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

搜索文档
生态持续向好 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增至620种
央视网· 2025-06-08 16:59
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成效 - 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达620种,较2024年新增8种鸟类,包括栗树鸭、黑海番鸭、蛎鹬等 [1] - 麋鹿、黑鹳、褐马鸡等"国宝级"物种种群持续增长,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并建立47处迁地种群 [5] - 北京城六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槭叶铁线莲近100丛,2020-2024年记录高等植物达2166种 [8] 生态工程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 温榆河公园动植物种类从600余种增至880种,发现水生清洁指示性物种及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11][14] - 北京森林覆盖率达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突破91% [16] - 建成558处自然带,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 [17][19] 生态经济与城市发展 - 生态改善促进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出《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及6处基地 [22] - "花开北京""京果飘香"等四季品牌活动形成花园城市文化名片,创新森林音乐会等文化IP [22] - 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等示范区域成为动物栖息的城市秘境 [19]
海口发布全省首张市域生物多样性地图
海南日报· 2025-06-07 09:25
《海口市生物多样性地图》背面。 《海口市生物多样性地图》正面。海口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海南日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朝峰)6月4日,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在"美丽中国我先行——全面 推进美丽海口建设"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上正式发布《海口市生物多样性地图》,标志着海南首张 市域级生物多样性综合地图诞生。这张凝聚着科学调查成果的地图,首次系统整合了海口陆海全域生态 数据,是海口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生动注脚。 海口发布全省首张市域生物多样性地图 系统整合陆海全域生态数据 地图的诞生源于2022年启动的海口市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揭开了这座城市丰厚的生态家底:坐拥火 山熔岩、红树林湿地、滨海平原等多元地貌,共记录陆域物种2963种、海洋生物791种,其中国家一级 重点保护物种12种、海南特有种41种。以及新发现物种3种,极小种群植物3种。特有物种如海南麂、海 陆蛙、海南睑虎,是琼北的"生态活化石";生存于海口羊山地区的水菜花等珍稀物种,印证了海口生态 系统的原始性与独特性。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海口作为热带生态屏障的独特性,更为地图绘制提供了坚 实数据支撑。 地图正面绘制了海口9大生态保护地、重要生态热点地区及典型物种 ...
广西北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红树林面积居广西首位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09:18
此外,北海市还实施涠洲岛湿地和海岛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涠洲岛及周边海域总面积132公顷、海 岸线长度6.1千米、防风林面积104.81公顷、珊瑚礁30公顷,提升近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创建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加大对珊瑚礁及其附近海域鱼类及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官方统计,2024年,北海市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2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 37件,民事公益诉讼5件,提起诉讼4件。全年共对28起环境违法行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金额 350余万元,公安机关拘留2起,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公安刑事侦查2起。 图为广西北海红树林湿地的红树林幼苗。(资料图)翟李强 摄 据介绍,2024年,北海市开展"绿盾2024"专项核查工作,梳理各类问题42个,完成问题整改25个, 其余问题按时序整改;实施红树林湿地、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全年修复现有红树林 484.5公顷,新营造红树林170公顷;不断加大对野生动植物非法砍伐、捕猎、贩运、交易等违法行为的 打击力度,并提升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水平;加强对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清理,全年清理互花米草619.64 公顷。 6月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 ...
《森林修复相关技术体系覆盖度分析——基于云南省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多重效益的实践需求》
绿色和平组织· 2025-06-07 07: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在森林修复实践中技术规程对实际操作有直接指导作用,通过梳理云南适用的112个国家、行业和地方技术规程,从五个维度评价现有技术体系对实践需求的覆盖程度,发现存在地方标准缺失、对生态功能指标关注不足等问题,建议制定相关地方标准、修订旧标准并增加技术和监测指标以完善云南森林修复技术标准体系 [4][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概述 - 森林修复是生态治理核心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形成了相关政策、技术和管理框架,云南编制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划 [14][15][16] - 分析现有技术标准体系在主要退化区域、不同起点、不同修复目标、云南重点领域及技术和监测指标方面的覆盖度,可因地制宜完善修复技术标准 [17][18][19] 现有技术文件梳理 - 采用文献查阅法,按五个维度相关内容筛选技术标准,经初步筛选和讨论确定112个涉及森林修复的技术标准,包括35个国家标准、59个行业标准和18个云南省地方标准 [23][24] 现有技术标准体系覆盖度分析 评价方法 - 从主要退化区域、不同起点、不同修复目标、近(中)期云南森林修复重点领域、应用的技术和监测指标特征五个维度,十六个细分维度开展覆盖度分析 [28] 主要退化区域覆盖度分析 - 关注云南高山亚高山、干热河谷及石漠化三大生态脆弱区域,因其生态系统有代表性、服务功能重要、修复难度大且紧迫、对区域发展有影响 [29][30][31] - 11个行业标准覆盖三大区域,高山亚高山缺恢复后监测和评价标准,石漠化标准较全面,干热河谷缺植被恢复及监测评价技术标准 [33] 不同起点覆盖度分析 - 选择无林地、退化天然林、结构单一的人工林三种类型,因其涵盖不同退化状况、生态系统恢复目标有差异、技术需求多样且能全面指导实践 [37][38][39] - 36个技术标准覆盖三种类型,现有规程验收标准以面积和成活率为主,传统人工林抚育或改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指标关注不足 [42] 不同修复目标(生态功能)覆盖度分析 - 选择生物多样性、碳汇、水土保持、生产生计四个修复目标,因云南生物资源丰富、需应对气候变化、地形复杂需水土保持、部分地区经济落后需兼顾生产生计 [44][45][46] - 29个技术标准覆盖四个方面,生物多样性除亚洲象外缺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恢复规程,水土保持缺生态监测标准,生产生计缺部分区域生态风景林建设标准 [48] 近(中)期云南森林修复重点领域覆盖度分析 - 选择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矿山生态修复两个重点领域,前者有生态保护、示范引领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作用,后者因生态破坏严重、有政策导向和技术复杂多样 [51][52] - 25个技术标准覆盖两个领域,部分自然保护地地方标准颁布超10年,矿山生态修复标准已覆盖全部矿山类型 [53] 应用的技术和监测指标特征 - 选择传统林业、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碳汇四类指标,传统林业指标是基础且符合行业管理需求,生物多样性指标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和保护珍稀物种效果,水土保持指标满足云南地理需求和维护生态平衡,碳汇指标应对气候变化且体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 [57][58][59] - 23个技术标准覆盖四类指标,覆盖传统林业指标的标准最多,面积指标覆盖最多,遗传多样性等指标覆盖最少 [62] 基于实践经验的技术总结案例 未提及具体总结内容 建议与展望 - 制定云南高山亚高山、干热河谷和石漠化区域及云南松火烧植被恢复、桉树和杉木等人工林林分改造、云南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地方标准 [6] - 根据现有成熟技术和参数修订旧地方标准,基于不同修复目标增加技术和监测指标 [6]
中国太保率先在上海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险
证券日报网· 2025-06-06 17:1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险创新 - 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推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险一揽子服务方案,覆盖乐颐生境花园和上海生境博物馆[1] - 保险方案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纳入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责任险范畴,提供动物致害风险保障[1] - 形成政府、公益组织与保险机构联动的"生态保护+风险补偿"新机制[1] 上海野生动物生态现状 - 上海300多个小区出现貉,种群数量约3000-5000只,反映城市生态保护成效[2] - 野生动物进城带来人兽冲突风险,保险方案促进人兽和谐共生[2] 公司战略方向 - 中国太保紧扣"昆蒙框架"国家战略,以绿色金融创新支持生物多样性治理[2] - 未来将聚焦绿色金融创新,全面参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 项目示范意义 - 乐颐生境花园为全球"生物多样性100+"典型案例,保险方案具有全国示范价值[1][2] - 探索绿色保险与生态保护融合新模式,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经验[1][2]
宝钢股份:继续引领钢铁行业向低碳化、生态化跃迁
证券时报网· 2025-06-06 13:22
宝钢股份绿色低碳转型成果 - 公司与宝山区生态环境局共同举办世界环境日活动,展示在绿色低碳、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1] - 公司提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深化超低排放改造、"无废工厂"建设及生态系统保护,支撑"无废城市"创建[1] - 公司构建"1+5+3"减碳行动框架,包括低碳冶金技术变革、清洁能源结构优化等五大举措,强化全链条数字化平台和可持续供应链建设[1] 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 - 宝山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植物1种,上海市新纪录29种[2] - 公司宝山基地通过创建超低排放A级企业,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发现红隼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40多种候鸟保护协定鸟类[2] 碳中和认证与产业链合作 - SGS为宝钢股份8家加工中心颁发"工厂运营碳中和"认证,累计18家获认证,为全国钢铁行业最多[2] - 公司开创"低碳营销+绿色服务"新模式,全链条低碳管理闭环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可复制的"中国减碳方案"[2] - 公司与中集集装箱签署"绿箱创新伙伴计划",联合开发减碳30%的"绿箱"产品,攻关低碳工艺及轻量化设计[2][3]
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日报· 2025-06-05 11:16
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发布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6月 综述 2024年,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固树立和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 位,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战,强化生态保护治理,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 流水平。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持平,保持有监测 历史以来的最好水平;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99.4%,比2023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6.9%,比2023年上升1.0个百分 点,创监测历史最优水平;无劣V类断面,与2023年持平。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干流全线水质稳定 为Ⅱ类。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Ⅱ~Ⅳ类水质比例为86.7%,比2023年上升1.6个百分点。 全省近岸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4年度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
央视网· 2025-06-05 10:52
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核心观点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4年度5件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涵盖第三方环保数据造假、危险废物倾倒、农业污染、资源循环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1] - 案例特点包括:维护生态安全(案例1、3)、服务绿色转型(案例4)、预防性司法(案例5)及民生保护(案例2) [1][2][3] - 典型案例通过司法手段推动行业规范,如建立环境检测服务市场秩序、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 [9][13] 案例1:某检测公司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 - 某检测公司2018年成立,2021-2023年出具虚假环境监测报告222份,涉及陕西5地市44家单位,涵盖能源、化工等多行业,违法所得76万元 [7] - 法院判决:公司罚金20万元,6名责任人获刑9个月至1年2个月,并禁止3年内从事环境监测行业 [8] - 典型意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推动行业自律,司法建议促进行业综合治理 [9] 案例2:某养殖合作社污染环境案 - 某养殖合作社2020-2022年多次偷排超标养殖污水,导致饮用水源污染,造成160万元损失 [10] - 法院判决:合作社罚金40万元,法定代表人张某伦获刑4年并处罚金10万元 [12] - 典型意义:严惩农业面源污染,保障饮水安全,助力农业污染综合治理 [13] 案例3:某树脂科技公司倾倒危险废物案 - 某树脂科技公司2018年起跨省转移2万余吨危险废物至长江干流排放,涉及安徽、江西等多地 [14] - 法院判决:公司罚金600万元,10名责任人获刑2-6年6个月,民事赔偿8900万元(含3000万元技改抵扣) [15] - 典型意义:创新"现金赔偿+技改抵扣"修复方式,平衡发展与保护关系 [16] 案例4:某牧业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 - 某牧业公司因7000余吨牛粪堆积引发合同纠纷,法院通过府院联动促成调解,实现牛粪资源化利用(铺垫、还田、生物质燃料) [17][18] - 典型意义:运用民法典绿色条款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环保与商业利益双赢 [19] 案例5:长兴水韭禁止令保全案 - 某村合作社施工威胁新发现物种长兴水韭生存,法院发出禁止令并促成生态保护项目 [20][21] - 典型意义:首例预防性司法保护新物种案例,确立生物多样性案件禁止令审查标准 [22][23]
四川全力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一片青绿绘天府
四川日报· 2025-06-05 08:30
环境保护成效 - 2024年成都市区观山记录达62次,贡嘎山和四姑娘山幺妹峰分别被观测到13次和35次,均刷新历史纪录 [2] - 四川PM2 5年均浓度降至29 8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 [2] - 四川通过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优化等措施让"四川蓝"成为常态 [2][5] 生态治理措施 - 四川出台《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政策,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6] - 完成130个县(市、区)的重金属污染溯源,推动200家在产企业落实"边生产边管控"措施 [6] -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链条体系,启动《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前期调研 [8] 生物多样性保护 -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至17种,二级保护动物增至47种 [2][7] - 首次发现大天鹅繁殖巢,填补该物种在若尔盖湿地繁殖记录空白 [7] - 编制《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推进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8] 营商环境优化 - 生态环境厅承诺1个工作日内办结废旧动力电池跨省转移利用备案事项 [9] - 2024年纳入正面清单企业1953家,作出不予处罚756件,免罚金额达1 49亿元 [9] - 施行《四川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处罚清单》,推动包容审慎执法和柔性执法 [9]
六五特刊 | 寻回长三角的生态之“光”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7:33
生态环境修复成效 -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通过水生态修复工程使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成功吸引萤火虫回归 重现夏夜萤火景观 [1] - 嘉善东部水生态修复项目包括河道清淤 岸线整治 水下森林构建等工程 实现水质净化与农业利用的良性循环 建成碧水绕村的水乡美景 [3] - 嘉善县已发现4种萤火虫品种 包括付氏萤 雷氏萤等本土物种 水栖类萤火虫种类占全球1/3 反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 嘉善县建成姚庄镇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及祥符荡生态绿色监测平台 2025年上线示范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管理平台 实现从碎片管理到系统智治的升级 [5] - 长三角示范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写入高质量发展条例 划定143.3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 为联合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5] -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署《关于共同加强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协议》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专家咨询委员会 联动保护重要生态空间 [5] 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治理 - 示范区形成跨域统一生态环境准入制度 统一量化评估机制等四项制度创新成果 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范本 [6] - 三省一市建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 推动规划 标准 监测 执法四统一 解决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 [6] - 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拓展 从生态环保到互联互通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