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温超导
icon
搜索文档
可控核聚变近期进度更新及市场展望
2025-05-20 23:2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美国 CFS 公司、中国聚变新能公司、西部超导、北特科技、西电集团、荣信电子、保定天威、科聚变、巨能科技、科业电气、金一电器、安泰公司、东方钽业、尼索思、合肥聚能、合肥科业、法国 Ambion、Tales 公司、一重、二重、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合肥核段智能、安必平、THALES 公司、南南资源公司、能量基点、信恳智能、新奥集团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技术进展**:激光聚变已突破科学可行性阈值,迈向工程可行性;托卡马克磁约束未完全达到科学可行性阈值,中国环流器十三号接近阈值但距 Q 值上限有差距,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净能量增益 Q>5,验证实验装置优化可行性,但成本降低和商业应用仍需努力[1][3] - **项目进度**:ITER 项目进度推迟,预计 2040 年左右完成,比原计划推迟至少五年;各国同步研发小型化和新技术应用,未来一两年推进高温超导材料应用成熟化和进一步降本等关键节点[1][5] - **商业化趋势**:由私人资本主导,集中于小型化单项技术研发;磁约束寻求资金支持,磁惯性约束侧重中子源研究,纯惯性约束因高精度和激光器数量难以民用[1][6][7] - **国内项目情况**:由国家队主导,西南物理研究院计划广泛融资,2028 年后建设新一代工程堆;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的 EAST 和 WEST 装置力争成为首个 Q>1 的托卡马克,早于美国 CFS 完成示范性工程堆[1][2][8] - **技术优势与挑战**:优势是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可实现更长时间、更高强度的等离子体约束,高温超导材料应用逐渐成熟;挑战是极高精度控制、巨额资金投入和复杂系统协调[1][9] - **商业化时间节点**:预计 ITER 项目 2027 年建成,2025 - 2030 年可能达到工程目标阶段,2030 - 2035 年建设工程堆,最乐观估计 2040 年第一个商业堆完全商业化[3][26][27] - **核聚变电站成本与规模**:建设成本高昂,磁体系统占比约 35%;为达经济效益,热功率建议在两吉瓦左右,电功率 80 - 100 万千瓦之间,总投资目标压缩在 300 亿元人民币[3][14][29] - **超导材料应用**:低温超导在降本和良率方面更成熟,工程示范堆阶段 70%超导材料预计采用低温,30%采用高温[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各公司研究方向**:上海公司复刻 CFS 研发方向,建造“洪荒 70”装置,未来有望成顶级磁体供应商;清华大学团队新环装置验证磁重联加热的重复重联运行模式[10][11] - **裂变聚变混合堆技术**:能更快实现能量增益,但存在核废料半衰期长、后处理及安全防护问题,是中间产物,非最终目标[13] - **核心设备和材料**:磁体系统材料主要是稀土,包括低温和高温超导材料,西部超导是主要供应商;加热、电源、真空室、燃料增值等系统也有各自技术要求和供应商[14][15][17][19] - **核聚变与商用核电**:可参考商用核电配套设施,基本原理和方向一致,但不能完全采用;核聚变燃料消耗远低于裂变燃料[23] - **加热装置**:回旋加速器、中性束和微波装置用于加热等离子体,组合使用提升等离子体温度[25] - **试验装置功率**:最佳试验装置功率约 50 兆瓦[28] - **核聚变国家标准**:核安全仍是首要考虑因素,安全要求比核裂变低;真正用于发电标准预计 2030 - 2035 年间形成,与核裂变标准体系有十年差距[31] - **中国聚变公司项目**:托卡马克装置 3 号升级改造进行中,后续关注中心磁体加工钢超导材料招标,确保 2027 年总装完成;其他项目如能量极点二代机型和新奥公司高温超导装置也在推进[33] - **超导材料在其他系统应用**:在真空室、电源等系统方面低温与高温超导无显著差异,各系统需达到商业化水平实现整体功能[35] - **电气设备供应**:中国电气设备供应能力强,参与核聚变项目玩家众多[36]
银川国资注资盈谷股份(830855)旗下宁夏超导,联手开拓高温超导产业新格局
搜狐网· 2025-05-13 12:37
公司合作与投资 - 盈谷股份控股子公司宁夏超导与银川育成投资签订《合作协议书》,育成投资将通过投资取得宁夏超导部分股权,成为其战略股东之一 [1] - 育成投资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授权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主体,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拟以现金增资方式分批投资入股宁夏超导,总投资金额不超过1.5亿元 [1] - 宁夏超导由盈谷股份、新疆翌新嘉达能源、江西联创超导技术及自然人股东联合投资设立,成立于2024年12月 [2] 资金用途与产业规划 - 宁夏超导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高温超导等新技术的研发及创新、市场拓展及品牌建设、生产设备升级及产能提升 [2] - 宁夏超导计划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高温超导硅单晶生长设备制造及高品质硅晶体生产基地,建成后将形成世界一流的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生长装备高端制造和硅单晶生产能力 [2] 合作意义与未来展望 - 银川国资注资宁夏超导彰显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关注与支持,是政企携手共谋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典范 [2] - 育成投资通过投资宁夏超导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分享高温超导产业快速发展红利,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 育成投资的加入将增强宁夏超导资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其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3] - 盈谷股份未来将依托宁夏超导平台加大高温超导领域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3] - 盈谷股份将加强与银川市政府的合作,共同推动高温超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作贡献 [3]
联创光电: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材料
证券之星· 2025-05-09 18:06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年营业收入310,439.76万元,同比下降4.17% [30]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119万元,同比下降27.86% [30]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92%,较上年同期下降2.78个百分点 [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7,546.21万元,同比下降22.16% [30] 业务板块发展 - 激光产业坚持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双驱动,特种激光器件和反制装备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6] - 超导产业依托技术创新和稳定产品,力争合同金额迈上新台阶 [18] - 智能控制器业务持续推动产品迭代,优化设计改善毛利率 [19] - 华联电子优化组织结构,聚焦大客户战略,供应商数量大幅精简 [6] - 联创致光调整业务结构,策略性放弃低毛利率项目 [7] - 科技缆优化产品结构,开展代加工业务,工程电缆订单快速增长 [7] 财务数据 - 总资产810,171.69万元,同比增长7.15% [30] - 货币资金206,599.81万元,同比增长12.64% [30] - 应收账款92,878.73万元,同比增长25.80% [30] - 在建工程17,335.79万元,同比增长216.18% [30] - 短期借款69,518.91万元,同比下降21.18% [30] - 长期借款48,408.02万元,同比增长214.50% [30] 公司治理 - 2024年召开董事会会议11次,监事会会议7次 [14][21] - 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情况良好,无连续两次未亲自参会情况 [14] - 2024年共披露定期报告4份,临时公告95份 [15] - 完成1,711,300股股份回购并注销,支付总额50,835,935.07元 [16] 投资与融资 - 2025年度预计对控股子公司提供担保总额不超过79,500万元 [37] - 拟为参股公司联创超导提供不超过3,200万元担保 [40] - 与超20家银行合作,授信总额超30亿元,当年新增近4亿元 [10] - 银行融资利率平均达3.9%,最低至3.45% [10] 研发与创新 - 研发费用15,874.60万元,同比下降1.25% [30] - 中久光电整合研发力量组建技术中心,提升资源协同效率 [6] - 欣磊光电优化芯片制作成本,开发特种军用市场 [8] - 联创超导通过技术升级与创新助力产品成本优化 [18]
联创光电:公司事件点评报告:业绩符合预期,激光+超导静待放量-20250506
华鑫证券· 2025-05-06 20: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及利润均实现增长,降本增效、产业优化效果显著,激光业务订单逐步释放,背光源业务扭亏为盈,高温超导产业化落地顺利,看好激光业务及高温超导业务增长潜力 [5][6][7][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31.04亿元,同比减少4.17%;实现归母净利润2.41亿元,同比减少27.86% [4]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共实现营收8.01亿元,同比增长11.54%;实现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10.57% [4] 产业优化成效 - 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及利润增长,产业优化效果显著,放弃增收不增利传统产品,向新产品转型 [5] - 激光业务营收增速较快,因大额在手订单逐步释放;背光源业务3月扭亏为盈,聚焦发展趋势好的产品 [5] 激光业务进展 - 控股子公司中久光电核心业务产品性能优良,市场前景广阔,2025年一季度大额在手订单逐步释放 [6] - 激光反无人机装备亮相2025年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军警展,意向客户70余家,将推进订单转化 [6] 高温超导业务情况 - 参股子公司联创超导可自行设计制造高温超导磁体,2025年1月完成国内首个基于高温超导缆线的D型线圈20K温区低温实验 [7] - 高温超导磁控单晶炉方面与盈谷股份签订百余台成套设备批量化订单,处于产业化批量交付阶段 [7] - 可控核聚变方面,先后中标中核二三系统事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相关项目,为磁体供应做验证工作 [8] 盈利预测 - 预测公司2025 - 2027年收入分别为32.91、38.01、45.04亿元,EPS分别为1.37、1.61、2.25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9.3、33.5、24.0倍 [9] 财务指标预测 |预测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主营收入(百万元)|3,104|3,291|3,801|4,504| |增长率(%)|-4.2%|6.0%|15.5%|18.5%|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241|625|734|1,025| |增长率(%)|-27.9%|159.3%|17.3%|39.7%| |摊薄每股收益(元)|0.53|1.37|1.61|2.25| |ROE(%)|5.0%|11.8%|12.5%|15.2%|[11] 资产负债表预测 |资产负债表|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流动资产合计|4,040|4,526|5,442|6,471| |非流动资产合计|4,062|3,900|3,750|3,620| |资产总计|8,102|8,427|9,192|10,091| |流动负债合计|2,712|2,543|2,706|2,763| |非流动负债合计|598|598|598|598| |负债合计|3,310|3,141|3,304|3,361| |股东权益|4,792|5,286|5,888|6,730|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8,102|8,427|9,192|10,091|[12] 利润表预测 |利润表|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收入|3,104|3,291|3,801|4,504| |营业成本|2,540|2,238|2,575|2,792| |营业税金及附加|21|10|11|14| |销售费用|70|69|84|99| |管理费用|224|230|258|297| |财务费用|50|-27|-46|-66| |研发费用|159|173|219|270| |费用合计|503|445|515|600| |资产减值损失|-164|-100|-40|-30| |公允价值变动|-3|0|0|0| |投资收益|431|400|390|390| |营业利润|313|888|1,040|1,448| |利润总额|305|876|1,028|1,436| |所得税费用|17|131|154|215| |净利润|288|745|874|1,221| |少数股东损益|47|119|140|195| |归母净利润|241|625|734|1,025|[12] 现金流量表预测 |现金流量表|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净利润|288|745|874|1221| |少数股东权益|47|119|140|195| |折旧摊销|133|161|151|129| |公允价值变动|-3|0|0|0| |营运资金变动|-290|-116|-70|-240|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75|909|1094|1306|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35|157|146|125|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400|-250|-272|-379| |现金流量净额|540|816|969|1,052|[12] 主要财务指标预测 |主要财务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收入增长率|-4.2%|6.0%|15.5%|18.5%|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27.9%|159.3%|17.3%|39.7%| |毛利率|18.2%|32.0%|32.3%|38.0%| |四项费用/营收|16.2%|13.5%|13.5%|13.3%| |净利率|9.3%|22.6%|23.0%|27.1%| |ROE|5.0%|11.8%|12.5%|15.2%| |资产负债率|40.9%|37.3%|35.9%|33.3%| |总资产周转率|0.4|0.4|0.4|0.4| |应收账款周转率|2.8|2.9|3.0|3.1| |存货周转率|3.8|4.0|4.1|4.1| |EPS|0.53|1.37|1.61|2.25| |P/E|102.0|39.3|33.5|24.0| |P/S|7.9|7.5|6.5|5.5| |P/B|5.9|5.4|4.9|4.4|[12]
联创光电“硬科技”转型成效凸显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激光业务驱动业绩增长
全景网· 2025-05-06 19:42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04亿元,归母净利润2.41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8.01亿元,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1] - 智能控制业务2024年总资产达21.31亿元,较上年增加1.8亿元,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4.98%,毛利率提升4.4个百分点 [6] 高温超导业务 - 高温超导单晶硅生长实现从0到1应用突破,核聚变装置工程可行性获初步验证,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产业化提速 [2] - 完成极型加热装置调试验收,实现大中小系列标准化超导磁体制造及系统测试,轮毂感应加热样机完成技术验证 [2] - 开展硅单晶生长用Cusp高温超导磁体产品定型与批量生产,水平场高温超导磁体完成设计及关键技术验证 [3] - 按"星火一号"工程需求开展超导磁体系统总体设计,突破百米级大电流子缆研制及低温载流性能测试 [3] - 成功中标央企及院所可控核聚变磁体项目,累计拥有54项超导产业专利 [3] 激光业务 - 全球激光武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50亿美元增至2030年2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9% [4] - 形成高端泵浦源激光器件、激光器集成产品及激光反无人机整机系统完整产品布局 [4] - 光刃系列完成迭代升级:光刃-ⅠB完成一体化软件架构开发,光刃-Ⅱ攻克光学难题,光刃-ⅡA自主设计一体化方舱平台,光刃-Ⅲ形成高/中/低三层次产品体系 [4] - 实现全流程图像识别自主化、伺服系统闭环控制自主化及装备全流程自动控制,开发多套组网集中控制系统 [5] - 2024年完成14件知识产权技术交底与申报资料确认 [5] 智能控制业务 - 成立创新研究所强化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领域技术优势 [6] - 在泛家电、汽车及工控领域新增多家头部客户,市场份额显著扩大 [6] - 在末端风机驱动、工业车辆控制领域推出多项国内先进水平技术成果 [6] 背光源业务转型 - 2024年压缩低毛利手机背光源业务,聚焦平板、车载和工控背光源高端应用场景 [8] - 实施精益生产管理加强供应链管控,完成大额手机背光源存货减值计提 [8] - 2025年3月背光源业务实现扭亏为盈 [8] 行业环境 - 国家通过资金扶持与税收优惠推动激光产业技术升级,强化政策引导加速超导商业化进程 [8] - 智能控制领域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创新研发与产业应用 [8] - 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推动相关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8]
“四个面向”19项重大成果集中发布|关注2025中关村论坛
北京青年报· 2025-03-31 17:35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天关"卫星探测到256亿光年外的伽马射线暴,"夸父一号"获得国际首个Lyα卡林顿图,"慧眼"卫星首次测量黑洞X射线双星自旋和轨道倾角,"怀柔一号"发现迄今能量最高的伽马谱线 [3] - 清华大学研制"天眸芯"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带宽降低90%,实现每秒10000帧、10bit、130dB的高速高动态范围视觉感知 [3] - 北京大学首创"晶格传质-界面生长"晶体制备新范式,石墨/硫化钼晶体纯度提高10-100倍 [5] - 华翊量子研发全球首个二维离子量子比特阵列架构,实现100量子比特离子阱量子计算原型机 [5] 面向经济主战场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液氧甲烷火箭实现全球首个连续三次成功入轨,突破双低温液体火箭全过冷加注技术 [5] - 北京邮电大学天算星座实现星地AI协同推理,研制全球首个空天计算在轨试验平台 [6][7] - 中关村泛联院联合中国移动等开发全球首个智简内生6G原型系统,传输速率达6.6Gbps,具备亚米级感知精度 [7] - 北汽福田液氢重卡采用300kW燃料电池系统,续航超1000km,集成23项首创技术 [8] -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全球首创彩色微光设计,可识别0.2℃温差,已服务104个国家 [9]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 清华大学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将大型构件局部加工精度提高2.5倍,效率提升3倍,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 [10] - 国家电网海上风电柔性直流换流装备功率密度提升37%,换流平台体积减小20%,工程成本降低15% [11] - 中国海油实现全球首次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联合试采,单井日均产气量超10万方,较原纪录提升3倍 [12] - 中科院物理所研发2英寸双面YBCO超导单晶薄膜设备,实现高温超导电子器件国产化替代 [13] - 北京量子院"凌开一号"稀释制冷机实现制冷量加倍,模块化设计支持未来大型量子计算机需求 [14]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临床验证有效通道数达98%,可帮助运动/言语障碍患者重建功能 [15] - 昌平实验室放射性药物共价技术将肿瘤递送效率提高10倍,甲状腺髓样癌检出率从66%提升至98% [16] - 华科精准脑脊柱手术机器人定位精度≤0.5mm,支持8种影像模态,配准速度15秒 [17] - 伯瑞替尼成为全球首个脑胶质瘤靶向药物,患者生存期延长一倍,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0% [18] - 中国农科院ARC生物耦合技术使花生大豆根瘤数增3.7倍,产量提升15-19%,黄曲霉阻控效果63% [19]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者谭熠:它总在你绝望时又给你希望|TECH TUESDAY
晚点LatePost· 2024-07-30 21:15
核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2021年起核聚变行业迎来创业热潮,美国公司Helion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加热,CFS开发出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推动商业化进程[2] - 全球资本密集涌入,硅谷科技名流和机构累计投资超30亿美元,远超美国政府历史拨款总额[2] -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公司星环聚能、能量奇点成立,分别获得数亿元和4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 - 核聚变工业协会报告显示,5家公司计划2030年前实现发电,21家定在2035年前[3] 技术路线与突破 - 磁约束路线为主流,高温超导技术可将磁场强度提升4次方,显著缩小装置尺寸并降低成本[18]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稳定性,提升性能30%以上,通过数据拟合弥补理论空白[19] - 商业公司采用差异化技术路径:ITER路线(巨型托卡马克)、强场托卡马克(高磁场)、球形托卡马克(高磁场利用率)[20] - 星环聚能选择球形托卡马克路线,通过脉冲重复运行解决传统加热难题,成本较同行降低66%(12亿 vs 35亿)[25][40] 商业化进展 - 星环聚能首代装置279天建成并点亮等离子体,温度达1700万度,完成技术验证的20%进度[6][36] - 下一代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目标Q值>10(输出能量达输入10倍),较当前最高纪录(JET装置5.2秒)跨越式提升[38][39]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数据中心供电、电动汽车充电、船舶动力等非电网领域[42] 行业挑战与机遇 - Scaling Laws(定标律)在JET装置以上存在数据空白,商业公司需验证技术路径延续性[39] - 资本支持仍不足,星环聚能需12亿元建设资金,当前融资缺口需说服投资人接受非主流技术路线[10][41] - 历史经验显示,等离子体常在技术瓶颈期出现意外突破,如1982年发现"高约束模式"[16][17] 研究历程与趋势 - 核聚变研究70年历经三阶段:1950s亢奋期→1990s低谷期(拨款降至峰值25%)→2010s复兴期[14][17] - "永远50年"说法源于冷战后期投入不足,当前资金与技术创新推动预期缩短至"10年内"[17] - 商业机构效率显著高于政府项目,ITER耗资200亿美元、2035年投运,而企业目标更激进[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