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蓝色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已超3万亿美元 今年投洽会对外投资活动将有明显增加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16:56
中国对外投资总体表现 - 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前三 对外投资存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 [1][2]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境外设立企业超过5万家 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 [2] - 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 占全球对外投资比重增至7.2% [2] 投资领域分布 - 对外投资涵盖18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 制造业 金融 信息技术 批发零售 租赁和商务服务等5个领域占总量近80% [2] - 绿色低碳 数字经济 绿色矿产 蓝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投资稳步推进 [2] 区域投资重点 - 202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直接投资509.9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22.9% 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量26.5% [2] - 截至2024年底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存量达到3700亿美元 占对外投资存量11.8% [2] 投洽会活动安排 - 第二十五届投洽会以"携手中国投资未来"为主题 聚焦投资中国 中国投资 国际投资三大板块 [1] - 将举办70多场投资专题活动和100多场专题路演 [1] - 近百家跨国公司高管和国际投资机构负责人确认参会 超百家欧洲亚洲隐形冠军企业参加 [1] 对外开放政策进展 - 在增值电信 生物技术 独资医院等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 已有一批项目落地 [2] - 将继续推进有关领域开放 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破解市场准入具体问题 [2] 投资促进举措 - 本届投洽会将首次举办对外投资专题发布会 发布9个重要公共信息产品 包括首次发布中国对外投资活跃度指数 [1][3] - 金融机构将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投资合作交流活动 主宾国英国等将举办双边投资推介会 [3]
商务部:本届投洽会将首次发布中国对外投资活跃度指数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6:41
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与全球地位 - 2024年中国对外投资达1627.8亿美元 同比增长10.1% [1] - 对外投资流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前三 对外投资存量超3万亿美元 连续8年全球前三 占全球比重7.2% [1] - 境外设立企业超5万家 覆盖190个国家和地区 [1] 对外投资领域分布特点 - 投资涵盖18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 制造业、金融、信息技术、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五大领域占比近80% [2] - 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绿色矿产、蓝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投资稳步推进 [2] 一带一路投资合作成果 - 2024年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直接投资509.9亿美元 同比增长22.9% 占对外投资总量26.5% [2] - 截至2024年底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存量达3700亿美元 占对外投资存量11.8% [2] - 2021-2024年对外投资带动货物进出口近1.2万亿美元 [2] 投洽会对外投资活动创新 - 首次举办对外投资专题发布会 发布9个重要公共信息产品 包括首次发布中国对外投资活跃度指数 [3] - 金融机构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投资合作交流活动 主宾国英国举办投资英国等双边投资推介会 [3]
潮州饶平:“潮”向深蓝,让“饶平鱼”游向世界餐桌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00:03
文章核心观点 - 饶平县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优先和全产业链融合的方式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实现从传统渔业向高质量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 [15][16][19][67] 科技赋能海洋种业 - 建成省级首个花鲈良种场 培育出生长速度提升18.2%的"南饶1号"花鲈新品系 [22][23][26] - 研发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 苗种成活率突破性提升21.6% [26][27] - 累计产出花鲈鱼苗8000万尾填补省内空白 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 [25][30] - 虾苗养殖场年产值达4.77亿元 鲍鱼苗养殖场年产值达6亿元 [35][36] 生态化养殖改造 - 开展"木改塑"示范项目 新型塑胶网箱解决木质渔排易损坏、污染大问题 [6][7] - 分期分批拆除改造5.9万格传统木质渔排 腾出近岸浅水养殖用海空间约20万亩 [39][47] - 投放317口周长63米的深水塑胶网箱 投放鱼苗420万尾 预计年产值达6.5亿元 [11][12] - 520口重力式深水网箱全面投产 投放鱼苗近500万尾 预计产值近7亿元 [51][52]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 推进总投资2.12亿元的预制菜省级现代产业园建设 培育万佳、健源等龙头企业 [60][61] - 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产业 应用牡蛎肽生物酶解等技术提升附加值 [57][61] - 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和冷链仓储物流 推动"饶字号"水产品走向世界 [62] - 打造滨海旅游新目的地 西澳岛风景区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63][64]
海上“丰”景正盛,阳江“蓝色粮仓”是如何炼成的?
南方农村报· 2025-08-25 16:02
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阳江创建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包括全国最大示范区 [7] - 2024年海水养殖面积达2.43万公顷 产量82万吨 占全省21.8% [8] - 2025年上半年海水养殖产量38.5万吨 同比增长4.46% 增速创近五年新高 [9] 深远海装备养殖发展 - 建成青洲 大镬 大树岛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达955口 位居全省第二 [32][33] - "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项目开工 包含6万立方米水体主养殖平台和30个重力式网箱 [34][35] - "海陵岛一号"生态化海洋牧场创新园项目启动 建设4.4万立方米半潜式桁架养殖平台 集成智能投喂和环境监测系统 [38][39] 种业创新成果 - 2024年产出蚝苗45亿粒 虾苗88亿尾 海水鱼苗超33亿尾 海水鱼苗产量占全省比重超49% [48][49] - 培育卵形鲳鲹 石斑 鲷科鱼类等30多个海水优质亲鱼品种 [54] - 成功研制无公害南美白对虾种苗标准化繁育技术 实现进口替代 [56][57] 产业融合发展 - "海陵岛-阳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2024年入选国家级试点 [72][73] - 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全国首个渔风融合示范区 [82][83] - "明渔一号"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2024年投苗10万尾 收鱼约8万斤 [84] 未来发展规划 - 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采用工业化养殖模式 预计五年养殖量达25万吨 年产值近100亿元 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 [88][90][92] - 规划至2030年划定海洋牧场用海面积约131平方公里 投放重力式网箱1600口 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5座 [95][96] - 目标2030年海水养殖产品总量达105万吨 海产品加工率达40% [97][98]
宁波远洋:从 “小舢板” 到 “百舸争流” 运力规模十年三倍增长 剑指蓝色经济圈
证券时报网· 2025-08-25 13:17
运力规模增长 - 公司船队规模达109艘,总载重吨超170万吨,十年间两项核心指标实现超3倍增长 [1] - 2015-2017年新增11艘载重1.3万-4万吨新造集装箱船,2017年末船队规模跃升至54艘,总载重吨超64万吨,载箱量达3.7万标准箱 [2] - 2021年至今新增自有船舶21艘,总载重吨增长近60万吨,载箱量增加超3万标准箱 [5] 资本运作与技术升级 - 2022年12月8日成为国内首家"A拆A"上市港航企业,资本化进程助力运力升级 [3] - 智能船舶辅助避碰系统、智能能效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变频海水系统最高可降低能耗69.6% [5] - 拥有绿色节能型船舶28艘(占自有船队比例近54%),智能船舶占比超30%,全球最大纯电动集装箱海船预计2026年初交付 [5] 航线网络扩张 - 2021年起开辟宁波舟山港至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东南亚直航航线 [6] - 2022年5月开启跨太平洋航程,2024年开通中东集装箱运输航线并突破外贸散货运输市场 [6] - 目前运营40余条航线、100余艘货轮,覆盖国内沿海、长江沿线及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港口 [6] 战略发展背景 - 借势2015年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战略,"一体两翼多联"格局推动水上运力需求激增 [2] - 定制化船型(内支线1000箱船、近洋线1100箱船)成为主力船型,具备装箱量大、运营成本低优势 [2] - 与震兑工业智能、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共建智能船舶与绿色智能船舶联合创新平台 [5]
上证观察家 | 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8-25 12:04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市场建设 - 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是打造经济增长"蓝色引擎"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选择 [1][2] - 蓝色经济一体化将打破合作壁垒 形成自由贸易网络 极大释放区域经济增长潜力 [3] - 中国与东盟需推动经贸合作由"陆地"向"海洋"拓展 尽快形成一体化合作框架 [5] 蓝色经济市场规模与潜力 - 东盟国家约30%的GDP来自海洋经济 中国海洋经济对GDP贡献率约8% [4]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 [4] - 2020-2050年若在蓝色经济领域投资2-3.7万亿美元 可带来8.2-22.8万亿美元净收益 投资回报率达450%-615% [4] - 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东盟自2020年起连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5] -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0年间增长16.8倍 但海洋领域合作存在碎片化问题 [5] 海洋产业合作具体领域 海洋旅游 - 预计2028年全球邮轮旅游市场恢复5%年增长率 亚洲市场增速更显著 [6] - 2030年中国邮轮旅游市场规模预计达1400万人次 若30%引入东盟市场将带来近500亿元旅游收入 [6] - 建立岛屿旅游经济共同体 推动客源共享 邮轮航线联合营销和人员免签 [6] - 合作开发"一程多站式"国际邮轮航线和跨境旅游合作区 [7] - 推动海洋旅游市场跨境标准统一 规则统一和管理协同 [7] 海洋渔业 - 东盟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25% [8] - 中国与东盟海域水产养殖占全球80% 渔业捕捞占全球60% [5] - 实现海关监管标准互认 实施海产品6小时快速通关机制 [9] - 支持设立跨境渔业加工园区 优化海产品加工增值累计规则 [9] - 共同放宽渔业市场准入 深化渔业技术合作 [9] 可再生能源 - 2000-2020年中国对东盟可再生能源项目公共投资占东盟所收外国公共投资的60% [10] - 2023年中国海上风电规模占全球47% [10] - 开发海上风电场与海洋渔业兼容的"上风下渔"示范工程 [11] - 合作缩短海上风电设备"零关税"过渡期 扩大市场开放 [11] - 建立中国-东盟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 攻克热带海洋环境技术瓶颈 [12] - 探索建立统一海上风电交易市场 发行双币种可转换绿色债券 [1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 未来10年全球海洋新兴产业有望实现107%增长幅度 [13] - 南海可药用海洋生物达1000余种 [13] - 合作建立海洋创新实验室和生物信息资源公共平台 [13] - 支持设立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飞地和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区 [13] - 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标准与程序互认 合作制定区域性质量标准 [13] 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 海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2023年全球前20大港口中东盟仅有2个 中国有76个港口可停靠超1.4万标准箱大型船舶 [15] - 加大中国对东盟欠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援助 合作开展港口建设与改造升级 [15] - 建立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组建区域港口联盟 [15] - 共同开发"海关跨境合作平台" 实现检验检疫等信息互认共享 [15] 经贸规则覆盖 - 推动RCEP规则向海洋领域全覆盖 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 [16] - 探索对符合可持续标准的水产品进一步降低关税 合作建立可追溯体系 [16] - 进一步开放海运服务市场包括集装箱运输 散货运输和港口作业等领域 [16] - 缩减海洋可再生能源 深远海养殖等新兴产业的负面清单 [16] - 设立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基金 支持海洋治理能力提升 [17] 生态资源保护合作 - 合作建立南海海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标准制度 [18] - 开展无争议区块油气资源开发合作 联合开展深海油气资源勘探 [18] - 探索开展以维护航道安全为目标的海警合作和共同防务 [18] 海南自由贸易港枢纽作用 - 依托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 鼓励东盟企业围绕海产品加工在海南投资设厂 [19] - 通过共建港口联盟 共同制定豁免查验商品目录加强与东盟国家港口对接 [19] - 在洋浦设立面向东盟的"离岸仓" 推进统仓统配模式 [19] - 设立中国-东盟海洋博览会 打造贸易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平台 [19]
蓝色经济的绿色实践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4 18:30
绿色港口建设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一流港口的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 配备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作业设备集群 实现无人驾驶智能集装箱卡车与远控桥吊、自动化龙门吊协同作业 [5]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率达100% 集装箱卡车电动化率持续提升 大型装卸设备清洁能源比例达88% [6] - 作为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 已建成4台风力发电机与屋顶光伏并网发电 累计完成绿电发电量超2600万度 绿电消纳超1550万度 [5] 渔旅融合转型 - 象山斑斓海岸通过串联6个渔村打造多元业态旅游线路 融合渔业、农业与旅游业 形成产业多样性发展模式 [8] - 新型网箱养殖技术使抗风浪能力显著提升 养殖空间扩大 渔民年收入从约5万元增至最高30万元 [9] - 海上综合平台带动亲子游与赶海体验热潮 配套建设艺术田园综合体、海洋馆及精品民宿 乡村旅游收入逐年攀升 [9][10] 生态海岸开发 - 苍南168黄金海岸公路全长168.88千米 串联31处沙滩、1个海洋生态湿地公园及2个天然海湾 沿线80%路段可观赏海景 全年约200天呈现蓝色海水景观 [12] - 采用轻建设模式激活存量资源 改造58个网红打卡地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12.12万人次 同比增长34.88% [13] - 通过国有平台运营与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模式 向村民支付年秩序维护费95.8万元 周边民宿从45家增至80家 餐饮收入增长3-5倍 [13]
宁波远洋船队规模突破109艘 正向着更深更广的蓝色经济圈全速前进
证券日报网· 2025-08-22 19:46
公司运力规模增长 - 船队规模突破109艘 总载重吨超170万吨 较十年前增长超两倍[1] - 2015年后运力快速扩张 两年内新增11艘新造集装箱船 载重吨1.3万至4万吨[7] - 2021年至今新增自有船舶21艘 总载重吨增长近60万吨 载箱量增加超3万标准箱[11] 资本运作与上市进程 - 2020年12月启动分拆上市计划 2022年12月8日成功登陆A股主板 成为国内首家"A拆A"上市港航企业[9] - 上市后催化运力升级 推动船队规模跨越式增长[11] 船队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 - 智能船舶辅助避碰系统、船舶网络集成平台、智能能效管理系统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11] - 变频海水系统最大可降低能耗69.6%[13] - 绿色节能型船舶28艘 占自有船队比例近54% 智能船舶占比超30%[13] - 国内首批纯电动集装箱海船正在建造 预计2026年初交付[13] 航线网络拓展 - 形成近洋、内支、内贸三大集装箱运输业务体系[7] - 2021年起开辟直通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直航航线[15] - 2022年5月首次跨太平洋航行 2024年开通中东航线并进军外贸散货运输市场[15] - 当前运营40余条航线 覆盖国内沿海、长江沿线及日韩、东南亚、中东港口[17] 核心船型与运营优势 - 内支线1000箱船和近洋线1100箱船为自主研发主力船型 具有装箱量大、运营成本低的特点[9] - "新明州快航""东南亚精品航线"成为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拳头产品[17] 行业战略背景 - 2015年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战略推动"一体两翼多联"发展格局形成[5] - 构建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的"水水中转"集疏运网络[7]
深海科技,下一个国家级战略主线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21 09:31
深海科技战略定位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并列成为国家级战略主线 [1][2] - 深海科技核心目标是保障资源安全和国防安全 并探索海洋蓝色经济业态 [1][2] 资源安全战略意义 - 美日加速布局深海资源开发 美国通过行政令加快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开发 日本计划2026年钻探南鸟岛5500米深海稀土以摆脱对华依赖 [2] - 中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70%和40% 铜钴镍等战略矿产依存度达78%-95% 深海资源开发成为保障资源安全的关键路径 [2] 国防安全迫切需求 - 深海具备作战空间大 环境优势显著和隐蔽性强特点 是实施以深拒止战略的重要领域 [3] - 美国形成政策-军事-科技三位一体霸权体系 日本推行海洋立国强化岛链军事化 中国面临水下国门洞开安全困局 需构建跨域协同水下攻防体系 [3] 蓝色经济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元 存量市场庞大 边际增长对子行业带来显著业绩增量 [3] - 未来海洋经济驱动来自远洋渔业 海上风电 港口航运及海水淡化等新兴业态 以及深海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3] 产业链核心环节 - 深海科技产业链以深潜 深钻和深网三大核心为支柱 覆盖基础材料 核心部件到高端装备制造全链条 [4] - 钛合金作为战略级海洋金属 凭借高比强度和耐腐蚀特性主导深海耐压结构 [4] - 声呐是水下探测与导航核心 水声信号处理为制胜点 存量设备更换和新增舰艇/UUV/海底声呐网建设带来可观需求 [4][5] - 水下机器人装备体系围绕探测作业 资源开发和安全保障构建 [5] 投资关注方向 - 态势感知能力建设是深海科技发展基础 建议关注中国海防 集智股份和中科海迅三家态势感知领域公司 [5]
连云港十年立法护航港城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8-20 14:28
立法方向与成果 - 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施行21部地方性法规,构建具有港城辨识度的法规体系 [1] - 针对海洋经济制定海洋牧场管理、滨海湿地保护、海岛保护等条例,形成特色海洋生态保护法规集群 [1] - 出台石化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条例,为打造世界一流石化基地提供保障 [1] 营商环境与产业促进 - 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地 [1] - 立足"山、海、港、城"禀赋制定旅游促进条例,助力建设"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 [1] 民生治理与民意反馈 - 养犬管理条例有效化解高频投诉矛盾 [1] - 消防条例新增"厂中厂"火灾隐患预防条款,献血条例引入"8000毫升用血优待"等民生条款 [1] - 设立39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包括"海上枫桥立法联系点"让渔民参与立法 [2] 民主立法实践 - 通过征求基层意见、颁发立法建议采纳证书、向群众讲解新规等方式增强法规生命力 [2] - 连云港将持续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支持"一带一路"强支点城市建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