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
搜索文档
我国老年志愿者已经达到5358万人 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11:26
老年人口与志愿服务规模 -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登记注册老年志愿者达5358万人 [1] - 老年志愿者服务总时长累计达16.4亿小时 [1] - 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 [1] -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15.6% [1] 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 - 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优化支持政策 [2] - 以"银龄行动"为抓手推进老年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开展 [2] - 鼓励引导老年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 [2] 权益保障与法律服务 - 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 [2] - 持续深化"法律服务助老护老"行动推动加强老年人司法服务和保障 [2] - 坚决打击涉老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2] 老年友好环境建设 - 持续组织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命名全国"敬老文明号" [3] - 每年组织开展"敬老月"活动已实现县级全覆盖 [3] - 截至2024年底累计创建299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3] - 推进老旧小区和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优化出行环境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3]
经济专家预言:中国未来五十年,人口将急剧下降,将变成5.8亿!
搜狐财经· 2025-09-30 23:07
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仅902万,比2017年减少了一半,死亡人口却高达1093万,导致人口净减139万。 这不仅意味着人口数量在下降,更带来了对社会、经济、教育和就业市场的巨大挑战。 生育率下降背后,年轻人面临着经济压力、职场歧视和教育竞争的重重困难。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未来的中国将面临劳动力短缺、养老金危机和日益加重的养老负担。 中国未来五十年,生育率危机如何应对? 中国人口生育率的急剧下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叠加的结果。 从经济成本、职场压力到社会文化,都在影响着年轻人的生育选择。 近年来,育儿的高昂费用已成为许多年轻夫妻不敢生育的主要原因。 根据统计,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育儿成本大致需要68万元。 对于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家庭,这一数字更是翻倍,尤其是学区房的价格和教育支出,几乎让家庭无法承受。 然而,除了高昂的育儿费用,职场上的性别不平等也让女性在生育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 许多女性在生育后面临职场复归困难,甚至有一些被迫"退出职场",这使得她们更加不敢轻易选择生育二胎或三胎。 调查显示,许多女性在职场中感受到由于生育而带来的晋升障碍与薪资下降,甚至有的公司在女性休完产假后,直接将其岗位给 ...
新加坡总人口增至611万人 创历史新高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08:10
新加坡总人口增至611万人 创历史新高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新加坡消息:据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报道,新加坡政府29日发布《2025年人口简 报》指出,截至今年6月,该国总人口增至611万人,达到历史新高。 报告称,截至今年6月,新加坡总人口增至611万人,同比增加1.2%,增幅低于去年同期的2%。去年, 该国总人口首次超过600万人。 路透社称,新加坡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外籍工人数量的增长。截至2025年6月,该国外籍工人数量已达191 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7%。 编辑:董文博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该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速,年龄65岁及以上新加坡公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2015年的13.1%增至2025年的20.7%。而80岁及以上的公民人数,已从2015年的9.1万人增至今年的14.5 万人,增幅达60%。 亚洲新闻台称,该报告指出,移民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对新加坡 ...
失能的老人疲惫的子女,长护险终于来了
36氪· 2025-09-28 08:33
然而不幸中的万幸,程女士一家率先成为了长护险(全称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受益者。 2025年4月1日,克拉玛依市在原有长护险护理补贴的基础上,推出了长护险居家上门护理服务。 一直以来,长护险被看作社保"第六险"。其与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 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相似,也是通过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 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 如今,惠及程女士一家的长护险制度即将覆盖更多的人群。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正迎来一件大事:在历经9年试点探索后,长护险正从"地方试验"迈向"全 国建制"。这项关乎中国家庭养老福祉的制度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地落地生根。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句沉甸甸的话,道出了多少家庭难以言表的压力与无奈。 克拉玛依市市民程女士的母亲在一场重病后生活不能自理,被评估为重度失能。程女士兄妹轮流对母亲 进行24小时不间断照料,并承担着医药护理方面的经济压力,一家人身心疲惫。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正迎来一件大事:在历经9年试点探索后,长护险正从"地方试验"迈向"全国建制"。 自8月全国医疗保障工作年中座谈会发出"全面实施"的明确信号后,贵州等 ...
2025年后,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经济与资产会怎么变?
虎嗅· 2025-09-26 15:35
202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6%,但人均GDP只有日本同等老龄化时期的三成。人口老龄化 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老了钱还没赚到。 ...
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经审议,发力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环球网· 2025-09-25 08:29
政策法规动态 - 北京市审议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 细化对高龄独居等特殊家庭老年人的探访关爱制度 明确由市、区民政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 提供紧急救援、安全防护等服务[1] - 草案在“养办医”基础上增加“医办养”规定 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或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服务站点 以提供医养结合服务[1] 人口老龄化趋势 - 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 老龄化进程即将转入“快车道” 高龄老人占比持续上升 慢性病共病及失能老人数量将明显增加[1] - 中国老龄化发展分为三阶段:2001-2020年为快速老龄化阶段 2021-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 2051-2100年为稳定的深度老龄化阶段 预计2053年老年人口达峰值4.87亿[2] - 2021-2035年是中国从中度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社会演进的关键时期[2] 医养结合行业现状 - 目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主要有四种:医养协同(签约合作模式居多)、从医延养(现实很少)、由养添医(模式居多但处于起步阶段)、地域囊括照护(社康中心提供 但人手不足难承担大量工作)[2] - 截至2023年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8.7万对 具备资质的医养结合机构7800多家 床位200万张[3] 行业发展建议 - 建议积极落实“医养结合” 统筹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 对接疾病治疗、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长期护理及临终关怀等服务[5] - 建议拓展从医延养 推进未定级医院和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尝试在养老机构落实医保支付以鼓励由养添医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上门服务能力[5]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长寿服务行业发展全景分析:人口老龄化加剧,为长寿服务行业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4 09:29
行业定义与核心内容 - 长寿服务从健康出发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命健康服务工具提供健康监测大病早筛抗衰老及配套服务实现从病后管理到病前管理的服务形式转变 [2] - 服务内容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配套服务旨在让人们获得更高质量的长寿人生 [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长寿服务市场规模达7593.8亿元较2017年407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28% [5]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8553.3亿元 [5] 市场结构分析 - 2024年医疗服务类占比59.52%规模4519.7亿元养老服务类占比11.99%规模910.2亿元文化娱乐类占比15.16%规模1151.0亿元 [7] - 2025年预计医疗服务类占比59.06%养老服务类占比12.36%文化娱乐类占比14.96% [7] - 其他细分包括养老保健品类2024年占比2.84%规模215.3亿元智能辅助设备及其他占比10.50%规模797.6亿元 [7]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老龄化加速催生需求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031万人65岁及以上22023万人80岁及以上4155万人 [9] - 需求从传统保健品慢病管理转向疾病早预防早治疗及高质量长寿服务 [4] - 生活水平提升推动对高质量长寿服务的需求 [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涵盖原材料供应(合金生物医用材料电子元器件)信息技术服务科技研发部分特殊原材料依赖进口 [7] - 中游包括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医疗器械生产商体检中心医药企业保健品生产商康复器具制造商 [7] - 下游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提供健康管理养老服务医疗护理等服务 [7] 政策环境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10] - 政策鼓励规范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等领域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10] 竞争格局 - 市场参与者多元化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健康管理公司医疗保健企业科技企业金融保险企业房地产企业 [11] - 科技企业如华米科技中基长寿科学医药企业如众生药业常山药业保险企业如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 [1] 行业发展趋势 - 服务模式向全生命周期整合演进覆盖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社会参与构建预防治疗康复照护一体化链条 [11] - 技术驱动个性化与精准化升级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提供定制化健康干预智能穿戴设备远程照护及适老化产品创新 [12] - 产业跨界融合医疗养老科技金融文旅等领域形成生态闭环如保险+康养智慧养老解决方案及文旅延伸服务 [13]
李迅雷:全球经济步入债务驱动时代 | 立方大家谈
搜狐财经· 2025-09-23 11:20
全球宏观杠杆率趋势 - 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全球债务总量持续攀升,占全球GDP比重从疫情前的约320%上升至目前的超过350% [2] - 过去约80年,美国宏观杠杆率上升约100个百分点;过去约30年,日本和中国杠杆率分别上升约90个和190个百分点,中国杠杆率已超过300%,超过美国且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仍低于日本 [2] - 在债务增长过程中,经济体量大的国家宏观杠杆率水平明显高于经济体量小的国家,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2] 政府部门杠杆率变化 - 全球杠杆率提升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加杠杆,企业、居民部门呈现稳杠杆或降杠杆特征,中、美、日三国均体现出居民和企业部门杠杆向政府部门转移的趋势 [5] - 疫情后,中国政府杠杆率水平持续上升,而日本、美国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杠杆率水平有所下降 [12] - 重大经济社会事件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脉冲式上升,例如美国联邦政府赤字从2019年的9836亿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2.77万亿美元;德国政府债务率从2019年的58.9%上升至2021年的约70% [14] 税收政策与结构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快速下降,1980年GDP加权计算税率为46.8%,2023年降至25.7% [18] - 美国联邦政府前三大税种为个人所得税、工资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税负总体下降,工资税税负上升 [21] - 日本中央政府前三大税种为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公司税,消费税已成为第一大中央税种,税率从1989年的3%经多次上调至目前的10% [24] 社会保障与老龄化支出 - 美国联邦政府强制性支出占GDP比重从1962年的5%明显上升至2024年的14%,主要受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医疗补助等与社会民生相关的支出推动 [27][30] - 中国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贴从2013年的7372亿元提高至2023年的24271亿元,10年时间增长229%,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从5.3%上升至8.8% [33][34] - 2020年到2035年,中国养老金累计缺口预计将达到30.3万亿元,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年均增长15.5%,同期名义GDP和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速分别为7.8%和6.8% [34][35] 债务付息压力与成本 - 2024财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达1.1万亿美元,同比增加2540亿美元,增幅29%,利息支出约占GDP的3.93%,预计2025年利息支出将接近1.2万亿美元,相当于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41] - 中国城投平台有息债务合计67万亿元,平均付息成本4.9%,年付息规模约3.3万亿元 [41] - 日本中央政府一般会计支出中,国家债务清偿支出占GDP比重为4%,规模已高于教育科学、国防、公共工程等支出分项 [36] 财政支出效率与结构 - 疫情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杠杆率分别从2019年末的16.7%和21.2%上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26.4%和36.8%,但GDP累计增速稳中略缓,表明举债支撑经济增长的效率下降 [45] - 中国政府消费占GDP比重约17%,低于日本和欧盟,财政支出逐步从建设类转向民生类,教育、社保就业等支出规模和增速高于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等 [48][51] - 2022年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两批共计7399亿元,重点解决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外贸稳定等领域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51]
人老眼先衰,老花矫正手术热度攀升,哪些眼科公司能抢占老龄红利?
财经网· 2025-09-19 16:28
行业背景与现状 - 老视由人眼调节能力不可逆下降引起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矫正技术快速发展 主要有光学矫正 手术矫正和药物治疗三种方式[1] - 老视通常在38岁左右出现 42岁至44岁达发病高峰 52岁发病率近100% 60岁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80% 超八成60岁以上老人同时受老花眼与白内障双重侵袭[3] - 预计2035年前后中国有4亿老人占比30%以上 世纪中叶有5亿以上老人比例超过40% 年龄相关性眼病不断增长[3] - 国内老视矫正手术普及率极低处于早期阶段 大量患者因认知不足尚未得到有效矫正 患者眼部健康需求复杂常伴随白内障 眼底病变等问题[3][4] 主要治疗方式 - 老视矫正手段包括佩戴框架眼镜等非侵入性方式 以及角膜手术 晶状体手术 巩膜手术等持久干预手术 还有新兴药物治疗[3] - 随着技术进步 角膜屈光手术和屈旋光性晶状体置换手术逐渐成为主流矫正方式 但仍存在一些限制及不可避免并发症[3] - 三焦点晶体置换手术是目前处理老花眼最有效方法 德视佳预计无论经济状况如何该手术需求将持续增加[7] 市场参与机构布局 - 公立医院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设立老视矫正门诊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实施迈可视老视手术[1] - 非公立眼科医疗机构包括德视佳 爱尔眼科 何氏眼科等上市公司在老视手术矫正方面有所布局[1] - 爱尔眼科通过成立老视管理MDT学组 开设全国30城老视矫正门诊等方式开启老视诊疗新模式[4] - 为满足患者精准化 全程化视觉健康需求 近年来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均加大在老视矫正领域布局[4]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德视佳2025年上半年老花眼治疗需求持续攀升 晶体置换手术收益达121.4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8% Presbyond收入由2024年1.2百万港元跃升至3.6百万港元[2] - 德视佳2025年上半年总收益创377.1百万港元新纪录同比增长2.4%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38.40百万港元低于2024年同期的44.15百万港元[6] - 爱尔眼科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15.07亿元同比增长9.12% 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增长0.05%[6] - 非公立眼科医疗机构凭借老视矫正布局改善公司经营状况[1] 市场前景与机遇 - 老花手术在国内普及率极低处于早期阶段 市场空间非常宽广 中国大多数中老年人对老视认识程度不高 甚至使用老花镜都未经过正规验配[4][5] -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 国内老花治疗业务需求空间非常大 尤其对视觉质量要求较高的50后 60后 70后人群[6] - 随着适龄段人群支付能力提高和对视觉品质追求 老花眼治疗市场未来有望出现较大增长 成为眼科公司新增长点[6] - 德视佳认为三焦点晶体置换手术最能抵受经济衰退影响 在严峻宏观经济环境中仍是未来增长主要推动力 预计晶体置换手术收益将会上升[7]
爱尔兰老龄化人口将导致公共财政支出压力
商务部网站· 2025-09-18 12:26
人口预测 - 爱尔兰人口预计在2065年增长至677万至759万之间 [1] - 预测基于对移民水平和生育率的不同假设 [1] 老龄化趋势 - 老年抚养比将从2022年的23.1%大幅上升至2065年的55.2% [1] - 老年抚养比定义为退休人员与工人的比例 [1] 财政支出影响 -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政府在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承压 [1] - 财政部首席经济学家表示政府每年需额外支出20至30亿欧元以弥补老龄化带来的“停滞成本” [1] 政府应对措施 - 政府计划将高达1000亿欧元的超额企业税收存入新的主权财富基金 [1] - 该基金旨在应对未来的支出压力,规划时间跨度为未来十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