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

搜索文档
中国首桶自采铀出炉,能源安全再添重码
搜狐财经· 2025-07-14 22:55
项目突破 -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产出第一桶天然铀,重量不足百公斤,标志着中国核工业重大突破 [1] - 项目从开工到产出首桶铀仅用一年,创下我国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最快速度 [4] - 采用CO₂+O₂地浸采铀技术,颠覆传统矿山开采模式,实现"微创手术"式开采 [5] 技术优势 - 地浸技术无需开挖地表,污染物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90%以上 [7][10] - 开采边界品位从万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盘活数十万吨"呆矿" [7] - 智能化远程管控系统提升效率40%,人力成本降低50% [7] - 单个矿山每年可消耗3万吨二氧化碳,助力碳中和目标 [10] 产能与自给率 - 项目全面投产后,我国天然铀产能三年内将实现翻倍 [9] - 到2028年铀资源自给率有望突破70%,扭转83%对外依存度的被动局面 [4][9] 行业影响 - 中国核电发展摆脱"无米下锅"困境,支撑"核能强国梦" [9] - 医用同位素产量增加预计降价70%,降低癌症靶向治疗成本 [12] - 家庭电费支出有望因核电成本下降变得更亲民 [12] 国际竞争格局 - 打破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国家对全球70%铀矿的垄断 [9] - 中国从"资源进口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吸引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等国寻求合作 [9][12] - 欧美集团定价权被削弱,中国参与制定全球铀资源竞争规则 [9][14] 战略价值 - 铀原料自主保障或加速004核动力航母及新一代核动力舰艇研发 [14] - 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制定能力提升,重构世界核能格局 [14]
400亿大单没问题!全球最强海工船厂再出手
搜狐财经· 2025-07-12 20:32
三星重工FLNG订单与市场地位 - 公司近期与非洲船东签订一艘FLNG前期作业合同,金额8694亿韩元(约6.35亿美元),占去年营收8.8% [2] - 合同包含生产设计等前期作业,预计后续正式建造合同总价值25亿美元(约179.38亿元人民币) [2] - 今年以来累计承接新船订单19艘、33亿美元(约236.8亿元人民币),完成全年接单目标34% [3] FLNG技术能力与项目经验 - 公司已交付全球首艘深水FLNG(Coral Sul项目),水深2000米,年产能340万吨,船体规模世界第二 [3] - 目前全球新建FLNG订单仅10艘,其中5艘由公司承接并已交付3艘,包括壳牌"Prelude"号(36亿美元)等 [5] - 在建FLNG包括马来西亚"PFLNG TIGA"号(15.38亿美元)和加拿大Cedar LNG项目(15亿美元) [6] FLNG市场前景与行业优势 - FLNG是海洋工程中技术门槛最高、附加值最大的产品,利润率通常达两位数 [5] - 公司在全球FLNG市场份额达55%,被公认为"全球FLNG最强者" [5] - 预计今年将获至少4艘FLNG订单(总金额55亿美元),潜在客户包括美国Delfin Midstream等 [3][5] FLNG产品特性与行业趋势 - FLNG无需陆地液化设备或海底管道,可保护海底生态系统,单位成本降低推动市场加速发展 [5] - 公司建造的"Prelude"号是全球最大FLNG,年产能360万吨LNG,排水量60万吨 [6] - 俄乌冲突后能源安全关注度提升,海工设备投资持续增加 [3]
就在今天,7月10日!失去乌又得罪美,俄要的燃机只有中国能产
搜狐财经· 2025-07-11 11:22
俄罗斯能源困境 - 俄罗斯海军11356型护卫舰依赖乌克兰曙光设计局生产的M7N1燃气轮机,克里米亚事件后断供导致两艘在建舰船改用柴油机,航速下降近10节[3] - 北溪管道43个加压站中有27个依赖德国西门子燃机,西方制裁导致维护配件供应困难,天然气输送效率大幅下降[3] - 俄罗斯因资源投入航天和核能领域,逐渐丧失大型燃气轮机研发能力,技术差距与乌克兰拉大[5] 中国燃气轮机技术突破 - 中国通过乌克兰技术转让获得UGT-25000全套技术,哈尔滨汽轮机厂实现单晶涡轮叶片国产化,热端部件寿命从3万小时提升至5万小时[8] - GT-25000热效率从36.5%提升至39.2%,燃料消耗率下降4.7%,成功装备052D型驱逐舰[8] - 上海电气AE94.3K型燃机实现51%联合循环效率,挑战西门子和通用电气的H级燃机市场[10] - 东方电气自主研发50兆瓦F级燃机进入中亚市场,突破54项核心技术[10] 中俄能源合作 - 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采购20台中国GT-25000燃机,部署在北极格达半岛LNG项目,单台驱动功率36兆瓦[9] - GT-25000热效率33.8%,相比俄罗斯国产GTE-25燃机的26%,每年为1980万吨LNG工厂节省超2亿立方米天然气[9] - 中国燃气轮机在零下50摄氏度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每天保障6700万立方米天然气液化处理[9] 全球燃气轮机市场格局 - 俄罗斯因技术依赖和地缘政治转向中国寻求燃气轮机解决方案[6][12] - 中国建立完整工业链和自主技术标准体系,填补俄罗斯技术空白[10][12] - 全球燃气轮机市场从西方垄断转向多极化竞争格局[10][12]
新华社丨“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输送天然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 2025-07-11 11:03
能源大通道建设成就 -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安全运行超2000天 [1] - 管道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可满足1.3亿户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3] - 管道途经9个省区市 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保障东三省 京津冀 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供气稳定 [3] 技术创新与国产化突破 - 实现关键设备100%国产化 包括36台大功率压缩机组和核心控制系统 [3] - 突破零下40度高寒施工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3] - 首创0.3mm环焊缝裂纹检测和3mm针孔缺陷检测技术 [3] - 开发光纤预警 视频识别 无人机巡检等智能巡护技术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管理模式 [3] 管网互联与供应格局 - 与东北管网 西气东输系统互联 形成"全国一张网"供气格局 [5] - 2025年上半年向长三角输送157亿立方米天然气 占区域用气量33% [5] - 迎峰度夏期间日供气量达6000万立方米 同比增长4% [5] 生态效益与区域协同 - 1000亿立方米输气量等效种植8.2亿棵冷杉 净化空气4200亿立方米 [5] - 建立"补植复绿"机制 强化黑土耕地和河流穿越段环境保护 [5] - 推动沿线钢铁 化工等产业绿色升级 助力双碳目标 [5] - 串联东北振兴 京津冀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区域 [6]
菲能源部正拟定有关核能草案
快讯· 2025-07-11 09:22
菲律宾商务通消息,据菲律宾通讯社7月9日报道,菲能源部正在征求公众意见,拟定一项关于核能的通 告草案,旨在为配电公司提供新增的能源采购选项。能源利用管理局局长阿基诺表示,该草案并不强制 电力公司采购核电,而是在《电力产业改革法》"最低成本"原则下,赋予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核能项目 的自由。政府计划通过发展核能,扩大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安全。阿基诺指出,核电具有无碳排放、支 持经济增长、促进电网整合、价格具竞争力等优势。该通告也为即将签署的《国家核能安全法》铺路, 后者将设立菲律宾原子能监管局,确保核能发展符合安全与保障要求。 ...
“北气南下”输送天然气破1000亿立方米
科技日报· 2025-07-11 08:21
能源大通道建设成就 - 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 [1] - 该管道是我国第一条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国产化的长输油气管道 [1] - 管道北起黑龙江黑河 南至上海 途经9个省(区、市) 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1] -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1] 能源供应格局 - 管道与东北管网 西气东输等系统互联互通 构建"全国一张网"供气格局 [1] - 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有效保障东三省 京津冀 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 [1] - 2025年上半年通过该管道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达157亿立方米 占该区域用气量的三分之一 [2] 技术创新突破 - 零下40摄氏度高寒地区油气管道施工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2] - 36台大功率压缩机组 核心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实现100%国产化 [2] - 国内首次实现油气管道宽度0.3毫米环焊缝开口裂纹 直径3毫米针孔缺陷检测 [2] 智能管道管理 - 我国首条智能管道样板工程 集成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 [2] - 构建贯穿建设期至运营期的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管理体系 [2] - 融合应用光纤预警 视频监控 地灾监测等多源数据 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线路管理模式 [2] 区域供气能力 - 迎峰度夏期间向上海 浙江等地日供气量达6000万立方米 较2024年同期增长4% [2] - 有效缓解华东地区夏季"气电保供"压力 [2]
特朗普背弃承诺,美国已经无需急于补充SPR?
金十数据· 2025-07-10 17:50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SPR)现状 - 美国SPR当前储备量为4.03亿桶 远低于2010年7.27亿桶的历史峰值 仅相当于美国35天石油消费量 [1][4] - 2022年因俄乌冲突释放1.8亿桶SPR 导致储备量降至3.47亿桶的40年低点 [4] - 按当前油价计算 填满7.14亿桶SPR需超210亿美元资金 [4] 政策与资金变动 - 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将2025-2029年SPR回购资金从13亿美元削减至1.71亿美元 另设2.18亿美元维护资金 [4] - 特朗普声称仍计划在市场条件适宜时补充SPR 但未设定具体时间表 [4] 美国能源结构变化 - 美国自2019年10月起成为原油及精炼产品净出口国 打破1973年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 [5] - 2024年美国原油及精炼产品净出口量达230万桶/日 原油产量预计2025年创1350万桶/日纪录 [5] - 页岩油革命使美国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 [5] SPR存在的战略意义 - 美国2024年仍进口660万桶/日原油 超半数来自加拿大 部分区域依赖精炼产品进口 [8] - SPR在2022年能源危机中发挥关键作用 官方称其规模具有"外交政策工具"属性 [8] - 管理SPR的买卖规模已成为全球能源市场核心特征 其规模变动可能深远影响油价 [8] 历史背景 - SPR设立于1975年 直接回应1973年OPEC石油禁运导致的油价飙升四倍事件 [4] - 与国际能源署(IEA)成立相呼应 原要求成员国持有90天净进口量储备 但美国作为净出口国已无此义务 [5]
“北气南下”输气量破千亿立方米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15:14
能源大通道建设与运营 - 中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运行超2000天 [1] - 该管道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途经9个省区市,是"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东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自2019年北段投产、2024年全线贯通以来,日均分输量超1.1亿立方米,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1] 能源供应保障 - 管道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全年用气需求,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1] - 有效保障东三省、京津冀、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稳定供应 [1] - 2025年上半年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157亿立方米,占该区域用气量的三分之一 [1] 技术创新与系统整合 - 是中国第一条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国产化的长输管道 [1] - 通过与东北管网、西气东输等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国供气格局 [1] - 增强了应急调峰能力 [1] 夏季保供与环保效益 - 迎峰度夏期间向上海、浙江等地日供气量达6000万立方米,较2024年同期增长4% [2] - 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输送相当于种植8.2亿棵冷杉,等效净化空气量达4200亿立方米 [2] - 推动沿线钢铁、化工等产业绿色升级,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
港股概念追踪|核电建设景气度高 机构看好金属铀第三轮牛市将长期持续(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7-09 08:54
行业分析 - 能源转型推动天然铀需求拐点到来,矿山复产将作为主要供给增量,但受前10年资本开支低迷影响,新增矿山供给有限,天然铀供需将维持紧平衡 [1] - 长期看,人工智能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技术爆发或支撑长期需求,现有矿山资源逐步衰减,复产产能释放完毕后,一次供给缺口或将继续扩大,二次供给或加速消耗 [1] - 核电在能源转型与"双碳"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全球有望迎来新一轮核电建设景气度的集中上行,中国在建规模全球第一,欧美等国家亦逐渐恢复核电建设 [1] - 双碳目标、能源安全、AI热潮推动全球核能复苏,中美法日等核电大国竞相推进核电项目审批及建设,叠加金融机构持续采购,铀需求势将稳中有增 [2] - 铀价长期低迷导致矿山资本开支萎缩,新增矿山供给受限,现役矿山地理分布高度集中,脆弱性强,十年供需错配导致库存持续去化,二次供给弹性下降 [2] - 天然铀现货价格将更易受供应、需求端扰动而产生波动,但方向是易涨难跌,第三轮牛市将长期持续 [2] 公司分析 - 中广核矿业(01164)2025年第一季生产天然铀659.1tU,计划完成率110.7%,截至3月31日持有天然铀1262tU(约328万磅U3O8),加权平均成本为每磅71.37美元U3O8 [3] - 中广核矿业已签订但尚未交付的天然铀销售量3679tU(约956万磅U3O8),加权平均售价为每磅81.88美元U3O8 [3] - 中广核矿业2025年1至6月天然铀销售业务平均单位销售成本介乎68-74美元╱磅U3O8,平均单位销售价格介乎58-61美元╱磅U3O8,预期毛利将受到较大负面影响 [3] - 中核国际(02302)2024年销售约577万磅天然铀,总收入达18.41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217%,全年净利润为1.95亿港元,同比增长83.4% [3]
豪鹏科技推出超高安全性“软甲固电”,破局锂电池安全问题危机
证券时报网· 2025-07-07 19:38
行业政策动态 - 工业和信息化部拟修订《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 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 并提出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要求 [1] 公司产品创新 - 豪鹏科技推出新一代超高安全性"软甲固电"产品 基于半固态技术 采用军工级防护体系 已获头部品牌客户认可并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 [2] - 该产品通过三重防护体系实现本质安全:材料本征主动安全(纳米级固态保护层、不可燃添加剂)、反应主动干预(自由基捕获)和结构被动防御(抗穿刺耐高温隔膜) [3] - 采用固态电解质包覆技术 电极表面构筑纳米级固态保护层 穿刺测试显示被金属钉贯穿时电压平缓下降 [3] - 创新植入"内置灭火剂" 添加不可燃安全添加剂 可靶向捕捉氢自由基阻断热失控链式反应 [3] - 隔膜采用陶瓷复合涂层 抗拉强度>3000gf 抗穿刺能力>70gf/μm 耐热性达160℃以上高温才可能破膜 [4] 产品性能对比 - 穿刺后表现:常规电池电压骤降且3~5分钟内热失控 软甲固电电压平缓下降且温度可控 [5] - 化学防护机制:常规电池无主动干预 软甲固电可抑制可燃性氢自由基 [5] - 物理屏障设计:常规电池隔膜130℃熔融破裂 软甲固电形成"电-热"双隔离屏障 [5] 技术战略布局 - 公司全面覆盖硫化物、聚合物、氧化物三条主流固态电池路线 通过模块化集成技术与动态热管理系统耦合 实现能量密度突破性提升 [6] - 重点布局AI+端侧、机器人及低空飞行器等应用场景 推动消费类固态技术产业化落地 [6] - 已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核心技术创新、多元化应用场景落地能力及产品品质等维度领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