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优先
icon
搜索文档
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两山”转化的四川探索
四川日报· 2025-08-15 08:31
污染治理成效 - 2024年1-6月全省34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4%,其中国考断面优良率99%、省考断面优良率100% [2] - 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标准,国省考断面水质连续两年100%达标 [2][4] - 广元市白龙湖通过关闭畜禽养殖场、企业绿色转型及增殖放流百万尾鱼苗等措施,扭转水质跌至Ⅳ类的恶化趋势 [4] 生态保护体系 - 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设立250个各级自然保护地(含1个国家公园、84个自然保护区、165个自然公园) [2] - 重点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物种栖息地,计划2030年前完成30%以上陆地水域退化生态系统修复 [5] - 若尔盖县通过退牧还草、沙化治理实现草原生态恢复,遏制沙化土地扩张 [4] 生态文明建设 - 累计创建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1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三 [2][7] - 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地方编制差异化实施方案(如崇州市打造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7] - 九寨沟县双河村投入200万元改造生态环境,发展康养民宿业,建成50余间客房并实现旺季满房 [6]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创新林草碳普惠项目方法学,涵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等三大领域,为生态固碳增汇提供量化标准 [9] - 建立沱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流域面积占比、用水效率及水质改善系数动态分配资金 [9] - 通过财政贴息支持300余个生态环境项目,5个EOD模式项目获84亿元总投资,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 [10]
学习手记丨山水林田湖草沙——读懂“两山”理念的系统观念
新华社· 2025-08-14 20:49
一字之增,令人眼前一亮,给人深刻启迪。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习手记 二 作 山水林田湖草沙 "两山"理念的系统观念 读懂 |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0000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离不开"两山"统筹兼顾、协同共进,同样离不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规律性认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谈及生态治理,专门把治沙问题 纳入其中。 从发展脉络看,从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2017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将"草"纳入其中,再到2021 年全国两会"加一个'沙'字"……其间,生态治理的系统观念持续深化,生命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不断丰富,"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 合账"的工作思路愈加明晰。 这种眼光与思维,自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开始,一路渊源有自。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建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眼前是清澈的金溪,对岸山上是大片原始林。见此情景,他语重心长:"青山绿水 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我们 ...
海淀三山五园地区再添一条滨水绿廊
新京报· 2025-08-14 13:57
新京报讯 据"北京海淀"消息,北旱河滨水绿廊景观提升工程日前完工。这条与玉泉山一桥之隔、距颐 和园北宫门仅500米的滨水廊道,通过"蓝绿交融"的生态设计,恢复三山五园历史水系脉络,重塑"山水 相依"的皇家园林景观格局,激活三山五园北部的历史文脉与民生活力。 本次项目改造范围位于海淀区功德寺桥北,西起北旱河与北五环交接处,东至京密引水渠,治理河道长 度为1.6公里,面积约为2.9万平方米,主要集中改造河道北岸及绿地空间。 工程坚守"最小干预"与"生态优先"原则。790米狭窄岸坡上生长的40余棵树龄超过50年的高大杨树全部 保留,仅对杂乱枝条进行必要的疏剪。在保护原有绿化的同时,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新 种植乔木、亚乔木540株,片植灌木3200平方米。 北旱河全线科学设置4处水文监测点,构成动态调控网络,实现了"西段水位比东段高15厘米"的自然流 动状态。针对河道原有的2座功能陈旧、风貌不协调的跌水堰,创新采用"石笼+青石"的生态化改造方 案,既保留了传统水工设施的历史质感,又显著提高了水体的曝氧效率,提升了自净能力。 ...
解读|架好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
中国民航网· 2025-08-08 16:53
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成果 - 空中丝绸之路连接65个共建国家的百余个城市,形成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和十大国际航空枢纽 [3] - 2024年1至6月与共建国家累计完成航班量16.8万架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5.3% [3] - 旅客运输量2304.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9.8% [3] - 货邮运输量71.8万吨,较2019年同期增长180.7% [3] - 中资企业参与海外民航领域建设项目200余个 [3] 政策与标准建设 - 与107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 [4] - 与28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适航协定 [4] - 与5个中亚国家签署共建空中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 [4] - 推动北斗应用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建设 [4] 人道主义与能力建设 - 执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运输任务,运送救援人员1400余人次 [4] - 运输救援物资3300余吨 [4] - 开展30余个民航专业培训项目,参训人数1000余人 [4] 发展经验总结 - 坚持开放包容,深化互联互通 [6] - 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 [6] -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 [6] -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6] 未来发展规划 - 建立健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合作机制 [9] - 巩固传统国际运输市场,开辟新兴市场 [9] - 深化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飞机制造等领域合作 [9] - 探索人工智能、绿色发展、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 [9]
江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01
生态优势与绿色发展 -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63.35%,林业总产值近7000亿元,生态优势显著[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1] - 江西省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 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 - 崇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32%,试点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林木生长量[2] - 杉木林分年均生长量从0.72立方米/亩提升至1立方米/亩以上,阔叶树林分从0.3立方米/亩提升至0.5立方米/亩以上[2] - 江西省深化集体林改,探索"国有林+集体林"联营共建机制,列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份[2] 油茶产业发展 - 江西省山茶油产量占全国1/4以上,油茶果成为万安县百姓的"致富果"[4] - 实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辐射带动200万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4] - 万安县油茶林获政府补贴15万元,用于扩建厂房、升级设备和改进工艺[3] 林业产业升级与科技示范 - 峡江县建设1万亩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园,试种玉木耳等高效益林下特色产品[5] - 示范园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探索新品种和新路径[5] - 推动油茶、毛竹等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提质升级[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江西省颁发林业经营收益权证,企业凭此获得金融机构500万元授信额度[6] - 全省林权贷款累计发放387.07亿元,林业类生态产品成交额突破138亿元[6] - 建成全省统一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核算平台,连续3年开展试算[6] 生态补偿与自然资源资产交易 - 江西省连续9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累计筹集补偿资金338亿元[7] - 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累计成交33单、总金额156.85亿元[7] - 生态资源权益类生态产品累计成交超320亿元[6]
东营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
齐鲁晚报网· 2025-07-31 16:26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 同比增长7.1% 增速居全省首位 [3] - 2024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610.72亿元 其中13个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462亿元 同比增长7.6% [3]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28.2亿元 同比增长9.8% 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 [3]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水产品总产量24.3万吨 同比增长4.6% 水产养殖总面积163万亩 工厂化养殖面积150万平方米 [4] - 水产苗种繁育能力突破500亿单位 建成全国重要南美白对虾和海参苗种生产基地 [4] - 胜利油田海上原油产量179.6万吨/年 中海油东营上岸原油量达464万方 [4] - 烧碱产能195万吨 占全省16.6% [4] - 规模以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超140家 涵盖油田勘探钻井全产业链 [4] -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15家头部企业 签约37个产业链项目 投产21个 [4] -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988万千瓦 占全市总装机67% 含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及全国首個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 [4] - 海水淡化能力达5.8万吨/日 东营港项目为全省最大海水淡化制备脱盐水工程 [4] 港口建设与物流 - 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595万吨 同比增长17.64% [6] - 东营港区建成生产性泊位63个 25万吨级单点系泊工程主体落成 [6] - 广利港区建成6个5000吨级和2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 配备全省首个风电设备专用码头 [6] - 建成公共管廊49公里 铺设原油及成品油管道近300公里 配套库区2200万立方米 [6] 科技创新能力 - 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8家 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 技术创新中心2家 重点实验室4家 [7] - 威飞海洋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五家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研发制造企业 [7] - 胜鑫公司突破海洋高含硫环境油管防腐技术 [7] - 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4个 涉海领域黄河三角洲系列人才8人 [7] 生态保护与修复 - 黄河口湾区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创新高 [8] - "十四五"以来修复滨海湿地4537公顷 退养还滩678.57公顷 [8] - 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 综合治理率超95% [8] - "十四五"期间累计放流水产苗种60亿单位 [8] 品牌与试点建设 - 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32亿元 蝉联"中国十大名蟹" [4] - 垦利区、河口区获批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 [4] - 东营市入选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城市 [4]
苏州首创“4W”清淤新规 全省首个系统性相关技术规范出台 生态理念贯穿全过程
苏州日报· 2025-07-31 06:32
市河道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技术导则》不仅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苏州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理念的重要一环,将推动全市清淤作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后续经过充分验证后可升 为地方标准,为长三角地区河道清淤工作提供可复制的新经验、新方法。 记者注意到,《技术导则》最大亮点是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清淤全过程。《技术导则》明确"生 态优先、科学规划"的基本原则,即清淤过程中要尽可能严格执行安全施工和污染控制要求,少占用土 地,不发生扰民事件,不产生二次污染。特别是泥浆的处理应遵循防止二次污染、减量化的原则。防止 二次污染是指防止输送过程中跑冒滴漏和确保余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 准。减量化主要指根据最终处置途径对淤泥、泥饼进行脱水,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资源化利用,以 土地化、土材料化、土壤材料化和材料化为主要出路。 昨天(7月30日),苏州市水务局出台《苏州市河道清淤(多目的清淤)技术导则(试行)》。作 为江苏省首个系统性河道清淤技术规范,该导则创新引入"4W"理论框架,为苏州全域河道清淤工作提 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河道底泥淤积对防洪排涝能力、水资源调度、河 ...
保护大美湿地 共享生态福祉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2
湿地保护成就 - 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 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 [1] - 近20年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4000多个 修复湿地110多万公顷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 [1] - 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 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 省级重要湿地1205处 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 [1] 智慧化管理 -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采用无人机巡航扫描 实现10.38平方公里湿地全景数字化管理 [1] - 国家林草局接入15处国家湿地公园视频监控 逐步实现数字化 智慧化管理 [2] - 基本完成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汇调查 完善湿地感知系统建设 [2] 生态经济转化 - 重庆市石柱县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 2024年吸引1.7万名师生写生 [3] - 湿地公园串联写生点 民宿 生态采摘园 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桥头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900万元 [3] - 全国90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240万公顷湿地 约90%免费向公众开放 [3] 国际合作 - 中国有22个城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4] - 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项目" [5] - 江西鄱阳湖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签订合作协议 共享鸟类监测数据 [5] - 我国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 较21世纪初增加12.45万亩 成为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国家 [5]
内蒙古贺兰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内蒙古日报· 2025-07-18 20:56
贺兰山生态保护成效 -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16万亩 拥有天然次生林582万亩 是内蒙古西部最大天然次生林区[2] - 1999-2001年划定312万亩禁牧区 拉设115公里网围栏 2000年投入3720万元搬迁4300名牧民 退出牲畜23万头(只)[3] - 2016-2021年投入76亿元实施环境整治 2021-2023年投入578亿元开展矿山生态治理[3] - 森林面积从368万亩增至582万亩 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林草覆盖度达80%[5] - 马鹿数量从2001年2000余头增至7000余头 岩羊从16万只增至5万余只[5] - 2021年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4] 生态保护措施 - 设立4个管理站和27个管护站 每月深山巡查≥3次 浅山巡护≥6次 实行24小时值班制[4] - 采用无人机搭载卫星地图和高清摄像头进行火险监测 实现连续75年无较大森林火灾[4] -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 林业有害生物和鼠害常态化监测[4] - 设立植物固定监测样地 强化科研监测 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3] 未来规划 - 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管护 强化防火措施落实[6]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国家公园创建[6] - 加大科研监测力度 开展科普宣传 鼓励全民参与生态保护[6]
石头山种出果满园(美丽中国·这里的荒漠化这样治)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贵州毕节黔西市古胜村通过近20年生态治理,将石漠化严重区域转变为森林覆盖率74.44%的绿洲,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500元增至1.45万元 [5][7] - 治理策略采用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分区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 [5] - 全村果树种植面积从250亩扩展至3402亩,主要品种包括核桃、柿子、樱桃、枇杷等 [7][13] 技术推广与管护 - 林业站推广"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将果树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 [10] - 退耕还林政策提供每亩每年222元补贴或150斤稻谷/苞谷,持续5年并可延长,鼓励农户转型 [11] - 种植大户冯长国通过精细化管护实现枇杷每斤溢价2元,年总收入达15-16万元 [13][14] 产业升级与多元化 - 古胜村举办樱桃节并发展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推动农旅融合 [15] - 黔西市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2.1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7.12% [15] - 农户采用"果树+套种"模式,在挂果前套种苞谷、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