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绿化基金会40年完成生态修复700万亩
人民网· 2025-10-08 15:24
中国绿化基金会40年工作成果 - 累计动员数亿人次参与国土绿化,筹集生态公益资金超过50亿元人民币,带动社会各界植树超过15亿株 [1] - 实施防风固沙、城乡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项目超过3000个,生态修复面积达到700万亩 [1] -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民绿化行动体系,使社会公众参与绿色公益事业更加便捷 [1] 基金会未来工作重点 - 将紧密围绕国家林草局重点工作,聚焦“三北”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交流合作等发展主题 [1] - 全面发挥生态公益慈善平台作用,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1] - 以40周年为新起点,进一步统筹优化资源,规范项目管理,积极支持“三北”工程,为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贡献更大公益力量 [2]
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人民日报· 2025-10-06 07:20
践行生态优先,优化城市空间规划。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重要表现,对于提升城市 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高度集聚区,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 性和生物多样性长期面临巨大压力。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必须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 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使城市空间规划更有利于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助力建设创新、宜 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公园、绿道、河湖海岸、自然保护区等城市蓝绿空间 是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关系的重要场所,对恢复生物栖息环境、增强城市 生态韧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具有关键作用。要在城市规划中提升城市蓝绿空间的容量和质量,科学布 局并串联分散的公园、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节点,细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建设 生态廊道和动物通道,增强栖息地的连通性,拓展物种生存空间,为生物栖息繁衍创造良好环境,推动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网络。 厚植生态基底,激活城市发展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 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协 ...
创纪录!我国首次→
中国能源报· 2025-10-04 17:35
蛟龙号北极科考核心成就 - 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1][3] - 首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 [3] - 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3] 科考航段基本信息 -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船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进行作业 [3] - 作业内容包括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 [3] 科学发现与认知 - 通过AI识别高清影像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多样性、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范围内差异显著,可能与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深有关 [5]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冷泉喷发 [5] - 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5]
“这里还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人与自然)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从四川广元市区出发,驱车两个小时左右,来到位于青川县青溪镇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入口 牌子上写着:"您已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这里还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每隔几公里,路边就有一块动物通道的标示。"快看左前方!"顺着唐家河管理处处长王露指的方向,记 者看到山坡上,几只扭角羚望了望慢慢行驶而过的车子,随即又低下头安心觅食。 "它们不怕人类,游客和当地居民也不会伤害它们。"王露告诉记者,唐家河被称为"中国低海拔森林生 态系统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地区",除了扭角羚,常见到的野生动物还有毛冠鹿、小麂、藏酋猴等。 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水獭在溪流间嬉戏。 唐家河片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15%,被誉为"天然基因库",380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 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也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成效显著 在唐家河,巡护员偶遇野生大熊猫的频率越来越高 "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青树,这声鸟叫出自红嘴相思鸟。"早上9点,记者跟随唐家河管理处巡护员 马文虎,沿着巡护样线走进密林中。一路上,他对山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声鸟鸣都如数家珍。 "看,这块土坡上的植被有压过的痕迹,应该是扭角羚挠痒痒蹭的。" ...
来北京探寻文化新符号 | 走进最大公园,乐享绿色休闲
北京青年报· 2025-10-04 00:12
未来,温榆河公园坚持以水为脉,推进生物多样性生态廊道构建及更大范围水网建设,持续释放温榆河 公园的生态辐射效能。 亮点 刚刚全面开放的北京最大"城市绿肺"——温榆河公园,让市民拥有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国庆假 日,北京正以多元的文化图景迎接八方来客。这个国庆假期,温榆河公园全面建成开放,市民无需预约 即可直接前往,感受这座"千万市民的后花园"蕴含的绿色底蕴。 9月29日,温榆河公园二期对外开放。至此,公园整体规划的30平方公里全面建成。温榆河公园也成为 北京城区规模最大和类型最丰富的自然带。 除了"北京市最大公园"的标签,温榆河公园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园区有一处约9平方公里的区域,采用 留野、再野化、荒野化管理,通过减少人类干预,并恢复关键物种、连通破碎生境,恢复和重建生态系 统的功能。同时,公园精野结合,对部分动植物实施了差异化、精细化管理,让园区的生物多样性得以 恢复和增加。 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公园内记录到的动植物物种已超过880种,五年内新增超过200种,水生生物清洁指 示性物种、健康水体代表性物种在多处水域发现,蝶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双增,国家二级保护植 物野大豆、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方狭口蛙 ...
创纪录!“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 2025-10-03 17:25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 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蛟龙"号在北极冰区载人深潜。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深潜归来的"蛟龙"号正被回收至母船"深海一号",右前方为提供安全保障的"雪龙2"号。新华社记者刘 诗平 摄 本次科考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认知: ——通过对调查海域高清影像资料的AI识别,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 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差异显著,可能与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深有关,获得的数据和 资料为绘制极区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图谱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撑。 这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 人深潜,并首次实现双潜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 业,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携"蛟龙"号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本航段在北极海域进行了 ...
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鱼类新物种
广西日报· 2025-09-30 11:10
新物种发现 - 在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确认发现鱼类新物种大桂山岭鳅(Oreonectes daguishanensis)[1] - 该物种隶属于鲤形目条鳅科岭鳅属,是保护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新突破[1] - 新发现印证了保护区作为重要物种栖息地的生态价值[1] 物种特征与分类 - 岭鳅属为小型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部[1] - 大桂山岭鳅具有胸鳍较短、鳔后室退化等多项鉴别特征,与同属其他物种存在明显形态差异[1] - 基于线粒体基因COI和Cyt b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大桂山岭鳅在岭鳅属内形成独立分支[1] - 该物种与近缘种之间的最大遗传距离达9.7%,支持其系统地位的确立[1] 保护区生态价值 - 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系组成独特[1] - 保护区内分布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 - 此次新发现丰富了岭鳅属鱼类的物种多样性[1]
以清洁能源连接绿色生态与美好生活—阳光电源在青海讲述连接的故事
环球网· 2025-09-30 09:28
公司活动与战略 - 阳光电源于2025年9月26日至29日在青海举办“连接的故事”主题活动,期间同步开展“连接的力量”主题对话 [1] - 公司提出“筑桥、修桥、护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连接发电与用电、资源与需求 [8] - 公司MSCI ESG评级于2025年8月由AA调升至AAA,其价值主张是聚焦新能源主业,将自然资源转换为清洁能源 [8] 技术创新与项目应用 - 阳光电源在青海多个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中,针对高海拔、低湿度、强辐照等极端环境进行技术适应性设计,相关技术已应用于中东沙漠、北欧极寒等全球多样化场景 [7] - 公司在海南州共和黄河特高压红旗1000MW光伏电站与海南州共和铁盖150MW/600MWH储能电站项目中,以场景化解决方案推动发展 [7] - 阳光电源聚焦光伏、风电、储能、电动汽车及充电、氢能等主赛道 [8] 行业发展趋势 - 青海省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结合“沙戈荒”土地和水光互补优势,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优势突出 [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青海省光伏、风电、储能装机量分别为3631.7万千瓦、1268.3万千瓦、200万千瓦/661万千瓦时 [6] - 在青海等资源富集但环境特殊地区,光储融合是发展必然,配置储能可提升光伏消纳能力,缓解电网压力 [6] 生态保护与企业责任 - 阳光电源公益基金会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启动栖息地植被恢复项目,建设100亩阳光林 [3] - 该项目旨在通过植被固碳增汇,连通野生动物迁徙与栖息地,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为企业参与生态保护提供创新实践模式 [3][4]
《环球ESG观察》(第七期):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ESG实践迈向新阶段
环球时报· 2025-09-29 13:01
政策与标准制定 - 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重点任务包括组织创作乡村文艺作品、开展文艺服务及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等 [2] - 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首个由中国组织制定的碳捕集领域国际标准ISO 27927:2025,为碳捕集材料研发和性能检测提供统一技术指南 [3] -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标准发布前已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三项中方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3] 基础设施建设 - 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枪总数达到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 [4] - 其中公共充电设施431.6万个,同比增长37.8%,额定总功率达1.96亿千瓦,平均功率约45.48千瓦 [4] - 私人充电设施1303.2万个,同比增长59.6%,报装用电容量达1.15亿千伏安 [4] 区域合作与交流 - 沪港两地举办可持续信息披露研讨会,探讨标准衔接与企业实践 [5] - 上海市介绍《提升涉外企业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进展,呼吁加强合作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5] -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将深化两地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交流,推动绿色金融迈向更高水平 [5] 企业ESG实践 - 蒙牛成为国内首家发布自然相关财务报告的企业,采用LEAP评估方法覆盖工厂与牧场,聚焦敏感区域识别自然风险 [6] - 唯品会举办第二届ESG DAY活动,以"人的可持续""动物的可持续""资源的可持续"三大场景传递理念,实现活动"零塑""零废弃物" [7] - 中远海运在伦敦航运周发布ESG实践成果,中国船级社展示制定30余项绿色数字化船舶标准、建设智能船舶数字孪生平台等探索 [9] - 南方电网联合出品跨国公益纪录片《校长的心愿》,并发起"希望之光"公益行动支持老挝听障儿童学校 [10][11]
青春华章|江豚、丹顶鹤、东方白鹳……这些“国一”保护动物为何青睐这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21:32
生态环境修复成效 - 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生态移民和湿地系统恢复修复工作 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4] - 截至2025年5月 湿地内共有各类生物资源1937种 其中国家一级 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64种[4] - 每年在湿地内定期栖息的水禽超过7万只[4] 重点物种保护成果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数量从2016年的16头增加至32头[2] - 2024年首次观测到两只丹顶鹤到访 并有超过6万只花脸鸭停驻[6] - 2025年3月首次在南京观测到白枕鹤踪迹[6] 生态监测与技术应用 - 科研人员借助摄像头 自动巡航无人机 传感器等设备精准监测候鸟活动[6] - 实验室采用eDNA检测技术 通过提取动物羽毛 皮屑等环境样本识别生物种类及分布[6] 政策支持与社区参与 - 2000年11月对岛上3000多位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开启休养生息模式[4] - 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 湿地公园范围内岛屿不再进行生产活动[4] - 曾经靠江吃江的居民加入长江守望者联盟 成为禁捕禁钓一员[8]