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船舶
icon
搜索文档
国际船东重返中国,造船大省“链主”争霸谁领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21:01
国际船东回流与中国造船市场复苏 - 4月大陆船企新承接51艘、251万修正总吨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69%,重回全球榜首 [1][4] - 中国船舶集团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6%,手持订单排期至2029年 [1] - 5月12日至18日全球新船订单28+2艘,中国船厂接获18+2艘,包括瑞士地中海航运旗下4艘LNG双燃料豪华客滚船订单 [1][5] 全国造船指标表现 - 2025年1-4月造船完工量1532万载重吨(同比-8.4%),新接订单量3069万载重吨(同比-11.1%),手持订单量22978万载重吨(同比+43.6%) [3][4] - 同期国际市场份额:造船完工量49.9%,新接订单量67.6%,手持订单量64.3% [3] - 出口船舶占比:造船完工量88.4%,新接订单量84.8%,手持订单量92.4%,出口金额158.3亿美元 [5] 区域造船竞争格局 - 江苏2023年造船完工量2026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近50%,大幅领先上海(667万载重吨)、浙江(413万载重吨) [7][8] - 辽宁、广东、山东三省完工量集中在300-400万载重吨区间,竞争激烈 [7] - 2024年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1370亿元,同比增长14.9% [7] 产业升级与政策支持 - 头部船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维模型共享率提升80%,生产设计效率提高20% [6] - 江苏、广东等省2025年政策聚焦绿色船舶、高技术船舶,上海推动LNG燃料供应及内河船舶电动化 [9][10] - 深远海养殖产业链(如养殖工船、配套船队)和游艇经济被视为新增长点 [10][11]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 - 骨干船企实现三维数字化工艺模型(MBD)全流程应用,智能制造生产线覆盖型材切割、焊接等环节 [6] - 规模效应带来边际成本递减,中国船厂单位成本降低,全球价格竞争力提升 [6]
中国动力2024年净利润大增78% 全球服务网络布局加速推进
全景网· 2025-05-21 08:2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16 97亿元 同比增长14 62% 归母净利润13 9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78 43% [1] - 船海产业贡献显著 低速柴油机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万马力 中速机接单量超1100台 [1] - 防务产业新接合同完成率超过120% 燃气动力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40MW级工业燃气轮机成功推向市场 包揽中海油全部6台套25MW燃气轮机订单 [1] 柴油机后服务市场布局 - 公司已初步搭建"1+8+20"的全球服务网络 包括1个上海服务中心 8个国内外服务站点 20家海外服务供应商 [2] - 2024年服务收入达15亿元 同比增长25% 计划新增北美 迪拜等站点 [2] - 预计到2027年后服务业务将成为公司除制造业外的主要收入来源 [2] 业务结构与技术发展 - 业务覆盖燃气动力 蒸汽动力 柴油机动力 综合电力 化学动力 热气机动力以及核动力(设备)七大关键领域 [2] - 完成对中船柴油机的股权收购 强化柴油机业务产业链协同效应 [3] - 成功研发甲醇双燃料 氨燃料等低碳发动机 应对IMO减排要求 [3] 行业地位与未来展望 - 在全球船用柴油机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2] - 全球造船业景气度持续上行 绿色船舶转型趋势加速 [3] - 公司将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布局 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3]
天海防务:毛利率显著提升,深海产品景气向上-20250512
华泰证券· 2025-05-12 13: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为 7.15 元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 24 年收入 39.45 亿元,同比+9.40%;归母净利润 1.39 亿元,同比+36.40%;25Q1 收入 7.47 亿元,同比+10.86%,归母净利润 4079 万元,同比+32.32%;若剔除子公司退款影响,24 年营业收入为 39.73 亿元,同比+10.17%,归母净利润 1.67 亿元,同比+63.94% [1] - 24 年公司毛利率 14.81%,同比+3.76pp,25Q1 毛利率 19.48%,同比+0.04pp,主要系毛利率更高的运输船收入占比提升,后续毛利率有望维持高位 [2] - 25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推动深海装备制造与配套技术发展,公司有望受益;4 月 IMO 排碳法规中期协议落地将提振绿色船舶需求,公司在该领域领先有望受益 [3] - 下调公司 25 - 26 年归母净利润(5.5%,1.6%)至 1.90/2.49 亿元,预计 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2.87 亿元,给予 25 年 65 倍 PE,目标价为 7.15 元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E 营业收入分别为 36.06 亿、39.45 亿、44.66 亿、51.36 亿、59.08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32.13%、9.40%、13.19%、15.02%、15.02% [6][18] - 2023 - 2027E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1.02 亿、1.39 亿、1.90 亿、2.49 亿、2.87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 26.62%、36.40%、37.04%、30.90%、15.29% [6][18] - 2023 - 2027E EPS 分别为 0.06、0.08、0.11、0.14、0.17 元 [6][18] - 2023 - 2027E ROE 分别为 5.48%、6.88%、8.68%、10.32%、10.71% [6][18] - 2023 - 2027E PE 分别为 105.99、77.70、56.70、43.32、37.57 倍 [6][18] - 2023 - 2027E PB 分别为 5.57、5.14、4.71、4.25、3.82 倍 [6][18] - 2023 - 2027E EV/EBITDA 分别为 42.27、37.79、31.20、25.78、21.68 倍 [6][18] 业务情况 - 2023 年交付设计建造总承包类运输/海工类船分别为 16/5 艘,2024 年交付运输/海工类船分别为 22/5 艘,运输船在建造收入中占比提升 [2] - 截至 2024 年底,公司船海工程设计业务在手订单 1.39 亿元;监理业务 3413 万元;建造业务 139.57 亿,建造业务订单同比+29.37% [2] 行业趋势 - 25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推动深海探测、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深海装备制造与配套技术领域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3] - 25 年 4 月国际海事组织(IMO)达成航运排碳法规中期协议,协议包含限制化石燃料使用的标准,并将于今年落地罚款条款与减排目标,将大力提振绿色船舶需求 [3] 可比公司估值 - 可比公司 25 年 Wind 一致预期 PE 均值为 39 倍 [4] - 中国海防、中船防务、迪威尔 25 年 PE 分别为 58、36、23 倍 [12]
中国船舶(600150):盈利持续释放 造船龙头合并重组未来可期
新浪财经· 2025-05-06 18:32
财务表现 - 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5.84亿元,同比+5.01%,归母净利润36.14亿元,同比+22.21% [1] - 25年Q1营业收入158.58亿元,同比+3.85%,归母净利润11.27亿元,同比+180.99%,超预告中值11亿元 [1] - 24年主营业务毛利率达9.94%,同比提升0.43pct,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毛利率9.57%,同比+0.29pct [2] - 25Q1毛利率达12.84%,同比大幅提升6.16pct [2] 盈利能力提升原因 - 24年交付船舶量价上升,智能化制造和精益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 [2] - 原材料钢材价格走低抵消部分配套设备价格上涨影响 [2] - 扣除上年同期外高桥造船收回4座海工平台影响后,毛利率同比增加3.56pct [2] 订单情况 - 24年承接民船订单154艘/1272.46万载重吨/1039亿元,同比增加26艘/353.85万载重吨 [3] - 修船业务承接296艘/20.73亿元,应用产业承接合同金额22.90亿元 [3] - 24年完工交付民船93艘/721.34万载重吨,同比增加12艘,吨位数完成年计划112.74% [3] - 截至24年底手持民船订单322艘/2461.07万载重吨/2169.62亿元,生产排期已至2028年 [3] 行业现状 - 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5076.31万载重吨,同比+9.63%,新船订单量13496.57万载重吨,同比+62.38% [4] - 手持订单量24546.78万载重吨,同比+48.88%,占世界总量56.88%/75.81%/66.70% [4] - 油轮、散货船订单/运力仍处历史低位,双燃料等绿色船舶需求持续增长 [4] - 美国301新方案落地对造船厂影响减小,后续订单量有望恢复 [4]
中国船舶(600150):24A、25Q1点评:盈利持续释放,造船龙头合并重组未来可期
长江证券· 2025-05-06 16: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7][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船舶24年及25年一季度业绩持续释放,盈利能力持续增长,后续业绩有望持续释放 [2] - 2024年船舶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我国市场份额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公司新签及交付订单量价齐升,盈利能力得到释放 [2] - 船舶行业供需缺口持续,环保需求带动绿色船舶订单占比提升,船舶集团重组合并后经营效率提升,公司业绩有望持续高增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描述 - 中国船舶24年实现营业收入785.84亿元,同比+5.01%;归母净利润36.14亿元,同比+22.21%;25年Q1实现营业收入158.58亿元,同比+3.85%,实现归母净利润11.27亿元,同比+180.99%,超此前预告中值(11亿元) [4] 事件评论 - 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长,24年主营业务毛利率达9.94%,同比提升0.43pct,25Q1毛利率达12.84%,同比大幅提升6.16pct [10] - 2024年公司新签及交付订单量价齐升,共承接民船订单154艘/1272.46万载重吨/1039亿元,同比增加26艘/353.85万载重吨;交付民船93艘/721.34万载重吨,同比增加12艘 [10] - 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船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均增长,市场份额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后续造船订单量有望维持较高位置 [10] - 展望25年,中国船舶合并中国重工后发挥协同效应,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预计2025 - 2026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73.5亿元、100.8亿元,对应PE分别为18倍及13倍 [10]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78584|90965|99961|109957|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3614|7347|10082|12800| |EPS(元)|0.81|1.64|2.25|2.86| |市盈率|36.23|17.82|12.99|10.23| |市净率|2.57|2.25|1.92|1.62| |总资产收益率|2.0%|3.8%|4.8%|5.6%| |净资产收益率|7.1%|12.6%|14.8%|15.8%| |净利率|4.6%|8.1%|10.1%|11.6%| |资产负债率|69.6%|67.1%|64.7%|61.9%| |总资产周转率|0.43|0.48|0.48|0.48|[14]
订单排至2030年 江苏造船业锻造韧性产业链
证券时报· 2025-04-22 06:27
行业整体表现 - 江苏是中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去年出口船舶1042.2亿元,同比增长59%,位居全国第一 [1] - 部分江苏船企的交付期已排至2030年 [1] - 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量创17年来新高,全球船厂签订新船订单2412艘,合1.7亿载重吨,6581万修正总吨 [7] - 以修正总吨计,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量同比增长33.77% [7] - 按修正总吨排名,全球前十的新接订单量中,中国占据七席,榜单前四位均被中国企业包揽,其中包括两家江苏企业 [7] - 靖江船企在手订单总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订单总额接近五分之一,占全球比重超过十分之一 [8] 主要企业业绩与订单 - 新时代造船2024年实现开票销售收入160.68亿元,较上年增长28%,新接订单量登上全球榜首 [2] - 新时代造船2024年交船34艘,共计427.07万载重吨,交船数量创历史新高,造船完工总量位列全国前三 [2] - 截至2024年底,新时代造船手持订单162艘、载重吨2305万吨,位列全球前三,订单排至2029年 [2] - 扬子江船业手持订单最远已排至2030年,2024年实现新接订单126艘,价值约146亿美元 [2] - 截至2024年底,扬子江船业手持订单245艘,价值约244亿美元,其中清洁能源船订单价值约占总价值的74% [2] - 2025年初,新时代造船和扬子江船业同时与德国赫伯罗特签订了共计24艘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的大单,订单价值高达285亿元 [3] 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 - 绿色已成为江苏船舶产业的底色,清洁能源船舶是此轮业绩突飞猛进的关键所在 [2][3] - 扬子江船业2024年成功交付新造船64艘,其中包括7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126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等符合国际环保趋势的清洁能源船舶 [3] - 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大幅降低了排放污染,并提高了船舶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3] - 国际海事组织及欧盟的航运减排目标确立,船舶使用替代燃料是实现航运脱碳的必然选择 [4] - 目前LNG动力船舶仍占据主要市场,甲醇动力船舶开始规模化应用,远期或将进一步走向液氨、液氢等低碳/零碳燃料方案 [4] 智能制造与效率提升 - 新时代造船新建成投运的智能化分段制造车间,使平面分段制作效率大幅提高,用人成本降低,造船效率提高30%以上 [5] - 新时代造船建造一艘巴拿马型散货船的时间,已从过去的2年左右缩短至8个月左右 [5] - 江苏省工信厅等九部门于2023年9月联合发布《江苏省新能源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旨在提升产业竞争力 [5] - 苏豪创科造船公司通过在智能制造领域发力,成功抓住市场机遇,目前在手订单已排到2027年之后 [5] - 公司通过加大船舶设计优化、设备智能化升级、材料循环使用等技术领域研发力度,并推进设备升级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6] 产业链发展与韧性 - 江苏成立船舶海工配套产业联盟,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优化协同,开展协同技术攻关和供需对接 [8] - 江苏全省现有通过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船用产品认证的配套企业1539家 [8] - 靖江市拥有船舶造修拆企业10余家,配套企业200余家,本土化配套率超过40%,集群化趋势明显 [8] - 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出坞,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船型领域取得突破,正逐步建立邮轮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7][9] - 南钢股份通过装备升级和工艺技术攻关,实现了4毫米厚钢板的厚度公差精准控制,为大型豪华邮轮的国产化建造奠定材料基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