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同心·大调研|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民建中央开展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新闻网· 2025-06-08 09:20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调研 - 民建中央调研组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课题在浙江、北京开展考察[1] - 调研由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常务副主席秦博勇带队,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参与[1] - 重点考察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2][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浙江培育出"杭州六小龙"等新质企业,如强脑科技开发肌肉信号控制智能假肢技术[2] - 灵伴科技的AR眼镜可实现工业设备实时监控[2] -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能完成跳舞、攀爬等复杂动作[2][4] - 小米集团、海天瑞声等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者[4] - 建议强化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4] 前沿技术突破 - 西湖大学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厚度仅0.1毫米,可弯曲折叠并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5] - 之江实验室青年团队开发"三体计算星座"项目突破多项关键技术[5]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径[5] 产学研协同机制 - 建议构建跨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和市场化评价体系[5][7] -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互嵌[7] - 需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间的壁垒[8] - 北京应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掌握科技竞争主动权[8][9] 区域创新布局 - 浙江在新兴产业布局领先,建议优化营商环境维护企业家信心[8] - 北京需立足首都定位加快建成世界科学中心[8] - 两地经验显示需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8][9]
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5
建机制方面,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完善需求牵引、协同攻关创新机制,建立以产业化和市场价值为导 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先用后付"、成果赋权等机制,健全技术经 理人需求牵引、人才培养、职业激励等机制。 搭平台方面,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接续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 室优化提升行动;完善中试平台梯次培育体系,优化制造业中试服务;打造高水平企业孵化平台;建设 集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壮主体方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构建包括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和创新型 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在内的优质企业梯 度培育体系;动态更新各类企业认定标准,提高研发强度、研发人员规模等指标权重。 育市场方面,培育一体化技术市场,高水平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聚焦打通各地技术交易市 场和交易平台,促进技术、数据、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全国互联互通的技术大 市场,加速技术研发、转化和产业化。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市委常委会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会议 交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南京日报· 2025-06-01 10:04
市委常委会会议核心内容 -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包括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1] - 传达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精神 强调推动文明培育 文明实践 文明创建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探索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的路径 [1] 省委全会精神贯彻部署 - 传达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 要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历次重要讲话精神 准确把握"四个着力点" [2] - 重点发力方向包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 国家重大战略落实 共同富裕推进 [2] - 强调发挥南京科教资源 交通区位 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 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省会责任 [2] 专题调研与作风建设 -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 组织市领导开展专题调研 要求细化落实举措 [2] - 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强调领导干部带头执行 弘扬艰苦奋斗作风 [2] - 传达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会议精神 研究相关落实措施 [3]
中共苏州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召开
苏州日报· 2025-05-31 07:45
政策方向与战略部署 - 全会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重大政治任务,需结合"四个着力点"与"四个走在前""四个新""4+1"等重大任务推进落实 [3] - 提出服务全省"经济大省挑大梁"要求,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落实增量政策以稳住外贸外资、提振消费、提速项目建设 [4] - 明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打头阵"目标,统筹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和"苏州智造十大行动",培育新增长曲线并发展新质生产力 [4] 经济与产业规划 - 推动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重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改革,深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 [4] -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辐射带动力 [5] -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核心竞争力跃升,排定重大平台、项目、改革和政策以支撑"十五五"规划编制 [5] 社会民生与治理 - 落实共同富裕示范要求,推动就业与富民增收结合、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探索苏州特色实践路径 [5] - 强调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激励干部担当,增强党组织功能并整治基层腐败 [5] - 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确保实现年度及"十四五"目标,同时保障民生改善与安全发展 [5]
工信部: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趋势,前瞻部署新产业新赛道
快讯· 2025-05-30 17:07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编制方向 - 核心任务为实现新型工业化 需系统谋划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举措 [1] - 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 前瞻部署新产业新赛道 重点关注前沿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 [1] 产业发展重点 - 主攻方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新老并举与实数融合 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 - 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同步发展新兴产业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技术创新路径 - 关键路径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1] - 依托国家高新区载体 完善中试验证体系 打造产学研用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 [1] 数字技术应用 - 需筑牢数字技术底座 重点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1]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金融与财务管理系教授杨长汉:养老基金是天然的“长期资金、耐心资本”
财经网· 2025-05-28 12:33
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政策要点 - 国务院提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提升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投资灵活度 [1] - 六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 [1] - 养老金持续入市可提升投资收益缓解财政压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形成 [1] 养老基金投资战略意义 - 养老基金投资是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耐心资本、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 [1] - 养老基金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长期资金,形成"养老基金赋能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反哺社保民生"的良性循环 [2] - 养老基金具有期限长久、体量庞大、收益稳健等特点,是天然的"长期资金、耐心资本" [3] 养老基金规模与业绩 - 2023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资产规模达30145.61亿元,累计投资收益16825.76亿元 [5] - 2001-2023年全国社保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为7.36% [5]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进行市场化投资,企业年金等个人养老金投资周期长达30年以上 [3] 养老基金资产配置方向 - 全国社保基金在股票市场和未上市权益市场并重投资,扩大对战略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配置 [5] - 养老基金对上市权益资产实际投资比例一般在10%-20%,政策许可上限为40%,非上市股权资产投资比例可逐步放大到30% [12] - 投资方向应加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布局 [13] 养老基金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 提供长期稳定资金,符合科创投资的长时间周期偏好 [6] - 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创新风险,严格筛选标的提高投资成功率 [6] - 引导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 [7] - 作为机构投资者帮助企业加强公司治理,增强创新动力 [7] 优化养老基金投资的建议 - 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原则,平滑短期风险 [9] - 适当降低货币类和固定收益类资产比例,提高权益类资产比例至政策上限 [10][12] - 通过直接股权投资、私募基金、国家大基金等多渠道投入科技创新 [13] - 完善长周期考核体系,建立三年以上业绩考核机制 [15] -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运用金融衍生品对冲投资风险 [15]
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召开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 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 信长星讲话
新华日报· 2025-05-28 07:38
经济大省责任与高质量发展 - 江苏省作为第二经济大省,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1][2] - 高质量发展保持向新向好态势,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2][3] - 锚定目标任务聚力攻坚,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 [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 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 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地,超前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3] - 推动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3] 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 -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省域生产力布局 [4] - 更大力度促进消费升级,扩大重点领域服务消费,拓展消费新场景,加快新型消费发展 [4] - 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4]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 - 持续推进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5] - 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对接,深化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合作 [5] - 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5] 共同富裕与民生保障 -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5] - 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养老、托育、生育、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等问题 [5] -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完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 [5] 党建引领与规划编制 -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6] - 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6] - 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对标对表"走在前、做示范" [7]
江苏以高质量发展实绩为全国大局作出新贡献潮涌征帆劲 江海弄潮新
新华日报· 2025-05-27 07:27
越是重要节点、关键时刻,越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这是江苏无上的光荣,也是江苏义不容辞 的责任使命。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江苏发展给予关心 关怀、寄予殷切期望,为江苏做好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从工厂车间到科研实验室,从港口码头到田间地头,牢记嘱托、实干笃行的热潮在江苏大地上奔涌 不息。这澎湃热潮,既是江苏厚植发展优势的生动注脚,更是践行国家战略的铿锵回响。全省上下锚 定"四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 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以知重负重的担当、主动 作为的姿态,扎扎实实的工作和高质量发展实绩,奋力书写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江苏答卷。 推动"两个创新"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继去年发布负载700公斤的工业机器人填补中国重载机器人领域空白后,南京埃斯顿自动化集团正 向更高峰攀登。集团机器人自动化产品竞争力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禹介绍,得益于稳定的研发投入、 高层次的研发团队以及与高校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公司眼下正加紧研发负载1000公斤的六关节工业机器 人。 在 ...
吴江区税务局去年办理出口退税超85亿元
苏州日报· 2025-05-26 08:27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市吴江区税务局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的荣誉。 吴江区税务局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精神文明创建与税收事业相促 进、共发展,以"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税务篇章,获评全国税务系统 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苏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吴江区工作突出单位等多项 荣誉。 勇挑大梁,奋斗之美谱新篇。吴江区税务局立足服务发展大局,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连续三年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列苏州全市第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推动吴江科技创新和产业 创新融合,在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2024年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 降费及退税超80亿元;深化"政策找人""免申即享"等机制,首创推送税费红利清单,推出"走出去"企 业"一企一策"、跨境电商"助跑员"等服务,2024年办理出口退税超85亿元,其中跨境电商出口退税近3 亿元,居全市第一。 久久为功,便民春风常吹拂。吴江区税务局首创推出线上"零跑动"集中办和线下"个性化"无忧办等 服务举措,擦亮税收营商环境建设的金名片;优化长三角一体化示 ...
发挥区域中心平台作用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新华日报· 2025-05-23 08:03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挥区域中心平台作用,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1] - 强调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成果转化为纽带,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1] 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 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南京、苏州设立4个分中心 [1] - 信息通信分中心正在打造全方位成果转化体系,包括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和6G概念验证中心 [1] - 区域中心作为国家级平台,需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完善服务功能,建好高校成果库和企业需求库 [2] 校企协同与创新生态 -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1][2] - 加强改革探索,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激发创新人才积极性 [2] - 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 [2] 分中心协同发展 - 强化指导服务,搞好配套保障,推动各分中心各扬所长、协同发展 [2] - 集聚优秀科技服务机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