和时间表速递
搜狐财经· 2025-08-26 14:27
香港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资总额突破1000亿港元 重夺全球IPO募资额冠军宝座 [1] - 生物科技 新经济及"A+H"企业集中上市推动市场繁荣 [1] - 香港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IPO市场备受企业与投资者关注 [1] 上市前准备要求 - 需准备符合要求的财务信息及相关文件 [4] - 确定目标资本结构和股权架构 [4]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确定董事会成员 [4] - 制定管理层薪酬和员工激励计划 [4] - 选择并委任IPO保荐人及其他专业顾问团队 [4] IPO流程阶段划分 - 递表阶段历时1-6个月 包括提交A1表格及招股书草案 [3] - 聆讯阶段耗时2-3天 联交所进行全面评估 [5] - 路演阶段约1周 包含非公开路演 分析师路演和全球路演 [6] - 招股期约1周 采用国际配售90%与公开认购10%相结合方式 [7] 招股分配机制 - 设立回拨机制:认购达15-50倍时回拨至公开发售占比30% [7] - 认购达50-100倍时回拨至公开发售占比40% [7] - 认购超100倍时回拨至公开发售占比50% [7] 上市后续安排 - 公布配售结果包含最终发行价 认购倍数及基石投资者占比 [7] - 暗盘交易于上市前交易日16:15-18:30通过券商内部系统进行 [8] - 正式挂牌后投资者可自由买卖股票 [9] - 绿鞋机制允许承销商借入发行规模15%股份进行超额配售 [10] - 超额配售权期限为招股书披露后30天 [10]
深上协联合金麦粒(香港)“A+H股上市”专题交流会成功举办
搜狐财经· 2025-08-25 16:16
活动概况 - 深圳上市公司协会与金麦粒联合主办A+H股上市及拟上市企业高管闭门交流会 吸引50余位企业高管参与 [1] 政策环境 - "惠港5条"政策推动互联互通 支持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及大湾区H股企业回A [3] - 深上协作为桥梁连接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 传导政策资讯并提供服务 [3] 企业战略与经验 - 顺丰控股通过讲述国际投资者易懂的对标故事成功实现港股IPO [5] - 物流行业面临中国企业产品出海 产能出海及华人消费的结构性发展机遇 [5] - 顺丰为全球第四大 亚洲最大综合物流服务商 服务超95%《财富》中国500强企业国内业务及超60%国际业务 [5] - A股与H股信息披露规则存在显著差异 需兼顾境内外投资者差异化需求 [5] 传播策略 - 港股IPO传播需在合规框架下向市场传递企业价值逻辑与信心 [7] - A+H企业需同时面对香港 内地及海外投资者 传播挑战更复杂且舆情风险更大 [8]
“A+H”上市热潮涌动:多因素驱动,港股IPO市场活跃
环球网· 2025-08-24 09:39
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 - 多家A股公司近期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及进展 包括立讯精密递交H股发行申请 均胜电子 万兴科技 普源精电 可孚医疗等企业 [1] - 2025年以来已有11家A股公司在港股成功上市 另有30余家A股公司正筹划赴港上市事宜 [3] - 长春高新拟发行H股上市 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 加快国际化进程 增强境外融资能力 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3]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港交所前7个月有53家企业在主板成功上市 IPO募资金额达1270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6倍 超越过去全年募集资金总额 [3] - 大量外资机构成为港股IPO基石投资者 国际长线资本加速流入 单个IPO平均吸引30家机构投资者 中东及北欧主权基金占比显著提升 [3] - 德勤中国预计全年港股上市新股或达80只 融资约1300亿至1500亿港元 [3] 市场驱动因素 - "A+H"热度升温受政策红利释放 企业路径拓宽和全球资本回流三重因素驱动 [3] - 港交所今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 强化香港资本市场创新企业生态 [3]
沪鸽口腔港股IPO之路:历史问题待解,上半年业绩降仍大额分红引争议
搜狐财经· 2025-08-23 08:43
上市历程 - 公司曾于2019年底寻求科创板上市未果 后于2021年转战创业板 最终于2022年8月撤回申请 [1] - 公司今年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意图冲击港股IPO [1] 股权问题 - 2016年定向增发中存在原董事李军替57人代持股份的情况 代持比例高达74.16% [1] - 代持关系虽于2019年7月全部解除 但公司此前招股文件曾声称不存在股权代持 存在披露不一致 [1] 财务内控 - 存在业务员代收货款及第三方回款中大量个人回款等不规范行为 [3] - 2018年至2021年第三方回款金额占比持续较高 [3]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 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56.4% [3] - 在业绩下滑背景下实施大额分红 分红金额占前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总和的87.88% [3] 业务布局 - 公司提供口腔临床类 技工类及数字化产品 [3] - 计划升级扩张日照工厂生产线 并在印尼设立工厂 [3] 行业竞争 - 中国口腔医疗器械市场高端细分领域主要由国际品牌主导 [3] 股权结构 - Huge Star及其关联方持有公司52.56%股份 [4] - HDMC Aurora LJQ Ltd持有13.81%股份 [4] - Future LJQYHD持有9.35%股份 [4] - 秦立娟女士通过受控法团持有23.16%权益 [4]
卓创资讯筹划港股上市前连续两年“清仓式”分红 上半年增收不增利财报“打架”
新浪证券· 2025-08-22 17:10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75%至17114.88万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0.72%至3514.12万元 [1][11] - 公司A股上市不足三年即筹划港股IPO 但IPO募投项目多次延期且存在大额闲置资金理财 港股募资必要性存疑 [1][2][5][10] - 公司在港股IPO前实施清仓式分红 2022-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28238.06万元 占同期净利润比例达156.08% [2][4] - 公司财务数据存在矛盾 2024年与2025年半年报中研发支出披露差异达1972万元 会计基础规范性受质疑 [11][12][13][14][1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114.88万元 同比增长15.75% [11]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514.12万元 同比下降10.72% [11]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3206.69万元 同比下降6.48% [11]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累计18092.08万元 [4] 分红政策 - 2023年现金分红12300万元 占归母净利润比例236.24% [2][4] - 2024年现金分红11138.06万元 占归母净利润比例157.97% [2][4] - 三年累计分红28238.06万元 超出同期净利润10145.98万元 [4] 募投项目进展 - 大宗商品大数据平台项目投资进度48.55% 延期至2027年6月30日 [6][7][10] - 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价格标杆系统研发项目投资进度92.05% 延期至2025年12月31日 [6][7][10] - 原定2023年6月30日达到预定使用状态 已两次延期 [5][6][7] 资金管理 - 2025年4月公告拟使用不超过2.5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1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理财产品余额1.87亿元 [10] 财务数据差异 - 2025年半年报披露2024年上半年研发支出1145.81万元 [11][12] - 2024年半年报显示同期研发支出3118.02万元 差异1972.21万元 [12][13] - 差异主要源于资本化研发支出1972.21万元未在2025年报表中披露 [13][14] - 2024年年报研发支出2288万元 较半年报减少830万元 [15] 会计处理问题 - 数据资源会计处理前后不一致 2024年半年报将1972.21万元研发支出资本化 [13][15] - 未遵循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关于存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的科目划分要求 [15][16] - 未对财务数据差异作出解释说明 [15]
港交所半年业绩创新高 日均成交额超2400亿港元
搜狐财经· 2025-08-22 16:47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140.76亿港元 同比增长33% [1] - 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 同比增长39% 创半年度业绩历史新高 [1] - 第二季度净利润44.42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41% [2] 市场交易表现 - 港股现货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增长118% [2] - ETF每日成交金额338亿港元 同比增幅高达184% [2] - 沪深股通日均成交额171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2% [2] - 港股通日均成交额1110亿港元 同比增长196% [2] - 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额45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 [2] IPO市场表现 - 上半年44家上市公司 新股集资总额1094亿港元 同比增长716% [5] - 宁德时代集资410亿港元 为2021年2月以来港股最大规模新股 [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港交所处理中的上市申请共207宗 [5] - 港股IPO募资额居全球首位 [5] 业务驱动因素 - 政策红利包括推出"科企专线"和降低未盈利生物科技门槛 [5] - 恒生科技指数反弹吸引外资回流 [5] - A股龙头通过港股实现全球化融资 [5] - 继续提升平台基础设施及产品多元化 [2] 机构预期 - 摩根大通将2025-2027财年日均交易量预测上调至2350亿/2500亿/2520亿港元 [6] - 相应将每股盈利预测上调5%至16% [6]
亿纬锂能20250821
2025-08-21 23:05
亿纬锂能 2025 年电话会议纪要总结 1 **公司业绩概览** - 2025 年上半年营收 177 亿元(同比增长 18%),归母净利润 16.05 亿元(剔除股权激励及坏账影响后为 22.18 亿元)[4] - 动力电池出货 21.48GWh(同比增长 58.58%),储能电池出货 28.71GWh(同比增长 37%)[2][4] - 动力电池毛利率 17.6%,净利润率接近年度目标 5%[2][5] - 全年目标:动力电池出货 50GWh,储能电池出货 80GWh[31] 2 **业务分项表现** **动力电池** - 二季度单价环比增长 7%,主因国际车企出货增加及产线恢复(OEE 和良率提升)[14] - 商用车占比 50%(上半年出货 10GWh),国际客户出口占比 31%,全年预计提升至 35%[15][22] - 大圆柱电池已量产交付国际头部车企,2026 年荆门工厂满产后出货量可达 20GWh[7] **储能电池** - 上半年毛利率仅 12%,主因两三家大客户出货占比近 50%且价格偏低[9] - 二季度确认收入 16GWh,三季度预计月度出货环比增长 15%-20%(达 6.5-7GWh)[20][18] - 直接出口占比 15%,间接出口(通过下游客户)超 50%[25] **消费电池** - 上半年毛利率 26.68%(同比提升),马来西亚一期工厂已出货[28] 3 **产能与扩产计划** - 曲靖和金门工厂扩建中,聚焦双型铁锂电池需求[10] - 固态电池生产线(成都)已小批量交付低空经济领域产品[11] - 2025 年资本开支近 100 亿元(海外工厂及国内 60/39B 线)[35] - 马来西亚储能基地二期 2025 年底建成,三期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27] 4 **财务与风险** - 上半年计提减值 2 亿元(含破产客户合众全额计提 1.5 亿元)[8] - 股权激励费用税前 5.7 亿元(影响利润 4.9 亿元),下半年预计 4.2 亿元[12] - 港股 IPO 计划:规模 10 亿美元,用于匈牙利/马来西亚项目[13] 5 **行业与市场动态** - 碳酸锂价格上涨或影响成本,但公司通过期货锁单对冲[24][40] - 美国储能订单正常推进,关税影响有限(客户需求明确至 2027 年)[34] - 商用车电动化渗透率 10%,行业 CAGR 超 35%[29] 6 **其他关键信息** - 定价策略:储能电芯价格提前锁定(公司承担原材料风险),动力电池部分客户采用价格联动[39][40] - 欧洲大客户定价按当地工厂成本核算,已确定不调整[42] - 2026 年预期:动力电池+储能合计增速 30%-40%(大圆柱放量+新工厂交付)[32] (注:所有数据及观点均引自原文编号标注处)
金岩高新港股IPO:高毛利产品收入占比下滑 16年矿龄难承每年近3亿开支 前次估值4亿难跨港交所门槛
新浪证券· 2025-08-20 19:06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在中国专营煤系高岭土业务 拥有从采矿到销售的全价值链整合能力 是煅烧高岭土产品的主要生产商 主要产品包括精铸用莫来石材料和耐火用莫来石材料 [2]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分别为1.90亿元、2.05亿元和2.67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7.4% 2025年前五个月收入1.05亿元 同比增长18.8% [2] - 2022-2024年净利润保持增长 分别为0.24亿元、0.44亿元和0.5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8.6% 2025年前五个月净利润0.18亿元 同比增长24.1% [2] 产品结构变化 - 高毛利产品精铸用莫来石收入占比显著下降 从2022年96.8%降至2025年前五个月65.0% 该产品行业增速7.0% 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率38.2% [3] - 低毛利产品耐火用莫来石收入占比上升 从2022年3.2%增至2025年前五个月23.5% 该产品行业增速仅3.1% 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率20.9% [3] - 产品结构向低增速低毛利品类倾斜 导致莫来石行业加权平均增速仅3.7% 整体盈利潜力被拉低 [3] 价格策略调整 - 精铸用莫来石产品价格持续下滑 2022-2024年均价分别为1554元/吨、1522元/吨、1483元/吨 2025年前五个月均价骤降至1307元/吨 较行业预测均价低121元/吨 [4] - 耐火用莫来石价格策略更显激进 2024年均价1043元/吨低于行业1099元/吨 2025年前五个月进一步降至992元/吨 较行业低112元/吨 [4] - 公司从溢价竞争转向低价抢市策略 虽短期依托矿山物流成本优势维持毛利 但可持续性存疑 [4] 资源与现金流状况 - 公司唯一矿场朔里高岭土矿资源总量约1864.9万吨 按年产能40万吨计算 剩余采矿年限仅约16年 [5] - 2022-2024年运营开支与资本开支合计分别达2.12亿元、3.83亿元及3.30亿元 未来预计维持2.8亿元左右 [6] - 经营活动现金流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投资活动现金流持续净流出 长期依赖融资活动现金流支撑 [6] 资本运作与估值挑战 - 公司2022年完成新三板挂牌 后转向港股IPO 2025年1月首次递表失效 7月二次递交 [7] - 2023年皖淮投资入股时公司估值仅3.99亿元 与港股主板最低市值要求4.65亿元人民币存在明显差距 [7] - 港股市场对传统能源产业链企业及小市值公司估值保守 叠加未来收入增速放缓及资本开支压力 可能进一步压制估值空间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